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沒有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

車子生活說


李世民當皇帝后,沒有殺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功臣,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自然是因為李世民仁義大氣,心胸寬廣。但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扯淡,因為對於威脅到自己權力的人,李世民從來就是舉手不留情面,無毒不丈夫。從他的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到他的父親李淵,再到他的親兒子李承乾等,那都是要麼被殺,要麼被廢,絲毫不顧及親情。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秦瓊等功臣沒有被殺,最真實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威脅到李世民的權力,或者說,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根本對李世民的權力造成不了任何威脅。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還要從李世民的家族背景說起。

大家知道,李世民和劉邦、朱元璋這兩位開國皇帝不一樣,他們李氏家族,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是關東地區(山東、河北、山西等)排名前五的門閥望族。



李世民最早的先祖,是五胡亂華時期,西涼的開國君主李暠。西魏時期,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位列八大柱國之一,是西魏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北周時,其父親李淵就襲封為唐國公。隋朝時,他們李家更是皇親國戚,其兄弟子侄、叔叔伯伯,不是親王就是高官。

也正因為李世民的家族勢力的強大,所以他們在起兵反隋時,依靠的最核心力量,就是他們李氏家族本身,這個就和當年曹操起兵類似,都是宗族成員掌握最核心的軍政資源。

當時,李氏家族的很多人,都被封王,並且凡是大唐軍隊出征,都必須有李氏宗氏成員坐鎮,比如大唐第一名將李靖,從平蕭銑之戰、到滅輔公祏之戰,再到平定江南,每次出征都是由李世民的堂兄李孝恭來坐鎮主帥,李靖幾乎很少真正獨領一軍。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大唐帝國真正的權力,都掌握在李氏宗族的手裡,至於秦瓊等眾異姓將領,其實就是一個高級打工仔,並沒有對軍隊的掌控權。不僅如此,大唐帝國的外戚勢力也是空前強大,比如李世民皇后的長孫家族,就是一個完全可以和李家相提並論的豪門望族,再加上長孫家族的長孫無忌,本身就是李世民帳下排名第一的人物。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李氏皇族的存在,就單單憑大唐帝國的外戚勢力,就足以將這些功臣們死死壓住。所以在安祿山出現之前,大唐帝國的權力衝突,都集中在宗室皇族之間或者皇族與外戚之間、又或是外戚與外戚之間,至於所謂的功臣將領,都是處於政治邊緣的人物,根本就沒有資格去參與帝國最高權力的角逐。

在這種背景下,只要秦瓊等功臣將領不自己跳出來造反,李世民自然完全沒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清洗,他只會必要時,聯合這些功臣將領來對付皇族宗親或外戚的反叛。


我是趙帥鍋


李世民文治武功,被譽為千古一帝,比起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比起來,要明智的多,李世民不殺功臣,至於是何原因,我的觀點和大部分學者是同樣的,很有可能是因為年齡問題。

年齡問題

李世民並沒有殺功臣的記錄,而且他登基皇帝之後,身邊有許多功臣,比如程知節、徐茂功、秦瓊、尉遲敬德等,手握重兵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李世民不但沒有將他們賜死,反而後期還設立凌煙閣,對功臣的肯定。

之所以沒有出現劉邦、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情況,主要是李世民登基時正值青壯年,才27歲,而歷史上那些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大多都是為了子孫後代著想,畢竟自己年紀到了,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原本只服自己,萬一自己哪天駕崩,兒孫是否能夠控制得住這幫臣子還是個問題。

駕馭手段高超

但是李世民完全不需要擔心,同樣,李世民雖然不殺功臣,但是手段也不少,最多的就是點到為止,提醒他們,尤其是跟尉遲敬德說的一番話,使得尉遲敬德從此再也不敢居功自傲,據說有一次李世民單獨和尉遲敬德聊天,說自己讀書時總看見漢高祖大殺功臣,自己並不看好這種做法,也一直沒動你們這些功臣,畢竟有福同享,但是就怕有的人做的太過分。



已經實在忍不住了,萬事都要適度,說到這裡,尉遲敬德自然是知道李世民在提醒自己,於是連忙說自己不應該自視甚高,居功自傲,最後尉遲敬德自己寫了離職書,要求告老還鄉。

除了李世民駕馭臣子的能力,他也並沒有對開國功臣放任不管,任由其發展壯大,李世民在登基稱帝之後,對原本的秦王府舊臣顯然沒有以前那麼重用,開始重用李靖、李勣等人,逐漸將舊臣的權力過渡到他們手中。

