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吴伯箫是我国著名作家,相信大家对他写的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猎户》等文章都很熟悉,这些文章都收入了语文课本中,主要写作于上世纪60年代,目的是鼓舞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全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让全国人民保持乐观向上,不惧困难的精神,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著名作家吴伯箫

让我惊奇的是,《猎户》写作的背景地不是陕北,而是我们驻马店市遂平县的龙天沟,我上高中那阵子,老师也没对我们讲过,可能老师也不知道,要不然,我早到龙天沟探访去了。记得文中最后一句“天晴了。很好的太阳。”,在上学时成为同学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猎户》写于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距今50多年了,主要记叙红石崖林牧场打豹英雄董昆和他的打猎小组的事迹。文中的主人公董昆的原形竟然是遂平县龙天沟的一位猎人,他的名字叫钟殿魁。

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打豹英雄钟殿魁老人像

50多年前,吴伯箫到驻马店地区遂平县槐树乡龙天沟红石崖一带采风,听说了钟殿魁打豹的故事,亲到龙天沟采访他,并据此创作了《猎户》,从此文中那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故事,深沉印在无数国人的心中。真想不到,这篇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散文名篇,竟是名作家吴伯箫在我们驻马店地区采访当地猎户钟殿魁后创作的。这真是是所有遂平人,驻马店人,乃至所有河南人的骄傲。

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在村西山沟中,图中游客坐的那块石头上写有“打豹崖”三字

这些年,“历史小背篓”多次到过龙天沟红石崖一带,从遂平县槐树乡政府向西行约10公里即到,也属于伏牛山的余脉。这一带,山岭纵横,虽不甚高,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不错,民风淳朴,附近开办了许多农家乐。

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钟殿魁老人儿子开办的猎户酒家

在龙天沟,无人不知钟殿魁老人打豹的故事,他有四个儿子,笔者见过他的大儿子和四儿子,据两个大哥说,钟殿魁老人在十年前去世了,他们兄弟四人,除了老大务农外,其余三兄弟都依托当地的旅游,在本村开办了农家乐,其中老四的“猎户酒家”规模最大,名声最响,他的屋内摆有很多他自己创作的根雕,有一定的水准。这些年国家宣传植树造林与保护野生动物,现在他们当地已不再有猎人了,曾经的猎人已永远成为了历史,成为的追忆。

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龙天沟平时游客不断

说到当年父亲打猎,大哥说那时经济困难,野猪,豹子等对生产、庄稼和百姓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国家也支持打野兽除害,他父亲当年是远近闻名的好猎手,打过的猎物不计其数,其中以打豹最有名。由于豹子危害大,又行踪不定,因此特别不好打,有时要翻好几个山头,追好几天。他们设置有陷阱,在诱饵中放入炸子,有一回炸到豹子,满嘴是血,但没死,他们就跟着血迹去撵,最终抓到了豹子。因为这,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打豹英雄,还受邀到地区行署去领奖,那时驻马店还属于信阳行署管辖,老人是去信阳领的奖。在庆功会上,上级除了授予锦旗外,还奖给他一杆猎枪,是七九式中正步枪,枪托上刻着“河南民兵,遂平”几个大字,另外还发了上千发子弹,那时好多人都知道了父亲的名字,后来,大作家吴伯箫听说了这件事,也到我们村采访我父亲,还有一些干部陪同。后来他写了《猎户》这篇文章,就是以父亲为原形来写的。父亲在世时,视这支枪为宝贝,现在枪由儿子钟秀臣存管。

想不到散文《猎户》,竟是50多年前吴伯箫在驻马店采访后创作的

现在的龙天沟,凭借着青山绿水,也成了休闲旅游胜地,老人的几个孩子以及当地的乡亲们,他们的生活也一天天红火起来,真心的祝愿他们。假如老作家吴伯箫地下有知,不知心里该有多么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