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完美”的學霸,身心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

北大學霸弒母案,近日嫌疑人吳謝宇終於落網。

眾人議論紛紛,源於幾個標籤“北大”、“學霸”、“弒母”、“完美”。從小學習自覺,乖巧聽話,特別孝順母親,人緣好,情商高,體育棒。吳謝宇是個天才,沒有缺點完美

可是,就是普羅大眾都認為很優秀的孩子,卻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他的高智商讓他的犯罪都如此的有條不紊,冷血絕情。

弒母后,吳謝宇用塑料薄膜將母親的屍體裹了十多層,每一層中間放著活性炭吸味道,然後密封好整個房間。

而這些工具都是他在之前就已經慢慢籌備起來的,可謂步步為營。

我不需要“完美”的學霸,身心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


由這個案子折射出的問題,或許值得我們深思!

完美真的好嗎?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道“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

沒有缺點的人是不真實的,根本不存在。

所以在他完美的表象下,壓抑著他長期被束縛的慾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止;“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是人最為原始的,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性慾等。本我與生俱來,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自我和超我都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

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具有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特點。本我遵循“享樂原則”。人在嬰幼兒期即是本我比較發達的時期。

自我指個人的有意識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遵循顯示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它有抑制本我的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完善的境界三個作用。

從這裡可以看出,吳謝宇擁有非常強大的“超我“。從小學習自覺,聽話懂事,彬彬有禮,這些表現非常符合”超我“的完美原則。

可是,哪個孩子不愛玩?哪個孩子不調皮?

在弗洛伊德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所以,當吳謝宇的父親在他16歲那年去世後,他的心理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長期壓抑的本我在超我禁制消除的情況下,源源不斷地迸發出來。

最明顯的是他選擇的戀人是一名性工作者,或許對於長期受到壓抑的他來說,這是他真正需要的。因為他的母親自從成為一名教師後,非常嚴格要求自己,連穿著打扮都堅持嚴謹樸素,從來不穿裙子。所以,對於吳謝宇來說,在俄狄浦斯期靠向母親這個過程可能並不順利,因而造成了後來越來越壓抑的本我。

我不需要“完美”的學霸,身心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

而壓抑的這些衝動並不會消失,它只是進入了潛意識,總有一天,它會覺醒。因為力比多就是性慾和攻擊力,而人類的動力就是力比多。

只要這個人還活著,他的力比多就一定會爆發。因為俄狄浦斯期過度的不順暢,他沒辦法正確表達性慾,就將攻擊力表達了出來,而表達的對象就是他幼年沒有靠到的母親。也因為長期“完美”標籤的壓抑,他的攻擊力一旦爆發,就是毀天滅地。那是積累了二十多年的力量。

悲劇已經發生,我們無論如何分析都改變不了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從事件中反思,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培養孩子呢?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作為一個“人”的權利,而不是你生命的附屬品。控制型家長常常會如此行事 “只要你好好學習,其他都不用你操心”,“這次你考不好就不要想得到XX”。

吳謝宇母親應該是控制慾比較強。他的乖巧懂事聽話,都是被控制下的結果。哪個孩子不愛玩?不過是被壓抑了而已。吳母的控制慾還體現在吳謝宇上了大學後每天還要給他打電話,詢問吃飯,學習情況。龍應臺曾在《目送》中提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的不放手會讓孩子逐漸叛逆到逃離,而最嚴重的逃離就是死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吳謝宇父親去世後,母親單位要給他們捐款,吳母非常高風亮節地拒絕了。吳謝宇學校要給他們家捐款,吳謝宇也依樣畫葫蘆地拒絕了。可是從後面他殺死母親後,騙取親戚們140多萬的錢財來看,他對金錢很渴望。這也是他本我的壓抑,明明想要的慾望,被母親的超我所限制。

家長也要和孩子進行有質量的溝通。吳母是一名令人尊敬的教師,嚴於律己,從成為教師開始,從著裝到言行都要求自己為人師表,。因此,她可能都不瞭解自己的兒子並不像她那樣。而看似經常交流的母子,卻只是停留在吃飯、睡覺等日常問題,卻從未對孩子成長以來的心理有關注,否則她不會不知道兒子其實很看重名利。

家長同樣要關注每個階段孩子心理的成長。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八個階段,明確告訴了我們一個人一生大致的發展軌跡。吳謝宇在經歷第六個階段:愛VS孤僻和疏離。顯然,他這個階段的成長是有問題的。

我不需要“完美”的學霸,身心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

性教育刻不容緩。我們的社會對於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採取曖昧不明的態度,結果釀成了很多悲劇。

因為家長們的諱莫如深,讓孩子不敢問,內心卻充滿了好奇,越是神秘越是容易讓人想一探究竟。於是,孩子們通過各種非正當途徑瞭解一知半解的訊息,危害自己,影響了社會。

假如家長和學校能夠坦坦蕩蕩地向學生解釋清楚各種性知識,孩子們不再覺得這是神秘的,不需要像探險一樣刺激,如同吃飯睡覺上廁所一樣的常識,誰還會津津樂道,樂此不疲地研究呢?

健康的孩子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健康遠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我不需要“完美”的學霸,身心健康的孩子如何培養

吳佳妮,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學校中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無論你有任何心理困惑,都可以關注我們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也可以關注我的個人頭條號:吳佳妮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