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小猴紫在此


皇帝作为封建时期的独裁统治者,富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注定了他的饮食会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以下就以清朝来举例)。

负责机构

皇帝的餐食、夜宵、小吃甜点等有专门的御膳房来负责,内有皇家御厨、各地名厨、杂役、太监共几百人为他服务。


进餐流程

  • 呈膳单

是指在到饭点之前太监首先要询问皇帝用膳的时间、地点、菜肴等等,然后把这些事无巨细地全部记到膳单上,才能保证做对菜、准时做好菜、做完后送对地方。不然要是有一个地方搞错了的话,“皇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 传膳

皇帝一旦饿了就可以传膳,御膳房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菜肴端上来。

  • 尝膳

把菜给端上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试毒!

皇帝至高无上、生杀予夺,是个很容易得罪人的“职业”,虽然历朝历代对行刺、下毒妄图弑君这些“谋大逆”的人处罚极严(基本都会株连九族),但是也不乏有铤而走险的人。因此为了保险起见皇帝在吃饭前都会叫人先吃几口,证明食物无毒之后才能正式开吃,这个过程就叫“尝膳”。

而叫谁替皇帝吃则没有明确规定,纯粹皇帝的看心情(有可能是身边的太监,也有可能是嫔妃) 。

尝膳后要是皇帝还感觉不放心的话可以继续用银制品、象牙筷来测毒。


  • 用膳

经历过以上一系列繁杂的步骤之后就可以进入主题“用膳”,也就意味着皇帝终于可以开吃了。

菜品

帝王一餐谱,百人数年粮。

这话虽然略显夸张,但是却道出了皇帝用餐的奢靡。

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七十多岁的乾隆老爷子一大早就点了炒鸡、炖酸菜热锅、鹿筋折鸭子热锅、烧狍肉、肉丝炒韭菜等数十道菜,还不包括饭后甜点和小吃,足可见其丰盛。


到了帝后生日的万寿、千秋节以及春节,乾隆皇帝还“发明”了满汉全席,届时成百上千道全国各地名菜、宫中御肴全都罗列在宴桌上,供满汉各族大臣、王公贵族尽情享用,场面之壮观可以想见。

后来到了慈禧当政的时候,她继承了乾隆的“优良传统”并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御厨迫于她的淫威,每天都要为她网罗各地的山珍海味,老佛爷每顿饭所上的菜品几乎都在百种以上(除去西逃的那一段“苦日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几乎全被她吃了个遍。


这么多的珍馐美味,平时皇帝一个人是肯定吃不完的(即使加上他偶尔赏赐给妃子、大臣的那几道菜,剩余的也是绝大多数),那么皇帝吃剩的饭菜该怎么处理呢?

雍正谕旨:凡粥饭及肴馔等类,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用。人不可食者,则哺育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

从雍正的这道旨意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剩菜剩饭大致有三个去向:

品质稍好,还能吃的就赏给下人吃;

下人也嫌弃或者不能食用的就拿来饲养猫狗等宠物;

最后连它们都不吃的就只能收集起来晒干,然后用来喂鸟。

皇帝坐拥后宫三千佳丽,还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丝毫不用考虑费用问题,这也难怪人人都想当皇帝了。


棍哥观史


皇帝吃的饭菜叫做御膳,那是由御膳房的专业团队打造的最高标准的伙食。皇帝吃的饭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还要用高大上的餐具和专业的伺候团队。皇帝的御膳主要是为了欣赏与享受,吃饱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对于皇宫中的御膳,平常人别说有机会品尝了,就是见都没见过。

皇帝的伙食标准怎么样呢?

在清代,皇上吃饭问题,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六点至八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早膳,十二点至下午两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晚膳,用膳时间都在两小时以内。除了正餐之外,还有两顿茶点,可吃一些零食小吃。

清朝初期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通常摆三张大桌。后来因国库紧张而将菜谱减少,120道菜变为64道菜。咸丰皇帝又减去一些菜,变为32道菜。清朝日薄西山,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将菜减为24道。慈禧独揽大权后,又恢复的百道大菜的规矩,每顿饭要用银200两。

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根据清宫记载:每日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青菜共19斤,各种萝卜共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随膳饽饽240个,鲜牛奶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能吃完吗?肯定不能。

皇帝都是怎么用膳的呢?

