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安之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凝聚了康熙的半生心血加以培养,被康熙寄予厚望。

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母为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由于胤礽的出生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于是康熙将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给予了胤礽,同时鉴于整个赫舍里家族特别是索尼、索额图等,在康熙除掉鳌拜期间以及之后稳定局势、巩固皇权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于胤礽的成长是极为关注和关心的,甚至自己亲自承担起来幼年胤礽的抚养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胤礽得天花期间,康熙皇帝亲自照料长达十多天之久。

为了将太子胤礽培养成为合格的皇帝,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培养也是非常看重,他先后给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汤斌、熊赐履,这四个人不仅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更是朝堂之上的能员干吏,并且皆以勤政清廉著称。与此同时,康熙每次离开京城出征或者巡视,都会安排太子胤礽监国署理政务,给了太子许多的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

可以说,康熙为了太子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并且承担起统治和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是用尽了心思,为此也更是付出了康熙的半生心血。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其糟糕的表现相较于《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太子胤礽,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康熙为了太子胤礽的成长是煞费苦心,更是请来了众多名师教育太子,然而太子的表现确实越来越差,甚至可以说太子胤礽在“变坏”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首先,是太子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极度的浪费。

实际上,历史上的康熙还算是节俭的,除了后妃的数量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排名首位,其他方面康熙过的并不奢侈。然而太子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太子胤礽非常的贪婪。

这里的贪婪,就是指贪财和贪物。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的暗示官员们主动向其行贿,并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

再次,就是太子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

可以说除了三阿哥胤祉,所有的皇子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主要原因便是太子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

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除了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以及他的心腹、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太子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过程中的意外病逝,太子也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意,依然我行我素、歌舞升平,这也最终成为了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太子胤礽的行为和表现确实辜负了康熙对于他的希望和寄托,甚至的确可以用“烂泥扶不上墙”来形容。

康熙给了太子足够的机会,然而结局再一次令康熙失望,最终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彻底抛弃了胤礽。

太子的逐渐“变坏”,让康熙将目光放在了太子的叔姥爷索额图身上。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而此时的索额图依然同明珠集团不断的争斗,双方各自拥立的皇太子和皇长子也在此期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党争已经逐渐演化为了夺嫡之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终于动手了。康熙直接将索额图拿下,并且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结束了一生。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但是面对索额图的死,太子胤礽反而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热河秋闱过程中,太子胤礽对于皇十八子胤衸的死没有任何悲伤之意本就引得康熙的极度不满,更让康熙感到震怒的是,胤礽竟然在夜晚窥探康熙的营帐,进而导致了康熙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为了政局的稳定,特别是平息皇子夺嫡造成的不良影响,康熙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了皇太子胤礽,此时的康熙仍然对胤礽抱有希望。

但是胤礽的表现最终还是让康熙由彻底的失望变为了绝望,太子胤礽非但没有任何悔改之意,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就此开始广结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爆发了“托合齐会饮案”。

太子胤礽也因为此事为康熙第二次废黜,也是被彻底的废黜了皇太子的位置,进而被圈禁终身,最终于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


雍亲王府


《雍正王朝》对废太子胤礽做了一定的丑化,真实历史中的胤礽没有那么不堪,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作为嫡长子(长子早夭,其实他是嫡次子),康熙对他是十分喜爱的,为此不惜打破满人不立储君的传统,把年仅两岁的他立为太子,并昭告天下。

康熙十七年,胤礽出了一次天花,爱子心切的康熙不理朝政,亲自陪侍左右,直到痊愈。

可以说,早年父子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

胤礽的表现也不错,史书记载他天资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年长些,康熙出巡,他坐镇京师处理政务,十分得体,康熙也是十分满意。

他给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父子关系的转折点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旨,处死了太子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头等人。可见双方已经产生裂痕,康熙用这种方式来对太子发出警告。

双方正式决裂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带头发难,把太子的很多行为向康熙禀奏,其实许多事情子虚乌有,但康熙却深信不疑,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其期间,另外发生的两件事情,加剧了父子关系的矛盾。

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十分宠爱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老来得子的康熙对这个儿子十分喜欢,而作为储君的太子却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让他十分心寒。

