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提到,在美国、澳洲,大部分理财建议都是:先存够自己的养老费用,再考虑孩子的大学费用。这是因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孩子读大学的费用可以贷款,但养老却不能。

然而在国内,很多家庭选择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计投入。

昨天,“香港幼升小”的话题迅速窜上热搜榜,TVB一部名为 《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闯入大家的视野。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父母们几十年的育儿话题——“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为了培养孩子,家长们的行为可能比你想象中更“疯狂”。

孩子的竞争在没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也许你已经对你6个月大时候的生活没有印象,但你想让你以后的小孩6个月之时干什么?

纪录片里的这位妈妈Irene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学习”。

大儿子小的时候没有重视学习,导致在面试好几家幼儿园都以失败告终,别人的小孩6个月就开始上各种班,而自己的小孩6个月的时候是在玩。

人都是结果导向性的,儿子上幼儿园失败,这对Irene来说是一种挫败感。说这段话的时候,Irene正躺在妇产科医院的床上做检查,听着肚子里第二个宝宝的心跳声,她大概已经打算好这个未出生宝宝今后的成长道路了吧。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胎教”也由此开始,Irene在家不仅开始对大儿子进行“迟到”的教育,更是不断对着肚子里的宝宝唱英文字母歌。她认为,现在这样的胎教,是为了让宝宝出生之后就不会太抗拒,之后再进行催眠式的教育,为的就是让小孩比别人早学会从A唱到Z。

但是,你以为“赢在子宫里”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一个孩子能不能进入所谓的好学校,不仅关乎小孩子的水平,可能在娘胎就决定了,这够新鲜吗?Irene说有些出了名竞争激烈的好学校,一年只收10个孩子,并且还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这些学校,能从A唱到几不重要,什么时候受孕,什么时候出生才是硬条件啊!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不进步就是退步”成为小孩子的座右铭

“不进步就是退步”,这是一句励志的鸡汤,但是放在这个话题之下,却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感觉。

节目组请来两位香港艺人分别在两个真实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体验的结果是,这一天的学习生活让两个成年人都压的喘不过气。

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吃面包的时间被“妈妈”督促学词语;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幼儿园放学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终于回到家,发现家里萨克斯风老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待了。

一天24个小时,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可能比“996”的互联网公司时间安排更紧凑。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而这位妈妈说,小朋友一天上两个幼儿园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在香港的幼升小过程中,家长们信奉的一点是,才艺多,获奖多,你的简历才好看,才更容易获得名校的青睐。

因此,各类打着“兴趣”名号的课外补习班层出不穷,比如为了能在校长面试的时候更好的表现而上的“面试课”;为了满足爸妈对于孩子出去吃饭能乖一点的想法开的“礼仪课”。

看似每天课余学乐器、游泳、舞蹈、武术等等,多么丰富多彩,其实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让简历更好看。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光学习就够了吗?也不够,学业要和别人学的不一样才有竞争力。

学多少才够?别人学10个,你就要学20个。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学到什么级别才够?8级别人也能学到,要上小学就要拿到表演级。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学什么乐器比较好?普通的乐器别人也能想到,要学就学冷门的没人学的乐器,才好拿得出手。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幼儿园不仅规定小朋友在学校里只能说普通话和英文,还开设各类外文课,更夸张的是连编程也已经变成了常规课程,上课随时拿出个电路板让小朋友连接。参与体验的艺人都感叹:这是我大学才学的东西,他们五岁就要学,那大学里还学什么啊?

这样“丧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香港的幼儿教育的一个潜在“游戏规则”,在这种“执念”之下,所谓的起跑线也越来越提前。

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也累,但是一切“为了你好”的行为,都可以被自我原谅。那么小朋友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

片子中有一个可能连成年人都不敢说不优秀的小朋友,叫Tessa,成绩拔尖、会滑冰、会舞剑、会乐器,甚至在美国夏令营千人选拔中进了前50。

全能吗?对一个几岁的小朋友来说,真的够优秀了,然而,她自己却觉得,这还不够,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压力,因为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进步就是退步了。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孩子们真的快乐吗?

现在流行说“抗挫商”,尤其是培养孩子的抗挫商,但是在这样的高强度压力之下,原本无邪童真的小朋友多少都会被训练出超出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和担忧。

来自香港小童群益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香港儿童的快乐指数和8年前相比,由73%大幅度降至57%。

孩子们这样的学习快乐吗?答案应该显而易见是“不”。

大多数孩子可能在对事情产生基本认知理解之前就已经被迫加入了父母所设定的规划中,为什么要学这个?他们或许只知道我需要学而已。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不快乐的情绪并非完全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能忽视的还有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纪录片里的一个小男孩,在钢琴比赛里因为失误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在台下偷偷的拿纸巾抹眼泪,而旁边的妈妈只是看了他一眼,摇摇头,没有任何表情。小男孩强忍着泪水瞥了一眼妈妈的眼神,叫人心疼,这里面可能害怕妈妈的责怪,可能自责自己的失误。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当孩子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那么拼的时候,很多时候,努力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父母往往只看到结果,却忽视了过程。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父母也矛盾,但焦虑感占上风

家庭育儿问题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剧里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妈妈主张不停学习,爸爸主张不要给那么多压力。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当爸爸们提出“小孩子学习这么辛苦好可怜”的时候,妈妈可以立即反问爸爸“你的小孩没有学校要是不是更可怜?”,当爸爸提出“很多所谓的补习班可能只是为了赚父母的钱。”,妈妈同样也会立即反问爸爸“这钱不花,孩子以后输给别人怎么办?”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纪录片里爸爸和妈妈的争论其实更像父母心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对立观点,都心疼孩子,想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但也怕一时心软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而最后,焦虑感总是占据上风。

虽不能遗世独立,也请尽量保持清醒

这部纪录片所说的教育情况虽然出现在香港,但也反映出一个较为普遍的逻辑:想要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想要上好小学,那就必须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

不仅孩子不能输,父母也不能输。别人都在做,我们不这么做,就输了。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为了保险起见,他们更愿意跟随社会大流,盲目更从别人的脚步,既然别人都在走这条路,为何我要另辟蹊径?既然走了同一条路,那我为什么要比你走得慢?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片子里一位受访的爸爸说:“现在很多家长被逼成了为了资源东抢西抢的“疯子”和“僵尸”,很多时候并非自愿,而是身在其中,做不到遗世独立,久而久之,也就不能保持清醒了。”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其实这种现象也挺无奈的,孩子累,父母也并不轻松。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道理都会说,但在竞争的大环境下,要做到真的很难。

也许等到有一天,社会的价值观更加丰富和多元,对个性的尊重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同时也体现在生活中的选择权上时,父母和孩子都会更快乐。

无序的教育竞争,焦虑矛盾的家长,孩子从此告别快乐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