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圣母程心


八王之乱后,神州虚耗,中原暗弱,戎狄始觊觎中土。自南匈奴附汉,及至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匈奴内迁已逾百年。其内附既久,汉化亦深,却因为西晋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掀起了叛乱,由此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

匈奴人搅扰中原,羯人倒行逆施,氐人青出于蓝,羌人窃据关中,鲜卑逐鹿天下,此五胡者,纷扰中原近300年,建立割据政权远非十六之数。其时中原,汉胡杂居,交相攻杀,暗无日月,堪称秦汉以来中原士众的动荡年月。衣冠者纷纷南渡,自视华夏正统;眷居故土者,纷纷结寨自保。因此,300年间,北方坞堡林立,大者连横数万家,小者数千家,号为大帅。这些武装多数遥遵江东正朔,在北方胡人肆虐的时期,保留住了汉家血脉,为之后的光复保留了希望。

(西晋末年五胡相继进入中土)

胡人进入中原,互相攻杀,很多胡族旋兴旋灭。拓跋鲜卑初起事时弱小异常,只占据塞外包头至呼和浩特一带,力弱而民寡,虽有国主勉励维持,却在376年被前秦一战失国。前秦因为淝水之战中氐族军事力量收到削弱,无法控制偌大中原,拓跋鲜卑所处的塞外,更是鞭长莫及,因此拓跋鲜卑得以复国。此后,拓跋鲜卑逐渐扫灭河套一带的割据武装,在白马公崔浩的谋划下,与后燕争夺中原霸主。经过数次作战,在一代枭雄慕容垂病死后,新一代霸主拓跋珪终于占据了河北、陕西、内蒙一带,兵势强盛,改元登基,建立北魏,时在公元398年,距五胡乱中原时的公元311年,已经过去了87年。这期间中原及关中地区出现的政权有:汉、前赵、后赵、魏、前秦、后秦、前燕、后燕、西燕等,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家一姓之殊荣灾祸,往往在一夕之间。拓跋部落也面临过国破家亡的时刻,只是后来前秦失策才得以复国。

(羯人失国后被灭族)

因此,对于家族和民族能否在这样的乱世中长期生存下去,一直是拓跋部的首领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拓跋珪从一开始就开始就表现的与其他胡族统治者只重掠夺攻杀不同,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因为他看到了汉民族的触底反弹的力量,认为文化才是保证家国长盛不衰的根基。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从397年10月,北魏攻克后燕的都城中心(今河北定县),接受了后燕大量的图书典籍开始,他在国内设立了五经博士,增加国子监太学生的名额,共达3000人,这个数量在当时应该说是惊人的,而且这种举措在当时的五胡政权里也是十分另类的。如前秦天王苻坚小时候要读书,他的爷爷就很惊讶地说:“哎呀不得了,我们这些胡人从来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这个小子竟然要去读书明礼。未来光大我们家族的,必然就是这个小子。”

当五胡窃据北方时,唯有拓跋鲜卑显示出崇文重儒的文化政策来。这更可能只是一种文化上的笼络措施,因为此时的河东、河北地区,汉民族的坞堡众多,北魏如果想全数攻灭他们,即使能够做到也要元气大伤,在强敌环伺的情形下,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杀。因此,北魏政府采取了十分务实的政策,只要这些豪帅们认可北魏的统治,北魏就发出委任状,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承认他们在事实上的军事、经济、政治特权,来换取政治的稳定。北魏朝廷重视文教,就在文化上呈现出一种融合的姿态,使得汉民族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一个钦慕汉文化的异族的统治。

这些措施,被后来的清王朝给学了去,他们进入北京的第二天,就开始非常隆重的祭孔,以示他们也是尊师重道的,以此笼络了相当一部分明朝士人。他们甚至认为,清王朝统治神州,只是正常的朝代更迭,他们作为先师至圣的门徒,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做官,在新的秩序里飞黄腾达。

这些措施使北魏的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和高度。北魏的造像非常精美,无论在云冈石窟还是在龙门石窟,无论在敦煌还是在天水麦积山,都留下大量精美的北魏造像,同时还有大量的魏碑流传至今,其书法艺术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龙门十二品》是魏碑的代表作,都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应该说这些都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这个好学的皇帝不无关系,一次,拓跋珪向博士李先询问说:“天下什么东西最好,可以用来补益人的智慧、精神?”李先回答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书籍。”拓跋珪说:“书籍一共能有多少,怎么样才能把它们搜集到一起呢?”李先又回答说:“自从文字产生,一直到现在,图书的数量每代都有发展增加,已经不可能准确统计了。如果陛下有这方面的爱好,何必忧虑不能搜集呢?”拓跋珪听了他的话,命令各地郡县大规模索求、搜集书籍,全部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