第二件事情就是心虚的太子夜晚到康熙帐篷外偷听被发现,康熙认为太子有谋逆嫌疑。

平心而论,这几件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太子监国,不可避免的要分走皇帝部分权威,但权力自带的自私属性决定了纵然是亲生儿子,也不能染指半点,父子之间矛盾的爆发就不奇怪了。

至于后两件事情,也不能怪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已经三十四岁,和一个七岁的同父异母弟弟有什么感情,纵然悲伤,不过是碍于父亲喜好,故作姿态罢了,但康熙却把这种姿态看的很重。也只能说是太子监国日久,过于傲慢,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是储君。

至于帐篷外偷听,就连《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也觉得这事不够大,索性编造成太子与康熙妃子偷情,大大加重了太子的罪恶。

当年,康熙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仅仅过了不足一年,康熙就后悔了。

废掉一个觊觎皇位的太子,迎来了一群野心勃勃的阿哥,大阿哥和八阿哥为了争夺大位,争的头破血流,尤其是八阿哥,拥趸众多,比之太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此期间,康熙屡屡梦见孝庄皇后和赫舍里皇后,疑神疑鬼心生疑窦,于是自打耳光,又复立太子。

但大悲大喜的太子心理上已经趋于崩溃,他先是一反常态,行为疯癫,复立后又处心积虑计划逼父亲退位,一劳永逸。

无可奈何的康熙在五十一年再次废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对这段历史的交代总体偏差不大,只在部分情节做了夸张,并加入了很多演义情节,增强了故事性。

胤礽的悲剧可以看做是极权社会储君命运的一个缩影。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之一,他没有能力处理好自身权责与皇帝权威之间的关系,而身边的人也没有给他良好的建议,以至于他一错再错,最终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这点倒是与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有几分类似。

而清朝对皇子的培养制度也对胤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汉人王朝虽然有立储君的传统,但储君一旦确立,其他皇子便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政事中来,从根本上断绝他们争位的野心(此处不绝对),但满人却推崇兄弟同心(这可能是源于关外时期家族制的做法),看似合理,实则给了其他皇子夺位的机会。

上有多疑的皇帝, 下有野心勃勃挖墙脚的一帮兄弟,储君的位子实在不好做,稍微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康熙和后来的皇帝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雍正以后不再立储,雍正更是创造性的发明了秘密立储这一看似古怪实则有效的方式。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出现。



日慕乡关


“九子夺嫡”是清朝历史上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坎儿,其对于清朝就好比“玄武门”之变于唐朝。

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在权力面前是那样的脆弱单薄可笑!而作为失败者的皇太子胤礽,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实力作死,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个皇子,满周岁即被康熙立为太子,一生两度废立,历经大起大落。而在胤礽的太子位置第二次被废掉了之后,最终是由四皇子胤禛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现如今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经常围绕着这一段历史,展开创作!

似乎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收视率,在这些作品中,都把胤礽塑造成了一个庸弱无能的人。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是严重的不尊重历史的行为!


康熙皇帝与赫舍里皇后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生了两个儿子。其中第一个儿子,出生没过多久就夭折掉了!而这第二个儿子,便是胤礽了。由于遇到了难产,赫舍里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后,便去世了!

正是因为对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为太子,做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了。而胤礽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的厚望。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


康熙曾经让他的儿子们,参加了一个狩猎大赛。说是谁捕到的猎物最多最好,谁就是最后的冠军,最终得到了冠军位置的,便是皇太子胤礽!在胤礽成年之后,康熙每次离京,基本都是太子监国理政。这期间太子的表现也是非常不错,其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评价颇高。比如,在康熙剿灭葛尔丹的时候,他就曾经参与过辅政。并且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小团体了。

康熙经常夸这个儿子说 ,他曾公开讲:

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

<strong>

那么为何胤礽最终没能继承皇位呢?

第一个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礽开始展现出对皇位的渴望!甚至在康熙生病的时候,胤礽就提前命人,为自己制作了几件龙袍。如果康熙在这一次生病的过程中去世了,那么胤礽就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了!

康熙训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训。“

然而命运似乎成心要跟胤礽过不去。康熙最终恢复了健康,而且还知道了胤礽制作龙袍的事情!从这个时候开始,康熙对胤礽就有了提防之心!


胤礽这个皇太子,在先帝死去之后,或许会成为康熙的希望。但是眼下,康熙还健在的时候,胤礽也成为了康熙最可怕的敌人!

