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煙花爆竹 彰顯了國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

作為一名長期在生態環境領域從事公共傳播的職員,筆者有感於寄居這個城市2017年除夕嚴重的大氣汙染,春節前撰文《煙花爆竹,壓死春節大氣環境質量的最後那根稻草》,意在提醒公眾為了生命健康,減少和理性地燃放煙花爆竹。這篇獲得廣泛傳播的小文,在《今日頭條》獲得的評論卻是一邊倒甚至是謾罵式的。

除夕的煙花爆竹  彰顯了國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

面對網上批評和謾罵,我當然不以此為意,畢竟在煙花爆竹燃放中,度過和完成傳統春節這一重要儀式,是我們一以貫之的做法,我們吃年飯、祭天祀祖、迎天星,都是要佐之煙花爆竹的。我們一直行禮如儀,畢恭畢敬,祭神如神在。在嫋嫋香菸中、在隆隆爆竹聲中,家族的密碼、民族的文明,就這樣代代傳承。

我雖然不以為意,但這種網上民意讓我對豬年春節空氣質量是憂心忡忡的,竊以為這種網上民意或許代表著公眾的意見和行為傾向,繼續“放炮”似乎已經成為今年春節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而2017年除夕煙花爆竹集中燃放對大氣環境質量是明擺著的:以湖南為例,在臘月廿九全省城市空氣質量還相對較好的背景下,到晚7時後隨著煙花爆竹的集中燃放,全省PM2.5濃度整體快速躥升,至大年初一,全省PM2.5平均濃度達到最高值236毫克/立方米,長沙、株洲、湘潭、岳陽等10個城市達到嚴重汙染,尤其是長沙、岳陽等市的小時空氣質量指數(AQI)持續7個小時達到最高值500。

除夕的煙花爆竹  彰顯了國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

然而2018年除夕剛剛發生的情況完全出人意料,煙花爆竹居然離奇地少了,以長沙市為例: 除夕之夜僅在新舊年交替的晚12時有一陣集中燃放,年夜飯和初一黎明前這些傳統的“爆點”並未燃放多少煙花爆竹。公眾似乎在用行動表示他們在燃放煙花爆竹這項禁令的支持或者反對,實際上,長沙市今年春節前還修改和放寬了這項禁令,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從去年的22天削減為14天,表達的就是對傳統習俗的遵從。這也說明,今年春節普遍減少煙花爆竹燃放,更多意義上不是源自政府禁令而是出於公眾自願行動,源自嚴重大氣汙染背景,社會公眾出於理性思考的自然選擇。而這種選擇帶來的環境質量的變化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儘管臘月卅日空氣質量基礎不算太好,長沙空氣汙染知識(AQI)為137,屬輕度汙染,但細顆粒物(PM2.5)僅從104毫克/立方米躍升到213毫克/立方米,更令人欣喜地是去年長時間存在嚴重汙染天氣並未出現。放眼全國,比較除夕夜北京和天津的空氣質量狀況,均僅在午夜12時出現短暫峰值。煙花爆竹並未成為壓死除夕大氣環境質量的那根稻草。生態環境部數據也顯示:近五年除夕至初一期間全國2019年338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有所好轉,PM2.5最大小時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4.2%,較前三年平均下降了31.9%。

除夕的煙花爆竹  彰顯了國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

正如前所言,如果大氣環境質量容許,我們是樂見煙花爆竹燃放這種古老的習俗長期保持下去了。但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一個泱泱13億人口的大國,一個每年新增住房建築面積20億平方米、新增汽車生產量2千萬輛的現代中國,每年排放的汙染總量十分巨大,大氣環境容量已經十分有限,這樣的背景下,要實現藍天、碧水、淨土,既需要提高發展質量減少生產排放,需要攻堅克難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但最為關鍵的是需要提升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堅持“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和“同呼吸 共奮鬥”,自覺踐行低碳、節約、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2019年春節,國人自覺減少煙花爆竹的燃放,為自己贏得一片清鮮空氣的同時,也彰顯了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與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