演義影響

都知道秦瓊和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愛將,也算是最信任的將領,多次解救李世民,但是之後就開始冷落這些舊臣,再加上李世民可能也是個念舊情的人,他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婉言訓誡,令他們有所收斂,秦瓊等人也不殺,李世民本就能征善戰,又何必自討苦吃。

話說回來,其實秦瓊等人並沒有手握重兵,很多人也是受到演義內容的影響,認為他們權力極大,其實真正權力都是在李世民宗親手中。再者府兵制對其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李世民完全沒必要殺秦瓊這些功臣,因為他自己可以掌控住局面。


羽評郡主


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沒有殺秦瓊這些手握兵權的開國功臣。但是是因為李世民心地善良麼?並不是,李世民殺完李建成,李元吉後,可是連同自己十個親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殺死,然後他們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強行納入後宮,對於李建成原來部下,降的就用,比如魏徵;不降的全部流放,還不聽話的全部殺死,絕不留情。

那麼這樣,問題就來了。我看了幾百條回答,一個個都在吹噓李世民的仁義,李世民自己的領軍能力,所以不殺開國大將,但是仁義的李世民又為何把自己十個親侄子全部殺死呢?李建成的部下里給唐朝立下開國大功的武將可也不少啊?所以這個問題最根本的答案就是:

秦瓊這些握有兵權的人(有些實際上是有些很聰明的在功成之後急流勇退,交出兵權處於半隱退狀態,就是怕李世民殺之),對李世民根本沒有一丁點的威脅,有威脅的已經全部被剷除了。

<strong>

李家本身就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赫,是隋朝最頂級的貴族之一,家族底蘊完全不是劉邦、朱元璋這些人可以比擬的,這成為了李世民不懼怕握有兵權大將最大的後盾。因為他們擁有龐大的,完全聽令李家的家族兵力。

再加上在整個隋末起義過程中,李家軍最高統帥就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個人,這三人可以說牢牢把控著所有的軍權,既然如此底下的人怎麼反,拿什麼反,誰還敢反?

所以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殺死,隨後李世民斬草除根殺害了兩兄弟所有子嗣,斷了其親信的反叛之路,再自己名正言順登基,再沒有任何可以威脅到他皇位的存在,自然就不需要再殺人了。

但是後來太子李承乾想謀反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大臣跟著謀反,結果事敗後被李世民一刀全給咔嚓了。這個故事告訴,仁義永遠當不了君主,而謀反這種事,不過就是看有沒有帶頭罷了。帶頭的除掉了,其他的不需要怕。

李建成沒了,頭就沒了。是李建成的死,保護了李唐的開國功臣們啊!


三觀粉碎機


首先一點,李世民並不是宋仁宗式仁慈的君主,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是踏著自己兄弟的屍體登上九五之位。但是相比於劉邦和朱元璋在登基之後,大肆迫害功臣相比,李世民在當上皇帝之後,對於手底下的這一波人還算好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仁慈,而是因為李世民不需要這麼做。

開國皇帝之所以會大肆屠殺功臣,倒不是因為這些皇帝嗜殺如命,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出於維持自己的統治。如果我們再深究一下,其實會發現,向劉邦和朱元璋之所以大量的屠殺開國功臣,背後反應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兩個王朝在開國之初的統治基礎太過於薄弱了。

劉邦和朱元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出身比較低微,劉邦在起兵之前只不過是一個泗水亭長,而朱元璋則是一個和尚。而說到底,封建時代是一個地主階級所把控的社會,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出身於非地主階級,統治基礎相對來說要薄弱很多。劉邦和朱元璋們自己有能力駕馭得了這些開國功臣,但是他們的後代卻未必。

另外一點,劉邦的功臣集團和朱元璋的功臣集團這一批人,很多人的出身都不算顯赫,劉邦和朱元璋想動他們也比較容易。

但是李世民卻不一樣,李家本身出自關隴軍事集團,而且處於關壟軍事集團的金字塔頂層。換句話來說,李家本身就有相當厚的統治根基。


而且,李世民手下那一波開國功臣,主要來自於兩個集團,一個出自於關隴集團,比如說長孫無忌等人,一個出自山東集團,如秦瓊程咬金等人。關隴集團根深蒂固,是李世民主要依賴的對象,李世民不會輕易動。山東集團雖然比不上關隴集團顯赫,但是李世民需要他們去制衡關隴集團,也不會去輕易動。

當然,如果說是這些人要是觸及到了李世民的底線,李世民會毫不猶豫的幹掉。典型就是侯君集,凌煙閣上功臣,因為挑唆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李世民殺了!


