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有哪些历史名人?

老虎大王1


红安县的名人特别多,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等各方面都是人才辈出!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是徐向前元帅给红安县提的词,大革命时代,红安县很多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其中在红安县成立的有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牺牲了14万英雄的红安儿女!

董必武主席:


韩先楚将军:

李先念主席: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和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陈锡联、韩先楚、王建安、周纯全、秦基伟、王近山、王诚汉等223位共和国将军;



中国理学奠基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程颐、程颢;明代有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和思想家李贽;现代有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安徒生童话》中文版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还诞生了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吾天


湖北红安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这里过去虽然长期贫困,诞生的名人数量却多的惊人,明代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有“天台三耿”之誉,耿定向被誉为红安之父。

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名人学士都是红安人。这里是红4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诞生地,出现了陈锡联、韩先楚等200多位将军,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今天介绍的是红安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董必武(1886——1975),湖北红安人。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参加过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重庆工委书记,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国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等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李先念(1909——1992),湖北红安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4方面军第11师33团政治委员,第30军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反三次“会剿”等多次战役,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开辟了淮北新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原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指挥的桐柏战役,歼敌7000余人,成功指挥了中原突围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红安人。曾任第40军军长,志愿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秦基伟(1914——1997),湖北红安人。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华清(1916——2011),湖北红安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第2野战军第11军政治部主任,第10军副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对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红安还有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请读者补充吧。


趣话历史那些事


湖南省红安县有史以来产生了很多名人,真可谓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董必武、韩先楚、谢福治、刘昌毅、张仁初等。下面我主要给大家介绍三位。

一、董必武(1886--1975)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他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韩先楚(1913--1986)

韩先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他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担任独立营、团长。他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陆军上将。

三、刘昌毅(1914--1999)

刘昌毅久经沙场考验,是一位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曾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此外,红安县的历史名人还有王建安、许斌洲、王吉文、孙玉清、胡奇才等人。

那么,大家还知道红安县有哪些历史名人呢?欢迎补充!


元哥说历史


湖北省红安县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也是红安县“黄麻起义”的爆发地。

正是因为这里是红军的起源地,所以,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红安县出的将军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地方。

整个红安县总共出了223名将军,其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红安县还授予了72位将军军衔,其中上将军衔的有8人,中将军衔的有12人,少将军衔的有52位。

因此,红安县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红安县还出了两个国家主席,一个就是董必武,另一就是李先念。

红安县的历史名人还有:

韩先楚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7年韩先楚参加过黄麻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其一生的革命生涯。并且先后在孝感,罗山等地展开了游击斗争。

1933年开始跟随红军长征,并且多次掩护红军主力和军领导脱离险境。最终和大部队一起安全抵达革命圣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韩先楚跟随徐向前想冀南挺进,并且在冀南开展革命根据地。先后领导了广宗,平乡,巨鹿,南宫,临清等地抗日战争。为新中古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战争的时候,韩先楚指挥了新开岭战役,并且在东北带领部下多次打败敌人,为解放东北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授衔为上将军衔。

秦基伟

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秦基伟将军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捍卫中国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古成立之后的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安县的将军还有陈锡联、王诚汉、周纯全、郭天民、秦基伟、韩先楚、王建安、谢富治、胡奇才、李天焕、张天云、刘飞、刘昌毅、吴先恩.......。

当然了红安县的名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欢迎大家补充。--读史可以明鉴


汉史趣闻


湖北红安原称黄安,是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由黄改红。也造就了第一将军县,开国将军最多的县就是红安,光是上将就有六位:韩先楚、郭天民、周纯全、陈锡联、谢富治、王建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郭天民、周纯全、谢富治三位上将,其他几位在别的题目中有所介绍了。

“郭铜墙”——郭天民(1905-1970)

郭子仪的后代。黄埔军校六期生。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参加了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任红九军团参谋长,后来任西路军30军参谋长,与程世才、李先念等到达新疆迪化。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局局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冀察军区司令员等,参与指挥百团大战、收复军事重镇张家口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纵队司令兼政委、兵团副司令等。在1946年的河北怀来阻击战中,指挥四个团阻击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两个军11昼夜进攻,歼敌万人,被敌军称为“郭铜墙”。建国后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



“周辖子”——周纯全(1905-1985)

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927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师、军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四野后勤部第二部长等。建国后,任志愿军后勤部政委,总后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等。因在战争年代右眼负伤失明,得“周霞子”绰号。



