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時光荏苒,五十年彈指一揮間!

1969年4月,200名風華正茂的上海知識青年積極響應毛主席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辭別故鄉和父母,乘火車、汽車、馬車,輾轉多地、顛簸七十八個小時,最終來到雲南省羅平縣的牛街和板橋下鄉插隊,這一呆,就是兩三年或七八年不等。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羅平的紅土地,種下了深厚的友情,抒寫了人生最感人的篇章,刻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羅平縣級領導親切接見老知青一行。

2019年4月下旬,羅平迎來了春耕最忙的時節,同時也迎來了50餘名上海籍知青攜手回“家”尋“根”的感人時刻。50年過去了,他們依然熱愛這片土地、情繫羅平的父老鄉親和這裡的一草一木。

“以前這裡水電不通,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雨天一出門泥水淹過膝蓋,晴天滿嘴的風沙,現在村子裡到處都是寬闊的水泥路,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知青們一行走進羅平縣九龍街道曾插隊過的各村寨,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先後來到當年居住、生活、勞動過的地方,走訪鄉親,尋找當年的影子,與鄉親們聊家常,回味往日同甘共苦的插隊往事,再敘知青情誼,感受第二故鄉的變化。

知青們一路攀談、一路回憶、一路驚喜、一路感嘆,被歲月深“吻”過的臉頰也漸漸舒展開來。

走訪過後,老知青們紛紛表示,在下鄉插隊的日子裡,大家得到了當地鄉親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這份情意將銘記於心,在以後的日子裡一定要多回第二故鄉走走,把這份感情延續下去,同時也要為第二故鄉的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為第二故鄉植一棵樹。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第二故鄉的綠水青山,永遠在老知青們的記憶裡。

知青們一行還來到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親手栽下了數株象徵友誼、親情的樹木,他們揮鍬剷土、挖坑放樹、掩土澆水……每一剷土、每一滴水都包含了知青們對第二故鄉的濃濃深情。

植樹現場,張亦明老知青每一鍬每一鏟都很用心、用情,他似乎又回到了下鄉插隊時的火熱生活裡。據他介紹,1969年,他離別家鄉上海,來到了羅平縣臘莊生產隊插隊勞動,一呆就是兩年半的時間,期間與當地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之後,被當時的雲南煤礦機械廠招工後離開羅平,1986年又調到福建漳平工作,直至退休,現定居上海。

“那時,我剛到羅平就感覺這個地方太偏僻了,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吃不好、穿不暖,幸好有老鄉們的熱情幫助,要不然都不知道怎麼生活下去。”張亦明說,離開羅平後,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再回過羅平,這次回到第二故鄉感到特別親切、特別高興,終於圓了數十年的“故鄉”夢。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老知青與當年一起生活的老鄉們在一起。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受到當地老鄉的熱情接待。

其實,這次來的很多知青跟張亦明老人一樣,都是第一次回羅平探訪。在他們的眼裡,羅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無論怎麼改變,他們對羅平這份濃濃的故鄉情永遠不會改變。

在回訪第二故鄉的這段時間裡,老知青們遊覽了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觀看了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感受到了羅平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的強勁勢頭;參觀了羅平的房地產項目,為第二故鄉的發展紛紛點贊;召開了座談會,回顧了下鄉插隊時的火熱生活……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參觀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一別五十載 知青聚羅平

相聚雖短,友誼長存。

老知青浦錦敏說:“這次我們回到第二故鄉羅平,發現羅平的變化非常大,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為此,我們大家感到非常高興,同時預祝羅平越來越好,我們也將在有生之年多回‘家’走走。”

浮雲一別後,流水五十年。追憶歷史,五十年的時間已化為永恆的記憶,老知青們表示,將時刻銘記在羅平下鄉插隊的點滴生活,時時關注羅平的發展變化,關心第二故鄉的親人和這裡的一草 一木!

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劉景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