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紙房鄉大閘蟹養殖打開貧困致富路

黃平縣紙房鄉大閘蟹養殖打開貧困致富路

網絡圖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黃平縣紙房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扣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產“三增”目標,用‘活’周邊田地,大搞大閘蟹養殖。通過推行“黨建+產業發展”,打好精準扶貧系列組合拳,推動下好全鄉抱團發展產業的“一盤棋”。

能人帶農戶 實現資源共享

紙房鄉的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或進城打零工賺現錢,家中多是年邁的老人,種植玉米成為在家群眾的重要收入之一。“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2018年,結合“一減四增”工作目標,金河村黨總支引進養殖大戶王宗明到金河村進行大閘蟹養殖。

2017年底,在村黨支部的號召和協調下,流轉土地80餘畝,涉及群眾30餘戶,其中貧困戶17戶,修池塘、修圍欄、種水草搞起了大閘蟹養殖。流轉農戶土地前三年每年600、700、800元每畝,五年後租金按照10%上浮,群眾還可以到養殖場務工,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互利共贏。2018年,付群眾流轉土地資金5萬餘元,共有32戶75人到大閘蟹養殖場進行務工,戶均增收達500元。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解決了就業,增加了收入。

目前,在黨總支部的推動和黨員的示範帶頭下,全村上下人心齊聚,土地流轉100多畝,匯聚18戶貧困戶40餘人共同發展,譜寫了金河村脫貧攻堅的新徵程。

強村帶弱村 實現產業共享

2018年,金河村大閘蟹產業的成效明顯,紙房鄉黨委盯準這個趨勢,堅持突出黨建引領,以“五帶”為抓手,以強村帶弱村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為實現大閘蟹產業效益共享,紙房鄉黨委建立產業發展結對幫扶機制,由先行發展起來的金河村聯繫幫帶向心村和天馬村,形成“1+2”結對幫扶模式。在金河村的引領幫扶下,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發展思路,2019年,紙房鄉依託扶貧產業項目,申報350萬元大閘蟹養殖項目,涉及全鄉238戶貧困戶700人,在資金、技術、銷路、勞力等方面實現更大範圍的交流共享。

集體帶個人 實現經濟共贏

考慮到產業發展的延續性和規模性,金河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和產業大戶的帶頭作用,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貧困戶加入到大閘蟹養殖中來。

堅持以“能人做產業,產業帶扶貧”為切入點,把大閘蟹養殖場作為載體,通過發展特色養殖產業,輻射帶動了貧困戶持續增收。在大閘蟹產業項目中,探索扶貧資金按股分紅模式,村集體每年能從項目利潤中分紅3.5萬元,貧困戶人均分紅增收500元/年,進一步創收致富,並且吸引了貧困群眾參與創業,有效發揮了先進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

陳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