曾是“功臣”——谢富治(1909-1972)

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八路军129师285旅政委,纵队司令,太岳兵团政委,与陈赓搭档,二野三兵团政委等,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司令、政委,武警司令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等职务。1980年被开除dang ji 。此人前半生功勋卓著,作战勇敢,打仗动脑筋,带部队和治理地方都有较强能力。


磨史作镜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红安被称为是中国第一将军县。黄安就是现在的红安,黄安不仅只是在近现代出现了很多将军,在古代也是出过很多历史名人的,比如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就是黄安人。还有明代的三耿,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

在革命的时候,黄麻起义就是在黄安发生的,也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军,整个革命抗日时期,红安牺牲了14万人,红安县一共诞生了223位将军,不愧是中国第一将军县。还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

除了上面的这些人,还有8位开国上将,韩先楚,郭天民,周纯全,王建安,秦基伟,陈锡联,王诚汉,谢富治,这些人都是从红安走出来的。还有中将12名,少将52名。


中国历史研究所


名人

拥有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程颐(有典故“程门立雪”出于此二人),政治家李先念,政治家董必武,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著名的世界级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胡代光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李先念、董必武先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

  •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乳名全伢,号克念,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木匠出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领导工作,参与过长征、西路军西征。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继刘少奇后第三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

红安县前后走出223位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其中包括郭天民、周纯全、王建安、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王诚汉、谢富治等上将8人。

将帅谱

  • 王建安(1907-198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六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七年参加广州起义。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王近山(1915-197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刘飞 (1905-198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刘松清。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刘昌毅(1914-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刘昌义。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李天焕(1912-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张天云(1913-198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张仁初(1909-196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胡奇才(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秦基伟(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徐深吉(1910-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徐斌洲(1912-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詹才芳(1907-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马忠全(1914-199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甘思和(1915-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卢燕秋(1912-196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刘福胜(1914-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李世焱(1909-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李定灼(1914-198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共产革命。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吴振挺(1916-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何德庆(1916-199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邹国厚(1908-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张天恕(1913-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张竭诚(1917-200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陈美藻(1914-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罗厚福(1909-197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本地赤卫队。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金世柏(1908-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周世忠(1918-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郑国仲(1913-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胡正平(1915-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赵鹤亭(1914-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秦光远(1913-200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耿锡祥(1909-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袁克服(1907-198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徐绍华(1910-197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徐光。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韩卫民(1903-198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程启文(1915-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程悦长(1911-196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程儒珍(1900-196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谢正荣(1918-197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熊应堂(1911-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黎锡福(1909-197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戴克林(1913-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原名戴道驹。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戴克明(1915-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八○年被开除中共党籍。
  • 江腾蛟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九七三年被开除中共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 王诚汉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詹少联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涂锡道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殷国洪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贺健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闵学胜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况玉纯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汪运祖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罗应怀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江波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游击队,次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张志勇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陈炎清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晨光百科


湖北红安县,原名黄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发源地之一,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两百多名将军,被誉为“中国将军第一县”,其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就成立于湖北黄安七里坪,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这两个军出了两位著名的将军,分别是“疯子战将”王近山和“旋风司令”韩先楚。

疯子战将——王近山中将

王近山,亮剑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原型人物之一,湖北黄安高桥镇人。1931年鄂豫皖苏区红军成立红四方面军后,徐向前任总指挥,王近山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倪志亮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下一名排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由于作战勇猛、舍生忘死被称为“王疯子”,之后凭战功一路晋升为第二十八团团长,年仅19岁,可谓英雄出少年呀。1936年10月红军陕甘宁会师后,王近山任红31军第93师师长,参加了彭德怀指挥的山城堡战役。


抗战爆发后,王近山任刘伯承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在团长叶成焕的率领下奉命在娘子关伏击日军第20师团部,歼敌四百余人并缴获大量的装备,“疯子战将”名声大振。1938年3月参加了神头岭战斗和响堂铺战斗,772团团长叶成焕在神头岭战斗牺牲后,王近山接任团长。1941年后,为了适应战争需要,386旅改为129师机动部队,王近山接替陈赓任386旅旅长。

抗战胜利后,王近山任晋冀豫鲁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进军大别山、襄樊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其中在襄樊战役中,王近山率领第六纵队活捉国民党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为配合粟裕淮海战役围剿黄百韬兵团奠定了基础,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高度赞扬,建国后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重庆警备司令等职。