(北魏的发展壮大文化功不可没)

公元439年,拓跋珪的嫡孙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攻灭了北凉,完成北方统一时,更是获得更多的文学士人。从西晋末年大乱,凉州刺史张轨保据河西以来,至此时历时已达139年,中原人士避地河西的,世代相传,天下相传此地多士。沮渠牧犍尤其爱好学问,重用学者刘昞、索敞、阴兴、张湛、宋钦、赵柔、程骏、程弘等。这些人在北凉灭亡后,都从魏军到了平城。此外还有在北凉时没有出仕的胡叟、常爽等也从入中原。索敞在魏做了十多年中书博士,教导贵族子弟成材官至尚书、刺史、太守的有好几十人,对纠正鲜卑贵族重武轻文的风气,起了较大的作用。常爽设立学馆,弟子多达七百多人。祖籍陈留的江强,祖上是卫顗(卫瓘父)弟子,精通文字学,长于书法,后来避地凉州。江强继承家学,富于藏书。魏太武帝也用他为中书博士。自此以后,魏之儒风始振,可见北魏此举对复兴北方学术文化所起的作用。

所以北魏的汉化,并非是在孝文帝时开始的,而是北魏从立国时候就贯彻执行的战略方向。在孝文帝时,由于北方柔然帝国的强大难制,北魏帝国已经无法再将草原作为腹地,必须要改变以草原骑兵为军事依靠,而对中原地区进行羁縻的统治策略,北魏必须要进行改弦更张,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笼络措施的权宜之计,而是真正将中原地区作为腹地,从而羁縻草原,这是自秦汉以来就已经被验证过的道路了,北魏的统治者学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北魏深慕汉文化,甚至连汉武帝立子杀母以防外戚专权的做法也学过来了。

(北魏鼎盛时的疆域)

正是因为北魏帝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已经他们所作出的历史选择,使得鲜卑人在经过一百多年历史征程中,全数融入了汉民族,在鲜卑政权相继倾覆时,北方民众已经形成了新的汉民族,鲜卑族的民族属性逐渐消失不见。其他五胡已经湮灭无形后,在汉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鲜卑族也得到了他们的首领高瞻远瞩的期待的长久发展。


而知而行


因为鲜卑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民族属性,这点是蒙古和满洲都没有做到的。


在最早的时候,中原的汉人也是视鲜卑为入侵者的,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鲜卑人和汉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谓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鲜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方乱世的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拓拔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改革,虽然后来孝庄帝时期权臣尔朱荣倒行逆施,但是最终经历了100多年的洗礼,鲜卑人已经变得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在文化上,已经彻底融入汉族。



与之相比,蒙古和满洲的汉化历程则十分艰辛。大元蒙古所接受的文化不只华夏一家,因此汉化趋势非常缓慢;满洲为了凌驾于汉人只上,对汉文化也是进行阉割奴化。但是终究是蒙古和满洲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强大,最终只能被逐步汉化。此外还要考虑蒙元和满清距离现在都比较近,所有蒙满两族的汉化历程终归来说还是有点短,以至于还没有融入汉族,便迎来了民族成分划分的政治举动。但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满蒙两族从生活习惯到袭承文化上都与汉人无异,可以说除了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民族名称不同,大家早就是一样一样的人了。



火器工坊


看了评论,一大半都是历史学了半吊子的人,鲜卑杀进来的时候可没把你汉人算个人奥。另孝文帝汉化是失败了奥,你们历史书没告诉你吧。。再告诉你,北魏就是因为汉化导致了六镇兵变,分裂的东西魏都又鲜卑化。宇文泰为了抗衡高欢,不得不联姻汉族豪门。长期的通婚导致鲜卑汉人在北周的区别越来越小,随着北齐的被灭,鲜卑已逐步融入汉人之中。到唐朝前期鲜卑这一民族彻底融入汉族。至于为什么没人恨鲜卑,第一年代太久远,第二北方汉人很多祖上可就是鲜卑人奥,恨自己祖宗吗?第三政治宣传孝文汉化大写特写。第四鲜卑都不存在了找谁泄愤。。。再告诉你们,鲜卑,蒙古,女真,满洲,都特么出自东北深山老林东胡。都是部落杂交群体。


