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燥熱實證——兒科急症治療案例分享

兒科雜病急症在臨床上也並非罕見,主要處理得當,是不需要住院治療的。週三治療一例兒科急症取得較好的療效,疏理思路總結一下,分析一下案例。現詳述如下:

趙兒,男、4歲,初診於2019年1月16日。小兒瘦弱多病,矮小個子,體重偏輕,從無高熱。近二週流涕、咳嗽,伴有腹脹、便秘、發燒3天,自購"嗎咪愛"後大便通暢,停服仍腹脹,便秘。於醫院、社康治療無效,經鄰居介紹來診。查腹部鼓脹、腹肌緊張、叩鼓音,平脈浮滑、苔剝脫、黃厚膩。

初步診斷:太陽陽明合病 外寒內熱證

病因分析:正氣不足、風寒留連肌表浮絡,則鼻塞流涕、咳嗽不止;內停宿食,宿便,化生燥熱,氣機不利,則腹脹、便秘、納呆。治擬外散浮表之風寒,內清宿食宿便之伏熱,驅邪外出,瀉下安正。

處方:厚朴10克、炒枳實10克、熟大黃(後下)6克、炙甘草6克、苦杏仁10克、麻黃10克、生石膏30克、陳皮6克、黃芩6克、瓜蔞10克、前胡10克、升麻15克、荷葉6克、蒼耳子6克、炒山楂10克 三劑 日煎一劑內服

午後微信諮詢反映:高燒39度,是否用西藥退熱。中藥服二次未見療效,建議不使用西藥,另煎中藥一劑泡澡。泡澡後,體溫降至38.5度,腹痛綿綿,頻放臭屁,未見大便,於晚上9:39給予開塞露拉稀兩次。

1月17日10點,體溫仍是38.5度,孩子一直叫肚子綿綿作痛,大便不下,仍腹脹,考慮熱結陽明,經氣不通,腑氣不降,囑煮大白蘿蔔一個,芒硝20克,燉一個鐘後,喝湯吃白蘿蔔。於午後三點左右瀉下稀便二次,體溫降至正常。

1月18日下午16:44 複診:體溫正常,叩腹部仍有微脹,納呆,舌苔黃燥已退。擬健脾調腸消食、鞏固療效。

處方:厚朴10克、炒萊菔子30克、苦杏仁6克,荷葉6克,炒山楂10克、炒麥芽30克、玄參10克、炒枳實10克、炒白朮24克、三七1.5克、紫菀10克、連翹6克、內金6克、金銀花10克、牛大力15克。三劑 日前一劑飯後服用

方意:仿保和丸合枳術丸意,健脾消食調腸,升清降濁,小兒在飲食上很難控制暴飲暴食,容易傷食,導致停食在中,而影響脾之運化,在治療上重在健脾消食,降汙排濁,攻邪為首要任務。在整個治療過程,非常感恩患兒家長之信任,配合食療,完成了"及時通便"的工作。有非常多的家長是一見小兒高燒即送醫院住院治療,唯恐出半點差錯,作為醫生何嘗不是提心吊膽?家長不敢決定治療的決策,醫生膽敢擔當風險嗎?醫生與患者之間是唇齒之間的關係,也是要肝膽相照的。只有聯手抗戰方取得捷勝戰績!

孫思邈說,"膽欲大、心欲細、智欲圓、行欲方"。治療急症,真要膽大,不放手攻邪,邪能退卻嗎?攻後調理,扶正才中的!治療急症心得,疏理以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