旋风司令——韩先楚上将

韩先楚,湖北黄安县人,与“疯子战将”王近山一样出身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军时期一直在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下任职,是徐海东、叶成焕得力战将,1934年跟随红二十五军参加的河南恶战——独树镇战斗,韩先楚英勇表现而崭露头角,从红二十五长征开始到陕北历任224团连长、营长。1935年徐海东以红二十五组建红十五军团后,韩先楚任75师团长,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榆林桥战役等担任主力突击任务,红军西征时任78师师长。

抗战爆发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后,韩先楚任林彪115师下、徐海东344旅688团副团长,1938年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伏击战,8月参加了由344旅副旅长杨得志指挥的漳南战役,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并缴获大量的装备,1939年由于旅长徐海东病倒,韩先楚继任344旅代旅长,1940年担任新3旅旅长兼任冀鲁豫第3分区司令员,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悍将。

抗战胜利后,韩先楚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四纵队副司令,为打破国民党趁苏联撤军后吞并东北的企图,韩先楚作为延安第一批部队挺进东北,开始“旋风司令”的军旅生涯。1946年10月指挥新开岭战役,以伤亡四千人的代价全歼杜聿明指挥下的第52军、号称“千里驹”李正宜第25师八千余人,并俘虏五千余人,也开创了东北联军第一次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先例。1947年初,韩先楚率领第四纵队进行了几十次大小战役,拔掉了敌人几十个据点。

1947年秋,韩先楚接替曾克林任第三纵队司令员,正当国民党东北局势进入僵局,韩先楚兵行险招,率领第三纵队夜奔百余里直插国民党重点防守区域的威远城堡,仅经十几个小时的战斗全歼国军53军第116师,师长刘润川也被活捉,奇袭威远堡成为了我军奇袭战里最经典的战例之一,韩先楚一手成功策划此战而被称之为“旋风司令”,韩先楚的辉煌战绩也成了林彪四野的主力战将。


赛门军略


湖北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开国将帅中,红安共有61人;如果加上1965年后授衔的将军,红安更有多达223名将军,被徐向前元帅称为“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更走出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黄麻起义在这里爆发,鄂豫皖苏区在这里建立

红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属大别山南麓,南可直下武昌三镇,北可以直抵中原腹地,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战略位置重要,革命基础较好。

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红旗漫卷,枪炮齐鸣,前赴后继,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当地一名书法家挥毫泼墨,写下一幅震撼人心的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红军即由此得名。

为纪念这次意义非凡的起义,黄安被更名为红安,红色代表流血、牺牲和革命,红安成为仅次于延安、井冈山的革命圣地,为后人所瞻仰。

黄麻起义诞生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方面军,也走出了众多著名将军。

董必武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后转向信仰共产主义,成为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董必武是党和国家的元老功勋、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奠基者,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李先念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早年参加黄麻起义,成为红四方面军著名将领;抗日战争期间,开辟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领导敌后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指挥中原突围,为革命胜利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主要领导全国经济工作,参与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时期,李先念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开国上将6名——韩先楚、陈锡联领衔

1、韩先楚,韩先楚有勇有谋,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打出"旋风司令"的名堂,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面对琼州海峡,韩先楚坚决主张提前解放海南岛,避免海南岛成为另一个台湾;参加抗美援朝时,韩先楚担任志愿军副司令,指挥二次战役,迫使美军停战;建国后,韩先楚先后任福州军区、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虽是上将,却有大将之才,元帅之能。

2、陈锡联,英勇善战,抗战时期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解放战争率部挺进军大别山,先后从单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攻占重庆,战功卓著。建国后,陈锡联担任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为新中国炮兵和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3、王建安,长于智谋,擅打猛将,与许世友并称“山东双雄”,指挥济南战役,活捉国军名将王耀武,建国后先后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4:郭天民,早年参加广州起义,后参加反"围剿"和万里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红安籍开国将帅中唯一的黄埔军校毕业生。

5、周纯全,早年参加黄麻起义,成为红四方面军著名将领,尤其擅长军队后勤保障,建国后曾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等职。

6、谢富治。曾参加黄麻起义,红4方面军著名将领,先后和陈赓、陈锡联搭档,主要从事军队组织和政治工作,建国后曾任公安部部长、副总理等职。

开国中将11名——秦基伟、王近山领衔

1、秦基伟,早年参加黄麻起义,后成长为红四方面军、八路军和四野名将,以作战英勇著称;抗美援朝时期,任副司令兼19兵团司令员,指挥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打出中国军队威风,回国后任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