枫叶圣教军


鲜卑族起源于东胡族兴起于大兴安岭,据《魏书》记载鲜卑族本为黄帝后裔,与华夏民族同属一脉。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于我国古代北方,很长一段时间鲜卑族都不被中原王朝所熟知,直到公元45年即东汉建武二十一年鲜卑族和匈奴联合袭扰我国边境才被中原王朝所认知,由于汉王朝对匈奴的持续打击迫使匈奴西迁,鲜卑族就趁机占据蒙古草原,西晋王朝经过八王之乱北方混乱不堪,天下大乱,国力衰微,西晋王朝随后南迁,大部分汉人难以忍受战乱之苦跟随晋王朝纷纷南下,留下的汉民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蹂躏下艰难的求生,很多汉人惨遭北方胡人的屠戮,在北方的汉人人口数量剧减。

东晋时期鲜卑族从公元337年到420年在北方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特别是北魏为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北魏是由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的王朝,北魏的建立逐渐结束了我国北方的混战局面,北魏建立之后大力开田垦荒,荒废的农业逐渐恢复生机,这一举措巩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对其他逃散的民族人民进行分土定居,只要在北魏境内都被收编入户,分给田地让他们劳作生息。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孝文帝在与冯太后商议后在已经大规模汉化的基础山又开始大力改革,促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一步汉化。

孝文帝下令从大同迁都洛阳,在中原的中心彻底的吸收汉族文化,同时命令只要是只要是迁往洛阳的人,死后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族人或是其他民族的人都必须葬在河南,绝不允许葬在或是迁坟回北方。无论鲜卑族还是其他民族绝不允许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必须穿着汉人的传统服饰,否则重罚。在朝堂上绝不允许说鲜卑话,三十以上的人在朝廷为官的不会说汉话便不追究,倘若三十以下若不会说汉话,平民则没收房屋财产,直到学会汉话,当官的则直接罢官免职。而且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相互通婚以加深民族融合,为了继承华夏正统孝文帝率先改拓跋姓为汉人元姓。

孝文帝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消除了鲜卑以及其他胡人和汉人之间的隔阂,与汉人之间加强了联合,通过鲜卑族和汉人的联姻双方在政治上休戚与共,利害相关,而且在血统上凝为了一体。孝文帝主动接受和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依据汉族政权改革政权体制,禁止胡服胡语,完全革除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礼仪,法制,典章等落后制度,完全效法汉人先进的礼仪,法制和典章,促进了北方各个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并为后世的隋唐国家的统一和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蒙元的统治者分离民族交流把全国各族人民等级分化更是拒绝汉化,满清更是剃发易服强迫汉人遵循他们的民族文化,在作为主体民族的面前早期被视为侵略,现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初的恩恩怨怨早就烟消云散,历史就是要我们回忆的,就像唐太宗所说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爱的人lxl


元是半个侵略者,但是清却是自己人,是同胞,因为蒙古从未汉化,但是满人早以与汉人血脉交融为一体,说汉语,用汉字,拥有共同的家园,走到哪都有一个祖国,成为血脉相连的亲兄弟,一家人!!所以,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东北人提的,东北1.3亿人民不会提这种无聊的问题,大清也是汉人的,是中华民族的,与元朝还是有差别的!!

而满人,在当今时代,早已经是汉族的孪生兄弟,就像是一个人用两个名字一样!!这种情况,在55个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应当珍惜,但绝对不要跟我提回,它们是什么?中东那边的,用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却永远不是我们自己人,这点,一定要分清!!!



前世今生圣武汗


没错,现在很多人对元朝和清朝无好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因为归属感真的不强,他们入主中原都干了些什么事呢?无非大肆杀戮,屠杀无辜百姓,把人按等级分类,强迫汉族剃头去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兴文字狱,大肆毁灭中华文化,试问,这样的朝代,怎么能让人有好感?

