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冬天不再是全行業的

不論對求職者還是公司來說,都需要做升級,再用傳統的眼光看問題肯定是不合適的。

CEO說 | 郭盛:冬天不再是全行業的

智聯招聘CEO 郭盛

從宏觀來看,我對2018年招聘行業感觸最深的有兩點:整個勞動力市場的升級,企業的分化。

整個勞動力市場正在升級,很多傳統企業開始用IT、人工智能、互聯網和其他高科技手段進行自我升級和改造,所以這方面的人才招聘特別多。有一個農業集團招聘幾千個IT人才,可以看出他們在從整體上改造農業生產鏈。

另一方面,企業正面臨分化,一些企業在2018年表現得很困難,同時另一些企業卻在擴張,所以這樣看,整個市場是比較平穩的。比如,如果一家公司是傳統企業,又沒有用技術取代人工,那麼用高科技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就會有困難。企業如果能主動引進優秀人才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對組織架構進行創新,那這樣的企業是非常有活力的。但是,很多企業的痛苦在於想做升級換代,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或者是找到合適的人,但沒辦法建立一個很好的組織架構並把這些人才留下來,這些都是問題。

我覺得,接下來傳統行業或許多少都會受到衝擊。傳統制造業、傳統零售業、傳統房地產、傳統金融,以前很熱的行業如果一直待在傳統範疇裡邊很可能會出問題;如果你願意打破邊界,用技術去改造這個行業,抓住消費者的新需求,可能會做得好。

從行業來看,2018年也有一些新現象,比如金融業的人才流動出現了明顯變化,不僅僅是出於政策影響,還有產業升級週期的原因。現在的金融更多是金融科技,或者說是科技金融。例如招商銀行、平安集團,他們認為自己不再是傳統的金融公司,而是高科技公司,所以人員結構也都在進行調整。另外,我們看到有一些好的房地產公司的業務也在多元化,從民用建築到商業建築,從純粹的開發到開發後管理、物業管理、教育地產等。大家都需要升級,善於升級的企業在未來才能做好。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在2018年人才市場環境裡,人工智能、大數據、醫療、智能製造都呈現出逆勢上漲的趨勢。

CEO說 | 郭盛:冬天不再是全行業的

2018年12月16日,江蘇常州一處招聘市場

2018年經濟遇冷,在招聘領域裡的表現,大型企業就業景氣度保持高位,小微企業略有回暖。中小企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差。我們看到2018年人才市場上,從小微公司到大公司,或者從大公司到小微公司的流動,都不會像以前那麼快,在中國,一家微型公司生命週期只有2.5年,往往回流也是必然的。

從地域上看,求職數據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包括北京2018年人口首次出現了下降,跟經濟增長有一定關係。我們看到新的一二線城市,就業景氣指數都比原一線城市高,他們對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發展紅利也比較大。最明顯的就是在2018年上半年各地出臺的搶人才大戰,紛紛提出豐富的政策,包括落戶、住房補助等。這些城市面臨經濟增長機遇,但是本地人才無法滿足增長需求,所以出現許多類似情況。

以前,在高科技產業方面,北京是無人匹敵的,現在杭州、深圳趕了上來。尤其是深圳,它的高端製造業做得很不錯,杭州的電子商務也做得非常不錯,北京的高科技支柱正受到挑戰,我認為這是很健康的好現象。

前幾年出現的所謂“風口”很多都是人造風口,不是自然風口。大家要有回到新常態的想法,之前我們一度不再提“新常態”了,現在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更要提。

2018年大家都在提擁抱產業互聯網,其實產業互聯網向來都是被重視的。但近年產業互聯網有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數據的運用。想要把整個產業鏈打通,最重要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數據。產業互聯網對產業鏈會有一個組合,不僅是效益高,同時還可以為C端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美團讓開飯店這件事情變得更容易,它是在提供基礎設施。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巨頭的生意,每個人都有機會。比如像美團上的小商家,只要你願意開飯店,能做一手好菜,客流的問題不用自己解決。產業互聯網現在處於提概念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開始會有人實踐,到第三個階段會有反壟斷的政策出來。

而全世界的立法都會滯後,你不能為每一個新生事物立法,長出來一根苗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也不可能為每一種草做一種除草劑,立法往往落後於業務創新,不單是中國,全世界都這樣。

數據是做產業互聯網非常重要的資產,目前互聯網到底有沒有國界,有沒有互聯網管理的主權,這些都在討論當中。首先,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好的、對於數據隱私使用界限的定義;其次,我覺得印度模式目前看來比較好,印度做了很多的數據共用,但用戶知道自己的數據被誰使用,也能從別人使用其數據中得益,這是對隱私最好的保護。

比如醫療數據,醫療數據跨平臺的使用對於個人用戶總體上來說是好的,但不排除有一些不良商家用醫療數據榨取非法暴利。關鍵在於個人是不是知道、是不是願意,個人數據共享的時候是不是能從中受益。

數據安全問題的核心是數據主權而不是數據隱私,你有你的主權,你願意跟別人分享,這就是對的。2018年智聯招聘不論收入還是用戶數據方面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長,有幾個原因:第一是我們多條業務線開始發力,智聯以前一直是做職業發展平臺,招聘為主,除了招聘之外,我們現在其他業務包括測評、培訓、校園、高端也都在做。

大家都在做升級,智聯也一樣。智聯以前只是做一個發佈投遞,現在是要把職位推薦給求職者,吸引他們投遞,這在技術上有很高的要求。以前我們看求職者的簡歷,現在我們看其投遞行為來判斷這個人找工作的動機是什麼;以前我們判斷求職者的技能是不是匹配,現在判斷動力是不是匹配,到底是為了工資高換工作,還是熱愛這個事業換工作,還是覺得因為要照顧家庭換工作,等等。

2018年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用數據說話而不是用情緒說話,我們看到2018年有非常多的關於經濟形勢的情緒化討論,但是通過大數據看實際沒有那麼差。

相較以往,這是一個觀點的時代,不是一個事實的時代,大家常常傳播的是觀點不是事實。人們思考的時間更少,盲目接受的時間更多,社交媒體加快了這樣的趨勢,包括我們看待在美國發生很多的事情,都是願意接受觀點,而不是願意思考,思辨去看。

技術帶來了很多好處,讓溝通變得無縫,但它也有壞處,就是讓人的思考時間越來越短。不過我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可逆的,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深度思考,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心靈雞湯在內的APP流量在下降。任何事情一定是物極必反,大家一定會有一個階段來反思這些。

接下來這一年,我對求職的建議是:不論對求職者還是公司來說,都需要做升級,再用傳統的眼光看問題肯定是不合適的。升級主要體現在求職者的技能上,同時也體現在人的思維模式上,不能用老的思維模式看新的東西,就是說,主觀上要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