除了制作龙袍之外,胤礽还做过好几件,威胁到康熙的事情。胤礽渐渐的,已经不满意于做一个皇太子了。他巴不得自己的父皇早日驾鹤西去,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大清帝国的主人!

所以到最后康熙也就改口为: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

从这个结果来看,胤礽被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威胁到了康熙!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熙活得过于长久了。胤礽的母亲,也就是赫舍里皇后比康熙大了一点,死的时候也就20岁出头!

也就是说,康熙在得到胤礽这个儿子的时候,他自己就只有19,20岁的样子!父子之间的年龄差,也就是20岁。可以说,这个年龄差是比较小的!

要知道,康熙是8岁的时期继承了皇位,总共在位62年,一直到了70岁才寿终正寝!个时候的康熙,还有5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胤礽如果真的拿到了皇帝的宝座,那已经50多岁了。可能做不了几年的皇帝,就撒手人寰了!


可以说,胤礽最终被废,很大程度在于康熙的命有点长了!


白话历史君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康熙帝的二子胤礽是唯一公开册立过的皇太子,仅此一家,别无分店,非常的稀缺。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其生母是仁孝皇后赫舍里。胤礽并不是老爹康熙的长子,他还有个哥哥叫胤褆,比老二胤礽大两岁,但他却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按照中国封建宗法礼制,是嗣袭帝位的第一人选。况且,生母赫舍里因生他而亡,所以康熙特别珍视这个嫡子,很小时便册立他为皇太子。

          储位人选定之后,康熙帝便开始倾注大量心血,对胤礽的各方面进行精心培养,甚至不惜亲自教授胤礽学业,以期将来能够成为接替自己执掌大清江山社稷的一代明君。

          这份待遇和荣宠在诸皇子之中可是独一份的,胤礽自身的天赋也极好,各方面都进步飞快。精通满汉文字,熟读诗文经史,并且练就一身娴熟的骑射技艺,成为了康熙和所有大臣眼中的“完美太子”。

           可惜,这个“完美太子”当了没多久,就开始不那么完美了。

             康照二十九年十月,本来非常融治的父子关系,开始有了隔阂。当时,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不料军前突然患病,持续的高烧不退,被迫回京医治。当时,太子胤礽在京监国,见到病体未愈、面容憔败的老爹时,神情举止之间竟然没有一丝的担忧,令老爹康熙十分心痛,感觉到自己多年精心培养的太子居然没有至孝之情。而且,堆积如山、混乱不堪的政务,使他对太子胤礽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随着太子胤礽的成长,他参与的国事也越来越多。面对许多阿谀逢迎之辈,胤礽逐渐膨胀了,感觉自己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储君。不仅如此,他还开始笼络人心,培植亲信,逐渐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势力集团。

           老爹康熙对此已有察觉,但却继续冷眼观察他。康熙三十六年,再次亲征噶尔丹之前,仍留胤礽监国,但明谕留守官员,对贪赃枉法、结党倾轧者,一律严惩。这相当于是在警告胤礽小心收敛。可是,这货继续我行我素,利用留守监国之际唯我独尊,打击异己。康熙回京后,直接下旨严惩太子集团的相关人员,而太子竟没有上折乞罪,康熙开始对胤礽日渐冷淡。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老爹康熙带着几个儿子前往木兰围场狩猎,年仅七岁的皇十八子突患重病,几乎生命垂危,康熙舐犊情深,忧心如焚。可是胤礽对自己的弟弟,竟全无一点手足情谊,冷血至极,令康熙皇帝开始心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正式下旨,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了胤礽已经当了三十三年的太子之位。

           在之后的几个月中,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分别因为结党谋取储位而被查处,同时还发现了之前陷害废太子胤礽的一些罪证。

           康熙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好多地方,或许是错怪胤礽了,自己的儿子或许能力有限,但却也不是大恶之徒。于是秘密召见胤礽,而被关了一阵的胤礽也回过神来了,知道和老爹斗他必死无疑,积极忏悔以前所犯的过错,同时也澄清了一些过去造成误解。

         随着父子关系的逐渐恢复,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时,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按理说,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胤礽这小子经过上次的惨痛教训,这回该学乖了吧,起码要收敛一下吧,讨老爹康熙开心开心,做几件让他高兴的事情。可这货!马上故态复萌,连个过度的时间段都没有,重新结党营私,很快就打造好了一个崭新的太子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等理由,再次将胤礽废黜并且禁锢,从此之后彻底玩儿完。

