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被困大火:為何現在的人會“無感”

巴黎聖母院被困大火:為何現在的人會“無感”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宗教中心,也是國家的象徵。始建於1163年,國王路易七世想讓巴黎成為法國甚至歐洲的中心,因此,教會開始重新建造哥特式的大教堂。

然而從16世紀,巴黎聖母院遭到了一輪又一輪的破壞,直至它遇到了守護者——勒·杜克,這位年輕的建築設計師,用他的美學、態度、一生去守護巴黎聖母院。讓它的神秘肅穆瑰麗一直傳承至今。


巴黎聖母院被困大火:為何現在的人會“無感”

這座被雨果帶出來更多名聲的教堂不是在戰爭年代被毀,而是在和平年代中被大火重重圍住,無法脫身。調查人員注意到教堂頂部維修的施工現場可能是源頭。在此次大火中中殿屋頂以及十字耳堂交叉處的哥特尖塔遭到嚴重破壞。

巴黎聖母院被大火圍住的信息在網絡上迅速瘋轉,朋友圈裡很多人都表現出痛心的心情,說是這是人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

對於承載著法國人以及其他在當地生活的人的信仰情感的巴黎聖母院被毀,我相信他們的心中是無力、哀痛,但與它毫無情感關聯,只剩一本書牽連著的我來說,它的被毀會讓我產生可惜甚至一些些的無感,這讓我一瞬間懷疑自己的情感是不是哪裡出了錯?

脫離這群痛心之人,我才發現有更多的人表態:無感。


巴黎聖母院被困大火:為何現在的人會“無感”

巴黎聖母院的被毀被中國人不禁想到那個獨處紅曳曳的世界之中,不僅無人可幫,外頭還有更多的侵略者的圓明園。當時的它比現在的巴黎聖母院要更加絕望,沒有全世界人民的注視,沒有先進的消防滅火,更沒有國際募捐,當時的它在大火中獨自待了三天。

面對如今的圓明園我會惋惜、會譴責,但當時人們的無奈、心碎、天要亡我的心情怕是不會再有了。

但在未來,是否會出現他們面對世界性的瑰麗圓明園,而沒有任何感覺呢?


巴黎聖母院被困大火:為何現在的人會“無感”

“無感”一詞慢慢出現在年輕人甚至是未出社會的國家棟梁的身上。

歷史的變遷,時代的久遠,都讓這些沉痛的枷鎖被時間沖斷,躺在歷史的長河中。當代的朝氣蓬勃中再也無他們的身影。

當年汶川地震的慘烈被多少人刻在心中,然而對於當時還牙牙學語的孩童來說,汶川地震只是歷史中的一個代名詞。無感是他們他們對此事的感覺。

周恩來周總理曾在年少時老師問為 什麼而讀書時,其他孩童都說為了未來,為了吃飯,只有周恩來一人說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並在今後實現了他的理想。這是國人必須銘記在心的人。

然而,周總理一詞也漸漸的與“無感”掛鉤。


巴黎聖母院被困大火:為何現在的人會“無感”

無感,在這種哪裡都要拋情的中心,更要把感情給更應該給的那個它。

無感的我們會對之前犧牲的消防戰警感到痛心,會對汶川遭受的苦難痛心,會對受教育中時時影響我們的偉大人物獻上更多的感情。

未來的他們如何對歷史長河中的人事物傾注感情,這就要看從小對他們的引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