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為何不上科創板?創業者:募資政策不明確

近日A股“創新藥第一股”貝達藥業旗下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又有新動作,引入包括杭州餘杭金控、天堂硅谷資管、浙商創新等加入。據投中網瞭解,目前該支基金投資支持了開拓藥業、天廣發等藥企,未來對貝達旗下眾創空間貝達夢工場亦有參與。

生物產業基金悄然遍地開花。在一、二級市場層面,創新藥研發企業由於其前期資金投入大、新藥研發時間長,創新藥擁有持續融資能力極為重要。

在經歷慘痛的港股破發後,科創板來了,上市公司牽頭的產業基金如何影響生物醫藥融資格局,資本和藥企又作何種考慮?

有機構投資人告訴投中網,上市公司的產業基金更能深刻理解行業,提供良好資源支持,但生物醫藥投資風險仍存,參與仍需注意控制風險。而另一方面,藥企對於估值的理性回調錶示樂觀,更希望得到懂行資本的助力。

創新藥為何不上科創板?創業者:募資政策不明確

LP對產業基金熱情回暖?

2018年4月,港交所發佈新股,首次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在港股上市,隨後諸如歌禮生物、信達生物、百濟神州等若干內地藥企紛紛赴港,但好大聲勢下,許多公司亦慘痛破發,目前歌禮生物股價較發行價仍然腰斬,生物醫藥投資的風險顯現。

但隨著科創板對於生物醫藥板塊的支持,投中網感受到資本的熱情似乎慢慢在回來。

“現在不投生物醫藥類的項目,都不好意思出去說自己是投資機構了”,在貝達藥業生物基金合作論壇上,天堂硅谷投資人何向東引用一位演講人的發言,如此感慨生物醫藥投資的回熱。

目前天堂硅谷將醫療大健康作為重要投資領域之一,除了引進專業背景的人才、注重自身在行業方面的積累,何向東表示,通過與類似貝達這樣的產業基金合作能夠從早期研發,到後期生產、銷售同步推進。

但何向東也認為,目前來說投資生物醫藥風險還是偏大,且更建議參與早期階段,或者在研藥物進入臨床I期或者II期時,而天堂硅谷“利用佈局產業基金的模式,做主動管理型基金”。他直言,為控制風險,會選擇多項目進行投資,畢竟“單一項目意味著百分之百的風險”。

同樣在合作論壇上,浙商創新醫療健康相關負責人張斌表示,目前基金有70%項目投向子基金,30%項目實現直投。而在投資產業基金方面,看重上市公司在細分領域的龍頭地位和投資邏輯,以及與被投項目的協同性。

張斌坦言,此次參與貝達生物醫藥基金,一是看重了貝達藥業在創新藥企中的地位,而是看重貝達資本團隊,且表示自己十分看好貝達團隊對於腫瘤相關項目的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投資人都表示了創新藥企投資中美兩地聯動的重要性,天堂硅谷方面透露,目前他們也正在與紐約相關機構合作,張斌也表示,希望被投能夠為已有項目帶來美國先進技術。

根據投中研究院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醫療健康行業VC/PE融資案例數量及融資規模同比降低,2019年一季度,醫療健康行業VC/PE融資案例數量 148起,同比下降 30.19%;融資規模 23.59億美元, 同比下降23.13%,但在市場呈下行趨勢下,醫療健康行業VC/PE融資案例數仍居全行業第二位,佔比達 13.59%。

創新藥為何不上科創板?創業者:募資政策不明確

去年例如“4+7”帶量採購政策的出臺等“黑天鵝”事件,令醫藥行業在去年也遭遇了諸多不確定性,而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余文心認為,“4+7”政策影響面最大的是利潤空間較大的仿製藥,對於創新藥反而是利好。

爭議科創板:港股低迷,創新藥去哪上市

開拓藥業是貝達基金首期被投企業之一。

開拓藥業2009年成立,專注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肝癌這3大腫瘤高發病率領域,以晚期腫瘤治療為核心目標研發多通道產品組合,其主要產品普克魯胺聯合用藥一線治療前列腺癌的中國臨床三期已啟動,並實現中美雙報雙批雙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適應症也已啟動臨床。