         老四胤禛继承帝位之后,除准许废太子胤礽为父皇康熙哭灵外,仍旧将他软禁在原处。雍正二年十二月时,被囚禁十二年的废太子胤礽病故,终年五十一岁。

         就这样,皇子胤礽高开低走,稀里糊涂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文史不假


真实的胤礽不是那样,先用康熙的话给胤礽定个调,“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这话是康熙二废太子后说的,在康熙看来胤礽当皇帝能力没问题,但他行为乖谬,不仁不孝,这性格当不了皇帝。

实际的胤礽长啥样我们不得而知,暂且相信康熙的话长得不错。胤礽的学问没问题,有作品见于《康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胤礽治国理政之才能也有例证,康熙亲征葛尔丹,他奉旨监国,处理问题没有差错,康熙很满意,用康熙的话说,“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

至于不仁不孝,康熙说得也很客观。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康熙亲征葛尔丹时生病了,召胤礽和胤祉去伺候,胤礽面无忧色,康熙不高兴,打发他先回京了。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带众阿哥巡游,最小的十八阿哥胤祄生病很严重,胤礽没有丝毫担忧,康熙不高兴,说他没有同情心,不爱自己的弟弟。



康熙说胤礽行为乖谬也基本符合实际。康熙一废太子后,胤礽精神失常了,有时哭有时笑有时闹,完全不像正常人。还有大阿哥向康熙告状说,太子胤礽对待侍从甚至王公大臣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这种情况在康熙看来就是不正常,有错你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怎么可以打人骂人呢?多失身份啊!

但是,胤礽行为乖谬,不仁不孝这都是康熙造成的。胤礽不到两岁被立为太子,康熙对他百般呵护,过分溺爱,物资上过度满足,精神上放纵不羁,这才养成太子挥霍无度、暴虐骄纵、缺乏爱心的性格。



举例子,康熙复设了顺治时期裁撤的詹事府,为太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管事的是胤礽奶妈的老公凌普,胤礽几乎可以随便拿取钱物,不受节制。

再举一例,康熙在瀛台教太子射箭,太子师傅徐元梦陪侍在旁,康熙叫他来射,徐元梦拉不开弓,被康熙讥笑。徐元梦解释了几句,被康熙下令杖责、抄家、并将其父母流放黑龙江。为了不耽误儿子学习,康熙请御医给徐元梦包扎,第二天让他带着伤忍痛给太子上课。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康熙无限制满足胤礽的需求培养了他铺张奢华的习惯,康熙不尊重老师,不讲道理随便打人,给胤礽做了表率,养成了胤礽暴虐骄纵的个性。



康熙总体上是个宽仁的人,他的皇后赫舍里氏也就是胤礽的生母,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胤礽的遗传基因里仁的成份很大,暴虐只是表象,其实他色厉内荏,《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太子性仁弱,率易任情,无矫饰。”用现代话解释就是仁义、柔弱、直率、任性。任性就不讨领导喜欢,柔弱抗打击能力就差。这两点在九子夺嫡中表现特别明显。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经不起打击,变得精神失常,又哭又闹,其性格柔弱可见一斑。康熙看到胤礽的状况,动了恻隐之心,又复立他为太子,他本来应该有所改变,但他没有,还延续以前的作风,继续向康熙索要皇权,最后导致二度被废,由此可见他有多么任性。

总结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废太子胤礽,仪表堂堂,学问很好,能力不错,性格仁弱、率直、任性,行为暴虐骄纵,生活奢华,就这样一个人。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电视剧《雍正王朝》顾名思义,是以雍正为主角的,主要讲述的是雍正即位的经过及其即位后的历史功绩。因此,把废太子胤礽设定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胤礽并没有那么“烂泥扶不上墙”。相反,由一些史籍记载来看,胤礽各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



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清圣祖(康熙)次子、嫡长子,康熙十三年阴历五月出生,生母为清圣祖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四年阴历六月,刚满周岁的胤礽被父亲清圣祖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的皇太子。清圣祖对于这位自己亲手册立的皇太子是寄予了无限厚望的。自幼亲自培养,择名师教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代明君。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胤礽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歌赋。而且,对于满洲传统的弓马骑射也颇为精通。长大成人之后,胤礽又多次代父亲清圣祖主持祭祀,并在清圣祖出巡、亲征期间数次监国,举措总体还算妥当,基本上也都受到了清圣祖的肯定。实际上,胤礽也的确一定程度上帮父亲清圣祖减轻了负担。



