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導語

趙老叟(ID:qdjz-life):

近幾年來,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髮展和膠東國際機場落戶膠東,膠州更是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座千年古埠膠州的土地上,一座現代化新城正在興起!

為了配合現代化新城和國際機場的建設,一些古老的村莊將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被拆遷,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俗話說“故土難忘”,為了讓我們留住這些膠州人無比眷戀的“祖根”的記憶,今天起《膠城生活在線》開闢了此《膠城記憶》欄目,小編將參考大量史書資料,將膠州市原有的811個村莊進行整理編輯,分享給所有膠州老鄉。

膠州的每一個村莊的名稱就是一部“活”得村莊發展變遷史,更是一筆十分豐厚的財富。通過挖掘村莊文化內涵,提高大家對自己村莊.對家鄉的熱愛,留住永遠抹不掉的“祖根”記憶!

根據消失的情況,先從膠東辦事處的村莊開始!每期一個鄉鎮或街道辦事處的村莊。

趙老叟

2018,7.24

營海鎮位於膠州市境東南部,是膠州市唯一的沿海鎮。全鎮坐落於膠濰河谷盆地南部邊緣,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傾斜,西部為丘嶺,最高海拔99.8米;東部屬濱海平原,低窪地海拔1-3米。近海一帶為鹽土,面積4萬畝,環膠州灣海岸線長25.4公里。1889年(光緒二十五年)碼頭村劃入膠澳租界。1911年(宣統三年)到民國時期屬陳聖區。解放後,1948年屬營海區。1950年屬第三區,徐家村、姜家村、回龍觀、大戶村、辛店等村莊屬二區。1955年分屬城南區和龍山區。1958年9月成立營海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營房鎮。1993年9月改為營海鎮。大沽河入海口西岸,古時稱為塔埠頭(今碼頭村),早在宋代就在此設提舉市舶司,為當時全國五處市舶司之一,負責國內外商貨貿易的實物稅收,是當時重要海關之一。提舉市舶司兼臨海軍使。由於此處水陸交通方便,商賈雲集,明、清時代被譽為"膠州八景之一"的"少海連檣"就在此處。清代這裡也是重要的海防重鎮。《清兵制·海防》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膠州為海防要泛,添戰艦……調水師……駐膠州海口,是為前營水師,……雍正七年移駐頭營子"。這兒所說的"頭營子",就是清代膠州的兵防駐地,位於今營海鎮營房村附近。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辛店

城裡宋姓財主祖塋葬於此,所葬塋地為滾瓜地,他怕風水滾破,便在這裡建村,取名店子。意思是墳地墊高不能破壞。建村年代不詳。傳說建於清朝初年。1937年左右由村人楊克智倡議,改為辛店,而1845年修的《重修膠志》就記載為辛店,傳說有誤。

姜家村

相傳清朝初年,姜姓從雲南遷來立村,取名姜家村。

徐家村

相傳明朝建村,徐姓從崑山縣(今江蘇省南崑山市)遷來立村。以姓氏命村。

回龍觀

相傳清初建村,村內有古道觀一回龍觀而得名。現已與姜家村連成片,其村名逐漸消失。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匙家莊

相傳明永樂年間,姓匙的逃荒到此落戶立村,以姓氏命名。有說為唐代建村,無考。

卞家莊

相傳建村於明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因村莊北有嶺地,明初為防倭寇建有煙臺被稱為煙臺嶺,故稱煙臺前(見《重修膠志》),後卞氏成為主姓。大約在民國時改為卞家莊。

小北灘

傳說大約建村在三百年前,因地處鹽鹼灘而得名。又因馬姓為主姓,別名馬家灘。道光版《重修膠志》標為小灘。

唐家村

相傳為明代由唐姓立村,以姓氏命名。建村年代不詳。

李灘

相傳建於清朝,原村址在東家河北岸,1951年遷至周家村東,因李姓建村,故名李灘。《重修膠志》記為灘口莊。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南周家村

傳說在明朝時有周姓從外地來此立村,名周家村。

盛福村

相傳明末建村,因地處低窪,蘆葦叢生,常有狼群出沒,村名馬虎莊。民國初改為盛福村,見《增修膠志.建置》。國民前沒馬虎莊和盛福村的記載。

小窪子

傳說建村已有九百多年。道光及民國膠州志皆不見記載。屬欒家村村委會。

欒家村

相傳已有800多年曆史,因欒姓立村得名。建村年代不詳。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碼頭