2、王近山,我军著名猛将,指挥果断决绝,打仗勇敢顽强,敢打硬仗、恶仗,打得兴起,经常按耐不住,带头冲锋,极具战斗激情,人送外号“王疯子”、“二野朱可夫”,又与陈锡联并称为“二野两朵花”,在军中享有盛誉。

3—11:张天云、张仁初、刘飞、刘昌毅、徐深吉、徐斌洲、李天焕、胡奇才、詹才芳。详细事迹略。

另有开国少将44名,具体名单略。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先后在东北战场遭遇惨败。他们无一不提到一个令他们倍感头痛的强劲对手,称其部队如同旋风一般,出其不意,最难对付。他就是“旋风将军”―韩先楚。

韩先楚是湖北红安人,出身贫苦。1930年他参加了游击队并加入了党组织,在孝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先后任独立营营长、团长等职。后任红25军224团连长、营长等职。

1934年11月26日,红25军在方城独树镇遭到敌1旅和1骑兵团阻击,前方敌阻击,后有敌优势兵力追击,部队陷于危境之中。在战斗中,韩先楚率部坚守阵地,并与敌展开肉博恶战,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独树镇一役,韩先楚一战成名,军领导吴焕先赞叹“唯楚有才,先楚为例!”28日,部队在通过澧河时,又遭遇敌重兵围堵。韩先楚率部在吴焕先的指挥下,强渡澧河,夺占制高点,以重火力压制敌军,掩护大部队成功渡江。

1935年9月,红25军在陕北与陕甘红军改编为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韩先楚参战了第3次反“围剿”。11月,他率部参战直罗镇战役,战后升任75师团长。

1936年春,韩先楚率部东征山西。在战斗中,以一营兵力牵制敌五个团,成功掩护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之后升任78师副师长。1937年进入抗大二期学习。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韩先楚任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后随徐向前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南下参战漳南战役,后任115师344旅代旅长、 新3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1946年2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5月,延安命令南满部队选择进攻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城市,把进攻北满的敌军分散至南满。此时,4纵刚结束沙岭子战斗,部队损失很大,对攻打大城市信心不足。韩先楚从东北战势全局考虑,认为此役必须打,不能等敌军把北满部队吃掉,再回头吃南满部队,必须在此时把进攻北满的敌军分散至南满。

韩先楚决定进攻鞍山、海城。驻守两地的守军是国军184师。25日,韩先楚指挥4纵主力攻占鞍山公署大楼,全歼鞍山国民党守军第60军第184师55团。27日,继续挺入海城。韩先楚军事、政治两手抓,海城守军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国军从进攻北满的部队中抽调了4个师的兵力支援南满作战。这样,实现了鞍海战役的战略意图。


10月,韩先楚率部参战新开岭战役。在战斗中全歼国军第25师,这是东北战场首例在一役中全歼对方精锐师,此次战绩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

此后,韩先楚参与指挥了四保临江作战。在国民党军队第4次进犯临江时,韩先楚和3纵领导的作战计划产生分歧。3纵领导认为先打中路侧翼战斗力较弱的暂20师,而韩先楚主张先打中路主力战斗力较强的美械师89师。最后陈云、肖劲光同意了韩先楚的作战方案。此役89师被歼,其他援军纷纷溃逃。四保临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独霸东北的意图,使我军在东北战场由守势转入反攻。

在1947的东北夏季攻势中,韩先楚指挥5个团占领梅河口,重建的184师再度被歼,东北民主联军的南北通路被打通。此后,韩先楚任3纵司令员。在秋冬季作战中,全歼敌116师;辽沈战役中,歼灭范汉杰兵团指挥部、参与歼灭廖耀湘兵团。韩先楚率部灵活机动,作战勇猛,令国民党军队生畏,称其为“旋风部队”。

1949年4月,韩先楚任12兵团副司令员,先后率部解放武汉、长沙。后参战衡宝战役、两广战役。


在研究解放海南岛事宜的时侯,韩先楚亲自走访渔民,了解气候、海况。他认为时不我待,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跨海解放海南。1950年4月16日,韩先楚率40军、43军4个师向海南岛发起冲击。17日成功登陆海南岛,当时国军负责守卫海南岛的是薛岳将军。3天之后,海南岛解放。

朝战爆发后,韩先楚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入朝作战。回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6年10月3月,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上将在京病逝,终年73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