那么,为什么胤礽会最终走向被废的命运呢?这与其自身、父亲清圣祖以及一众兄弟有着重要的关联。



首先是自身问题。胤礽尚在襁褓之中就被册立为皇太子,换句话说,整个大清国,除了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和父亲清圣祖,他最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胤礽,自幼便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除了曾祖母和父亲,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在胤礽眼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性格的养成,使得胤礽听不进批评和不同意见。随着年龄渐长,甚至对于父亲清圣祖的一些批评,有时候也不太愿意接受了。加之皇太子名分早定,胤礽就等着父亲去世、自己上位,对于父亲的关系也逐渐冷淡。康熙二十九年阴历七月,清圣祖御驾西征期间患病,胤礽与皇三子胤祉赴行宫探病,胤礽面对病中的父亲,居然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地简单问安便没有下文了,毫无关切之举。这让自幼非常疼爱这个儿子的清圣祖颇为失望,觉得胤礽毫无忠君爱父之念,甚至怀疑儿子巴不得自己病死、好尽早即位。于是,很快便将其遣回京师,只留下了皇三子胤祉。清圣祖事后虽然没有为此处罚胤礽,但是祸根算是就此埋下了,多年之后清圣祖废太子之时,还不忘提及此事,可见在其心中影响之深。



不仅如此,由于清圣祖长寿,加之在襁褓之中即被册立为皇太子,胤礽在皇太子位子上一坐就坐了三十多年,早已急不可耐,甚至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什么意思?“爹啊!你怎么还不死啊?儿子我已经在太子位子上等了将近四十年了呀!”这话传到清圣祖耳朵里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更何况,经过三十多年的漫长等待,随着年龄渐长,胤礽当初的进取之心也已经被消磨殆尽,倦怠是必然的。而这恰恰又引起了父亲清圣祖的不悦,还没即位就倦怠政务,即位之后还得了?加之胤礽的后期的一些举措的确不合清圣祖之意,为本已存在矛盾的父子关系雪上加霜。



其次是清圣祖的问题。清圣祖对于这个儿子期望值太高,希望儿子能够青出于蓝,实际上这也是父亲的普遍心理。但是,清圣祖能力实在过于强大了,以至于儿子干得多、错得多,怎么着也不能完全让父亲满意,这或多或少是后来胤礽行事偏差的原因之一,被逼迫太甚,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清圣祖晚年重用其他儿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康熙三十七年,清圣祖册封皇长子胤禔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为贝勒,并让受封的皇子们参与国家政务,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和小集团。这对于胤礽而言,是个不小的威胁。在皇太子位子上经历漫长等待的胤礽本就行事出现偏差,这一刺激非同小可,直接导致了胤礽为求自保,行事方面更加偏激,逐渐变得让父亲清圣祖无法容忍,最终导致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四十八年,复立胤礽之后,清圣祖更是晋封胤祉、胤禛、胤祺为亲王,胤祐、胤䄉为郡王,将胤禟、胤祹、胤禵封为贝子,胤禩恢复贝勒,试图以此促进皇太子与诸皇子之间的团结。可惜,事与愿违,此举不仅增强了皇子们实际小集团的实力,也给复立的胤礽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胤礽行为更加“狂悖”,最终二次被废。



再其次是兄弟的群起而攻之。胤礽之所以能成为皇太子,仅仅是因为他的出身,因为他是清圣祖的嫡长子,并没有什么足以震慑兄弟的。偏偏清圣祖的基因又太好,生出来的儿子一个个都是人精。皇子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也越来越大。由于清圣祖只有胤礽一个嫡子,理论上搞掉胤礽,大家都有机会。于是乎,一场众兄弟对胤礽的群起而攻之上演了,在父亲面前抹黑胤礽,在诸多方面给胤礽下绊子。后期清圣祖对于胤礽的反感,这帮胤礽的兄弟功不可没。而清圣祖大肆重用皇子,也助长了这些儿子的野心。最终,胤礽在众兄弟的群起而攻之之下彻底沦陷,于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废。胤礽此次被废,更加让一众皇子跃跃欲试,诸子夺嫡已经无法避免。



