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我幾十年前的零售店到八十年代,再到九十年代,到今天的零售店,看去好像沒什麼變化,其實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七十年代,那時候只有集體的如供銷社體系下的零售店,獨一家供貨和銷售,人們只能去這裡買東西了。

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八十年代,除了供銷社體系,還有個體戶零售店,人們購物方便了,選擇性多了,可以比貨,比價格,比質量。但是假貨也慢慢開始出現,特別是仿製品,如:手錶、三用機、磁帶、電器等。人們從封閉的時期走過來還比較單純,不容易識別真假。

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九十年代,隨著市場日益開放,人們的思維、腳步都開始往外走,零售店也越做越好,貨品越做越多,集體的百貨公司、供銷社都慢慢被擠出,人們也習慣在個體小賣部(零售店)購物,這裡已經開始了情感營銷和客戶管理。消費者更多的是跟著零售店走。

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二〇〇〇後,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成熟,零售店開始受到一些威脅,最後走向大的威脅,零售店從早期的大利潤走向小利潤,商品也從多種走向日常用品,價格從一家說了算到透明的、大眾的;服務從前面的簡單化走向技巧化、人情化,從粗略的管理走向越來越需要的專業管理,否則客人就不回頭。

今天,對於電子商務也罷,實體零售店也罷,沒有呢足夠的耐心去維護客戶;沒有足夠的細心去解說;沒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服務於客戶,沒有足夠的品質保證是很難讓客人留下來的。缺乏耐心、細心和品質很難有一天比一天好的生意。因為市場透明瞭,品質和價格都是擺在那裡的,誰也別想走捷徑像十年前、二十年前那樣偶爾爆發一下。

為什麼呢?因為客人理智了。

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有一個大學生畢業兩年,在昆明考察了周邊環境,選擇一個新的有十萬人左右的社區旁邊一條小路新建的店鋪,做什麼呢?經過反覆調查決定了做重慶小面和雲南米線,果然不到一週時間,因為口感和地理優勢,每天能賣200碗-300碗,這小帥哥老闆高興了,也加了美團等外賣平臺,不到兩個月因為在談戀愛,兩個人扭來扭去,客人來了不懂得招呼,沒有送外賣小哥接單就把外單退了,一次、兩次;一天、兩天、……不到半年營業直接降到一天不到100碗,最後做不下去,在店鋪租金加了幾萬元轉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說明什麼問題呢?

1、不懂不學;

2、容易情緒化在工作中;

3、把個人私生活帶進創業場所;

4、缺乏廣度思維、不靈活、不勤快;

5、不明白利潤是客戶給的道理;

6、不明白耐心、細心和品質才能保證客戶滿意。

總結:一個人要是不具備耐心、細心,即使有好的天時、地利,也沒法成功創業。同樣在職場如果沒有耐心、細心也是不能做好本職工作。

零售店做的是耐心、細心和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