小鎮月明


李世民之所以不殺功臣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年齡段決定的,要知道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才二十八歲。二十八歲還沒到而立之年,他急什麼急。往後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考驗人心,可以捉摸是非功過。

可以說跟隨他起義的那一夥功臣,根本用不到他他親手收拾,這些人基本上都會死在他的前面。

因為這夥人的年齡大部分都是比他大呀。

在一個就是,李世民有這個能力,誰不知道李世民驍勇善戰呀,在滅隋建唐的過程中,李淵的三個兒子裡,就數李世民的功勞最大。

這樣的英主,誰敢去得罪他呀。



要知道李世民是連一母同胞的兄弟哥哥都敢殺的人,必要的時候,父親也能殺。

可以說為了江山,李世民能夠做到六親不認。

親人尚且可以殺,其它大臣若是有不臣之心,那還不被滅族呀。

所以,根本就沒有人敢和他作對。李世民的威望就擺在那裡,別人對他心服口服。畢竟他是文能提筆治天下,無能上馬平邊疆的一個全才人物。

殺功臣的劉邦就不一樣了,劉邦什麼都不懂呀,文靠張良蕭何,武靠韓信英布得到的天下,劉邦怎麼能和李世民比呢。

無論是年裡和個人魅力都無法了李世民對比。

大家都一直詬病說劉邦殺功臣,要知道劉邦起義的時候四十八歲了,當皇帝的時候就要六十了。



六十歲的劉邦,腳都要踏進棺材裡去了。

關鍵是他的兒子劉盈根本沒有治國能力,鎮不住那些頭上長反骨的將軍。比如韓信,彭越,英布,這幾個人可是連項羽都敢幹的。逼急了,劉邦他們也敢咬。

劉邦和呂后不殺他們,就怕他們以後會成為大漢的敵人,對大漢的江山造成不必要的動搖。所以,劉邦在自己死前,必須要把這些刺頭給剔除。

李世民完全就沒有這種顧慮,一句話,他能擺平手下的任何一個將領。無論你是秦瓊還是尉遲敬德。只要你敢反叛,李世民就有能力把你個擺平。

這就是李世民的自信,更何況那時候國家還未真正的統一,他還需要這些功臣們跟著他建功立業呢。

對於李世民來說武將越多越好,他們的功勞越大越好,因為自己能控制的了,所以就沒有必要殺他們。

這也就是他不殺功臣的原因。


史學達人


君王執政以後,伴隨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戰功赫赫,功高震主。任何人都會考慮到這些人對自己、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對自己的萬世江山能不能有威脅,這是必然的,李世民應該也會考慮的。只不過,他智慧過人,沒有選擇那樣無恥的屠殺大臣的方法而已。

通過屠殺跟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人,來確保自己的江山萬代永不動搖,這是無能的表現,不管從這以後你把國家治理的多好,子孫延續了多少代江山。但這種做法真的是無能的表現,他的智慧沒有那麼高,或者說對他來講,除了這種殺戮,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了。所以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麼做,其實是表現出了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能力和智慧。

李世民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他對自己胸有成竹,對自己的智慧充滿信心。從他的貞觀之治裡,我們看到了敢於冒死直諫的魏徵,善於出謀劃策的著名的“房謀杜斷”。說到這裡,我們看一段當時的歷史記載:

唐太宗貞觀初年,房玄齡、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聯璧合,為“貞觀之治”立下汗馬功勞。杜如晦比房玄齡小6歲,卻先房玄齡18年去世,可謂英年早逝。有一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鮮美的甜瓜時,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淚下,吃了一半便停下了,派人將另外的半個甜瓜放到杜如晦靈位上,以示悼念祭奠。後來,唐太宗將黃銀官帶賜予房玄齡時,又對他說:“杜如晦曾經和你一起齊心協力輔助我,今日賞賜,卻只有你一人了!”言罷不禁又黯然淚下。因為當時民間有黃銀帶能祛除鬼神惡氣的說法,所以不便賜給杜家黃銀帶。太宗便叫人取來金帶,派房玄齡親自送到杜家去。

魏徵死後,太宗駕臨弔喪,親視大殮,撫棺哭別,自制碑文書石,語侍臣曰:“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徵歿,朕亡一鏡矣!”不久,下詔在凌煙閣(後人稱功臣閣)中繪功臣像,為二十四名開國元勳樹碑立傳,長孫無忌,趙郡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徵居四,房玄齡第五。

從以上歷史,看得出來,李世民和臣子的關係,到了血肉相融的地步了,這才是君臣之間最美好的關係。這樣的君主,才是明君;也只有這樣的明君,才會廣出忠臣。之所以這樣,大唐才能成為中國史上最為輝煌的治世表率。這個機會,讓我們再次夢迴唐朝,領略一下大唐盛世的輝煌吧!

