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练颜体楷书,人人都能写出极似颜体的字,那还有哪些意义呢?你怎么看?

汶水才子


这个问题确实有讨论的意义,就像现在遭到很多人议论的“田楷”一样,学者甚众,写出来的作品面目甚似,不看落款很难分辨到底是谁写的。题主的问题只不过是把“田楷”换成了“颜楷”,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的字练书法还有什么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看起来很多人学“田楷”写的都差不多,那有没有通过“田楷”入门之后,然后博临约取,走出不同书法风格道路的呢?我想一定是有的。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学习,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学习成绩各不相同呢?这个问题跟题主的问题是一样,只不过换了个领域而已。

从古到今,学习颜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例如柳公权通过学习颜楷,最终形成了“柳楷”;苏轼通过学习颜楷,最后形成了“苏体”;董其昌也是学习“颜楷”起步,后来形成了“董体”。这真正诠释了老话“师傅领进门,修心靠个人”。

颜真卿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被后世誉为“颜筋”,后世者学习颜楷者的人很多。通过学习颜楷,让我们走入书法殿堂的大门,这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这个要搞明白。

古往今来,学习书法人士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是希望自己的书法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笔。那么关键就是你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不能只是前人的复制品。但是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无根之水,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创新,而不是拿无知当个性的恣意挥洒。

写字只为取悦自己

写字是自己的事,只为取悦自己。那么同样是学“颜楷”或者“田楷”入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来走的路也会不同。

例如有的人不喜欢老是临摹一家,喜欢多种不同风格的书体尝试;有的人的性格就是喜欢这一种书体,写了几十年了也不愿意改变。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有钱难买乐意”,人家就是喜欢“颜楷”或者“田楷”或者别的什么楷等。这些人觉得我把这种书体写得好、写得像心里就开心,就会感到愉悦,别人爱怎么说关我啥事,我自己愉悦了就好。

还有些朋友是这样的,你老让我写一种书体我都闷死了,我就喜欢多临摹几家的书体,我喜欢创新,未来想自成一派。OK,这样也没丝毫问题,只要内心感到愉悦,开心就好嘛。

成功有迹可循

当然,如果我们想在书法这片天地里,未来能有所成就,那么我们就要去遵循一些成功的轨迹。当然不是说你这样做了就一定能成为大书法家,而是这样作了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不然我们就没必要学习了。

想要在书法上取得一些成就,其实也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修炼内功,一条是修炼外功。外功就是书法的技法方面,这只有通过不断的临摹先贤的法帖,不断的读帖,认真把玩,才能让功力不断加深。

内功就是,多读一些书,例如书法史方面的书,肯定要去读的,对不同的书家多些了解,了解他们的书法师承,了解他们的学习书法的过程,了解他们的书法论述,对我们的帮助会非常的大。还有就是多读些古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古代美文等等,增加自身修养,这样你以后写出来的书法才会有书卷气,才会有韵味。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不知亲爱的网友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不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翰墨今香


这个问题,可作如下分析:

“颜体”风格端庄雄浑,大气磅礴,加上颜真卿忠诚之品格,为历朝历代学书法的首选书体。

时下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学“颜体”成风,这是普及书法,回归传统文化的好现象。

这时,处于学书练字阶段,必须要像,要入帖,不像,才没达到目的。故出现“像极了”,不但值得,而且很有必要。

这个阶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过临帖,熟练掌握“颜体”

点画笔法、字体结构和字形空间布局的法则和共性规律 ;清楚“颜体”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明白各种书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

因此来说,尽管大家都学颜体,而且貌似极像,其实,每个人的性情有别,理解能力不同,越是深入临帖,越会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从有我到无我,再塑造新我,修炼到家,功到自然成。这是书法的属性即独立性决定的。故真正的书法大家皆大器晚成。 当然,也有个别现象,如足球射门,天赋、功力加运气,一脚踢进,但这种凭运气,终究靠不住。

既是出现了“人人练颜体,人人写出颜体”的局面,也不必担忧。楷书的风格如同其它书体, 也可以千姿百态。 楷书的规整性,虽然容易束缚笔势、书家性情和情趣,难以实现神采奕奕。但也不是绝对的,楷书也自有风神,钟繇小楷的古雅,晋人的恬淡自如,“初唐四家”的内含风韵,“四大家”楷书各具风规。就是上千种的魏体,也是各显风貌。

