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喜欢写格律诗的人多吗?

花自香17


“竹密何妨流水度,山高无碍野云飞”。如果算上旧体诗词业余爱好者,量中华之人力、智力,喜欢写格律诗的人应不下百万众。

中国的诗的国度,渊源深厚,业已渗入民族情感,形成一种诗词的情结。诗歌由古风发展为格律诗,形式上更臻善、技法上更纯熟。沈约、谢佻极其永明体出现之后,格律诗逐渐成为旧体诗歌创作领域的主流,留下了灿若星河蔚为壮观的五言、七言律诗绝句。

共肖卢刘出云溪沿山行至曾家坡得一小塘 (碰壁斋主诗)
嘈嘈路侧如鼍鼓,摇曳山边冷可听。助此清凉添彼热,一样啼虫两样声。
坡下缓行汗似浆,坡头一过体都忘。不知谁在深阴里,为我殷勤置一凉。
偶出何如放风者,便来幽寂意难安。流萤始是山林主,随飞随止自悠然。
一垄小小为山藏,菜畦豆架护幽塘。塘畔疏槐扶影立,似看微波散月光。
山家四五屋欹歪,向夜微灯出草莱。隔岸深丛看不见,纳凉人语趁波来。
拽椅移床都已定,微鼾断续略能闻。谁家小犬无些事,痴向山头吠月轮。

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诗逐渐成为诗歌的主阵地,历经百年成长,先后演绎出不少的新诗流派,涌现了徐志摩、郭沫若、余光中、戴望舒、汪国真、舒婷、顾城、海子、北岛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主流诗刊研究的重点方向也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真的能够完全取代旧体诗词么?格律诗词真的会被历史所淘汰和淹没么?不可能,想都别想,旧体诗词就像细胞和血液,融化在中国人的细胞和血液,是根深蒂固坚不可摧的。

歲末感懷三疊韻寄蓴鱸、畸人、郁庵、梅莊兄(之一) 嘘堂诗燕市歸來兩鬢黃,如雷鼻息付流觴。樓中七寶光消散,夢裏雙跏影未忘。袖手真成生老死,請君莫問鹿牛羊。梅花自是流年好,不到孤山豈斷腸。

事实上,今天仍在坚持写旧体诗词、格律诗词的人数,远远大于现代诗歌。在民间、在大众,新诗是舶来品,而旧体诗歌是传统血亲。很多人在聊及旧体诗词中,不无讽刺地经常拿“老干部体”来说事,我不否认很多的革命前辈、老同志因文化程度的原因,写出来的旧体诗词艺术层次不高,但是作为爱好旧体诗词的朋友,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薪续了传统诗词的热情。再看看我们敬爱的毛伟人、周总理,他们写得诗歌,仍然是旧体格律诗。

【金菊對芙蓉】近腊金陵感故人 抱庸斋主词水绕山回,天澄云袅,带烟纱树参差。有狎禽惊语,弹断霜枝。林塘晚翠秋来少,更稀疏、无碍斜晖。败草摇黃,短蓬槎绿,一片鸥飞。剩有旧梦欢随。奈绛河路渺,壁月长亏。叹鱼沉书隔,几度芳菲。春怀每畏西风扫,况何堪、万种离思。只今聊赖,拼词殢酒,寻个因依。

如今,旧体诗词虽然从台前渐趋幕后,散落在草野江湖,但让然草木蒙笼、生机勃勃。远的不说,从碰壁、嘘堂开始,诗词网络,诗词社区,BBS,微信圈,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文化载体,是旧体诗歌活着的见证。旧体格律诗词依然红火,生命力依旧旺盛。

文化复兴是百年大计,而旧诗词无疑是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唐诗宋词,文史双璧。字含平仄,男女皆诵,音本有韵,童叟可吟,故而百代不废。自晋唐来,诗说芬雅,词流清韵,江山代有,风骚别具,诗乃中华之盛事。我坚信,旧体格律诗的明天会更加繁荣美好。

【水龍吟】秋意著人 抱庸斋主词(乙未孟秋,寒气渐紧,觉苍凉意。琐事劳碌,身心颇倦,夤夜不寐,追寻往事,有慨,拙成于淮南)早年泥溺嬉遊,壯夫赧愧情何已。功名事業,花侬心眼,指間流水。七尺軀骸,半生雲夢,自慚臧否。便佯狂竖笛,癲痴弄玉,終辜了、當時意。婉转煙波羈旅,但阿誰、一成堪替。五湖还棹,十洲催馬,無人相似。古鎮溪橋,余杭筇竹,至今饶味。問樽前臆想,茶邊断念,也因愁未?

