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武装党卫军是独立作战还是归国防军统一指挥?

zhaohj666


举个相同的例子,戴笠死前把军统的“别动军”等特务武装整编成若干个“交警总队”,隶属于交警总局,其人事、奖惩和经费继续由军统负责,但遂行纯粹的作战行动时,要接受所处战略区的陆军司令部指挥,其管理模式就是仿自二战德国的武装党卫军。



这事其实很复杂,用一句话作结论是不妥当的。“武装党卫队”的作战指挥权隶属问题(其他党卫军单位统称“下属党卫队”),始终处在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军们的博弈之中。而希特勒并不想因此过分激怒国防军高层,所以采取了一种调和的中间办法,让这支部队既保持了一定独立性,又不致战场上出现两套指挥系统。

希姆莱很早就成立了“党卫队作战总部”,隶属于党卫队全国总部之下,准备以此为基础建立“武装党卫军总司令部”,成为最高统帅部下辖的第四个总司令部(陆军、海军和空军之后),但是这个想法遭到陆军的强烈反对,国防军利用自己掌握的兵役系统、装备生产和分配系统、后勤补充系统给武装党卫军“穿小鞋”,不给你新兵和武器,看你怎么发展和作战?



(希姆莱)

内部的争斗始自于1934年9月,希特勒批准成立直接听命于他、由希姆莱领导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标志着武装党卫军开始成型和崛起,它打破了陆军(旧称)的垄断地位,国防军的军官团感到了威胁。之前他们逼着希特勒清洗冲锋队就是因为罗姆要建立“第二陆军”,而这个设想居然在党卫队手中就要实现了,他们自然开始警觉,但希特勒的地位已经巩固,一切取决于这位纳粹元首的态度。

好在这一时期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数量不大,仅有“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三个团级单位和一些通讯、后勤分队,至多不过一个师的规模,希特勒采取了模楞两可的含混态度。而希姆莱则秘密建立了两个党卫队的军官培训学校,寻找时机扩建“私人部队”,与国防军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希特勒权势日重,这个平衡终于被打破了。



(让武装党卫军脱胎换骨的豪塞尔)

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授权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改编成为摩托化部队,同时命令这支部队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具备两个任务:作战和执行纳粹控制下的占领区“和平”,这标志着特别机动部队不再是简单的“警察武装”。

根据这个命令的解释,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武装党卫队需要向希姆莱汇报工作,有权力从国防军获得武器和装备;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听从希姆莱的命令,或者在“元首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听从陆军总参谋长的调遣”,但即便是由陆军指挥的时候,这支部队“在政治上仍然是纳粹党的一支武装”。



(希姆莱发表讲话)

简而言之,这个命令的内涵是武装党卫队具备自己的独立性,日常事务归希姆莱指挥,作战时与国防军的关系是“临时配属”。这种特殊的身份激起了国防军将领层的反弹,他们利用“警卫旗队”在波兰战役中表现不佳的机会,想方设法说服希特勒解散特别机动部队,但未能成功。而希姆莱则认为表现差强人意是因为部队规模、装备的不足,要求建立武装党卫队的师级部队,同时拥有自己的指挥官、有自己的武器和后勤部队,双方矛盾日趋激化。

这个时候的希特勒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德国国防军已经宣布效忠,尽管他内心更偏爱武装党卫队,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并且武装党卫队只有22700人,显然不足以成为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力,战场上也不可能出现两套平行的指挥系统。因此他作出了折衷的决定:允许希姆莱按照党卫队的想法组建自己的师,但这些师在作战行动中要置于最高统帅部和战地军队司令部的指挥之下。

(迪特里希)

于是从1939年党卫队机动部队迅速扩编成四个师级单位,兵力膨胀到10万人,此时才可以真正的称为“武装党卫军”。为了防止国防军干涉和控制武装党卫军的内部事务,希姆莱游说希特勒成立了“特别党卫队法庭”用以审判违纪的党卫队成员,自然也包括武装党卫军的官兵,成功的使之脱离了国防军的司法系统。

然而国防军随即进行回击,1940年6月通过最高统帅部告知希姆莱:“不支持一个私下的军队后勤组织”,以近乎通牒的语气要求武装党卫军必须通过正规的军队系统获得它想要的东西,希姆莱输掉了一个重要回合。



同时,国防军通过他们所掌握的“第三帝国兵役委员会”压缩武装党卫军的兵源数量,希姆莱后来大量吸收外籍志愿者加入武装党卫军,其实部分原因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正规的征兵渠道无法满足扩充队伍的需求。在希特勒的妥协和采取中间路线的政策下,党卫队作战总部沦为实际负责武装党卫军的人员后送、补充、勤务的人事部门,失去了原本希望获得的独立作战指挥权。

