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谁?

道石



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之前,作者历数了古代几个知名的帝王,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他们要么“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要么“只识弯弓射大雕”,都有不足,也就是在“文韬武略”方面不够全面。


所以,作者说,他们“俱往矣”,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历史人物了,也都“OUT”了,真正能称得上“风流人物”的,要看今天这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人,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而这些人,是一个群体,当然也包括毛泽东自己。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长达43天的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屡有诗赠毛,10月17日,毛泽东以此词回赠。当时,毛泽东对于革命的形势、民族的未来,应该是早有判断,并且胸有成竹。所以在词中表达了十分豪迈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未来革命成功、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




全景高青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首词《沁园春.雪》,在演讲的时候经常引用里面的句子。“沁园春”是词牌名,像满江红,念奴娇,卜算子,水调歌头等等。这首词之所以经常入选初中教材,主要在于这首词简洁明快,立意深远,朗朗上口,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形成良好的诗词素养,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形成阶段,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历史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1935年10月,胜利会师陕北。1935年底,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下一步红军的目标,东渡黄河,进入华北抗日前线。那怎么取得抗战的胜利呢?毛泽东发表了《论抗日战争的策略》,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并积极获取国际援助。



1936年2月,毛泽东亲率大军东渡黄河,在经过陕北袁家沟时,突降大雪,当时革命形式一片大好,面对这壮美的景色,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挥笔写下这首《沁园春.雪》,开篇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然后话锋一转,抒发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扭转乾坤的豪迈气势。

这首词的魅力和水平有多大呢?在1945年10月,毛泽东去重庆参加双十协定谈判的时候,毛主席写了这首词送给了名流柳亚子先生,10月4日,这首词发表在了《新民报晚刊》上,在重庆引起轰动,蒋介石组织了一大批文人墨客纷纷填词,想要超过毛主席的这首词,结果,没有一篇出其右者,可见这首词的水平之高。可以说,这首词有岳飞的《满江红》的气势,意境又在《满江红之上》。



看这首词的最后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俱往矣”,说明再古代的英雄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浪花里,今天,能够决定中国命运的人物,能够改写历史的人物,在“今朝”。

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就知道,日本已经投降,经过抗战的洗礼,党和军队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毛主席用豪迈的气势告诉了蒋介石,当今中国,主宰沉浮者,唯与君耳尔。


品读春秋001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把《沁园春.雪》的原文附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36年创作的一首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诗词。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相传,《沁园春雪》发表后,被重庆的蒋介石看到,蒋介石从这首词中读到毛泽泽的气势磅礴和豪情万丈。曾试图写一首词与之争锋,但请了很多文人墨客,却都技不如人,只能作罢。

《沁园春。雪》中先是描写北方冬天雪景,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然后笔峰一转,便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中,想起了我国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帝王,并论及他们的才华。在作者看来,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都还差那么一点儿。而成吉思汗更不在话下了,此人不过是一个只会拿着弓箭射老鹰的草原部落首领。最后一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就是以上人物都是过去式了,真正的风流人物,还是今天的人。


那么,这首诗中的“风流人物”是今天的哪个人呢?学生时代,老师为我们解读说,作者说的风流人物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事实上,这种解释完全背离了作者词中的原义。因为作者在词中,是先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个帝王,拿出来分析了一番后,才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无疑是把是把古人与后人做了比较,但并不会把古代帝王与后世的普通人比较。因为帝王和老百姓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人,没有可比性。只有与古代帝王一样有着雄才大略的今人,才有资格和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而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所以啊!诗词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作者自己。


若愚趣谈



当然指的是当代人啦。

按照此文的写作年代,毛泽东的意指,说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人物,包括腾蛟起凤的文人士子,气宇轩昂的赳赳武夫,还有前赴后继的时事英雄贫窭百姓,当然还有高高在上的上层建筑。而更加确指的,就是指的当世豪杰,包括毛泽东自己在内。

我们不妨先来熟悉一番毛泽东的这首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毛泽东的这阙词,甫一发表出来,即刻在国民党盘踞的领地山城重庆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迅速延宕至全国,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赞誉。据说,蒋公曾要求党国内部的一应笔杆子,拟写出一篇完全可以压制《沁园春·雪》的词章,却无一人胜任——不是格局太小视野太窄,就是气量过狭胆魄不足,生生被来自泥腿子延安的毛泽东完全占据制高点,连个还手的勇气和机会都没有。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袖,还是一位史上少有的词章大家。其词作的胆识、格局和气魄、眼界,完全碾压上下五千年,有一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雍容和豪迈,独占风流,独树一帜。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形势,一方面国民党要围剿中央苏区,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东瀛倭酋的长驱直入,可以说前后掣肘,腹背受敌。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开启了国内热血人士同仇敌忾、勇敢赴死的抗日之路,全国上下终于形成了共识——一致对外,共御外辱。

而毛泽东的这阙词,恰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成的。文中的风流人物,不仅包括了远在延安的抗日精英,也天然的包括了占据大半个中国的国民党人士,当然也涵纳了蒋介石这样儿的国府掌门人。

总之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的就是全中国可以奋起抗日的所有有生力量。

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人坚持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浴血疆场,血沃中华,以沉重的巨大代价终于换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也是近现代以来,第一次以人民的名义,对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从此以后,中国人民正式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了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






龙吟148119260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读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背毛泽东的诗词的,当时什么也不懂,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压着背的。

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可谓是毛泽东诗词中影响最大的一首,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能背。全词如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该词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亲率大军东渡黄河,在经过陕北袁家沟时,突降大雪,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回到题主的问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风流人物"是指谁?题主问这个问题,是想答题者回答:这个风流人物是指毛泽东本人,题主要这样认为也可以,但我不这样认为,为什么?