抱庸浅谈。


抱庸斋主


说起写格律诗,是有些难度的。喜欢的人多吗?我来说说。

多是挺多,没有几首能算是格律诗的。

说起写格律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律绝”“排律”。写这类诗的人多吗?是很多,但没有几个人能写好,哪怕是从平仄、押韵来说。刚好,我最近接了两本格律诗的稿子,一本是一个退休企业老总写的,一本是大学哲学教授写的,我来分析一下。


好多人写格律诗,都是四或八句,每句五或七字,然后每句最后一字韵母相同,就算是“诗”了。大家会说,这就不是格律诗!可写作者就是奔着格律诗去写的,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而已。

什么是格律诗,它是有它自己的规定的,也有它的规律的,就是“律句”。在格律诗之中,自然还有别的要求,比如“押韵”“三平三仄”“对仗”“拗救”等等。有人会说,现代人不要拘泥于古人的规矩,以现代的写法来不是更好?个人赞同这个观点,但不是说,以现代的写法来写,就完全摒弃了古时候的规矩。什么叫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就是得从平仄,押韵等这些规矩、规律中体现的。

学写格律诗人自然多,但多数都是东施效颦。

写格律诗,虽然不能拘泥于古时候的法子,但还是要尊重它的规矩。要不然还叫什么格律诗?格律诗就是古时候的有它的规矩的诗才叫格律诗,没有了规矩就不叫格律诗。

我认为,我们今人写格律诗,可以不再以古人之韵为蓝本了。因为古韵古音与现在变化较大,我们平常根本用不到,所谓“平水韵”“词林正韵”等,我认为只对应于古诗词,而今人的诗词应该以今韵——新韵为依照,这样才能便于诵读。

我们韵律不拘泥,但是一些规定还是必须得有的,比如“三平三仄”“对仗”“拗救”等等,这在创作之中还是有必要使用的,因为一些句子根本无法避免,只可用这些规矩来化解。

出现东施效颦的原因。

个人认为,格律诗的大规矩不多,主要在于小规矩较多,还有一些特别的规矩也很多,能清清楚楚知晓的人应该不多,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包括我。我研究了诗词格律很长时间,也写了不少所谓的诗词,但是至今仍旧搞不太明白“拗救”,还需要方家来指点。

规矩一多,自然学习的人就少了。反之,写现代诗的人为什么那么多?因为,现代诗没有门槛。我头脑中,只要能认字,估计都会写现代诗吧。

以上,是我的一些谬论,大家指正。


白铅华


以我的观察写诗,莫说写格律诗的不足万一,其中写格律诗更少些。格律诗个人认为不是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诗中要求最多的说法最多的一种格式。是应试的一种形式要求。除去格式之外诗不分贵贱高低。我自己喜欢格律诗是因为喜欢那种在狭缝寻找游刃有余的感觉。游戏嘛,繁琐点增加趣味性。因为科举到后来考试用八股文取代了排律,所以逐渐的格律诗衰败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八股文里面的对偶句式,对联时兴起来了。相对八股文格律诗还是比较简单点,现在会写八股文的怕是少之又少了吧?繁琐过度就会被淘汰。过于简单又兴趣索然,恰好格律诗就在这平衡之间。但认为格律诗是诗的最高境界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好的诗反而不是格律诗。科举场上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格律诗几乎闻所未闻。


爱上南山1


格律诗,我国文学最高形势,当然它的意义与文学价值与日而语。(不是某个人能替代的)当前受某些资产阶级残余影响,我国懂格律诗与写格律诗的是少数人,没几个。多数人别看网上讲的神乎其神其实就一门外汉,说白了它是帮平台衬流量,狗庇不是。村夫爱好格律诗也喜欢写,有点积作吧……


司浩中135978


我也喜欢写格律诗,基本上是按格律来写的,只是意境、格调不同而巳。欢迎光顾新浪逸梅轩主博客!


逸梅9


很多!每个县市至少有四五十个。


鹤舞水乡


诗国出诗人!


碧霄7490


什么是格律诗,不过大家都把心里话说出来,写出来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


1557290493


老师,算我一个


晓风200304752


咁无聊嘅问题,真係唔多想答你。就算有,我都睇唔到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