何况出自颜真卿一人之手,不同时期皆有不同书风。

何况出自每个人之手,就一定风格迥异。故像,其实还是书法的初级阶段,达到不像,从“颜体”里走出来,才是书法的真谛,而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的。

没能从像里走出来,是个人问题,与学颜体有没有意义没有关系。











陋石书艺


这个不用担心。

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五代杨凝式学王羲之是最得法的,他的《韭花帖》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黄庭坚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来赞扬他:“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山谷集》卷二十八《题杨凝式书》)诗中“杨风(疯)子”就是杨凝式,因为他曾经为避祸装疯(也有说因为他行为放纵怪诞)。这首诗说很多学王羲之的人都是只学到皮毛,没有学到王羲之骨子里的东西,而杨凝式学王得法,下笔便有王字的精髓神韵。

看看配图,比较一下杨凝式和王羲之的字,字形如你所说的“极似”吗?更值得你思考的是,杨凝式也学颜真卿,可你从他的字找得出颜字的影子吗?更有意思的是,杨凝式也学欧阳询,可他的字可不像二田那么像欧字!

再就是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直接间接学王羲之的,包括颜真卿(颜真卿初学褚遂良,褚遂良学王羲之),可没有一个的字会被误认为是王羲之的字。

同样,学颜真卿的人也多,学颜的人的字却并没有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谭延闿是谭延闿,华士奎是华士奎,舒同是舒同……

颜真卿书法非常丰富,他一生不断进取,被誉为“一碑一帖一风格” ,所以,学颜,有不同的层次和风格。

这里还有一个从入帖到出帖的问题 ,学某体停留于模仿得像,实际上并没有学到手。颜柳欧赵,学颜要出帖最难。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学颜体学的是笔法结体行气章法和精气神、审美观,不是学字形,字形只是个形而下的初级阶段。



大悔忆智冰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问题,一直从唐宋争到明清,一直到你这里。

实际上还是一个假设性,以假设为前提的是问题。这个假设就是,临习书法者把某个书体的创始人的书体临摹得一模一样。

据我拙见看:其实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人 把某一书体临得一模一样。每一个字,都是一次性地创作——这就是书法不是艺术但高于艺术的原因所在。一幅作品更是如此。眼前的例子非常明显,田氏兄弟书法都是以临欧入手,很长时间师从其伯父。但两人有差异。田蕴章与卢中南两位领军人物,有明显差异。我感觉在书法的临习中,“神似酷肖”仅仅是个目标,几乎没人做到过。

田蕴章因而有一句调侃的话:你能达到王羲之的水平,这个世界还放得下你吗?他说自己临欧,今生不能,来世也达不到欧阳询的水平。

假设有一个人达到颜真卿的水平,起码有三个作用:1.教授颜体学习者 ,少走弯路,金针度人,大家都有一手颜体字,岂不美哉?2.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请他书丹。3.可以编一本颜体书法大字典。因为颜真卿没有写过许多字。——仅仅是假设。

若果颜真卿在世,我会高薪聘用,他一个字收……v钱,看他写字,再收门票,与他交谈书法……。——哈哈,做梦了。

第二层意思,就是临习书法的目的。

不仅是颜体,还有其他书体。首先要学的像,做到形似,再到神似,再到全篇创作。笔画、结构、笔意、创作意境、书法境界完全一致。这才可以再探索颜体的行书,草书。最后还是要创作。有这个基础,你的创作才有基本的规范、根基。

我想说的第三个意思是:

假设有人做到酷似神肖,再进行创作,在掌握“法则”,并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心手双畅”,再进行探讨创作,才是可行的。

提此问题的人,持临摹无用论者,其实许多人就没有好好临摹古人楷书行书,自由握笔乱抡。

过不了临谁像谁这一关,你说要有自己风格,那是假话,只要上过小学一年级,学会汉字笔顺笔画,会捉毛笔,一写字,都是自己风格。

一句话,当代谁达到颜真卿的书法水平,谁会被供起来。光说写字。

如果你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以后,受文人士大夫和李唐宗室的推崇程度 一样,被当代推崇,那你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大使——毫无疑问,集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于一身。







文物陈列策划设计梁子


这就是对书法学习的误解。

宋四家都是学颜真卿的,苏黄米蔡,各具形态,出自王羲之的颜真卿,又何尝像极王羲之?


