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因“一带一路”而改变 ——5名普通新疆人的“一带一路”故事

他们因“一带一路”而改变 ——5名普通新疆人的“一带一路”故事

周娜在毛里塔尼亚进行荒漠化调查 (图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提供)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媛媛 李凯 梁乐 王艳红 王丽丽)春风拂面的时节,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大幕。

近6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从“五通”到“六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深走实。

如今“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个个新丝路故事,或真情满满,或鼓舞人心。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5名普通新疆人,听他们讲述自己和“一带一路”的故事。

更多元的朋友圈更多彩的生活

28岁的王斐是格鲁吉亚华凌·第比利斯海商业广场的招商经理。每当有新的中国品牌入驻商场,王斐总会在朋友圈发布相关内容。他的格鲁吉亚朋友很快会在底下回复:“太棒了”“厉害”。

近年来,新疆华凌集团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自2007年至今,在格鲁吉亚累计投资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建设自由工业园、华凌国际经济特区以及收购巴塞斯银行等项目,成为格鲁吉亚最大的外资企业。目前华凌·第比利斯海商业广场已经引入中国、阿联酋、吉尔吉斯斯坦 、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本地的大批客商入驻。

随着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速,越来越多的新进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互利共赢。王斐所在的商业广场正在为商户架起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他见证了越来越多的新疆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也感受到新疆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

“在广场内看到大家在夸赞中国的品牌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王斐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并用品质、实力和诚信闪耀世界舞台。

“一年前我和女朋友决定一起来这工作,最大的变化就是这里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了,这里的朋友很热情,还让我们教他们中文。” 王斐说,大家学习中文的热情一直很高,很愿意为他们打开这扇认识中国的大门。

如今,许多当地居民都能说 “你好”“谢谢”这样的中文词汇。他们也希望有机会到中国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看看。

通过互相学习,王斐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一带一路”给他带来的是更加自信。“新疆企业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我的朋友圈也更加多元,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撒哈拉沙漠里的新疆治沙团队

毛里塔尼亚,在这个三分之二国土被沙漠覆盖的非洲西部国家,大多数居民几乎每天都要与沙子打交道。

虽然近年来当地也在积极进行荒漠化防治,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防沙治沙模式,沙漠依然在不断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三四月份的毛里塔尼亚正处旱季,在首都努瓦克肖特近郊的一片苗圃里,周娜已经和同事们忙活起来。

这是一支来自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的专业治沙团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2012年起,他们陆续对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13个国家进行荒漠化防治考察和研究工作,并将中国新疆一整套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在非洲推广。

作为新疆生地所培养的首个荒漠化防治领域在非洲工作的女博士,自2012年以来,周娜几乎每年都要前往万里之外的毛里塔尼亚“打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今年,她和同事们克服了当地原材料缺乏、交通运输不便等困难,建立起了气象观测站,安装了自压式防护林滴灌系统。

其实,周娜的工作仅仅是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走出国门的一个缩影。

2017年9月,新疆生地所与“非洲绿色长城”组织签订协议,2018年,由该所牵头的“非洲绿色长城建设适宜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立项。

在为期三年的时间里,周娜所在的治沙团队将与毛里塔尼亚开展合作,构建适宜于“非洲绿色长城”技术应用模式,并提升“非洲绿色长城”成员国荒漠化防治能力,进而辐射非洲其他典型荒漠化国家,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钢铁驼队里的新型“骆驼客”

格鲁吉亚的红酒、西班牙的橄榄油、哈萨克斯坦的面粉、乌兹别克斯坦的巧克力、阿塞拜疆的果汁、法国的葡萄酒、奶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美食、特产,正越来越多地以亲民价格“走进”乌鲁木齐各大超市。

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驼队蹒跚,踏出了中西交易的通道。合作带来发展,共鸣凝聚共识。如今中欧班列犹如“钢铁驼队”在新丝路驰骋呼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机务段中欧班列司机,谢恒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来,中国与欧洲沿线国家快速发展的经贸往来。

“我们是中欧班列的护送者,就像是钢铁驼队里的新型‘骆驼客’,或者新丝路上的美食、特产‘搬运工’。”谢恒说,中欧班列就像一场接力赛跑,需要沿线各国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是跑好中欧班列国内段的“最后一棒”。