用膳时间一到,前侍卫喊传膳,太监将预备好的膳食从御膳房抬来,并按规定布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查看颜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之后,皇帝若还是不放心,则会叫太监先行品尝,确认无误后再吃。

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就是每菜不过三匙,通俗的讲就是每道菜不能连吃三口,否则菜要被立即撤下。为什么呢?因为皇上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知道。用膳期间,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个菜,太监就会将菜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皇帝吃过三口,你就会听到太监大喊一声:“撤”,菜便被撤走。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

皇帝吃饭基本上是一个人独自享用,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们,通常在其宫里用膳。只有在过年时的除夕和初一两天,皇帝才与皇后、贵妃们一起吃饭。年夜饭一般摆在乾清宫,皇帝高居宝座前面,下面是妃嫔们的陪宴桌。那么平时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这些饭菜怎么处理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赏赐给妃嫔、皇子及大臣们

皇帝在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一群听赏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里一时高兴,便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估计主要还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赏赐的饭菜,即使你不饿也得吃把它吃完。

还有就是皇帝吃饭期间或者是吃完饭,忽然想起那位妃嫔什么的,就会吩咐太监将饭菜打包赠予妃嫔们。不管是作为王公大臣,还是妃嫔皇子,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也算是莫大的荣幸,虽然是名义上皇帝的剩饭剩菜。

皇帝大量的剩余饭菜会被倒卖

其实皇帝的赏赐饭菜只是偶尔的现象,并不是每顿都这样。因此,每天便会产生大量的剩饭剩菜,这都是顶级的厨师团队打造的精品,自然不会轻易倒掉。这些剩余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

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剩饭菜没有销路,要知道这些饭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没有白活。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养活近万人的成熟的产业链。

这样来处理皇帝的剩饭剩菜,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远远要强于浪费掉。从太监、宫女到宫外小贩、酒家,既处理掉了皇帝的剩余饭菜,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剩余饭菜一般会被按品相归类,品相好的会被餐馆收走,经过处理便会当做御膳卖掉。其余的就被做成大锅饭,熬成粥,便宜出售。

总之,皇帝用完膳,剩余的饭菜绝对不会被倒掉,处理它的途径很多,通常为赏赐和倒卖。我们在惊叹这些饭菜不会浪费的同时,对皇帝用膳菜肴的丰富也是惊诧不已,这也是封建皇权高高在上的一种表现吧!


野史也是史


当我们想起“剩饭”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倒掉或者喂狗,喂猪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饭可就不是这样了,皇帝吃剩下的饭能叫剩饭吗?谁敢扔?扔皇帝吃过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则会被问罪处死的!再说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则三五十道多则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摆样凑数的,但每天依然会剩下大量的饭菜,这些饭菜都是名满天下的御厨做的,通常情况下一般人花钱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其最终结局一般是以下四种情况。


1,赏赐给身边的人。通常情况下皇帝会将自己没有动过的菜赏赐给身边的大臣,嫔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时候兴致高了还会赏赐给宫女,太监,而得到赏赐的人不管饿不饿必须当着皇帝的面站着吃完,不管好不好吃,愿不愿吃,哪怕他不喜欢吃香菜而皇帝赏赐了他一盘香菜炒肉!都必须称赞饭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有时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卖给有钱人。是的,你没看错,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那时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爷洒下的圣水!不仅能治病还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这一点不夸张!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间是很有商机的,于是宫里的御膳房会和宫外一些比较高档的餐馆保持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宫里人会把菜样还保持较完整的剩菜打折卖给餐馆,餐馆则稍微加工一下后打出“御膳”的名义对外销售,于是那些“急于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钱的老百姓就争相来体验,这条产业链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已经非常的完整,据统计参与这条产业链的人员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可见“倒卖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没碰过的菜下次再上。像类似炖汤一类的菜,这种菜被御膳房的厨子做好后长期用小火煨在锅里,什么时候传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没有碰过的则拿回来重新煨到锅里,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时间想要吃点什么东西填填肚子,这时候也可以快速的传上来,而不会耽误皇帝饿肚子。否则皇帝饿的发怒了,真的会像饿极的老虎,得谁咬谁!