发现苗头不对的清圣祖为了断绝儿子们的念想,于次年复立了胤礽。但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诸子争储一发不可收拾。胤礽能被废第一次,难道就不能有第二次?于是乎,诸皇子在相互攻讦的同时,也不忘对复立的皇太子胤礽动手,毕竟搞掉了胤礽,他们才真的有机会。胤礽第二次被废实际上只是时间问题,根本无法避免。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诸子夺嫡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



综上所述,实际上胤礽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目标太显著。既要让父亲满意,还要逃过兄弟们的明枪暗箭,稍有差池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而胤礽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最终行差踏错,倒在了通往皇位的荆棘丛中。如果胤礽能够顺利即位,也未必就一定不能继续所谓的“康熙盛世”而出现后来的所谓“康雍乾盛世”,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给胤礽这个机会。胤礽最终成为了废太子、理密亲王,被幽禁终老而没能成为皇帝。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在这200多年中,太子胤礽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册立过的皇太子。

现如今的各大电视剧版本和小说中,都将胤礽描述得无能、贪婪,懦弱、愚笨。但在实际历史上,胤礽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深得康熙的赏识和喜欢。

那各位要说了,既然康熙那么喜欢他,他也那么优秀,为什么还会两次被废呢?下面请听我慢慢分析。

太子胤礽血统高贵,深得康熙喜爱

  • 康熙亲自抚养胤礽

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严格来说,其实在他之前,还有一个亲哥哥承祜,他才是康熙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

史料记载,康熙对这位嫡长子承祜是非常喜欢的,承祜生来即得父母的无尽宠爱,可惜有福无命,很早便夭折。

“皇后所生长子承祜方四岁,天性聪慧,上甚爱之。”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皇后赫舍里氏再次为康熙诞育嫡子,这便是胤礽。

可是后来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康熙便把胤礽带到乾清宫,亲自抚养。皇帝每天有多少军国大事要处理,更何况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可见康熙对胤礽有多重视。

这在有清一朝,仅此一例哦,甚至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也是少有的哦。

  • 两岁便被封为太子

皇后与康熙是少年夫妻,虽然初衷是为了拉拢索尼的政治联姻,但是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却非常深厚。他们从小就在一起作伴,在康熙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赫舍里氏就陪在他身边照顾着他。

皇后赫陪伴康熙度过了鳌拜专权的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康熙对她的感情不是一般人可比的,这在其死后,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六年,短短的三年间,去巩华城80余次看望已故的皇后可知。

每逢除夕的前一天,康熙都无一例外地去巩华城陪伴妻子亡灵,甚至十六年除夕,天降大雨,康熙也依然如故不曾间断。

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的唯一骨血,是少年夫妻真挚感情的结晶。康熙对其万般宠爱。或许是爱屋及乌,也或许是朝堂形式为笼络汉人,康熙一改“坐朝之君,不立太子”的祖训,早早就将胤礽立为储君。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康熙正式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吉日正是承祜生日,十二月十三日。

太子胤礽学问渊博,武略优异

  • 胤礽幼年不负众望,是康熙眼中最完美的皇太子
“皇太子于书义无所不贯,即讲一、二句而通章关键俱灵……贯穿精妙,出人意料之外,乃知皇太子天纵聪明,学力深至。”

胤礽从小天资聪颖,康熙对他极为宠爱,康熙曾经就说过自己每天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给皇祖母问安,一件就是教导胤礽学习。

“皇太子睿质岐嶷,学问渊通,实宗社万年无疆之庆。”胤礽也不负康熙期望,幼年时期便能学习刻苦。他文武双全,满汉蒙皆通,才能出众,书法、字画、骑射皆精,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的皇太子。

  • 胤礽学问渊博,到了老师教不动的地步

胤礽不仅学习态度端正,也能从容应对儒学经典得考察,并常常有自己独到见解。

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十三岁的胤礽在刚刚竣工的文华殿为满汉大臣讲学,此后,胤礽就多次在文武大臣面前讲解儒家经典。

优异的学业,使得胤礽得到上下一致好评:“皇太子聪明天纵,睿学大成,皇上犹亲为谕教,惟圣祖神宗之家法是遵,惟天人性命之精微是究,以及五经、诸史、睿法骑射靡不博洽贯通,殚精人妙。”

