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練顏體楷書,人人都能寫出極似顏體的字,那還有哪些意義呢?你怎麼看?

汶水才子


這個問題確實有討論的意義,就像現在遭到很多人議論的“田楷”一樣,學者甚眾,寫出來的作品面目甚似,不看落款很難分辨到底是誰寫的。題主的問題只不過是把“田楷”換成了“顏楷”,如果大家都寫成一樣的字練書法還有什麼意義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看起來很多人學“田楷”寫的都差不多,那有沒有通過“田楷”入門之後,然後博臨約取,走出不同書法風格道路的呢?我想一定是有的。

我們送孩子去學校學習,同樣的學校,同樣的班級,同樣的老師教,為什麼學習成績各不相同呢?這個問題跟題主的問題是一樣,只不過換了個領域而已。

從古到今,學習顏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例如柳公權通過學習顏楷,最終形成了“柳楷”;蘇軾通過學習顏楷,最後形成了“蘇體”;董其昌也是學習“顏楷”起步,後來形成了“董體”。這真正詮釋了老話“師傅領進門,修心靠個人”。

顏真卿是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楷書被後世譽為“顏筋”,後世者學習顏楷者的人很多。通過學習顏楷,讓我們走入書法殿堂的大門,這是一種方法而不是學習書法的最終目的,這個要搞明白。

古往今來,學習書法人士最終追求的目標,都是希望自己的書法能在書法史上留下一筆。那麼關鍵就是你要有自己的風格,而不能只是前人的複製品。但是書法風格的形成,不是無根之水,必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之上的創新,而不是拿無知當個性的恣意揮灑。

寫字只為取悅自己

寫字是自己的事,只為取悅自己。那麼同樣是學“顏楷”或者“田楷”入門,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未來走的路也會不同。

例如有的人不喜歡老是臨摹一家,喜歡多種不同風格的書體嘗試;有的人的性格就是喜歡這一種書體,寫了幾十年了也不願意改變。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有錢難買樂意”,人家就是喜歡“顏楷”或者“田楷”或者別的什麼楷等。這些人覺得我把這種書體寫得好、寫得像心裡就開心,就會感到愉悅,別人愛怎麼說關我啥事,我自己愉悅了就好。

還有些朋友是這樣的,你老讓我寫一種書體我都悶死了,我就喜歡多臨摹幾家的書體,我喜歡創新,未來想自成一派。OK,這樣也沒絲毫問題,只要內心感到愉悅,開心就好嘛。

成功有跡可循

當然,如果我們想在書法這片天地裡,未來能有所成就,那麼我們就要去遵循一些成功的軌跡。當然不是說你這樣做了就一定能成為大書法家,而是這樣作了成功的概率會比較高,不然我們就沒必要學習了。

想要在書法上取得一些成就,其實也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修煉內功,一條是修煉外功。外功就是書法的技法方面,這隻有通過不斷的臨摹先賢的法帖,不斷的讀帖,認真把玩,才能讓功力不斷加深。

內功就是,多讀一些書,例如書法史方面的書,肯定要去讀的,對不同的書家多些瞭解,瞭解他們的書法師承,瞭解他們的學習書法的過程,瞭解他們的書法論述,對我們的幫助會非常的大。還有就是多讀些古文學,唐詩、宋詞、元曲、古代美文等等,增加自身修養,這樣你以後寫出來的書法才會有書卷氣,才會有韻味。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不知親愛的網友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不妨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翰墨今香


這個問題,可作如下分析:

“顏體”風格端莊雄渾,大氣磅礴,加上顏真卿忠誠之品格,為歷朝歷代學書法的首選書體。

時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顏體”成風,這是普及書法,迴歸傳統文化的好現象。

這時,處於學書練字階段,必須要像,要入帖,不像,才沒達到目的。故出現“像極了”,不但值得,而且很有必要。

這個階段,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通過臨帖,熟練掌握“顏體”

點畫筆法、字體結構和字形空間佈局的法則和共性規律 ;清楚“顏體”不同時期的書法特點,明白各種書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點。

因此來說,儘管大家都學顏體,而且貌似極像,其實,每個人的性情有別,理解能力不同,越是深入臨帖,越會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

這就是書法的魅力。從有我到無我,再塑造新我,修煉到家,功到自然成。這是書法的屬性即獨立性決定的。故真正的書法大家皆大器晚成。 當然,也有個別現象,如足球射門,天賦、功力加運氣,一腳踢進,但這種憑運氣,終究靠不住。