4,卖给普通百姓。可能有人问了,这跟第二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是的,不一样,一样的话我还会说两遍吗?第二条是针对有钱人的,而这一条是针对包括你我在内没钱的(开玩笑,各位朋友们肯定都比我有钱,哈哈)。


老北京有一个词叫“折箩”,不知道北京的朋友们有没有听过,根据《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么当皇帝吃剩下的饭菜经过前面三道筛选后,最后剩下的宫里人会把这些菜倒在一块儿,倒成“皇家折箩”,卖给宫外的普通人,当然价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卖半送,如此一来有钱人能品尝到皇帝的口水,没钱的人也能尝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这样。

所以经过以上四种方式的处理,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咸鱼闲聊


都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的重要性,天下太平时候老百姓还能吃些好的,弄点肉打打牙祭,乱世之时老百姓就只能吃土吃草,想吃点饭难如登天,所以中国人都提倡勤俭节约,然而做为一国之君却没有这些顾虑,所以在闹饥荒的时候,有个皇帝还说“何不食肉糜!”



历代皇帝都有一个专门煮饭烧菜的地方——御膳房,相比较清朝而言,明朝的朱元璋从小吃菜根尝百家饭,因此当了皇帝后也非常体恤民情,万历之前的明朝皇帝总体上来说在吃这件事还比较简单,基本上吃的是普通的鸡鸭鱼肉,也因为穷苦出身,吃肉的爱好从朱元璋那里开始就没断过,明朝的御膳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大块肉,相比清朝的御膳显的“粗犷”多了!

清朝宫廷初期的饮食也比较简单,以满族饮食为主,随着国力的发展,再加上受汉族饮食影响,清代宫廷增加了很多汉族饮食的元素,菜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到了乾隆开始形成了习惯,每顿几乎都是“满汉全席”,大概每顿饭都有十几道菜,再加上主食、小菜、熟食、粥品,这样一来,每顿饭的内容就很多,只是一桌子菜摆在那,一半是用来吃,一半是用来看的,乾隆那时候御膳标准是主食连菜总共48道,到了慈禧的时候每顿饭就要100多道了,光摆菜就要拼几张桌子,清代宫廷礼仪规矩,皇帝单独进餐,边上站着一群人侍候着!这么多菜皇帝可不会“千里江山一扫平”,吃饭还有“吃菜不能过三匙”的规矩,所以很多菜都是浅尝辄止。



有时候皇帝也会赏赐大臣陪席,对于能够陪席的大臣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殊荣,往往这些人都要表现的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不过这些大臣只敢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吃的也很不自在。还有后宫的妃子被召来陪膳,也要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作为皇帝反而很难享受到饮馔中的天伦之乐!

如此一来,皇帝每顿饭都会有不少剩饭剩菜,那这些剩饭剩菜怎么办?

很多没动过的菜肴会直接赏赐给妃子们和有功的大臣们,这是宫廷中常用的办法,接受赏赐的大臣往往感受皇恩浩荡,发誓死心踏地的效忠皇上。



不过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基本上都是交给太监宫女处理,有些会被他们吃掉,但是基本上都是被他们倒卖到宫外,形成一条产业链,在紫禁城外有专门的人等着收菜!

因为是皇帝吃的,特别尊贵,而且皇帝基本上一碗菜都没吃多少,象一些品相好的菜,一般都会卖到京城高档一点的饭馆,老板自然不会说是从宫里流出来的,只说请到了宫里的御厨掌勺,这可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只有土豪才可以吃的起,那些菜随便热一下就可以摆上桌了,吃的人有面子,卖的人轻轻松松挣了大钱,对于太监宫女还有饭馆老板都是最开心的事情。

还有些品相不是很好的菜,倒卖的人就将这些卖给路边摊,小贩们将这些菜加工一下,加些米熬成各式各样的粥,毕竟是御膳房出来的东西,民间可是难得吃到这些精品,所以老百姓都喜欢去吃,而且因为是路边摊,价格也不贵,穷人也吃的起,吃的饱还吃的香。

据说到清朝溥仪的时候,御膳房的厨师和太监勾结,每天报了很多食材,也做了很多菜,把他最喜欢吃的菜放在他面前,而溥仪也大多只吃面前的菜肴,以至于远点的菜都没动,又原封不动的撤下去,下一顿热一下又端上来,以此来骗银两!


