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而“不強”,怎麼破?

今年整個市場自1月開啟反彈以來,作為被動的指數基金優勢完全體現出來了,炒股的可能不如買基的。

畢竟,市場還沒有完全普漲,而指數基金複製指數走勢,是擬合指數收益的最佳標的。

所以,咱們看到指數輪番上漲,過去1年的跌幅,2個月全漲上去了。

熟悉牛犇的朋友,應該都知曉,對於未來A股,我個人認為指數牛市的概率比較大,這也是堅持投資指數基金的基礎。

雖然普通的指數基金表現不錯,但有一個品種卻並不如人意。

它就是增強型指數基金。

過去,我介紹過,雖然都帶指數,但增強型指數基金嚴格意義上除了正常追蹤指數獲得市場收益外,基金管理團隊還希望通過主觀操作,追求超額收益。

但遇到今年這種級別的反彈,至今超8成指數增強基金的收益跑輸業績比較基準和大盤。

說實話,這讓很多持有增強指數基金的朋友很不爽了,就因為兼具指數基金和主動基金的特點,大家才選擇你,讓你帶領咱們吃香喝辣,可惜關鍵時刻“強而不強”,有點讓人失望。

其實,對於增強指數基金,可以把它當作半被動半量化的形式。

對比普通的被動指數基金,增強指數基金的大部分收益來自複製指數的收益部分外,小部分超額收益主要來自阿爾法收益。

而關於阿爾法收益,更多是在擇時、選股及打新、套利中獲得,而選股佔了大頭。

所以,大家能看到,增強指數基金在震盪市表現都不錯,一旦遇到超級大反彈的小牛市,就蔫了。

因為不管是在熊市還是震盪市,資金抱團醫藥、金融和食品飲料特別明顯,而一旦遇到行情好的時候,垃圾題材炒作風氣又特別濃烈。

這就造成在資金抱團的時候,市場已經通過中小盤先行上去了,增強指數基金還沒意識到調倉呢。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能看出,當一隻基金中存在兩種策略,特別是有少部分資金聰明的追求超額收益時,如果碰到瘋狂的反彈或牛市,有時候並不能帶來超額收益。

以指數估值表中的的增強指數和普通指數對比來看,今年以來增強基金的收益全部跑輸指數基金。


強而“不強”,怎麼破?



其實,不僅是增強基金,主動基金今年以來也跑輸大部分被動指數基金。

回到主題,不管是增強基金還是主動基金,都能看出,實際上影響這些基金業績大概就是選股和擇時的問題。

從實際投資過程推導,不管是散戶還是研究能力突出的團隊,都很難一直通過主動選擇的能力取得超額收益。

大部分時間,還是靠持股不動來獲得足夠的收益。

那麼,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增強基金就不值得投資了嗎?

肯定是否定的,如果拉長時間來看,增強指數基金的收益還是要強於被動指數基金。

一般來收,被動和主動的比例大概在8:2,也就是說20%的資金主動選股和擇時,短期影響難以撼動長期收益的。

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和景順長城滬深300指數增強為例,華泰柏瑞成立時間比景順長城早,但成立以來的實際收益卻不如後者。

自成立以來,華泰博瑞滬深300ETF收益62.67%,景順長城滬深300指數增強收益145.89%,收益相差1倍以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增強基金都有這麼高的收益,優秀的增強型基金長期來看,還是值得持有的,比如建信中證500指數增強、富國中證紅利指數增強和景順長城滬深300指數增強。

另外,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增強指數基金並不多,大多數都是圍繞滬深300、中證500或其他一些寬基指數來發行。


說在最後,我個人覺得,目前A股由於機構和個人的比例分佈失衡,散戶的佔比太高,這就造成整個股票市場非理性交易情緒瀰漫。

至於A股存在如此多主動基金和部分增強指數基金,就是因為無效市場理論的存在支撐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從海外成熟資本市場來看,從無效到有效市場,都需要經歷一個轉變的過程。

以美國成熟市場為例,它就是一個從非理性到理性交易,同步擠壓散戶到成熟金融機構為主的過程。

所以,當下A股由於散戶比例比較高,增強基金獲得超額收益的基礎存在。

但換個角度,一旦未來市場逐漸成熟,增強指數基金想要在收益上戰勝被動指數基金,可能還要打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