形体的模仿,不是学习书的目的,只是借助于学习的一个手段。这是一定要清楚的认识。我们临摹古帖,临的越像,相似度越高,说明你的用笔方法和他的就很接近。我们学习颜真卿,要学的是颜真卿的笔法。学会了他的笔法,就要应用所学到的东西去写自己的东西。怎么可能会全天下人一个样呢?

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观念没有明确。把写的象某人的样当作是最终的目标。学欧,就必须像欧,学颜,必须像颜。人人都以像欧颜为目标,当然就全天下一个样。但再像,也不可能像过他们本人。就永远的被他们的形体困住。天下人学习书法,都是欧体、颜体、柳体、赵体……不管什么体,都是去追求外在的这个体去。体,不是我们要学的东西,它只是一种风格流派。借助于颜体,学习到的,是颜真卿的用笔方法,就能写出颜真卿风格的书体。并不是最终写的和颜真卿一样的书体。



古人学书,学的是法。法通了,理既明了。所以古人书法笔法相通而形质各异。今人书法要不就是尽力的模仿,要不就是胡来,原因便是学习观点弄不清,把手段当成了目标。


子衿书法


题主这种说法很可怕,按这个逻辑,大家别临帖了,大家想怎么写怎么写。

中国书法有两条线,一条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纤瘦俊秀的书风,一条是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丰腴雄强的书风。其中颜真卿还是在研究透二王的基础上,吸收汉隶及民间书法的特点后形成自己风格的。

可以说,后世书法尤其是行书,绝大部分出自王羲之一点不为过,可是,后世书法千人一面了吗?

王羲之书法也好,颜真卿书法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体系,是书法的宝库,从他们中的任意一点切入,都可开创一个门派。

正如长江,纵长数千公里,自高原一路奔流入海,这是主干,可谁能说清长江的支流有多少条?且这些支流各有特点,各不相同。

学王羲之也好,学颜真卿也好,各人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各自面貌,后世大家追根溯源,基本上都源自这二人,可谁说他们千人一面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一、棘手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棘手。其实很容易解决,我先问一个问题,那就是——

我们为什么要摄取食物?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些动植物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呢?摄取食物就是为了摄取食物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和诉求?

我想,很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绝对不是为了变成我们所吃的那些东西的模样而吃他们。我们不会为了变成香蕉的模样而吃香蕉,吃葡萄变成葡萄的模样。我们不会这样。

我们吃这些东西的唯一目的,或者说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获取我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这是最基本的目的。当然追求口味的享受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事情了。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想这些事情的话,其实就很清楚了。

二、模仿不是目的,模仿只是手段

我们学习书法完全是同样的道理。那些古人的字帖,比如颜真卿的书法、欧阳询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我们其实就可以想象成这些极具营养的食物,而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消化吸收这些食物营养的过程。

很多人说,这个过程比喻的不太恰当吧,吃食物是分解食物,而临帖的过程是模仿的过程,怎么是分解的过程呢?

三、临帖的本质——分解、消化的过程

我认为这两个过程完全相似,但是大多数人对临帖的过程涉及、了解不多,对其本质掌握不足,因此会认为这两个过程不一样。

临帖,其实大体上分为好几个种类,比如对临、意临、通临等等。但是不管这些方式是多么的不同,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每一个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细节,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复现,只不过是以模仿的形式进行的罢了。

模仿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对这个书法作品彻底的掌握、了解它每一个细节的样子、每一个细节为了达到这样的样子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我想,这是我们模仿的目的。

如同食物的咀嚼,如何咀嚼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咀嚼之后我们吸收了多少它的营养成分。我想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吃鸡蛋就是为了变成鸡蛋的样子吧?

