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卻滅了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

光北大世界


簡單來說,是因為他們面對的形勢大不相同,而且太平天國也沒有幾十萬精兵。

清朝的統治集團是由滿蒙勳貴和漢族地主、士大夫等組成的,太平軍活動的地方全都是漢族地主的地盤,而太平軍的宗旨就是“有田大家種”,打土豪是肯定的,地主跟他們合不到一塊,而且忠君思想還在,自然而然都去幫滿清政府。

滿清勳貴倚仗的八旗兵早就廢了,搞不定太平軍,不得不下放權力,依賴漢族地主自行募兵,湘軍、淮軍、楚軍這些就慢慢出現了。

太平天國的軍隊也沒有幾十萬精兵,要真有這麼多精銳,天京城外怎麼還有清軍兩座大營呢?

不過太平天國的確給湘軍造成了很大困擾,但當湘軍、淮軍等相繼消滅太平天國、捻軍等,並參與平定回疆、中法戰爭等各大戰役後,漢族地主們已經成為清朝的頂樑柱,其領頭者,就是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晚清名臣。

在八國聯軍侵華前,不論是這些領頭大臣,還是底下那些士紳,大多還是忠於清廷的,但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央發佈命令要跟洋人死磕,李鴻章等人帶頭帶頭抗旨,搞東南互保;士紳們也逐漸對清朝死心,開始對革命黨加以關注。

這一點,屢次失敗的孫中山先生很有體會,他在《建國方略》中寫道:“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耳······惟庚子失敗(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孫中山領導的惠州起義)之後,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

八國聯軍侵華的一個原因,是義和團運動,這也是士紳對清朝態度轉變的根源。義和團能夠興起,很大程度是因為官僚士紳的支持,甚至慈禧太后也推波助瀾,但戰爭的失敗,使得慈禧迅速低頭,承若懲治反帝鬥爭,這在《辛丑條約》中寫明瞭,清朝也做到了,光是支持義和團的官員遭到重處的就有100多人,凡發生義和團的地區一律停止科舉考試5年。

在當時,科舉考試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士人謀求上升的唯一通道,停五年?士人不滿可想而知,整天讀著忠君愛國的士人發現,原來這個君,也不怎麼可愛。

尤其在1905年,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打擊更上層樓,更多的士紳轉身支持革命黨,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新軍中有了更多的革命黨。因為廢除科舉後,有不少士人加入了南方新軍(北方新軍比較少招士人),他們不甘(本來能當官現在當大頭兵)、年輕且識字(能夠接受新思想),新軍,越來越不像是清朝的軍隊了,偏偏清朝為了訓練新軍下了很多血本,他們可是清朝的精兵!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去世後,繼任者不善於平衡權力,漢族高官跟滿蒙勳貴的聯盟破裂,以袁世凱岑春煊為代表的新一代漢族高官在朝廷中逐步失勢,滿蒙勳貴想收回他們印象中被漢族奪走的權力。

這自然激起漢族高官的不滿,尤其是在皇族內閣搞出來後,徹底不玩了,感情都是給滿蒙勳貴打工?所以袁世凱復出後是在為自己謀利益,跟南方打打和和,不會為清朝賣命。

士紳們的支持在武昌起義後更為明顯,武昌一聲炮響,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北方各地紛紛起義,很多官僚士紳把辮子一剪,把牌匾一換,就成了民國官員,這也就是教科書上說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本來士紳們就是對清朝失望,而不是真的接受了新思想。

相比於對抗太平天國時期的漢族地主上下支持,辛亥革命時清朝可謂遭受雙面反對,單靠滿蒙勳貴的力量,連北方新軍都指揮不動,怎麼打革命軍?