挚滗画畫紅尘


古代皇帝作为九五至尊,大权在握,日理万机,饮食方面自然也是备极奢华,各种山珍海味,供应不绝,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历朝历代皇帝们的用膳方式各有不同,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人而异。

古代皇帝的用膳并不都像现在一日三餐,清朝的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但中间会不断有点心和小吃供应,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御膳房随时都可以上菜。皇帝吃饭时,并不像电视剧上演的那样,会有妃子随侍左右,在真正用膳时往往只有皇帝一人"吃独食",但旁边会站有侍膳的宦官,偶尔还会有宠臣或皇子侍立左右,一同陪吃,遇到皇帝高兴或吃不完时,就会把食物赏赐下去,而受到赏赐的人,必须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即使吃不下或者饭菜难吃,也要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这也是古代皇帝拉拢臣子的一种方式。

皇帝吃饭还有"菜不过三口"的规定,即吃每道菜,不能超过三口,一旦超过,在一旁的太监就会把这道菜撤下去,此后十天半个月,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菜不过三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是为了防止手底下的人知道皇帝的喜好而趁机邀宠,影响朝纲稳定。明朝的正德皇帝就是典型的例子,历史上记载,正德皇帝喜欢做木工,宦官刘瑾每次都趁正德皇帝做得起劲时拿着奏折去请批,次数一多,皇帝一烦,就让刘瑾自己拿主意,刘瑾得了"圣旨",就名正言顺地把持了朝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菜不过三口"的另一个作用是为了防止被人下毒,满桌上百道菜,每道皇帝只吃两三口,就很难根据皇帝的喜好下毒,而要在每道菜中都下毒,工程量就太大了。

历史上不乏皇帝被人投毒而死的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 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

古代的皇帝的餐具通常都是以金银器为主,即使是陶瓷等其它制品,也是上好的质地,以银器为主,除了显示皇家的气派,还有很多实际功能。为了避免饭菜中被人下毒,皇帝在用膳前往往让侍膳太监先尝,称作"尝膳",还有就是用银器在饭菜中验毒,如果盛御膳的是银器外的其它质地的器皿,则在器皿外挂一个小银牌,当做验毒工具,末代皇帝溥仪就曾说道:"每个菜碗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在许多人看来,皇帝们的御膳都是极具奢华,满汉全席式的,其实不然。根据清宫《照常膳底档》记载,皇帝的御膳每餐一般二十品左右(宫廷中称一个菜为一品),节俭的道光皇帝每餐只有四到五品,只有到了慈禧太后时,才增加到一百来品,一顿饭至少要花掉200两银子,如此多的菜品,单单皇帝一人肯定是吃不完的,皇帝的剩菜剩饭通常都有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赏赐给大臣、妃嫔或者其他皇亲国戚,但接受赏赐的人必须站着把食物吃完,还要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这样的"赐食",是皇帝笼络和奖赏下属的方式,虽是奖赏,却并不舒服。《史记》中也有记载,西汉初年,大臣石奋的姐姐是刘邦的小老婆,石奋退休后,有一天受到皇帝赐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上在前",是要跪趴在地上把饭吃饭,以示恭敬。

第二,赏给宫女和太监吃。

第三,运出宫外加工倒卖,谋取暴利。这在明清时尤为盛行,皇帝吃剩的饭菜,流出民间后,按品相被分为三六九等,品相好的,往往会被送去一些京城的大酒楼,酒楼便打着请到御厨的名号来推销,许多人虽然明知是剩菜,也乐于花钱品尝。至于那些品相不好的,通常倒卖给路边的小贩,小贩们加上米熬成各种各样的粥,再挑到街头售卖,最便宜的时候能卖到"十个大子儿"一碗,即使是穷人也买得起,据说味道还不错。

后来倒卖皇帝的剩菜剩饭竟然发展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人数最多时达一万多人,从宫女、太监、酒楼老板到民间小贩都参与其中,可见其中利润的丰厚,这种现象一直发展到末代皇帝溥仪上位时期才消失。


煮酒君


咱们先看个段子: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有个农民在地里干活,干着干着肚子饿了,可是他的午餐只有一个硬馍馍。

拿着又冷又硬的馍馍,老农不由得感叹起来:“我要是当了皇上那该多好啊!现在可以躺在床上睡午觉,醒了想吃东西就喊一声“来人,给我拿盘饺子来!”饺子马上就有人送来,多享福啊!