上面已经说了胤礽学识渊博,但是他究竟渊博到什么程度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华横溢的皇太子渐渐让博学大儒们惭愧不已。汤斌曾经就几次三番以学问浅陋为由辞请不敢担任太子辅导的重任。

因此呀,在为太子择定老师的问题上群臣一再推辞,深怕博学的太子考倒了自己,最后弄到康熙帝不得不动用特权,改推举为直接指定太子辅导老师的地步了。

  • 胤礽才华横溢,在书法上造诣颇深

胤礽在书法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由他 所书汉字、满文,随侍官员赞曰“皇太子书法于端楷中有飞动之致,兼晋、唐人之长,真一笔不苟。”

  • 胤礽武功优异,尤其善骑射

“射法熟娴,连发连中,且式样至精,洵非易。”

胤礽五岁时随父往景山射猎,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

其八岁时,在射猎时遇到野兽扰驾,他勇敢地同伯父福全一同射死野兽,康熙龙颜大悦。

胤礽娴骑、擅射,功夫出众,能左右开弓,出于众皇子之上。早在他幼年时的时候便得到好评。

胤礽品德高尚,得到朝臣和康熙的一致好评

  • 胤礽对老师尊敬有加

按礼制,古代为太子讲课的官员必须要跪着授课,胤礽不忍看着年迈的师父们下跪,遂特许他们就座,而且十分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赐予膳食。

有一次,老病的耿介由于中暑倒在了无逸斋内,太子见状,亲扶起,令起回家养病,并嘱托以后方可坐下授书。

胤礽的“谦冲温和”令师父们受益颇多,这种仁爱行为,在历史中是少有的,甚至素有以仁政治天下康熙也没有做过。当然后来康熙也因这件事,有斥责过他,说他不该这样做。

  • 胤礽对父亲恭顺孝敬
“皇太子允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累月以来,朕因诸事愤郁,心神耗损。允礽朝夕侍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清实录》

“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由此可知,胤礽对父亲康熙也是十分恭敬孝顺。

太子胤礽处理国政,深得康熙赞赏

成年后的胤礽,代理康熙祭祀监国,处理政务仅仅有条。

“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

康熙御驾亲征,胤礽多次代理监国,不仅减轻了康熙帝的负担与后顾之忧,也深得朝中百官赞扬。

康熙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对于胤礽这个儿子,是他最大的骄傲。

性格特征一:“赓咏斐然”,“娴骑射”

性格特征二:“天纵聪明”,“惟知读书”

性格特征三:“谦冲温和”,“笃守恪恭”

性格特征四:“克殚诚孝”

性格特征五:“为政宽大”

总结:康熙的太子胤礽其实是一个文武全才,德高望重的太子,曾获满朝称誉,被洋人也评价为“十全十美”。

——————写在后面——————

所以说呢,康熙废太子,与所谓的太子无德、无能没有关系哦,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康熙胤礽父子心生芥蒂,以后有机会再讲啦。


aTalks


真实历史上的胤礽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不堪

不可否认,《雍正王朝》是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但是该剧只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并非100%忠于史实的,也不是历史正剧。其中很多桥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虚构的,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争议性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则是该剧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剧中的形象塑造地太过于“伟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剧中的样子则是过于不堪。

《雍正王朝》将胤礽塑造成了一个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狂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在剧中他竟然与皇帝妃嫔私通。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假的。

清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太子,一个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另一个就是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不过这二位太子最终都没能继位。

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作战勇猛,深得努尔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将他立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脾气暴虐,对下属十分的严酷,因此得罪了诸大臣和兄弟,最后被努尔哈赤给杀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结局稍好点,至少康熙没有杀他。

(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她在生育胤礽时遭遇难产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康熙出于对赫舍里的思念,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立为皇太子。当然作为嫡长子,按照汉人的传统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

胤礽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而且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储君,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日后大清帝国的皇帝,康熙对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极为地疼爱他。

在胤礽五岁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个时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务,全心全意的陪在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平心而论,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而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弓马骑射都不错,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颇得康熙满意。

