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这些东西都不要了吗?”

“嗯,不要了!”我微笑着对小区的保洁员大姐说。

此刻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是下楼去扔东西,可是内心却是满足的,因为又一次战胜了“不舍”。

不舍的心理,总是让人希望在生活里掌控更多,掌控的多,心也就累。

“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对于一个“隐藏的手工富豪”来说,十几箱变成几箱,是需要勇气的。

越简单反而越美好,你知道吗?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欲望也随之放大。身处消费至上的时代,很多人都喜欢买买,认为买的多,拥有的就多,富足感倍升,生活也就越美好。

凡事都要两面看,拥有的多,生活被占有的空间也就越多。比如,女性朋友日常都比较喜欢买衣服、鞋子、化妆品之类的,每到换季更是不必说,买东西的心情是好的,但是整理时就比较烦心了,也许找上一件东西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事实上,不管买多少件东西,哪怕当初买时再喜欢,但是真正用的、穿的还是那几件。被遗忘、被压箱子底的概率极高,家居生活空间被一些暂时或根本用不到的东西长时间占用。

家里面空间大的还好说,如果房子小的话,就会让生活空间得不到释放,必然影响心情,觉得满、觉得累。

生活的不确定性为人们增添压力,不断升级的生活需求总是让肩膀轻松不得。回到家里,又被日渐缩小的空间所挤着,真是双重的累。

要想解决这种累,改变购物习惯是前提,花预期内的钱买实用且用得着的东西。同时,再定期清理掉那些长时间不用或没有用的东西。

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定期清理物品是件异常开心和有成就感的事,丢掉那些无用的东西,仿佛丢掉了负担一样,不但让生活空间获得自由,更让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得以舒展,可谓一举两得。

放下,就是最好的开始。

《断舍离》一书推崇一种做减法的生活方式。这几年,我在身体力行的感受“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定期整理家里的物品,将不需要和长时间不用的物品进行分类与丢弃。

越发觉得这种生活理念,让自己更加懂得如何去经营生活,并保有对生活持之以恒的热情。

“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在我看来,整理是对过往的一种回放,分类是对现阶段的一种认知,放下就是最好的开始。

家里保留的、使用的物品,应该都是家人喜欢的,用喜欢的物品驾驭生活,才是舒心又舒服的。

《亲爱的客栈》里,演员郑佩佩曾提及“一定要维持自己只有100件东西,这个是很难的......”

听她说的那一瞬间,内心很是惊讶,对于70多岁的人,仍然知晓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想拥有的是什么,这样的生活态度真的令人羡慕。

当然了,保持100件物品确实很难,合理掌控自己的占有欲更难。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该找个时间好好整理一下我们的小家了!”试着去除一些无用的东西,给生活做做减法,过过简单的生活。

在我看来,“断舍离”式的清理,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随意乱扔,而是迈向品质生活的开始。

当尝试“断舍离”之后,才更能了解自己和家庭真正需要什么,然后为了这些需要进入下一个人生努力阶段。

定期清理物品这项活计,已经陪伴我的生活许久了,清理让我没觉得累,反倒是更懂得知足的可贵。

“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从自身出发,跟大家说说一些清理心得。

1、最好能一家人一起清理物品,这样比较清楚个人的物品有用与否。

2、可以设定一个“家庭清理日”,清理也是要讲仪式感的。

3、清理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次全部扔掉,根据自己的心里接受程度来,一件件的清理。

4、在纵览了自己有哪些物品的同时,按物品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时间进行分类,貌似雷同的物品,择优保留一件即可。

5、对于第一次清理,很多人都会有些“不舍”,尤其念旧的人。不妨像我一样将物品拍个照片,以便随时能翻出来看看。

6、清理出来的物品也是可以分类处理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可以直接丢进垃圾桶,有再利用价值的可以在垃圾桶边上堆好,以便他人取用。

7、服饰之类也可以放进小区里设置的衣物捐赠箱(如果有的话);喜欢废物再利用的朋友,也可以全家总动员,来一次DIY改造大比拼,不但解放了天性,还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因为本人是一名手作爱好者,一般都会先来DIY一下,再进行其他处理。总之,清理是让人心情格外愉悦的一件事。

“断舍离”等于品质生活?难怪你不知道,因为根本没做过!

衬衣包装盒和废旧衣物剪下局部,做的门环,清理废物带来的收获。

想你,经过了第一次的清理,第二次也就没那么“不舍”了,或许对第三、第四次还怀有期待了呢。习惯了,就自然了。

东西相对少了,生活空间就不再那么挤了,我们看见的少了,心也就更宽了,日子哪有过不好的道理。

会生活的人,都在定期清理了,还不赶紧?

请关注【趣生活有你有我】,茶余饭后,用“心”联系你我!(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