乾隆剧照:


老农从来没去过京城,在他的想象中,皇帝能天天吃饺子。饺子在他心中就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了。

可是皇帝真的是如老农想像的那样,天天吃饺子吗? 皇帝吃饭在历朝历代都是件大事,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吃好喝好。

那皇上到底吃什么呢? 皇帝一般每天两顿正餐。这两顿正餐叫 “膳”,分早膳和晚膳。

早膳:


当然了,皇帝饿了也可以随时叫吃的喝的,但这些只能叫 “点”。

我们看看乾隆皇一天的生活安排吧:凌晨4点起床,去坤宁宫请安;5点喝一碗冰糖炖燕窝;6点用早膳,读圣训;7点茶宴;8点到13点批阅奏折;13点到15点接见大臣,15点用晚膳;16点继续批奏折;17点至20点自由活动; 21点休息。你看,乾隆一天就吃两顿饭。

由于皇帝的早膳吃得很早,御膳房会很早就准备好饭菜。吃什么呢?

据清《膳食档》记载:

光绪早膳菜谱包括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炖肉、汆丸子锅子,豆秧汆银鱼、小葱炒肉、挂炉鸭子烹肉、豆腐汤,八宝鸭子、什锦鸡丝、口蘑烂鸭子和三鲜肥鸡、燕窝鸭条、熘鸭腰、荸荠火腿、什锦鱼翅,燕窝炒鸭丝、肉片焖玉兰、肉丁果子酱、榆蘑炒鸡片、盖韭炒肉、炸八件。

吃完这些,最后以一碗燕窝三鲜汤结束。是不是特别丰盛?

这是早膳,晚膳和早膳的内容也差不多,大同小异。 当然,正膳之外,皇帝可以随时叫点心来吃。

因为每个皇帝口味不一样,比如道光爱吃巧克力,乾隆爱喝豆汁,慈禧钟爱甜食,御膳房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喜好制作一些点心,让他们在两膳之外的时间食用。

点:

每次用膳有这么多菜,能吃完啊?您别急,皇上吃饭是有规矩的,每道菜不许超过三口。无论什么菜都一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别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也是怕别人下毒。

绝大部份的菜都是尝一口就够了。所以,每天都要剩不少的饭菜。 皇帝吃剩下来的菜怎么办呢?

一是赏赐给妃子及大臣们。

根据宫里的规矩,皇帝用膳后,会将没吃完的菜肴和点心赏赐给嫔妃、阿哥们。

也有遇到皇帝高兴了,赏赐给太监和宫女的时候。另外也会偶尔赏赐给大臣们。得到赏赐的大臣,往往受宠若惊,谢主隆恩。

赏赐:


因为能得到皇上赐膳,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这也是帝王拉拢臣子的一种权术。

第二种办法,那就是买到宫外去赚钱。

要知道,普通人一辈子也没机会吃到御厨做的御膳。所以这些皇上没吃完的剩菜,会分成几个等级处理给各类饭店。

山珍海味卖给高档饭店,普通菜肴卖给普通饭店,剩下的那些大杂烩就卖给路边摊。

这些菜肴虽然是剩下来的,但口味比一般厨师烧的要好得多,不怕没人吃。特别是那些路边摊点,把这些大杂烩一锅炖,两枚铜钱一大碗,还是很受穷人的欢迎的。

赏赐:


解放后有人采访过溥仪:问他当年做皇帝的时候吃的是什么,溥仪回答说:

“宫里的饭,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皇帝吃的饭,着重排场、规矩,仪式感特强,但究竟味道如何,也不一定能比得上咱老百姓的家常小菜吧。