既是出現了“人人練顏體,人人寫出顏體”的局面,也不必擔憂。楷書的風格如同其它書體, 也可以千姿百態。 楷書的規整性,雖然容易束縛筆勢、書家性情和情趣,難以實現神采奕奕。但也不是絕對的,楷書也自有風神,鍾繇小楷的古雅,晉人的恬淡自如,“初唐四家”的內含風韻,“四大家”楷書各具風規。就是上千種的魏體,也是各顯風貌。

何況出自顏真卿一人之手,不同時期皆有不同書風。

何況出自每個人之手,就一定風格迥異。故像,其實還是書法的初級階段,達到不像,從“顏體”裡走出來,才是書法的真諦,而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的。

沒能從像裡走出來,是個人問題,與學顏體有沒有意義沒有關係。











陋石書藝


這個不用擔心。

有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五代楊凝式學王羲之是最得法的,他的《韭花帖》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黃庭堅曾經寫了一首著名的詩來讚揚他:“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山谷集》卷二十八《題楊凝式書》)詩中“楊風(瘋)子”就是楊凝式,因為他曾經為避禍裝瘋(也有說因為他行為放縱怪誕)。這首詩說很多學王羲之的人都是隻學到皮毛,沒有學到王羲之骨子裡的東西,而楊凝式學王得法,下筆便有王字的精髓神韻。

看看配圖,比較一下楊凝式和王羲之的字,字形如你所說的“極似”嗎?更值得你思考的是,楊凝式也學顏真卿,可你從他的字找得出顏字的影子嗎?更有意思的是,楊凝式也學歐陽詢,可他的字可不像二田那麼像歐字!

再就是歷史上許多大家都是直接間接學王羲之的,包括顏真卿(顏真卿初學褚遂良,褚遂良學王羲之),可沒有一個的字會被誤認為是王羲之的字。

同樣,學顏真卿的人也多,學顏的人的字卻並沒有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譚延闓是譚延闓,華士奎是華士奎,舒同是舒同……

顏真卿書法非常豐富,他一生不斷進取,被譽為“一碑一帖一風格” ,所以,學顏,有不同的層次和風格。

這裡還有一個從入帖到出帖的問題 ,學某體停留於模仿得像,實際上並沒有學到手。顏柳歐趙,學顏要出帖最難。

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你的擔心是多餘的,學顏體學的是筆法結體行氣章法和精氣神、審美觀,不是學字形,字形只是個形而下的初級階段。



大悔憶智冰


這個問題提得好。這是一個普遍的認識問題,一直從唐宋爭到明清,一直到你這裡。

實際上還是一個假設性,以假設為前提的是問題。這個假設就是,臨習書法者把某個書體的創始人的書體臨摹得一模一樣。

據我拙見看:其實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人 把某一書體臨得一模一樣。每一個字,都是一次性地創作——這就是書法不是藝術但高於藝術的原因所在。一幅作品更是如此。眼前的例子非常明顯,田氏兄弟書法都是以臨歐入手,很長時間師從其伯父。但兩人有差異。田蘊章與盧中南兩位領軍人物,有明顯差異。我感覺在書法的臨習中,“神似酷肖”僅僅是個目標,幾乎沒人做到過。

田蘊章因而有一句調侃的話:你能達到王羲之的水平,這個世界還放得下你嗎?他說自己臨歐,今生不能,來世也達不到歐陽詢的水平。

假設有一個人達到顏真卿的水平,起碼有三個作用:1.教授顏體學習者 ,少走彎路,金針度人,大家都有一手顏體字,豈不美哉?2.重大歷史事件可以請他書丹。3.可以編一本顏體書法大字典。因為顏真卿沒有寫過許多字。——僅僅是假設。

若果顏真卿在世,我會高薪聘用,他一個字收……v錢,看他寫字,再收門票,與他交談書法……。——哈哈,做夢了。

第二層意思,就是臨習書法的目的。

不僅是顏體,還有其他書體。首先要學的像,做到形似,再到神似,再到全篇創作。筆畫、結構、筆意、創作意境、書法境界完全一致。這才可以再探索顏體的行書,草書。最後還是要創作。有這個基礎,你的創作才有基本的規範、根基。

我想說的第三個意思是:

假設有人做到酷似神肖,再進行創作,在掌握“法則”,並融會貫通,真正達到“心手雙暢”,再進行探討創作,才是可行的。

提此問題的人,持臨摹無用論者,其實許多人就沒有好好臨摹古人楷書行書,自由握筆亂掄。

過不了臨誰像誰這一關,你說要有自己風格,那是假話,只要上過小學一年級,學會漢字筆順筆畫,會捉毛筆,一寫字,都是自己風格。

一句話,當代誰達到顏真卿的書法水平,誰會被供起來。光說寫字。

如果你像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以後,受文人士大夫和李唐宗室的推崇程度 一樣,被當代推崇,那你肯定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大使——毫無疑問,集思想家書法家政治家於一身。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這就是對書法學習的誤解。

宋四家都是學顏真卿的,蘇黃米蔡,各具形態,出自王羲之的顏真卿,又何嘗像極王羲之?