盛唐時期的中國,國富民強,通過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陸上絲綢之路,將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四海,眾多的國家的國君、使臣、客商、僧侶、學者、工匠、醫生、胡姬紛至沓而來,在長安完成了經濟,文化,手工,樂舞,民族大融合。 大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起於公元七世紀上半期,終於公元八世紀中葉。大唐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疆域遼闊,國防鞏固,民族和睦,在當時世界上是無比繁榮昌盛形象。直到今天,海外華人仍被稱為“唐人”。

唐朝時候,中國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大唐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

唐朝和朝鮮半島的新羅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唐和日本關係更加密切,唐文化對日本影響甚大,從政治制度到生活習俗,日本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唐朝和印度半島有頻繁的通使往來,玄奘西遊成為中外關係史上的佳話。唐朝和西亞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關係,中國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該地,西亞的物品也輸入到中國。


葉天痴


千古一帝天可汗,胸懷域內沖天起。

相對於其他皇帝來說,李世民更為機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不殺功臣,一些學者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年齡的問題。而且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李世民殺功臣,在他當上皇帝之後。他的身邊有很多功臣,比如程咬金秦瓊等。很多功臣手裡面都握著兵權,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李世民不但沒有將他們殺死,而且還為他們建造了凌煙閣,以表示對他們的肯定。主要是因為李世民在剛登基的時候才27歲,正值青壯年。殺功臣的一些帝王大部分都是為了自己的後代著想的,畢竟他們自己登基的時候年齡也已經是不小了。

再加上那些手握兵權的將領只對自己聽從,所以擔心萬一哪天自己死了,後代子孫不一定能夠控制住這幫功臣。其實李世民對此不用太怎麼擔心,雖說他不殺功臣。但是他的手段也是很多的,基本上都是點一下。有一次他看到尉遲敬德太傲慢了,於是就找他單獨聊了一下天。說自己讀書的時候總是會看到劉邦殺了很多功臣,自己並不認同這種行為。這才沒有對你們這些功臣下手,有福都是要同享的。怕就怕有的人做的實在是太過分了,不管幹什麼都有有個度,當時說到這裡的時候尉遲敬德當然知道李世民是在提醒自己。

急忙說自己不應該這麼驕傲,最後尉遲敬德就告老還鄉了。秦瓊也是李世民的愛將,李世民對他是比較信任的。但之後就漸漸的冷落了這些臣子,畢竟李世民是一個念舊情的人,他並沒有對這些功臣趕盡殺絕。而是委婉的勸誡他們,其實秦瓊手裡面並沒有多少兵權。有很多人都是受到了演義的影響,覺得他們的權力比較大。其實權力都是在李世民的皇親手中,所以他沒有必要殺秦瓊這些人,因為他自己就可以控制住場面。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呢?


濁酒話煙語


首先聲明一點,秦瓊並沒有手握重兵,李世民不殺功臣有三點因素。制度∵唐初期實行府兵制,大將沒有兵權,督都府有兵沒權調。出征時臨時調派兵將。能力,李世民能力超強,功夫能射穿門板,用兵能統領聯軍百戰百勝,打劉武周時能窮追三天三夜,史書記載仗打完後李世民血和塵土把人和馬都裹嚴了,只能看見眼睛,身邊的將領都累趴下了,李世民依然精神不減。

治國理政全世界都服,臣下從心裡敬畏。有一個例子,敬德和李孝恭在皇宮宴會上打架,李世民幾句話就說服了教德,敬德從那一後閉門不出,不再爭強好勝,惹事生非。當時沒有一個臣子的能力威望能和李世民比,所以不怕臣子們適反。

年齡,李世民比那些開國將領都年輕,李世民二十八發登基,那時那些將領都四五十往上了。貞觀後期老一輩已經基本死完了,才提撥薛仁貴等新一代。綜合以上三點,李世民時代沒有功臣選反的基礎。候君集剛預備造反就被鎮壓了。

那些被殺的人,繞不開四個字:功高蓋主。而這個對李世民來說,都不算個事兒。李世民弱冠時便隨父起兵,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乾隆雖然自吹十大武功,但真和李世民比,狗屁不是。秦瓊等雖然戰功非凡,卻不過是李世民帳下之將,真要起兵反唐,能不能得到士兵的支持不說,戰場上一戰,十之八九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並且沒有殺得理由,大多數武將,能安撫的安撫,不能的就變著法的殺或者流放。




