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势力遍及大半个中国,又有汉人支持,为何康熙敢坚决撤藩?


导读: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做出了裁撤三藩的决定。三藩不甘心束手待毙,先发制人举起反清的大旗,三藩之乱爆发。三藩都是镇压明朝军队和起义军起家,所以三藩叛乱有汉人支持之说不能成立。自从南明最后的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成建制反清的力量基本消失了。这时候配合臭名昭著的三藩起事的汉人只能是一些抱着不可告人目的的野心家而已。


三藩之乱爆发的时代背景和结果:

三藩指的是当时在云南和贵州驻守的的平西王吴三桂、在福建驻守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在广东驻守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原是明朝降将,为清朝平定天下立下战功。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到康熙年间,三藩做大。他们作威作福,封地内百姓怨声载道,民怨沸腾。三藩不但拼命搜刮财富,并且向清廷屡次要求兵马钱粮,甚至达到三藩之用半天下的程度。清廷不堪忍受这种国中之国的存在。于是裁撤三藩就提上了议程。

三藩的势力范围


战乱爆发后,经过八年的平定大清中央政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了对三藩的平定。确立的大清王朝在南方的统治地位。使得中国从南到北的核心区域整体纳入清朝的直辖统治之下。


康熙敢于坚决撤藩的理由:


康熙亲政后,于康熙八年设计擒拿权臣鳌拜,完成了大清权力的更替。康熙废除了辅政体系,正式亲政。大清王朝完成了内部平稳过渡。真正亲政后才能盘点一下大清的这点家底儿。大清定鼎中原,百废待兴啊。康熙采取休养生息的方式,缓和社会矛盾。从康熙八年铲除鳌拜到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乱,中间也仅仅有四年。在这百废待兴的历史时刻,康熙想打仗吗?不能啊。因为时机不对,大臣们也不支持。《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说皇帝还年轻,三藩已经老迈。等耗死三藩后,再用兵不迟。假若真的不撤藩等到三藩老死后,谁敢断定清朝皇帝的继承人或者康熙老年一定是英明神武的?万一三藩中碰到像南越王赵佗那样长寿的怎么办?(南越王赵佗凭借长寿耗死了西汉几代皇帝。)况且清朝真的有这样大把的机会吗?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清朝地缘格局:

清朝虽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敌对势力一直虎视眈眈。第一:南方的三藩势力。第二、台湾、福建沿海的忠于明朝的郑家势力。第三、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虎视眈眈妄图吞并叶尔羌和喀尔喀蒙古后与大清一决雌雄。第四、北方的沙俄沿着黑龙江流域入侵到满清的祖地。满清能等,人家更高兴。如果各敌对势力都完成了自己的部署,那么在准噶尔的串联下,脑洞大开试想一下有没有完成结盟的可能?答案是很可能的,就三藩这些没有任何立场,眼中只有利益的败类什么事做不出来。那个时候的大清可是四面受敌,八面漏风。能否站稳中原,都未可知。是不是细思极恐啊?

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康熙皇帝是不是依据这样考虑作出的撤藩的决定。但是客观上这是最正确的选择。那就是裁撤三藩已经火烧眉毛,不是敢不敢的事情,而是要必须做。此乃形势所迫。历史的事实就是康熙皇帝完成了对敌对势力的各个击破。他的功劳大家都知道了:平定三藩、杀死葛尔丹、收复台湾、击溃沙俄,这些都是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客观上帮助清朝度过了危机,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但是即使这样,到康熙去世的时候,准噶尔和盘踞青海的罗卜藏丹增依然没有完成彻底的平定。

康熙去世,雍正继位的西北态势


康熙去世后,雍正、乾隆两朝连续用兵长达百余年才彻底平定西北。如果说等三藩自己消亡,如果真有四方势力联合的那一天,清王朝有先消亡的可能。

乾隆后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的清朝版图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拿了熬拜,康熙觉得天下无敌了,完全是年轻气盛义气用事。

一、庙堂之上群臣不支持。刚刚休养生息才多少年?!何况三藩毫无反迹!虽是坐大也只是割据一地,当年被满蒙八旗在后面督战,杀自己同胞得来的藩王这样就被狡兔死、走狗烹,谁乐意?!

二、康熙削藩自己都没十足把握。孝庄太后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群臣工冒死进谏,都打动不了康熙独裁大一统雄心。当时的战况一度险使满贵族准备退守东北,谁知没什么雄心的三桂打下江南就迫不及待与原主子议合希望划江而治而错失乘势一股作气拿下江北的良机。待康熙安抚好各方势力调动好军队,吴逆三桂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三、最好的计策就是让时间去解决问题。吴逆其时已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军阀也是如此,吴逆一死,平西藩上下就不是一块铁板了,其子何徳以号令三军?!此时撤藩不废吹灰之力。奈何康大帝听不进去,年少气盛谁都有过,只是因此差点丢了江山的还是少见。

综上,三藩之乱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要说有汉人的支持确实牵强。三藩皆以同胞血染红头上顶子,汉人支持之说何在?!最多是其利益集团的团结且三藩之乱实为一藩之乱,另两位顺便打了个酱油没几天被康大帝"安抚"下来,待"平西王"大周皇帝被灭,这两藩也顺便做了陪葬。

这些能百度到的笔者便不在啰嗦。感谢翻阅拙作。


荒井胡桃


都想的太多了。

康熙刚亲政,年轻气盛不懂事,天天想要搞个大事件证明自己。

谁都年轻气盛过,康熙也一样。

而且清朝那个体制下,能约束皇帝的力量很少。

康熙其实后来是后悔的,乾隆时候重审了鳌拜一案,平了反。至于三藩,都知道他们是混吃等死的,奈何皇帝非要拿他练手。

后来的光绪想拿日本练手,输得一败涂地。



喜说历史


康熙禽鳌拜后,自信心可以说爆棚,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看,削蕃都是冒险之举,虽然历史书上说吴三桂造反蓄谋已久,但从吴三桂的军事表现看,他和他的幕僚都没做好造反准备,完全是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

吴三桂本人也只是将才,属于‘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类型,只想保住平西王保住荣华富贵,康熙大概也知道这点,所以快刀斩乱麻,打了吴三桂措手不及。

吴三桂前期取得优势后还妄想求和,可以说不是康熙太强,而是吴三桂太渣。这也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魄力,把三蕃的人品、能力算的死死的。


用户174629721


势力范围扩大,还可养虎为患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