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莆田媽祖文化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

“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莆田媽祖文化

媽祖姓林名默。她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勝於姐妹,八歲入塾師讀書,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

她年小志弘,不滿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鑽研醫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災。

她性情和順、熱情,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均樂事為。

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險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後人以“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視她昇天為神,專門到海上搶險助人去了。

“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莆田媽祖文化

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亦時常見她于山巖水洞之旁,或盤坐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嗣後,鄉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覲祭祀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濟險拯溺,護國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後,她仍以行善濟世為已任,人們最終將媽祖奉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女神”。

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弘揚民族精神

“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莆田媽祖文化

“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複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

以上這些名詩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時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人們以媽祖為緣,海峽兩岸交流漸入佳境。而莆田市則通過豐富多彩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如媽祖紀念慶典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海峽工藝品博覽會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湄洲媽祖祖廟廟會等,強化了媽祖文化在兩岸同胞中精神紐帶作用,加深了兩岸民眾的情誼。

媽祖文化不僅推動了莆田兩岸民間交流交往,更吸引眾多臺商到大陸投資興業,推動兩地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

“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莆田媽祖文化

關於媽祖的傳說有很多很多,但無一不是她熱愛勞動、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媽祖的精神一直在影響著沿海人民,是沿海人民的共同信仰。而兩岸人民也會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媽祖文化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