據清道光《重修膠志.山川》載,明代海船在黑石崖停泊,後淤淺,康熙年間開東南新渠,在西岸築土堰百餘丈,可拒浪,又可船隻停泊裝卸貨物。從此塔埠頭迅速發展代替了膠州港口。膠州八景之一,少海邊檣就指這裡,其詩和序描述了當年繁榮景象,埠頭是碼頭的意思,民居和商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西匡家塋

明洪武二年,有史姓在此定居,明成化二十三年(1467年)進士,廣東按察使匡翼之死後葬於此,有石人石馬,石獸等,村名被叫做匡家塋。解放前後分為兩村(《增修膠志》民國十八年報記為匡家塋)該村在西被稱為西匡家塋。

東匡家塋

明洪武二年,有史姓在此定居,明成化二十三年(1467年)進士,廣東按察使匡翼之死後葬於此,有石人石馬,石獸等,村名被叫做匡家塋。解放前後分為兩村(《增修膠志》民國十八年報記為匡家塋)該村在西被稱為西匡家塋。

來福莊

相傳建村於清朝,據說當時此地野生葡萄很多,立村後稱葡萄莊,後改為來佛莊,又演化為來福莊。《重修膠志》記為來福莊。

關王廟

相傳為清代初年立村,是膠州通向南部的要衝,村西有座關帝廟,遂以廟為村名叫關王廟。建村年代不詳。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北辛莊

相傳明末有辛氏兄弟雲南來此立村,北面的叫小辛莊,南面的叫辛莊(見《重修膠志》)該村在北,解放後改為北辛莊。

南辛莊

相傳明末有辛氏兄弟從雲南來此立村,北面的叫小辛莊,南面的叫辛莊(見《重修膠志》該村在南,解放後改為南辛莊。

鮑家灘

相傳建村於明朝,距今已400餘年,鮑姓從雲南遷來立村,以地處海灘而得名。

敖上

相傳建村於明末,清道光《重修膠志》記為廒上店,廒當糧倉解,因近水師前營地,當與古代官倉有關,但無史籍可考。又傳說是過去村民多以熬鹽為業,名叫熬上,演化為敖上。

小灘子

相傳已有400多年,因地處海灘而得名。建村年代不詳。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小洛戈莊

相傳已有700多年曆史,當初有王兄弟從雲南逃荒來此,一前一後立為兩村,原名樂哥莊(見《重修膠志》),後演化為洛戈莊,為有區分,該村名小洛戈莊。建村年代不詳。

譚家塋

因譚姓建塋在此,改稱譚家塋。建村年代不詳。傳說原名叫西北草溝,道光《重修膠志》記為法家塋。

前海莊

傳說是宋姓從雲南遷至德州,又從德州遷來立村,原名海莊,為與小海莊區分,被叫為大海莊。大海莊,1958年後分為二村,該村在北,故稱後海莊。建村於明洪武二年。

小海莊

傳說是趙氏兄妹從小云南逃荒到此立村,名趙家莊(見道光《重修膠志》,解放後與大海莊相連,遂改為小海莊。建村於明洪武二年。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大後旺

相傳600年前,有兄弟二人從河南歸德府(今商丘市)棗莊遷來立村,以開荒種地,撲魚為生。撲魚常遭風暴襲擊,為盼後代興旺,取名後旺,為與東面的後旺區別,該村叫大後旺。

小後旺

相傳在南宋初建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有兄弟二人從小云南遷來立村,漁農兼營,撲魚常遭暴風雨的襲擊,為求吉利,命村為後旺,以祝願後代興旺,後改為小後旺。

殷家村

相傳在南宋初建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因村邊有座大墓叫殷家墳,立村後叫殷家村。建村年代不詳。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西營

相傳建村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羅姓從雲南遷來立村清雍正七年(1729年)水師營的南營駐此,遂被叫為西羅家營子,後簡化為西營。《重修膠志》記為南營,是水師營南營。

大戶村

相傳清初建村,徐姓從徐州遷來立村,初因西臨車家河東岸,俗稱大河,藉以命村,稱大河村,又因徐姓門戶大無他姓,民國後稱為大戶村。(見《重修膠志.開方圖》)。

小景要

傳說南宋初(八百年前)已有該村,因村有九個窯洞,取名九窯,後演化為景要。當時有兩個景要,該村名小景要。建村年代不詳。大景要在1958年修青年水庫時分散搬遷。小景要在1962年遷於今址重建。