那么曾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为何并没有人去痛恨,反而有人能给予充分肯定呢?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就是鲜卑对汉文化得认同和融入。

其实早在五胡乱华之时,鲜卑就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为什么到最后不再憎恨他们了呢?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一位很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称其为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他继位后废除了鲜卑很多陋习,改为向更先进得汉文化学习,他他鼓励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并带头娶汉族姑娘,他要求王室大臣说汉语,穿汉服,几乎完全融入到了汉族文化之中。

他还以南伐名义,迁都洛阳,甚至连姓都改成就汉姓,拓跋改为元,自他以后,鲜卑族的姓氏几乎就很少用了,因为全部汉化了,他还参照南朝制度,对国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时间,真正实现就民族大融合。

拓跋宏的一系列举措最终带来可什么影响呢?我就说最重要的一点,由于他鼓励少数民族个汉族通婚,当时人口的基因的到了很大的改善,晋少朝那种近亲结婚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几乎没有了,换来的是后来的人身体强壮,战斗力强,这也为后世两个著名王朝,尤其是唐朝得崛起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一个少数民族把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到汉族之中,几乎摒弃了自己所有得文化,试问,对于这样得,大家怎么可能不去认同呢?这就是为何大家憎恨元清而认同鲜卑的原因。





西平郡司马


鲜卑建立的政权曾经一统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阳,后称为“北魏”。之所以鲜卑不会被视为侵略者,大致有三点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尽管有种种关于鲜卑起源的传说,但是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明确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是黄帝之后,和中原同出一统。北齐来自于东魏,东魏是北魏一部分,这应该是当时官方的流行观点。不管真是黄帝之后假是,至少在鲜卑统治者的官宣里就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黄帝后裔上,这样明显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敌视。

第二点非常重要,北魏并没有结束或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一点与蒙元和满清都有本质区别。正相反北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中原收拾残局了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再次统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势,缓解了战乱。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动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到内蒙古扎赉诺尔,到盛乐,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后迁到洛阳,各种矛盾必然疯狂见涨,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冯太后及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缓和了矛盾。这一系列汉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语和改汉姓,以及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主动融合。

基于这几点原因,又是在十六国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鲜卑就被反衬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沅汰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确实,历来给华夏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少数民族政权被近现代诟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满清,一般提到这两个政权许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齿的痛恨。

蒙元屠杀汉人,奴役汉人,满清屠杀汉人,大搞胡化风,文字狱…………

不过,很多人对鲜卑族却不是那么痛恨(慕容氏这支鲜卑除外,毕竟这是真正吃人肉的恶魔!),尤其是鲜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深受好评!

为何拓拔氏建立的鲜卑政权会受到好评呢?

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加强统治以外,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事情:鲜卑族举族汉化!

让鲜卑贵族学习汉文化,取汉名,比如他就给自己弄了个元姓,让鲜卑和汉族相互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几个汉氏族大家的女儿,具体的汉化措施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孝文帝元宏汉化政策实施以后,鲜卑和汉族逐渐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以至于,以后的隋唐皇帝都带着部分鲜卑血统。

当然,正是因为鲜卑皇族孝文帝引导的改革,促进了名族融合,为后来北魏,北周,隋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隋唐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也与汉化的鲜卑族做出的贡献分不开的!





马豌豆


鲜卑属于东胡中的一支,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东汉后期,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草原,而鲜卑人开始走出东北大山,填满了匈奴退出草原后的权力空白,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在北方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有辽西进入中原慕容鲜卑的燕国和从代地(陕西)进入中原的拓跋鲜卑的魏国。

羯人建立的后赵统一北方,残暴帝王石虎进行野蛮统治,石虎死后,后赵大将冉闵,起兵反抗后赵,建立冉魏政权,颁布杀胡令,公开屠杀羯人。此时已经占据辽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鲜卑南下,击败冉魏,将前燕的疆域扩展到河北、山东一带。后来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关中崛起,前秦在苻坚带领下灭亡前燕。

慕容鲜卑的前燕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利,原来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复国,建立后燕(还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西燕,后来为后燕所灭),后燕的疆域辐射辽西、河北、山东等地,基本恢复了前燕的疆域,然而只是经历了二代,后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鲜卑打回了辽西老家,又遭遇冯氏兄弟的政变,后燕灭亡。后燕北逃后,残留在山东南部的部分慕容鲜卑建立了南燕,不过很快被北伐的刘裕击败亡国。

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

此后慕容鲜卑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只剩下慕容复们在慨叹。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其原来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强大时,他们屈服于前秦,前秦瓦解之后,他们在塞外崛起,开始不断与同为鲜卑人慕容氏的后燕国进行争霸,最终后燕被赶出中原,而后拓跋鲜卑的对手为东晋的刘裕、匈奴的赫连勃勃,当中最强大的对手为刘裕,不过刘裕忙于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师最终被北魏击败,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最后也被北魏亡国,此后北魏还灭掉了北燕,统一了北方,结束北方乱世,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北方