刚日读史


菜肴,解决百姓的口腹温饱,有钱人家会在菜肴上进行色、香、味的讲究,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皇帝吃的“饭”,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讲的是排场。皇宫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美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搜罗到宫中为皇帝吃饭提供强大的排场。

清朝皇帝最讲排场

从周朝开始,皇宫就有“食官”这个职业,专门研究和指导皇帝的饮食,其类似现在的营养师。明朝时,皇帝吃饭的排场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于是在他当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须有肉,一桌菜肴最丰富也不过十几种。之后的皇帝们看个人口味,变换不同花样,在菜的数量上基本保持这个标准。

清朝时期,御膳的标准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时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这叫“全份儿”,乾隆爱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须有鸭肉、鹿肉和全国各地的时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这一桌的菜其实只有一半用来吃的,另一半是用来看的,因为满族有“祭神肉”的说法,即天天杀两端猪,切一盘白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饭不忘先人。

话说乾隆的一餐“全份儿”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着实让乾隆汗颜。据说慈禧每顿饭必须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样式就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清朝晚期衰落时出现这样的奢靡,确实让人痛心疾首。

皇帝吃饭要按祖宗定制的规矩来

古装宫廷剧中经常有这样的剧情,皇帝闲时到后宫,这个娘娘做做、那个嫔妃聊聊,谈到开心便留下来吃饭,嫔妃们也会给皇上献上一些点心。看正史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皇帝用膳也是根据祖宗定制的规矩来的,皇帝必须要遵守饮食礼仪且用餐时只能是一个人。

皇帝用膳时“吃菜不许过三匙”,无论多喜欢的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会立即被撤下。因为皇帝的饮食时国家机密,为了预防有人下毒谋害,皇帝的口味不能问也不能写。御膳房做这么多花样的菜,也是为了让人难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饮食偏好。

如此一来,皇帝吃剩的菜就会很多,会浪费。但这完全不用担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 赏后宫:根据宫廷御膳礼仪,皇帝用膳结束后,会将桌上的菜肴、主食、点心等赏赐给后宫的嫔妃、皇子们。如果嫔妃和皇子吃不完会再赏赐给太监和宫女。

  • 赏大臣:皇帝用膳时偶尔会赏赐大臣们一起吃,这是一种帝王权术,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因此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们,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会为皇帝肝脑涂地赴汤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没吃过的,还会允许打包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品尝,这也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特有面子。
  • 倒卖宫外:虽然皇帝把剩菜剩饭赏赐嫔妃、皇子、大臣,但即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的剩余。那些这些又如何处理呢?按照宫里流程,自然是运出宫外,于是一个宫廷管理漏洞就出现了,有人开始倒卖起了御膳,还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据野史记载,御膳的倒卖利润庞大,参与倒卖的人包括太监、宫女、小贩等最多时高达万人,可见御膳在民间的火爆程度。

运出来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 品相好的:会被倒卖京城高档的饭馆。饭馆的老板自然不会说这是宫里皇帝吃剩下的,但噱头还是要有的,于是便宣传请来了皇宫的御厨,客人觉得来这里吃饭等于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饭馆厨师便把这些御膳随便加工一下再摆弄下造型,民间这些土豪一个个抢着要。

  • 品相一般的: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怕卖不掉,这些剩菜会被卖给路边的“食摊”,小贩再进行加工后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楼的百姓可以到街边的“食摊”过过嘴瘾。这样的“食摊”类似现在的街边“大排档”,古时百姓也会纠集几个朋友一起在食摊来几份菜,喝两盅,因为是皇宫御厨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 品相较差的:而对这些品相破损的菜,处理的方法就简单粗暴了,小贩将那些乱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丢入大锅中,倒上热水熬煮。顾客只要交一个“大子儿”用长柄铁勺捞一下,捞出啥算啥,运气好的有半根鸡腿、运气差的可能就是跟鱼骨头。但这看起来有点恶心的大杂烩,也是穷苦人过瘾的一个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饱、味道也很不赖。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溥仪下台后才结束,那些御厨们没有点真本事哪能进得了皇宫,他们不仅把菜肴做成精品,而且还得好吃。直到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御膳房的御厨们被迫散伙,只能自己去谋生活,据说北海仿膳、颐和园听鹂馆都是当年离开紫荆城的御厨开的。