從新三板摘牌後,開拓藥業通過定向增發,在2018年1月完成了松禾資本領投,東方證券資本、貝加資本、建銀國際和博潤投資等跟投的2.88億元C輪融資,此後開拓藥業一度傳出轉戰港股IPO消息。在合作論壇上,開拓藥業總裁童友之也透露,目前對於境外上市報以更大期待。

童友之認為,在港股破發潮後,生物醫藥股估值不再像以前虛高,迴歸理性,“如果要像去年這種比較高的估值,實際更難發一點”。

此前投中網就曾報道,目前科創板生物醫藥板塊的申報標的以器械為主,對於頭部生物醫藥企業的吸引力較弱。截止目前,突出的創新藥企僅有微芯生物一家。有投資人明確指出,自己所投項目不會上科創板,而是瞄準納斯達克。

而童友之則直言,公司決定不上科創板,是因為生物醫藥最終要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而目前科創板對於募資使用的政策尚不明晰,開拓藥業在新三板時期進行投資併購,便感受到了人民幣募集資金使用的較多不便。

他以信達生物為例,港股上市後信達生物資金充裕,迅速收購了四個小分子化合物,但類似動作在內地或許很難展開,“你跟人美國公司談妥了,錢怎麼付出去還不知道,項目就被搶走了。”

另有創新藥企負責人表示,在科創板前還未做海外上市準備,畢竟海外融資的成本也很高。

但童友之也認可藥企在內地資本市場登陸,未來結合全球資源的優勢,“生物醫藥產業必然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一方面,如果能利用內地估值高優勢,在中國融到更多的錢,走出海外收購美國較初期產品或者臨床產品收購,可以再利用中國臨床病人的資源快速推進。 ”

貝達藥業首席藥學家梁從新博士亦強調了創新藥企融到懂行資本的意義,強調資本對於研發項目的及時支持。“醫藥行業的話只有0和1的差別,不是成功就是失敗。要是沒有資金而失敗了,投資人佔股99%也沒什麼意義。無論是哪一方,保證有足夠的資金把項目進行推進,才是最重要的。 ”

創新藥為何不上科創板?創業者:募資政策不明確

誰在參與產業基金

創辦於2003年的貝達藥業是國內創新藥企的代表,2016年11月,貝達藥業在創業板敲鐘,其拳頭產品埃克替尼(凱美納)貢獻了98%以上的銷售收入,毛利率貢獻超99%。目前在研的創新藥項目已經超過30項,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有10多項,進展最快的恩莎替尼預計年內上市。

由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牽頭,貝達於2018年初成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專注於大健康行業,重點投資生物醫藥、體外診斷、創新醫療器械等領域,貝加資本是其管理人,目前餘杭金控、浙商創新、杭州銀行、杭州高科等作為LP與貝達生物醫療基金達成戰略合作。丁列明透露,首期生物醫藥基金規模在兩個億左右。

據投中網統計,類似由上市公司參與或發起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的不在少數。

去年10月,量子生物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3000萬美元,與尚華集團等設立醫藥創新產業投資美元母基金SPC LP,旨在全球範圍內參與投資優秀醫藥創新產業基金項目。

今年2月,明德生物稱,公司擬認購武漢光谷博潤二期生物醫藥投資中心基金份額。該投資中心總規模為1億元,公司擬作為有限合夥人,認繳出資1000萬元,佔比10%,主要投資於精準醫學、醫療服務等大健康領域,尤其是免疫治療、體外診斷、現代中醫藥等與生命健康相關的領域。

相關醫藥企業負責人對投中網表示,類似貝達一類的上市公司,通過對行業的深度聚焦,對於被投企業瞭解充分,且與主營業務協同。對於本身門檻高的生物醫藥投資來說,PE、VC能夠“搭上便車”,創新藥企也能找到更懂自己的資本。

生物產業基金能做的事情更多。貝達藥業表示,其支持的生物醫藥眾創空間“貝達夢工場”,將聚集包括創新服務公司及研發、生產、銷售外包服務等在內的創業資源,為生物醫藥創業者服務。目前0期和Ⅰ期已建成,入駐公司包括阿里健康、迪安診斷等成熟公司,也囊括雲嘉健康、瑞普基因等準獨角獸企業,目前第2期已經進入規劃之中。(文/陳蓉 來源/投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