曉樂歷史庫


得益於李世民強大的統御能力!比起其他皇帝來,李世民算得上是一位卒伍皇帝。他的軍隊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在李淵起兵之後,李世民奉李淵之命招募兵將,這些部隊都是李世民親手帶出來的,類似於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人,他們投靠李世民的時候都是光桿司令,手下既沒兵也沒將,不過是李世民手裡的家將而已,是李世民知道他們的才能,從自己的軍隊裡調撥人手,給他們當部下。比如,這兩人都擔任過李世民的馬軍旗牌官,統帥李世民唯一的騎兵部隊。因此,李世民從來就不擔心他們幾個人擁兵自重,甚至把自己大量的軍隊全都交給他們這些人掌管,他們是李世民真正的心腹愛將。比如,玄武門兵變的時候,唯獨走失了一個秦瓊,史書上都沒有關於秦瓊參與玄武門兵變的絞殺戰,但是在兵變後論功行賞的時候秦瓊被封賞了七百戶,甚至比直接參與的程咬金還多。因此,基本可以預見秦瓊在這時候是作為軍區司令駐紮長安城外,負責調走李淵的御林軍,否者玄武門兵變沒有御林軍出來調停的基本不可能出現。李世民,秦瓊,程咬金,尉遲恭,這些人除了君臣關係,更是戰友,也就是說,如果李世民選擇殺掉他們這些人的話,那麼再也找不到比他們更令其放心的人了。在後期,李世民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時候,特別緬懷這些開國功臣,因為這些人,真的是他的手足。

其次,得益於李世民的賢明以及敢於用人。比如,李靖,徐茂公等人,這些人在玄武門兵變的時候甚至直接表示了中立,不參與太子黨爭。但是李世民卻在即位後對他們既往不咎,甚至委以重任。比如,李靖,在貞觀年間被委以大唐西方面軍統帥,帶領唐軍進攻突厥吐蕃。這期間又大量起用新武將(比如後來的大唐元帥蘇定方),使得大唐人才濟濟,從來就不缺謀臣武將。而新武將的增多同樣會降低老武將的權威,也就是說,隨著貞觀之治的發展,大唐國力繼而更強,越來越多的軍團被組建,越來越多的方面軍統帥出現,對於朝廷也是一種相對平整的制衡,這也使得大唐皇帝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擔心武將功高震主,權傾朝野。


優己


我覺得是一種自信吧,自信自己完全可以駕馭的了手下這些武將。其實李世民不僅僅是沒有殺秦瓊這些跟隨自己的功臣武將(除了侯君集),連當年的死對頭也敢重用。他甚至還敢把軍權交給自己的敵人,以及歸順的異族。

當然這只是次要原因,就算不是李世民,而是他的兒子,稍稍柔弱一些的唐高宗李治,一樣可以不用殺武將就能把軍權牢牢控制住。這樣的局面,則要拜誕生於北周時代的府兵制所賜。

東漢時代誕生的豪強地主勢力,在和平時代就有自己的莊園堡壘,同時也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部曲”。當黃巾軍起義導致天下大亂,這些豪強們便趁勢起兵,說他們勤王保駕也好,渾水摸魚也罷,像袁紹袁術兄弟、孫堅孫策父子這樣私人實力不斷膨脹。

西晉短暫統一後,還沒有來得及消滅私人武裝,天下便再次大亂,而九品中正制讓門閥愈加的鞏固,也加深了私人武裝對於豪強的依附。所以從東漢末年一直到宇文泰掌權西魏,軍隊基本上是屬於私人,而不是國家。屬於將領而不是皇帝。

宇文泰依託於均田制制定了府兵制,通過層層分級和監控,將軍隊重新劃歸到以八柱國為首的政府體系內,統帥統帥府兵的將領,不論是柱國將軍還是最底層的都督,全部由政府任命,從而將軍隊和私人徹底的剝離。

同時,通過明確規定服役年限,強令軍人復原,分配土地房屋另其生產,讓府兵逐漸擺脫職業軍人的屬性,像秦漢時代戰時集中平時該幹嘛幹嘛。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少有人願意依附於某些豪強,終其一生成為其私人武裝了。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便是八柱國之一,參與了府兵制的創建,而這一制度也從北周,經隋唐一脈相承下來,在制度層面杜絕了將領做大從而威脅到皇權。當然這也要感謝這一期間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安史之亂後,均田制瓦解導致府兵制也跟著瓦解,再加之皇權衰落,於是失去生活來源的人們又開始依附於崛起的各地節度使,成為了他們的私人武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