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改了很多小說的結局,你認為他改的怎麼樣?更接受哪一版?

暴風影視BF


金庸作品創作近二十年,不斷地修訂和更改持續得更久。一般來說,公認的有三個版本:連載版、三聯版、世紀新修版。其他修改的版本就不知多少次了。

連載版是最接近當初在報紙連載的版本,比如在射鵰三部曲中,楊過的母親是秦南琴、陽頂天的原來名字叫楊破天,等等。但在後來廣泛流傳於華人世界的三聯版相比,這些都被改掉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和相關情節直接被刪掉了,穆念慈成了楊過的母親。這些掌故對於金庸迷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在此就不多費唇舌了。

說說題主提到的結局吧!

金庸先生小說中結局改動最多的當屬《倚天屠龍記》和《天龍八部》,就以此兩部作品結局探討一下。

按照故事背景年代排序,先說說《天龍八部》,這部小說和《鹿鼎記》堪稱金庸先生藝術成就最高的兩部作品,本人以為可以直接進入文學名著的行列。

“有情皆孽,無人不冤”更是這部小說的最佳註腳,這部佛家思想貫穿主題的作品,幾乎每一次更改都表明金庸先生對佛家思想理解得更進一層,蕭峰為天下蒼生而死,已是將俠之大者寫到極致,他的結局必須是悲劇的。所以爭議處不在蕭峰是否復活,而是段譽與王語嫣的情感走向。

普遍接受的結局是段王在一起,這也是段譽辛苦求愛的回報,但世紀新修版卻反其道而行之,將王語嫣又推回到慕容復身邊,即便慕容復已然瘋了。很多人覺得這不可思議,金庸先生是不是老糊塗了,其實不然。

我個人感覺這是本書的高明之處,段譽早年痴迷於“神仙姐姐”的玉像不可自拔,見到王語嫣與玉像神似,就自然而然地對王語嫣抱有好感,哪怕被包不同等人屢次羞辱也不以為意,他以為這是愛情,但當最後回到大理再次見到玉像後,他明白了,自己愛的只是玉像的神,而非王語嫣的形,王語嫣將玉像推翻,玉像被毀,神已失去,王的形自然就沒有意義了,她回到慕容復身邊也就合理了。

我覺得這涉及神與形、色與相的佛家哲學問題,段譽困於此間沒有想明白,反而將最值得珍惜的木婉清冷落了。金庸先生此種改法一來是將《天龍八部》的佛家思想進行了更深的探討,另一方面從世間人性角度來看,當局者迷,困於自己也不明白的魔障,就會冷了眼前人和最值得做的事情,有一絲勸道的意味在,看清懵懂,找回自己,是每一個人窮極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金庸先生想明白了,段譽想明白了,我們呢?ps:木婉清後來被立為貴妃,這個結局也是蠻好的。

再看《倚天屠龍記》,這個改動就更大了,可以說是金庸作品中結局改動次數最多的。

連載版中周芷若出家,張無忌接任峨眉掌門,與趙敏雙宿雙棲,張三丰懷念郭襄等,都算比較中規中矩的結局。

到了三聯版,結局大變,刪掉了張三丰對郭襄的百年留戀詞句,張無忌陷入周趙二女的情感旋渦中百感交集,他雖認定了趙敏,但心中仍舊放不下週芷若,符合他對待感情三心二意、拖泥帶水的設定。

到了世紀新修版更是又進一步,面對周芷若的臨別贈言,他的心又活了,不僅想著周趙女兒都跟隨自己,還想著殷離和小昭也回來,意淫著“四女同舟何所望”的美夢。

除了張無忌感情歸屬,明教的結局也做了改動,把朱元璋陰謀詭計害他的情節刪去了,在新修版中他沒有辭去教主之位,還以“三大令、五小令”的方式讓明教教眾不得做官為君,進一步提升了明教救世為民的思想境界,也為自己放棄帝位做了合理的解釋,這麼一改動,結局的思想高度被拔高了幾個層次,一來張無忌聰明瞭許多,二來略微洗白了朱元璋,三來貫徹了射鵰三部曲的核心:布衣英雄只為天下蒼生奔走,絕不索求榮華富貴,將“俠之大者”的理論更推進了一層,當唾手可得的天下和帝位和黎民蒼生幸福與否擺在面前,真正的“俠之大者”會有自己的判斷和價值取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