劉家嶺

相傳明永樂年間,具體年代不詳,劉姓從雲南遷來立村,村址在煙臺嶺坡,故名劉家嶺。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郭家村

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郭姓從雲南遷來立村,以姓命名。

小荒

相傳清朝順治年間,從雲貴一帶移民來此立村,當時已有一個荒莊,便命名為小荒。《重修膠志.開方圖》記為小荒莊。

東馬家村

馬姓從雲南遷來立村,以姓氏命名。相傳建村於明末,具體年代不詳。

大荒

相傳清朝順治年間雲南貴州一帶移民來此(無籍可考)由錢姓立村。因此處是荒丘,為與村東的小荒區別,被叫做大荒。《重修膠志.開方圖》記為大荒莊。

法家塋

清順治三年進士,禮科給事中,漢羌道法若貞及其父法官墓地,由後夏、王兩姓看墳,其子孫繁衍成村,名法家塋。

撇車溝

村莊因坐落在牛脊形傾斜的嶺溝,當地土語形容歪斜日“撇扯”,後演化成“撇車”,並流傳著春秋時孔子乘車至此,遇溝嶺棄車而行,故名撇車溝的傳說,實無史可證,是明朝文人附會之說。建村年代不詳。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曹家莊

傳說建村於清中葉,原名小趙家莊。《重修膠志》記載為趙家莊。後因曹姓發展成為主姓,1940年左右,偽區長崔二改為曹家莊。

南楊家林

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城北楊戈莊建塋地於此,楊姓同族守墓繁衍成村,因該村樹林茂密,被稱為楊家林。

大趙家莊

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趙姓從雲南遷來此地落戶,成村後叫趙家莊。後因區北面的趙家莊,改為大趙家莊。

馬家辛莊

有馬姓從雲南遷來立村,取名新莊。為區別附近的辛莊,改為馬家辛莊,今村裡馬姓已無,名稱沿舊。建村年代不詳,有說為清代,有說為宋代建村。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營房

以清朝水師營命村。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登州水師營前軍,又稱水師前營移駐膠州南關(今水寨街),雍正七年(1929年)移到頭營子(見《增修膠志.大事記》,頭營子,在水師前營進駐前是膠州營清兵守衛海防的營地。清道光《重修膠志》開方圖標為“水軍前營”,而建置卷記為營房集。建村時間是否

王家村

相傳明永樂年間,王姓從雲南遷來立村,以姓氏命名。

大洛戈莊

相傳已有700多年曆史,大約在南宋時期,當初有王氏兄弟從雲南逃荒來此一前一後立為兩村,原名樂哥莊(見《重修膠志》),後演化為洛戈莊,為有區分,該村名大洛戈莊。建村年代不詳。

後海莊

傳說是宋姓從雲南遷至德州,又從德州遷來立村,原名海莊,為與小海莊區分,被叫為大海莊。大海莊,1958年後分為二村,該村在北,故稱後海莊。建村於明洪武二年。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講堂溝

因匡氏祭祖的祠堂在該村,故名享堂溝,後雅化為講堂溝。

明洪武二年(1369年(《增修膠志》載:道光二十五年,宣統三睥,民國十八年均記為享堂溝。並附會為孔子到此講學的地方。

鄧家莊

相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從四川遷來,名李家莊,後鄧姓遷入,人丁興旺,清代李姓外遷至東營,村名遂改為鄧家莊。

東營

相傳在800年前有鄭江、鄭海兄弟逃荒到此立村。村北有頭營口(是元、明、清駐軍的地方,負責護航、緝海盜),村被叫為鄭家營,清雍正七年水師營東營駐此,村名被東營取代。建村年代不詳。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馬家莊

傳說不一,其中一說是原為莊姓墳地,後馬姓遷來定居成村,名馬家莊。建村年代不詳,大約不晚於清朝。

法家莊

相傳已有八百多年,大約在金代,由法姓立村,名法家莊,還有說建村首戶叫高武松。建村年代不詳。

<strong>

「膠城記憶」膠州的村莊(二十二)營海篇


本欄目刊出後受到本地廣大市民的關注,其中有對編者可能有遺漏的村莊提出質疑的。
在此說明:編者在整理編輯過程中根據蒐集資料的實際情況,針對一些個別的村莊由於文獻資料的缺失等情況,會將個別村莊不進行整理編輯在內。並不是遺漏,特做說明!

(據相關文史資料整理)

整理編輯:趙老叟 校對北郷景聚 配圖:少海舞鳳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