形體的模仿,不是學習書的目的,只是藉助於學習的一個手段。這是一定要清楚的認識。我們臨摹古帖,臨的越像,相似度越高,說明你的用筆方法和他的就很接近。我們學習顏真卿,要學的是顏真卿的筆法。學會了他的筆法,就要應用所學到的東西去寫自己的東西。怎麼可能會全天下人一個樣呢?

我們現在的書法學習,觀念沒有明確。把寫的象某人的樣當作是最終的目標。學歐,就必須像歐,學顏,必須像顏。人人都以像歐顏為目標,當然就全天下一個樣。但再像,也不可能像過他們本人。就永遠的被他們的形體困住。天下人學習書法,都是歐體、顏體、柳體、趙體……不管什麼體,都是去追求外在的這個體去。體,不是我們要學的東西,它只是一種風格流派。藉助於顏體,學習到的,是顏真卿的用筆方法,就能寫出顏真卿風格的書體。並不是最終寫的和顏真卿一樣的書體。



古人學書,學的是法。法通了,理既明瞭。所以古人書法筆法相通而形質各異。今人書法要不就是盡力的模仿,要不就是胡來,原因便是學習觀點弄不清,把手段當成了目標。


子衿書法


題主這種說法很可怕,按這個邏輯,大家別臨帖了,大家想怎麼寫怎麼寫。

中國書法有兩條線,一條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纖瘦俊秀的書風,一條是以顏真卿為代表的豐腴雄強的書風。其中顏真卿還是在研究透二王的基礎上,吸收漢隸及民間書法的特點後形成自己風格的。

可以說,後世書法尤其是行書,絕大部分出自王羲之一點不為過,可是,後世書法千人一面了嗎?

王羲之書法也好,顏真卿書法也好,他們都有自己的體系,是書法的寶庫,從他們中的任意一點切入,都可開創一個門派。

正如長江,縱長數千公里,自高原一路奔流入海,這是主幹,可誰能說清長江的支流有多少條?且這些支流各有特點,各不相同。

學王羲之也好,學顏真卿也好,各人理解不同,就會形成各自面貌,後世大家追根溯源,基本上都源自這二人,可誰說他們千人一面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一、棘手的問題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棘手。其實很容易解決,我先問一個問題,那就是——

我們為什麼要攝取食物?我們為什麼要吃這些動植物來維持我們的生命呢?攝取食物就是為了攝取食物還是有什麼其他的目的和訴求?

我想,很明確的一點就是,我們絕對不是為了變成我們所吃的那些東西的模樣而吃他們。我們不會為了變成香蕉的模樣而吃香蕉,吃葡萄變成葡萄的模樣。我們不會這樣。

我們吃這些東西的唯一目的,或者說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命,獲取我們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成分,這是最基本的目的。當然追求口味的享受應該是在此基礎上的事情了。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想這些事情的話,其實就很清楚了。

二、模仿不是目的,模仿只是手段

我們學習書法完全是同樣的道理。那些古人的字帖,比如顏真卿的書法、歐陽詢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我們其實就可以想象成這些極具營養的食物,而學習的過程,也是我們消化吸收這些食物營養的過程。

很多人說,這個過程比喻的不太恰當吧,吃食物是分解食物,而臨帖的過程是模仿的過程,怎麼是分解的過程呢?

三、臨帖的本質——分解、消化的過程

我認為這兩個過程完全相似,但是大多數人對臨帖的過程涉及、瞭解不多,對其本質掌握不足,因此會認為這兩個過程不一樣。

臨帖,其實大體上分為好幾個種類,比如對臨、意臨、通臨等等。但是不管這些方式是多麼的不同,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把每一個書法作品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細節,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復現,只不過是以模仿的形式進行的罷了。

模仿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對這個書法作品徹底的掌握、瞭解它每一個細節的樣子、每一個細節為了達到這樣的樣子應該運用什麼樣的技巧,我想,這是我們模仿的目的。

如同食物的咀嚼,如何咀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咀嚼之後我們吸收了多少它的營養成分。我想從來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吃雞蛋就是為了變成雞蛋的樣子吧?