也同样没有人会为了咀嚼食物而吃食物,咀嚼只是手段,目的是吃食物。

四、摄取精华、抛弃形式

因此,现在我想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那就是我们学习书法,从来就不是我为了写成书法家已经写成的那样,我们学习他们的书法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技法、技巧,这是最为根本的东西。

就好像我们说要学习道德模范一样,难道学习道德模范就是变成和他们外表一模一样的人吗?难道我们都要去整容变成他们的样子吗?当然不是,我们是要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思想作风。当我们面对同样的处境、面对同样的人生选择时候,都能向他们一样,守护道德规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难道不是吗?

学习书法,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五、我们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法?

最后,当我们把前面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最后终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了。对于一个书法家而言,他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法?

我认为一个书法家,应该写那些符合书法法度规范、但是又有自己风格创新的艺术作品。艺术从来都不是模仿的艺术。模仿只是艺术的学习方式而已。到最后,模仿的一切,都要为艺术家个人主观的艺术创作来服务。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已经有了王羲之,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有第二和他写的书法一模一样的书法家了,我们需要的书法家,是能够像王羲之那样,做出千古艺术独创性的书法家。而这样的书法家写出的书法,就是一个书法家应该写的书法。


松风阁书法日讲


如果人人都学颜体楷书,万千书者一面还有那些意义? 这一问题取决于书者的爱好与情趣,但如果是学美术就有所不同了。书法,取法乎上,弃法自立。学习古代的碑帖,或者说某一个传统名人的碑帖,这是毫无顾及的,也是大有助益的。最起码应该说,精神可赞,循法有依,远远强于"江湖"或者说乱涂鸦的书学者。颜体字,至今没有发现颜体书法的原模原样的继承者,如果大家都能学好颜体字,这是不幸中的万幸。群众乐意接受,特别是优秀的传统书法,群众更加喜欢和崇拜。这也许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最好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逐,当然应该支持。不过,如果在颜体书法的基础上,参入有个人独到的个性精髓,或者说突破了某些书学中的难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正是书学者梦昧所求的,也是大众所希望看到和崇尚的。


郁香墨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他的丰富性,要是人人练习颜体,虽然每一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但是写出来的字肯定都是大同小异的,差别不是很大,那书法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是一种文字了,就像英语一样,写不出太多的风格的变化的。

现在其实就有一批人这样练习,它们都选择了一种欧体风格的楷书,写出来的字千篇一律,毫无变化,一个初学者经过我一定的指导,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和老师写的一样了,还有人把这种书体称为“会流传后世”的一种书体,实在可笑。

想在书法上取得一项成就,必须要学会兼容并蓄、转益多师,掌握了一种书体的写法以后,要去尝试着练习下一种书体,不断的尝试各种风格的写法,最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一直坚持下去。

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的同时,还可以旁涉其它的书体风格,开阔自己的视野,化百家而成一家,加上自己的性格和修养,才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

我们看历史上这么多书法家,每有风格一样的,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表现风格的人的水平有所不同罢了。


不二斋


关于颜体的盛行,我说下自己的观点:

清朝是最盛行颜体的,看历届清朝皇帝书法,都有浓厚的颜体痕迹。导致民国至今学颜都占有很大比重。

颜公被奉为楷圣,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当之无愧。

之所以清朝会盛行颜体,我认为还是有政治需要的。

颜公为官,万代楷模。国家危难,众叛离亲,唯颜公忠,力挽狂澜;官至尚书,太过清廉,家里拮据,向邻借米,而有借米贴;晚年孤身前往叛军游说,遇害。如果人品可以评圣,颜公当之。

对于这样的完人,清廷当然推崇。

回到本题:

每个人书写风格不同实乃每个人性格不同所致。岂能一概而论,写同一字体!本题答案已经非常明了。

对于初学者,学任何体都无碍。

有了一点基础功底,可以去找自己喜欢的字体进一步临摹。你喜欢的,意味有共鸣,意味性格接近。

当笔法如火纯清,剩下的就是写你的内心了。

观一些笔友,临帖惊艳,自己创作时候就缺乏大家气度,实乃修心不足所致。

书法之魅力绝不是单纯的埋头苦练技法,更是要充实内心精神世界。

望大家共同精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