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貴州黔東南州黃平縣潘老漢養魚致富記

今年64歲的潘家文住在舊州鎮萬畝大壩,該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水質優良。附近有氵舞 陽湖水庫的水穿過,便利的水利設施貫穿田壩中央,非常適合搞種養殖業。

早些年,潘家文只瞅著地裡刨食,沒有產業增收項目,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甘貧窮的潘家文,曾與鄉親們一起到外打過工,與人合夥當過小老闆(包工頭),錢沒掙著,還險些把整個家當全部賠了進去。最後,潘家文不得不返回故土,重新打量家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水源,謀劃起靠水吃水(養魚)的發展路子。

從2010年起,潘家文在自家4畝田裡,對田埂進行簡單的加固,率先在4畝田裡按比例放養鯉魚、草魚,發展當地傳統的稻田養魚。為讓稻田魚有一個“安樂窩”,他在每塊稻田中央或靠田壁處,均挖了一個1米深、面積不超過10平方米的壕溝或水凼,滿足魚兒暢遊需求。

在養殖過程中,潘家文發現:如遇高溫天氣,要及時加註新水,防止高溫死魚;在大雨天要及時檢查進出水口安全,防止魚逃。由於放養科學、管理精細,潘家文的稻田魚獲得豐收,平均畝產量在60公斤以上,當年他的稻田養魚畝收入達500元。

每年就靠這小打小鬧過日子,遠遠還不清潘家文當年欠下的債,更支撐不起家中多病的老母親醫療費和兩個上學孩子的生活費。無奈之下,2014年,潘家文只好向村委會申請,被評定為貧困戶。

在與上門來的“1幫10”扶貧幹部梳理脫貧計劃時,幹部指點他應該擴大養魚規模,這給潘家文點亮了前路。他立即乘車前往黃平縣城、凱里市區的菜市場考察河魚的銷售市場,還與些餐館老闆攀談,更加堅定了養魚的信心。

潘家文“把稻田養魚改為塘裡放養”的想法得到了鎮、村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當年他家擴大的20畝魚塘投入使用,特惠貸資金相繼到位,並一次購買了魚苗投放,潘家文走上了養魚致富的新路子。

自此之後,潘家文每年都要投放魚苗,科學配搭飼料,還利用書本上學來的養魚知識進行魚病防治,並在春天大量進行魚苗自繁,從而減少了購買魚苗的投資。

科學管理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潘家文從2015年開始陸續將各類魚在不同的季節投放市場後,收入就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潘家文驕傲地說,“我的魚是氵舞 陽湖水庫的水養大的,質量好,種類多,上門來買的人也多,好多魚還等不到打撈上市就已經訂購一空了。”

目前,潘家文的養魚業已步入正軌,他採用多層次、多種類的養魚法,每季均有鮮魚上市,年收入高達12萬元,很快還清了舊賬2018年底,經村兩委、評議小組、群眾代表評議,潘家文家順利脫貧。

如今,他家蓋上了新房,在縣城也買了新房,過上城市人的生活。潘家文還帶動村裡人發展養魚產業,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該村有30多戶貧困戶加入養魚產業。(通訊員 張玉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