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建國後建造的首批大型艦艇——26型“基洛夫”級輕巡洋艦


26型巡洋艦(Cruiser Project 26,或以首艦基洛夫號稱本級艦為基洛夫級巡洋艦(Kirov-class cruiser)),是蘇聯海軍在上個世紀30年代建造的巡洋艦,亦為蘇聯建國以來第一次新建的大型艦隻。

蘇聯成立後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又重新建立了規模較為可觀的軍工體系,紅海軍終於等到了提出建造新艦的時候了。但是這時的蘇聯造船工業仍缺乏大型艦艇設計經驗,無奈之下,蘇聯只有向國外求援。

當時國際環境下委託西方公司設計,再在國內建造並不是難事。1933年,蘇聯政府與意大利安薩多船廠簽訂了設計合同,這型代號為26號工程的巡洋艦在意大利設計師的手中逐漸成形。

1933年,蘇聯向意大利推出了購買巡洋艦的要求。之所以選擇意大利作為現代化戰艦技術來源國,是因為蘇聯和意大利的海軍都是在相對封閉的海域內活動,兩國在戰術要求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26型巡洋艦在設計上以意大利最新型的第三批輕巡洋艦萊蒙德·蒙特庫特里級輕巡洋艦為原型,一號艦基洛夫號、二號艦"伏羅希洛夫"號分別於1935年10月22日和1935年10月15日在列寧格勒的奧爾忠尼啟則造船廠(波羅的海造船廠)和尼古拉耶夫的馬爾季造船廠開工。

原本"伏羅希洛夫"號早於“基洛夫”號開工,但是“基洛夫”號後發先至,搶在"伏羅希洛夫"號之前下水,所以該級艦被稱為“基洛夫”級。

建造了2艘26型巡洋艦後,蘇聯開始轉而建造4艘26bis型,即26改進型巡洋艦,也稱“高爾基”級。26bis型巡洋艦重新設計了艦橋以降低重心,適應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惡劣海況。總的來說,26bis型相對於26型的改進非常有限。

26型巡洋艦採用長首樓結構,首樓一直延伸到前煙囪末端;兩根巨大的向後傾斜的橢圓形煙囪位於艦體中部,且間隔很大,中間是一部艦載機的彈射器,搭載兩架KOR-1型水上飛機。

艦橋共有三層,且相對低矮,駕駛室位於第三層2號主炮後,而在前煙囪兩側佈置了兩部吊車,吊車之上的第三層艦島後部,是兩部用於副炮火控的SPN-100指揮儀,負責指揮100毫米副炮。

其後有一根大型的"A"字形四角主桅,上置一部B20型測距儀,負責為主炮提供射擊諸元與目標要素。這根大型主桅是區別26型與26bis型的最重要的特徵。緊隨後煙囪的還有一根細小的三角後桅。

標準排水量7890噸,滿載排水量9436噸;艦長191.3米,寬17.66米,吃水6.15米;6臺 Yarrow-Normand鍋爐,2臺蒸汽輪機;最高航速35.94節,續航力3750海里/18節;編制872人。

3座三聯裝B-1-P型180毫米艦炮;6座單聯裝B-34型100毫米艦炮;3座單裝21-K型45毫米高射炮;5座單聯裝70K型37毫米高射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兩根佈雷軌,可攜帶60~96枚各式水雷。

衛國戰爭爆發後,"基洛夫"號在1941年拆除了飛機彈射器,取消了艦載飛機,在原地方加裝了100毫米炮,使100毫米炮的數量達到8門。

1943年,"基洛夫"號又用37毫米的70K換掉了所有45毫米的21K,並且又再添兩門,使70K的總數達到10門。與此同時,新增的還有六挺12.7毫米機槍,艦尾裝兩套英國援助的四聯裝"維克斯"速射機槍,艦橋頂部兩側裝的是四挺單管DSHK高射機槍。

"伏羅希洛夫"號也進行了改進,高炮全部更換為10門70K,與"基洛夫"號安裝地方不同。機槍配備比"基洛夫"號多兩挺,大概位置應該是在前主炮前面的空甲板上。

二戰結束後不久,上述臨時加裝的機槍和原來的高炮都被撤掉。頂替工作的是9座V-11型雙聯裝37毫米高炮。V-11型的安裝位置分別是艦橋頂兩座,主桅側兩舷兩座和尾樓甲板室末端三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