而之所以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他们在历史上给人留下印象并不坏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他们都是起自乱世,他们的对手也多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异族人,虽然他们也曾与华夏正统的东晋为敌,但是东晋不是他们唯一的对手,而且作为华夏的正统王朝,东晋给人留下二代印象也并不好,重要的他们几乎没有灭亡和摧毁汉人王朝。而无论蒙元还是满清,他们统一全国时,都对汉家王朝中宋、明进行侵略,灭亡了宋、明王朝并对发宋人和明人进行了野蛮屠杀和征服,

二是鲜卑入住中原,并没有太过激烈的抵制和涂炭汉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汉文化,特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积极汉化改革,将整个鲜卑民族最终全部溶于汉民族,而蒙元则十分抵制汉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旧没有完全融入汉文明,而满清则是阉割汉文化,将汉文明进行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阉割和改良,并进行剃发易服、文字狱等汉人满化政策。

剃发易服最让汉人不满

三是鲜卑人融入汉文明,鲜卑王朝成为汉家王朝,并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不仅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通过汉文化复兴,让汉文明的主导权,重新东晋时迁往南方,成功的转移回到北方,并有此后北周、隋、唐进行延续,保证汉文明的星火传递,这样的王朝,让我们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满清王朝,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刻意保持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性,让国家处在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感觉到格格不入。


大东北的小豆包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分析题主所问的问题前,無月先简单介绍一下鲜卑,因为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所建立的功业。

鲜卑

鲜卑属于阿尔泰系蒙古语族,继匈奴之后崛起于大兴安岭,起源东胡族。


秦汉时,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分成两部退守乌桓山和鲜卑山,由此以山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族自是由此而生。

公元85和87年,鲜卑两次击败匈奴,随后北匈奴被迫迁往西亚,鲜卑于是占据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已分裂的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

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这是鲜卑族在中原打下的最大帝国。

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这里多说一句,唐朝李氏皇族也是有鲜卑血统的。


介绍完了鲜卑,现在我们把话题扯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

少为人知

这一点其实我在回答的开头就说了,很多人可能就从历史课本上看到过拓跋宏汉化那一段,其他的就不清楚了。北魏打哪来的?存在了多久?有些什么特点?一概是不知的。

知道的人少,也就没有特意去说的必要,说了也没多少人知道。

未统一

未统一是相对于蒙元和满清而言的。

未统一表现在内外两方面。

对内,鲜卑是分裂的,鲜卑杀进中原后就开始了分裂,因此建立了多个国家。而看蒙古和女真,都是以统一的部族发动的战争。

对外,鲜卑也未统一中国。最强的北魏也只是占据北方,坐拥半壁江山。南方依然是中原王朝的天下。

所以,中原士族是不会承认北魏的,我们还有南方,你北魏不算什么。


存于乱世

鲜卑在中原驰骋的日子,那真是中原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先是东汉末年开始暴乱四起,黄巾军掀开了黑暗时代的序幕。

天下三分,三足鼎立,三国时代出了那么多英雄豪杰,却也埋下多少枯骨。

好不容易盼来晋朝建立,皇帝的屁股还没在宝座上坐热,几场皇族内斗开始。

内斗方止,晋王朝立国未稳,中原百姓尚未休养生息。外族这时又快速崛起,纷纷跳出来要分上一杯羹。

史称五胡乱华。

这段时期被称为南北两朝十六国!

乱世攻伐,你来我往,还分什么侵略!


汉化论调

就像大多数朋友从课本看到北魏汉化那一段一样。对于鲜卑的主要论调也随着汉化这一举措而板上钉钉了。

既然你们公开宣布要汉化,也就是承认我们汉族的比你们好。那就行了,面子是有了!

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面子的事。


其实有个道理,要说给朋友们听。

侵略是分为两种的。

一种是用武力,占领对方的领土,占有对方的财产和统治对方的人民。谁武力强,谁就赢了。

另一种是思想文化侵略,是无形的,哪一方的文明程度高,哪一方就是胜利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化”。

在文化侵略方面,中原民族一直都是胜利者,当仁不让的常胜将军。

所以,到底是谁侵略了谁?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喜欢無月你就关注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