大国布衣


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古代的帝王们,都被民间百姓奉之为是天子,因此都对他们尊敬无比。这一份尊敬,从皇帝的吃穿住行上就能看出。皇帝所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更别说皇帝一日三餐的饭食,那每顿饭都是奢侈无比。大家应该都知道,皇帝吃饭的时候,排场非常大,他每一顿的菜品很多,每一道菜肴都要精致,菜的口感又要好。但皇帝毕竟是一个人,即使可能有一些受宠的妃嫔陪他一起用饭,也就才几个人,这么一点人根本就吃不了多少东西。如此一来,皇帝每吃一顿饭,都会有非常多的剩菜剩饭。那这么多的剩菜剩饭,他们会怎么处理呢?难道全部倒了吗?



在溥仪曾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当中,他就这样写到过: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宫中已经不复当年繁华,一切吃穿用度已经被缩减了数倍。但既是如此,我每月还是要消耗掉810斤的猪肉,要用掉240只鸡鸭,还有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山珍海味,以及品类繁多的点心。想想看,那时候的溥仪还是小孩子,宫中的用度还被缩减了很多倍,但即使如此,他也要用到这么多的食物。更别说在以前了,宫中繁荣的时候,那皇帝们的每一餐不知道就要吃掉多少。但也说了,人的胃口毕竟是有限的,皇帝每一餐都吃不完,那当然就会剩下很多。那这些多出来的饭菜,又该怎么处理?当然不可能全部倒掉,毕竟皇帝吃的东西,怎么能让牲畜来食用呢?这不就是贬低了皇帝吗?因此,皇上的剩菜剩饭通常有两个途径处理掉。



途径1,赏赐给别人。皇帝给别人赏赐饭菜,也是表现一种恩德的方式。毕竟,连皇帝用的东西都能赏给别人,可见是看得起他的。被皇帝赏赐了饭菜的人,通常都要表现出感激的样子,要当着皇帝的面吃下去,同时还要满心欢喜,表示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一来,皇帝才会觉得高兴,认为这些人识抬举。但是皇帝的赏赐也不是天天都有,再者来说,他赏赐给别人,别人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还是会有剩的。那这后面剩下的饭菜就会由第2种方法处理掉。



途径2,运到民间售卖。皇帝吃过后的剩菜剩饭,撤下去,宫女小太监们也会偷吃一部分。而后剩下的饭菜,再拿到民间去售卖。而这些剩菜,百姓们还非常喜欢吃,上到富贵人家,下到平民百姓,都愿意去争相购买。百姓们觉得,皇帝是天子,受到了上天庇佑。若吃了他的剩菜剩饭,那还有可能沾一点福气,能够祛病消灾。因此,皇帝的御膳一被运到民间,立刻就能被哄抢完了。



所以综上来看,帝王每一顿的饭菜虽然丰盛,但实际上每一顿也不算浪费。毕竟他们吃不完,后面会有人帮他们吃。只是他们每一顿吃掉的银子会非常多罢了。


紫禁公子


说实在的,皇帝吃饭真的是件麻烦事,它有专门的机构叫“御膳房。皇上的用膳,可以用“大动干戈”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具体细节这里不做赘述,咱们就讲讲皇上吃不完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因为皇上用膳一次就得几十道菜,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完的!个人总结了两点如下:



一:赏赐给自己的嫔妃、皇子、公主、大臣、宫女、太监

首先,既然是赏赐,那就是偶尔,不是经常!皇上用膳除了菜的样式多,旁边伺候的人更多,有上菜的、试菜的、还有膳后伺候皇上洗漱的等等一大堆人。有时候皇上高兴了,会把剩下的膳食先赏赐给自己的嫔妃们、孩子们,有时候就连宫女太监们也能一起沾光!当然,对于接受皇上赏赐的这些人,吃之前必须感激涕零,然后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即便不饿、不想吃,也得乖乖的吃完,如果不吃那就是对皇上不敬,有可能连命都没了!