不过可能是从小娇生惯养,胤礽在康熙面前确实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现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准噶尔期间。当时康熙身体不适,而前来探望的胤礽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之意,这让康熙大为伤心。此事让康熙铭记在心,始终难以释怀,直到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废除胤礽时还提及此事。不过这时胤礽仅仅只有16岁,估计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没想到康熙却十分地在意。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于1698年首次册封皇子爵位,并安培皇子们参政。满人最初是没有贵嫡贵长的传统的,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面的皇太极和福临都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对于太子也没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参政之后,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1708年康熙巡行关外,太子随御驾同行。期间早有夺嫡之心的皇长子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种种劣迹,希望能像当年扳倒褚英那样扳倒胤礽。

康熙对于大阿哥的汇报非常愤怒,也没有去调查其中真伪就迁怒于太子。而就在此时,正在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太子对此又是无动于衷。

太子的表现让康熙不满至极,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时你面无表情,我当你是年幼无知,不与你计较。如今你都34岁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还是无动于衷,实在是太冷血了。”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

不过面对康熙的斥责胤扔寸步不让,反而顶撞康熙,闹的父子关系更加不和,康熙于是下令起驾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在夜间窥伺御帐,康熙认为胤礽有弑君之心,于是返京后在畅春园把胤礽废除了,这是胤礽首次被废除。

胤礽被废除后,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声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荐。不过胤禩最后并没有如愿荣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后慢慢地冷静下来,并在不久之后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而康熙也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绝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长,胤礽在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性情大变,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网络党羽,大有逼宫之意。这让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最后又一次将他废除,此后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晚年的康熙)

纵观胤礽的一生,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在康熙外出之时他曾多次监国,工作干的挺不错,绝对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纨绔子弟形象。试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后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对钱应该是最没兴趣的,怎们可能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去占国库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当上太子,就不愿意在这个位子上坐太久,总想着再往前进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计是当烦了,这才引爆了他与康熙之间的一些列矛盾,最后落得个幽禁而终的下场。


千佛山车神


《雍正王朝》可以说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视剧,剧中的每一位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徐敏饰演的太子,塑造了一个面对困难碌碌无为,只知道贪污腐败,卖官鬻爵。遇到大事情没有明确的决策,连自己都吐槽当了39年太子,一遇到皇上就吓的说不出话来。想想这个太子当的也是够怂的,发大水了也只会说了皇阿玛英明睿智,自有独断。



历史上的太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历史上这个太子是能力很强的文武全才。太子出生不久自己的母亲就去世了。但是康熙十分疼爱太子的母亲,也十分爱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所以刚出生不久的就被册封为太子,这可以说是天大的荣宠。从小册封太子,自然享有着出色的教育资源。据说太子胤礽《四书五经》等儒家治国典籍都能熟读,有的可以出口背诵。满族骑射也样样在行,甚至直追康熙,在所有阿哥中骑射技术是数一数二的。


康熙南巡期间,太子监国有很大的作为,受到了百官的亲睐和信服。历史上太子并不是像《雍正王朝》中一样小肚鸡肠,因为自己被废,百官举荐八阿哥就让百官甚至军机大臣都跪下请求原谅,实在不堪大任。还有为了还国库欠款,居然卖官鬻爵,让一堆什么都不懂的官员去担任各省道要职,一次次让康熙失望,还要和自己的母妃郑春华通奸,给父亲戴绿帽子。最后康熙两次失望废了他。


历史上太子被废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发现这个太子没有感情可言。无论兄弟早夭还是康熙自己病重,康熙都很少在太子脸上发现伤心,落泪的神情,所以康熙一直猜忌,尤其晚年的时候猜忌越来越大,甚至怀疑太子会谋杀自己而代之,所以最后废了太子。其实想想在深宫之中,从小没了母亲,缺乏母爱,太子在严苛教育下长成必然会有如此性情。当然也有很多人怀疑太子有恋母情结,他痛恨自己的父亲康熙。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是小说改编的而已啦,主角是雍正,肯定要突出雍正贬低其他人的啦。

事实上,太子没那么差劲,相反这个太子很厉害。康熙的政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功劳。

雍正在夺嫡中也没有那么高调突出。雍正一直都是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形象出现在康熙面前的,偶尔还是种田当农夫,根本没有过多参与这些斗争。

八阿哥也没有那么强,八阿哥早早就被康熙否定了,根本没有实力夺嫡。雍正一登基,八阿哥就彻底失败了,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跟雍正对抗,是雍正在害他。

年羹尧也不是什么忘恩负义之人,不过是功劳大点,被雍正找理由杀了而已。

一切都是为了美化雍正而丑化其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