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因“一帶一路”而改變 ——5名普通新疆人的“一帶一路”故事

他們因“一帶一路”而改變 ——5名普通新疆人的“一帶一路”故事

周娜在毛里塔尼亞進行荒漠化調查 (圖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提供)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王媛媛 李凱 梁樂 王豔紅 王麗麗)春風拂面的時節,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拉開大幕。

近6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機遇變成世界機遇,從“五通”到“六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一帶一路”倡議逐步走深走實。

如今“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擴越大,也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這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一個個新絲路故事,或真情滿滿,或鼓舞人心。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5名普通新疆人,聽他們講述自己和“一帶一路”的故事。

更多元的朋友圈更多彩的生活

28歲的王斐是格魯吉亞華凌·第比利斯海商業廣場的招商經理。每當有新的中國品牌入駐商場,王斐總會在朋友圈發佈相關內容。他的格魯吉亞朋友很快會在底下回復:“太棒了”“厲害”。

近年來,新疆華凌集團搶抓“一帶一路”機遇,自2007年至今,在格魯吉亞累計投資森林採伐與木材加工、礦產資源開採、建設自由工業園、華凌國際經濟特區以及收購巴塞斯銀行等項目,成為格魯吉亞最大的外資企業。目前華凌·第比利斯海商業廣場已經引入中國、阿聯酋、吉爾吉斯斯坦 、哈薩克斯坦和格魯吉亞本地的大批客商入駐。

隨著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提速,越來越多的新進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互利共贏。王斐所在的商業廣場正在為商戶架起連接亞歐的商貿通道,他見證了越來越多的新疆企業成長為跨國企業,也感受到新疆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

“在廣場內看到大家在誇讚中國的品牌時,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王斐說,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品牌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斷加快,並用品質、實力和誠信閃耀世界舞臺。

“一年前我和女朋友決定一起來這工作,最大的變化就是這裡的中國面孔越來越多了,這裡的朋友很熱情,還讓我們教他們中文。” 王斐說,大家學習中文的熱情一直很高,很願意為他們打開這扇認識中國的大門。

如今,許多當地居民都能說 “你好”“謝謝”這樣的中文詞彙。他們也希望有機會到中國這個欣欣向榮的國家看看。

通過互相學習,王斐的語言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一帶一路”給他帶來的是更加自信。“新疆企業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我的朋友圈也更加多元,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

撒哈拉沙漠裡的新疆治沙團隊

毛里塔尼亞,在這個三分之二國土被沙漠覆蓋的非洲西部國家,大多數居民幾乎每天都要與沙子打交道。

雖然近年來當地也在積極進行荒漠化防治,但由於缺乏科學系統的防沙治沙模式,沙漠依然在不斷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三四月份的毛里塔尼亞正處旱季,在首都努瓦克肖特近郊的一片苗圃裡,周娜已經和同事們忙活起來。

這是一支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的專業治沙團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2012年起,他們陸續對毛里塔尼亞、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等13個國家進行荒漠化防治考察和研究工作,並將中國新疆一整套荒漠化綜合治理技術在非洲推廣。

作為新疆生地所培養的首個荒漠化防治領域在非洲工作的女博士,自2012年以來,周娜幾乎每年都要前往萬里之外的毛里塔尼亞“打卡”,與當地政府部門聯合開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今年,她和同事們克服了當地原材料缺乏、交通運輸不便等困難,建立起了氣象觀測站,安裝了自壓式防護林滴灌系統。

其實,周娜的工作僅僅是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走出國門的一個縮影。

2017年9月,新疆生地所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簽訂協議,2018年,由該所牽頭的“非洲綠色長城建設適宜技術合作研究與示範”項目獲科技部立項。

在為期三年的時間裡,周娜所在的治沙團隊將與毛里塔尼亞開展合作,構建適宜於“非洲綠色長城”技術應用模式,並提升“非洲綠色長城”成員國荒漠化防治能力,進而輻射非洲其他典型荒漠化國家,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鋼鐵駝隊裡的新型“駱駝客”

格魯吉亞的紅酒、西班牙的橄欖油、哈薩克斯坦的麵粉、烏茲別克斯坦的巧克力、阿塞拜疆的果汁、法國的葡萄酒、奶酪……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美食、特產,正越來越多地以親民價格“走進”烏魯木齊各大超市。

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駝隊蹣跚,踏出了中西交易的通道。合作帶來發展,共鳴凝聚共識。如今中歐班列猶如“鋼鐵駝隊”在新絲路馳騁呼嘯,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為一名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烏魯木齊機務段中歐班列司機,謝恆見證了“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以來,中國與歐洲沿線國家快速發展的經貿往來。