不过,武装党卫军在战争中仍然具有超然的地位,它理论上的指挥权归属于“最高统帅部”而非陆军总参谋部,最高统帅部本来就是希特勒用于绕过陆军总部直接指挥前线作战的工具,因此希特勒保证了对武装党卫军的控制和指挥权,相比之下,国防军的陆军系统对其约束力非常有限。尤其是东线战场上四支负责屠杀的“特别行动队”,国防军根本无权过问,直接听命于希姆莱。



(豪塞尔被陆军上级授勋)

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配属单位的级别明显超出正常的军队标准,比如“警卫旗队”还是团级战斗队时,在进军奥地利的行动中就划归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指挥,波兰战役中隶属于魏克斯的第13军;在1941年的巴尔干战役中,已经是旅级编制的“警卫旗队”则划归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指挥;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警卫旗队”装甲步兵师改由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指挥,明显高于正常的对应编制级别。

到1944年阿登战役时,莫德尔元帅指挥的集团军群下辖了三个集团军: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和勃兰登堡的第7集团军,迪特里希的集团军甚至还下辖国防军的一个步兵第67军,可以看出,在希特勒越来越不信任国防军的情况下,武装党卫军的规模和作战自主权正逐步加大,杂七杂八的总兵力已经突破90万人马,如果不是战争很快结束,很难说他们会逐渐反客为主。


度度狼gg


二战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并不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权力,当时德国国防军允许希特勒组建这样一支独立于国防军外的军事组织的基本前提,就是在作战中武装党卫军必须归国防军统一的指挥,所以虽然武装党卫军的规模在战争中越来越庞大,但并没有组建独立党卫军总司令部(类似于国防军西线的陆军总司令部和西线的国防军统帅部),在战区中的整个武装党卫军都归国防军各级司令部指挥,接受来自国防军指挥部的命令。


武装党卫军在1941年以前最高只有师一级的编制,作为德军最基本战役级作战单位,是无法担负某一方向或者地域的作战任务的,在德军的指挥体系中,只有集团军及以上的大型作战单位才能具备某种意义上的独立作战。而武装党卫军在大部分的时期都是以军、师级编制进行作战的,他们归属于相应的德国国防军集团军司令部和集团军群司令部,接受统一的指挥。战争后期,开始出现党卫军集团军的大型编制单位,担负某些地域的重大作战任务,但也是隶属于国防军各集团军群司令部。例如在阿登战役中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便接受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的直接指挥。


简单来说,除非党卫队成立和德国的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国防军统帅部这样的军种级别的司令部以及相应的总参谋部,才有权力和能力来担负的指挥几十万武装党卫军的作战,而且必须要成为集团军司令部和集团军群司令部这样的指挥机构,如此武装党卫军才有可能脱离国防军而独立从事某一方向的作战行动。实际中,武装党卫军最高只组建到了集团军级司令部,远谈不上可以独立的作战。

造成这种情况并非是希特勒和希莱姆的意愿,事实上希特勒和希莱姆一直都想让武装党卫军最终取代德国国防军的位置,至少也要和国防军平起平坐,这也是为什么武装党卫军总能得到优先的补充和扩编。可是军队可以快速扩编,具备专业作战能力的参谋军官却无法大量培养,党卫军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最好的证明就是1944年希特勒让党卫队全国领袖希莱姆出任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一职时,希莱姆和他的党卫军高级将领们没有能力胜任这一任务,最终还是依靠从陆军总司令部派来的参谋军官才使得该集团军群司令部能够正常运转,希莱姆在这一职务上也毫无建树,大部分党卫军高级将领都是如此,所以武装党卫军也就只能依附于国防军进行作战了。


战略论


我是古事今説,我来回答。

首先党卫军并不属于国防军序列而是纳粹党的“私党”武装,那么二战期间党卫军是否接受国防军指挥要分阶段和作战区域:

首先,所有二战期间,非前线的负责占领区秩序维护的党卫军只接受党卫军领导,比如党卫军第八骑兵师的前身,党卫军骑兵旅在波兰执行党卫军的“种族清洗”政策。

其次,前线党卫军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在二战前期,党卫军并不是只是建制武装,以“旗队”为主要单位编入国防军集团军中参加一线战斗,该阶段前线党卫军是接受对应国防军指挥。

第二,中后期,希特勒对陆军统帅部越来越不满,1942年直接兼任了德国陆军司令,这个时候德国国防军都接受希特勒的命令,党卫军更是如此。


古事今説


打仗时归国防军指挥,平时负责地方治安


照影吹笙


直白的说党卫军就是纳粹德国的武警


伶俐的大绵羊


党卫军应该是独立作战\\党卫军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警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