今年30岁的谢恒,负责中欧班列驶出国门前的最后一段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当了8年火车司机的他,最早是驾驶内地途经新疆的蓉新欧、郑新欧等班列。2016年,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投运,新疆向西开放的步伐加快,始发的中欧班列越开越多,谢恒和同事们也越来越忙碌。

中欧班列加速了乌鲁木齐融入世界的脚步,也架起了中国和欧洲及世界各国的桥梁。通过中欧班列,货物商品从乌鲁木齐可通达中亚和欧洲19个国家的26个城市和地区,也能把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国内。

“以前是一周一列,现在一天3列,而且是常态化开行,时间也更快了,以前乌西到阿拉山口要10个小时,现在6个小时就到了。”谢恒说,中欧班列时速达120公里,每列所拉的货物2000多吨,都是以客车模式按点运行,这对火车司机的技术要求很高,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尽职尽责,保证班列的安全运行。

“离岸”孵化打开企业成长空间

4月25日14时,在乌鲁木齐南湖路的中亚互联(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塔拉甫汗·帕提汗正在与宁夏一家企业反复推敲着如何让该企业生产的农产品打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市场。

中亚互联(国际)孵化器成立以来,通过“离岸”孵化器的模式促进中哈双方交流合作,为中国企业和中亚国家企业搭建促进双边、多边合作的服务平台,积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交流。目前,入驻该孵化器的企业已达200多家,其中10%是在哈萨克斯坦孵化基地。

“没有‘一带一路’倡议,就没有我们的企业,和我们合作的一些企业也不会迈出走出去的步伐。”塔拉甫汗·帕提汗说。

2016年,塔拉甫汗·帕提汗和认识多年的兄弟陈刚合伙创办了一家创业孵化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疆企业甚至国内企业走出去时,却面临着用地、招工、成本以及当地政策不熟悉等诸多难题。

“一百个出去的企业,真正落地的并没有多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从别人的角度看,不从当地需求出发。”塔拉甫汗·帕提汗说。

经过多次考察,塔拉甫汗·帕提汗摸清了当地需求,和陈刚一起创办了中亚互联(国际)孵化器,孵化器总部在乌鲁木齐,在西安、深圳设有分中心,并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孵化基地。

陈刚负责国内市场,塔拉甫汗·帕提汗负责中亚市场。“入孵的中国企业一般是先在乌鲁木齐孵化,等孵化成熟后,再走进哈萨克斯坦的孵化基地。”塔拉甫汗·帕提汗说。

“我们的主业就是为走出去引进来的企业搭建桥梁,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塔拉甫汗·帕提汗说。

凌晨四点半的“约会”

每周三和周五,姚园园与同事们都会在凌晨四点半赴约机坪,为保障全货机的全代理忙碌、奔波。

赴约地点是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71-179号远机位区,对象是一架来自比利时列日的B747-400全货机,它每周两次往返于中国乌鲁木齐至比利时列日。

姚园园是天缘物流货站管理部代理经理,从货物的收运、组装、打板、称重,到联系加油、装卸设备、舱内装卸,再到接送机组、办理通关手续,都是由她与同事们一手操办。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给航空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16年5月,《乌鲁木齐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将被打造成连接中国内地、东亚与欧洲,面向中亚、西亚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

天缘物流公司紧抓机遇,开辟了新疆通往欧洲的第一条航线。2018年8月开通的乌鲁木齐—列日航线货包机,最初进口货物主要以汽车配件等产品为主,出口货物主要以服装、轻工业产品为主。此后,货物种类不断丰富。

姚园园也在这次机遇中收获满满。2019年天缘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任命她为货站管理部代理经理,通过对货包机市场的开发以及保障,她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自身的业务知识协助业内货物销售代理人办理包机保障工作。

今年3月,挪威三文鱼也首次进入到她的货单当中,首批运量是2吨多。“这些三文鱼从捕捞上岸到抵达乌鲁木齐,只需要3天。”

姚园园说,今年公司还将争取开辟新航线,为乌鲁木齐、新疆其他城市乃至西北的消费者带来更多更便宜的进口水果和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