也同樣沒有人會為了咀嚼食物而吃食物,咀嚼只是手段,目的是吃食物。

四、攝取精華、拋棄形式

因此,現在我想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了,那就是我們學習書法,從來就不是我為了寫成書法家已經寫成的那樣,我們學習他們的書法是為了獲取他們的技法、技巧,這是最為根本的東西。

就好像我們說要學習道德模範一樣,難道學習道德模範就是變成和他們外表一模一樣的人嗎?難道我們都要去整容變成他們的樣子嗎?當然不是,我們是要學習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良好的思想作風。當我們面對同樣的處境、面對同樣的人生選擇時候,都能向他們一樣,守護道德規範,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難道不是嗎?

學習書法,不應該也是如此嗎?

五、我們應該寫什麼樣的書法?

最後,當我們把前面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最後終極問題也比較容易解決了。對於一個書法家而言,他應該寫什麼樣的書法?

我認為一個書法家,應該寫那些符合書法法度規範、但是又有自己風格創新的藝術作品。藝術從來都不是模仿的藝術。模仿只是藝術的學習方式而已。到最後,模仿的一切,都要為藝術家個人主觀的藝術創作來服務。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已經有了王羲之,那麼我們就不需要有第二和他寫的書法一模一樣的書法家了,我們需要的書法家,是能夠像王羲之那樣,做出千古藝術獨創性的書法家。而這樣的書法家寫出的書法,就是一個書法家應該寫的書法。


松風閣書法日講


如果人人都學顏體楷書,萬千書者一面還有那些意義? 這一問題取決於書者的愛好與情趣,但如果是學美術就有所不同了。書法,取法乎上,棄法自立。學習古代的碑帖,或者說某一個傳統名人的碑帖,這是毫無顧及的,也是大有助益的。最起碼應該說,精神可贊,循法有依,遠遠強於"江湖"或者說亂塗鴉的書學者。顏體字,至今沒有發現顏體書法的原模原樣的繼承者,如果大家都能學好顏體字,這是不幸中的萬幸。群眾樂意接受,特別是優秀的傳統書法,群眾更加喜歡和崇拜。這也許是"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最好的表現之一。同時,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角逐,當然應該支持。不過,如果在顏體書法的基礎上,參入有個人獨到的個性精髓,或者說突破了某些書學中的難題,上升到更高的層次,這正是書學者夢昧所求的,也是大眾所希望看到和崇尚的。


鬱香墨


中國書法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就是因為他的豐富性,要是人人練習顏體,雖然每一個人的性格不一樣,但是寫出來的字肯定都是大同小異的,差別不是很大,那書法也就沒有意義了,只是一種文字了,就像英語一樣,寫不出太多的風格的變化的。

現在其實就有一批人這樣練習,它們都選擇了一種歐體風格的楷書,寫出來的字千篇一律,毫無變化,一個初學者經過我一定的指導,幾個月時間就可以和老師寫的一樣了,還有人把這種書體稱為“會流傳後世”的一種書體,實在可笑。

想在書法上取得一項成就,必須要學會兼容幷蓄、轉益多師,掌握了一種書體的寫法以後,要去嘗試著練習下一種書體,不斷的嘗試各種風格的寫法,最後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風格,一直堅持下去。

在堅持自己喜歡的風格的同時,還可以旁涉其它的書體風格,開闊自己的視野,化百家而成一家,加上自己的性格和修養,才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書法風格。

我們看歷史上這麼多書法家,每有風格一樣的,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風格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表現風格的人的水平有所不同罷了。


不二齋


關於顏體的盛行,我說下自己的觀點:

清朝是最盛行顏體的,看歷屆清朝皇帝書法,都有濃厚的顏體痕跡。導致民國至今學顏都佔有很大比重。

顏公被奉為楷聖,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當之無愧。

之所以清朝會盛行顏體,我認為還是有政治需要的。

顏公為官,萬代楷模。國家危難,眾叛離親,唯顏公忠,力挽狂瀾;官至尚書,太過清廉,家裡拮据,向鄰借米,而有借米貼;晚年孤身前往叛軍遊說,遇害。如果人品可以評聖,顏公當之。

對於這樣的完人,清廷當然推崇。

回到本題:

每個人書寫風格不同實乃每個人性格不同所致。豈能一概而論,寫同一字體!本題答案已經非常明瞭。

對於初學者,學任何體都無礙。

有了一點基礎功底,可以去找自己喜歡的字體進一步臨摹。你喜歡的,意味有共鳴,意味性格接近。

當筆法如火純清,剩下的就是寫你的內心了。

觀一些筆友,臨帖驚豔,自己創作時候就缺乏大家氣度,實乃修心不足所致。

書法之魅力絕不是單純的埋頭苦練技法,更是要充實內心精神世界。

望大家共同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