题主这样想是因为题主不了解毛泽东。毛泽东既是天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心中的执念是,想建立一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国。

因此,他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当是指人民大众。大家可以读下面毛泽东的另一首七律。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当中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舜尧"又是指谁呢?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


万方谈人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气势磅礴,是一首千古绝词。词中在列数评说历朝开朝帝皇后,赞叹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现今)的风流人物是指谁?

一,是指被先进思想唤醒的人民大众。毛泽东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名言。

二,是指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前扑后继的无数,先烈和英雄们。

三,或许是指他们那一代的杰出领导者。


李昌平8


先看《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个风流人物,自然指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的是今天的劳苦大众,指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毛主席这首词可以纵横捭阖,冠绝古今。对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帝王文治武功颇不以为然,对当下的人民群众极为推崇,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因为这一点,毛主席才在各种场合喊出:人民万岁,这是领袖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当然也引起人民群众对领袖的崇敬。


李治亚文史博客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7.1月号《诗刊》,在这之前,1945.10月毛泽东曾把这首词赠给柳亚子(参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这里的“风流人物”是指的是既能建功立业又有文采的人物,即今朝的革命英雄。

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虽有雄伟气魄的,不免缺少文采,跟祖国山河的雄伟多娇不相称。所以才有下面的一段议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列出五个英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是秦、唐、宋三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汉武帝是汉朝武功卓著的皇帝,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建功立业,可惜文采(指文治说)上差一点。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都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大代表,虽在历史上建功立业,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历史上肯定的英雄人物;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总归是剥削阶级的最大代表,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蒙古族英雄,武功也卓著。这五位历史上英雄人物看,只有功业而文治不够,作者是在批判封建皇帝,批判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批判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即批判他们的缺少文治。通过历史上的英雄来突显今天的革命英雄。

下半阙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之笔,含蓄透露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主义(作者自注:《沁园春.雪》中“雪”,是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因此说,只有今朝的革命英雄才无愧于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比起历史上英雄强多了。这首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抱朴姐姐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 • 雪》,已经是后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也是毛主席众多诗词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历数历史上的著名帝王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画龙点睛,仿佛让人立刻进入这个转折的年代。

于是有人问了,这里的“风流人物”到底是指谁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好知道这首诗词的创作时间了。

我们都知道,这首词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相聚重庆进行谈判,在这个历史时机,《沁园春 • 雪》发表于陪都重庆的《新民报晚刊》上,引起了世人的轰动。

但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更早,在1936年了。这时候的红军,组织了抗日队伍,正准备东进抗击日军,部队走到黄河西边山陕大峡谷西侧时,因天降下雪而停下修整。这个地方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天降大雪,世间苍茫一片,给人以历史苍茫之感。

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填了这首咏雪之绝篇。

由此可知,这时候所说的“风流人物”,当时走在革命最前线,走在抗日最前线的爱国志士。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沁园春.雪》几十年来都颇受人们喜爱,它以其特有的风格气魄和豪迈的意境,自成一体,雅俗共赏,被当时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也得到民众普遍的共情。其中风流人物的意象,颇受关注。

那么到底风流人物指的是谁呢?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时间来到1936年,当时红军正准备东渡黄河对日作战,部队在袁家沟一带,休整了半个多月,在此期间,此地下了一场茫茫大雪,天寒地冻,冰封雪盖,映入眼帘的全是一片白雪皑皑的雪原。深夜作者见到这种景象,胸中激动万分,挥笔而就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雄词。

结合当时的背景,正处抗战爆发的前夕,国家内忧外患。抗日救国,奔赴国难,已然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背景下,1936年二月17当时的红军发布了《东征宣言》,郑重宣告,为实现抗日而渡河东征,2万多人进入山西抗日前线,誓要要与国家民族共存亡。

因而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写下如此壮丽的北国雪景,纵横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并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爱国热忱,和矢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在此基础上以古今人物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于人民大众期待,雄姿英发,超越唐宗宋祖。

1945年这首词,正式发表于新民晚报刊。当时是作者在重庆期间,将在首次亲自赠送给柳亚子的,然后在重庆广为传颂,引起了轰动。在当时的背景下,风流人物所蕴含的意义,自然是作者身后所代表的所有劳苦大众,以及希望平等解放的人民群众们,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也包括作者本身。

这首词站在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以人民群众的角度为出发点,向曾经古代的王侯将相们发出挑战,所有古代专制的封建帝王,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等人,一切比不了如今的劳苦大众和人民群众们,在一切人民群众汪洋大海中,都是不值一提的小角色。

最关键的是,作者也在这首词的注释中,提出。“最后三句,指的是无产阶级”就是说,这首具有伟人气魄的沁园春,最后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的便是无产阶级的劳苦大众,当然也包括作者本身的伟人心胸,这并不矛盾。它预示着中国社会终将走向建立起一个迥异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新社会,终将走入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