“我們是中歐班列的護送者,就像是鋼鐵駝隊裡的新型‘駱駝客’,或者新絲路上的美食、特產‘搬運工’。”謝恆說,中歐班列就像一場接力賽跑,需要沿線各國通力協作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就是跑好中歐班列國內段的“最後一棒”。

今年30歲的謝恆,負責中歐班列駛出國門前的最後一段路——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段。當了8年火車司機的他,最早是駕駛內地途經新疆的蓉新歐、鄭新歐等班列。2016年,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投運,新疆向西開放的步伐加快,始發的中歐班列越開越多,謝恆和同事們也越來越忙碌。

中歐班列加速了烏魯木齊融入世界的腳步,也架起了中國和歐洲及世界各國的橋樑。通過中歐班列,貨物商品從烏魯木齊可通達中亞和歐洲19個國家的26個城市和地區,也能把國外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到國內。

“以前是一週一列,現在一天3列,而且是常態化開行,時間也更快了,以前烏西到阿拉山口要10個小時,現在6個小時就到了。”謝恆說,中歐班列時速達120公里,每列所拉的貨物2000多噸,都是以客車模式按點運行,這對火車司機的技術要求很高,自己的任務就是要盡職盡責,保證班列的安全運行。

“離岸”孵化打開企業成長空間

4月25日14時,在烏魯木齊南湖路的中亞互聯(國際)孵化器有限公司的會議室裡,塔拉甫汗·帕提汗正在與寧夏一家企業反覆推敲著如何讓該企業生產的農產品打入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市場。

中亞互聯(國際)孵化器成立以來,通過“離岸”孵化器的模式促進中哈雙方交流合作,為中國企業和中亞國家企業搭建促進雙邊、多邊合作的服務平臺,積極促進“一帶一路”沿線的合作交流。目前,入駐該孵化器的企業已達200多家,其中10%是在哈薩克斯坦孵化基地。

“沒有‘一帶一路’倡議,就沒有我們的企業,和我們合作的一些企業也不會邁出走出去的步伐。”塔拉甫汗·帕提汗說。

2016年,塔拉甫汗·帕提汗和認識多年的兄弟陳剛合夥創辦了一家創業孵化器。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新疆企業甚至國內企業走出去時,卻面臨著用地、招工、成本以及當地政策不熟悉等諸多難題。

“一百個出去的企業,真正落地的並沒有多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沒有從別人的角度看,不從當地需求出發。”塔拉甫汗·帕提汗說。

經過多次考察,塔拉甫汗·帕提汗摸清了當地需求,和陳剛一起創辦了中亞互聯(國際)孵化器,孵化器總部在烏魯木齊,在西安、深圳設有分中心,並在哈薩克斯坦成立了孵化基地。

陳剛負責國內市場,塔拉甫汗·帕提汗負責中亞市場。“入孵的中國企業一般是先在烏魯木齊孵化,等孵化成熟後,再走進哈薩克斯坦的孵化基地。”塔拉甫汗·帕提汗說。

“我們的主業就是為走出去引進來的企業搭建橋樑,未來我們將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推動更多企業走出去。”塔拉甫汗·帕提汗說。

凌晨四點半的“約會”

每週三和週五,姚園園與同事們都會在凌晨四點半赴約機坪,為保障全貨機的全代理忙碌、奔波。

赴約地點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171-179號遠機位區,對象是一架來自比利時列日的B747-400全貨機,它每週兩次往返於中國烏魯木齊至比利時列日。

姚園園是天緣物流貨站管理部代理經理,從貨物的收運、組裝、打板、稱重,到聯繫加油、裝卸設備、艙內裝卸,再到接送機組、辦理通關手續,都是由她與同事們一手操辦。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給航空運輸帶來了巨大的機遇。2016年5月,《烏魯木齊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確定,烏魯木齊將被打造成連接中國內地、東亞與歐洲,面向中亞、西亞地區的國際航空樞紐。

天緣物流公司緊抓機遇,開闢了新疆通往歐洲的第一條航線。2018年8月開通的烏魯木齊—列日航線貨包機,最初進口貨物主要以汽車配件等產品為主,出口貨物主要以服裝、輕工業產品為主。此後,貨物種類不斷豐富。

姚園園也在這次機遇中收穫滿滿。2019年天緣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任命她為貨站管理部代理經理,通過對貨包機市場的開發以及保障,她已經能夠熟練運用自身的業務知識協助業內貨物銷售代理人辦理包機保障工作。

今年3月,挪威三文魚也首次進入到她的貨單當中,首批運量是2噸多。“這些三文魚從捕撈上岸到抵達烏魯木齊,只需要3天。”

姚園園說,今年公司還將爭取開闢新航線,為烏魯木齊、新疆其他城市乃至西北的消費者帶來更多更便宜的進口水果和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