二:由太监贩卖到宫外

这可是件能赚大钱的工作,自然就会有很多太监去做了。这里我就以清朝为例子来简要说明,因为清朝时相当盛行!对于老百姓,能吃皇上吃过的饭菜也是一种福分,皇上都是被奉为真龙天子的,皇上的口水也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龙涎”!当然这些宫中剩下的御膳也分品相的好与坏,品相较好的先卖给一些饭庄,品相不好的那就卖给小贩子,任由他们自己处理。就这样皇上吃剩下的膳食就慢慢的被处理的干干净净,到最后没有浪费多少!



还有一个知识点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古代的生活习惯和现代有所不同,古人一天正餐只有两顿,皇上亦是如此!一个饭点是在早上七点钟左右,另一个饭点是在下午的一点钟左右,其他时间就是吃饭点心。


舞动的史者


民以食为天。

皇帝至高无上,吃的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特别到了清朝奢靡之风达到极点,据说每餐有108种不重样的饭菜上桌,这么多菜肴自然吃不完,那么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古代皇帝用膳每样菜最多不过吃三筷,吃剩的膳食倒掉,一是可惜,二为不敬,所以全部倒掉是不可能的。

有书君认为主要有四种处理方式:一是作为恩典,赏赐给嫔妃皇子公主功臣们吃;二是太监谋利,卖给宫外的人;三是重新装盘,用做下一餐的摆设;四是晒干做小宠物的粮食。

一、作为恩典,赏赐给嫔妃皇子公主功臣们吃

《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里便记载了皇上恩典食盒给嫔妃、皇子、公主、功臣们。

《膳底档》记载皇帝吃饭摆上几十种饭菜,一旁有试吃太监和夹菜太监侍候,皇上眼睛一瞥某种菜,夹菜的太监便心领神会,把菜盘端近,皇上一般只吃一筷,再合胃口也不超过三筷,为的是不让人知晓皇上喜好,给别有用心者毒害之机。

用完膳后,如果功臣在侧,且皇上心情大好,便会赏赐给功臣,功臣恭恭敬敬谢过皇上,在一侧喜不自胜地站着吃完,谢过隆恩。

皇上用完膳后有时也会想起各宫的嫔妃,各府的皇子,公主把吃剩的菜赏赐给他们,用食盒装着让太监提过去。如若他们再吃不完就分发给家里的奴婢们。

这种殊遇可是很高规格的赏赐,既代表着皇上的宠爱,也代表着地位的稳固。

二、太监谋利,卖给宫外的人

皇上用膳后的剩菜往往是由太监辙盘。而太监又是一个过惯了苦日子的群体,自然想从中牟利。

他们和宫外的饭馆的老板勾结,利用出宫办差的机会,把辙盘时剩下的菜分类装好,干湿分开,不同品相的菜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群。几个人形成一个输送链,最后卖到的银两进行分赃。

三、重新装盘,用做下一餐的摆设

皇帝用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餐前点心,各种凉碟,正菜配菜,不一而足,有些菜从没动过筷子,品相又好,那些太监为了从中牟利,便把没有吃过的点心、凉碟等重新装盘,用下一餐的辅食,并且放在离皇上比较远的地方。

这样做既可以上报买食材的花费银两,从中中饱私囊,又可以省去做这些菜的花费的功夫。

四、把剩下的饭菜晒干做小宠物的粮食

宫中嫔妃众多,各宫都养着不同的小宠物,小鹦鹉、小鸽子、鸡、鹅、鹰鹞,小猫、小狗、羊、猴子、蟋蟀、锦鲤……

这些小动物也需要吃东西的,皇上吃剩的食物,在辙盘后,有的太监便把这些食物送到专门饲养宫里宠物的宫女那儿,把一些食物做成丸子晒干,成为这些小宠物的食物,然后再分发到各宫的奴婢手中,用来给这些小动物吃,却说是从宫外买来的小动物的食物,从中又可以捞取一些银两。

皇帝吃剩的食物,也有用来养猪的,比如说赵匡胤就在皇宫中养猪,看来他吃剩的饭菜用做泔水了。

皇帝吃剩的饭菜应该都派上用场了,有的变成了皇上恩赐的御膳,有的变成了太监手中的银两,有的变成了小动物口中的粮食,可谓是物尽其用!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