平沙趣說歷史


通俗來講,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滿清)的根本在於袁世凱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雖然腐敗,卻有兩隻驍勇能戰的部隊,一隻是曾國藩的湘軍,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當時袁世凱為了牢牢把握軍隊的控制權,於是在訓練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訓練開始都要問士兵三個問題,“誰給你吃的”“誰給你穿的”“誰給你武器”,而士兵都會回答袁世凱。因袁世凱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凱,削去了他的兵權,攝政大臣載灃藉口讓袁世凱回家養傷讓他完全退出政壇。



不久,爆發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清廷意欲派遣北洋軍前去鎮壓,換了許多統帥卻都調不動北洋軍,無奈之下將袁世凱“請出山”前去鎮壓武昌起義。


到達武昌的袁世凱所向披靡,革命軍作鳥獸潰散,可袁世凱並沒有全方面鎮壓革命軍,而是流出一塊地讓革命軍退散,革命軍接受到這一信號,孫中山宋教仁等領導者也畏懼了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絕不可能佔上風,思索再三,於是讓孫中山秘密接觸袁世凱,為成功策反袁世凱,孫中山承諾,若袁世凱能讓清帝退位,便將臨時大總統讓位給他,並且十年不過問政治也不參與總統的選舉,從此一生只致力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接近於完美的條件對於一生“明智”的袁世凱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凱欣然答應了孫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凱馬上調轉槍頭直指北京,北洋新軍本就是清廷最後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無招架之力,溥儀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說辛亥革命“成功”的大頭在袁世凱部分,他的北洋新軍經過最新式的訓練,擁有最先進的裝備,一心效力於袁世凱,早就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為“恐怖”的一支“軍隊”力量。(鑑於時間原因太平天國就不寫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小夥伴可以點一波訂閱哦〕


歷史曉鑑


這個問題很簡單。

第一大勢不同。太平天國爆發的時間是1851年—1864年,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才沒過多久,第二次鴉片戰爭還在進行,洋務運動也才剛剛興起,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傳播還不廣,雖然有了那麼幾個開眼看世界的人,但思想上仍然是儒家忠君愛國那一套,因此太平天國的起義主力基本上都是貧苦農民,不能得到地主官紳的支持,而這些人又掌握輿論,在輿論醜化下民眾自然對太平天國只有恐懼,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怎麼能成功。

而辛亥革命爆發的時間是1911—1912年,當時的中國已經經歷了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教育改革,民智已開,同時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也的失敗也讓人們對清庭極度失望,再加上洋務運動以來公派留學的大批留學生回國,西方的民住思想在國內得到了廣泛傳播,還有十幾年民主革命打下的基礎,清朝當時已是危牆。

二是主導的群體和起義的目的不同,洪秀全只是個秀才,他手下的楊秀清、肖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一幫子人都是農民或小地主,所以太平天國也有著古代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目光短淺,小富即安,大多數太平軍參加起義的目的只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因此前期到能團結一致,一旦安穩下來就迅速腐化。唯一較有眼界的洪仁軒也沒有什麼實權,因此失敗是必然的。

而辛亥革命時民族、國家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革命的主力是一批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薰陶的留學生,他們有著推翻滿清,復興民族、國家的明確目標,因此能夠不畏死亡,前仆後繼,最終成功。

三是支持者不同,由於太平天國起義的階級性和粗暴性,必定得不到到地主和官紳階級的支持,因此後繼乏力,後期陳玉成一死,就剩李秀成一個人苦苦支撐。

辛亥革命時革命黨得到了洋務運動以來興盛的資產階級在資金上的支持,又在新式學校和留學生處得到了大量人才支持,因此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一直保持活力。

四是敵人不同,太平軍時面對的清庭仍然在全國範圍內有較大的威信,中央有鬼子六奕忻等眼光較遠的統治者,地方上有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一班中興名臣。軍事上還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湘軍、淮軍等可用之兵。

辛亥革命時,清庭已因甲午戰爭和庚子西奔威信掃地,全國各省督撫手握重權自行其事,處於實際的半獨立狀態,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庚子事變中全軍覆沒,唯一的可用之兵北洋軍又在有二心的袁世凱手裡,因此牆倒眾人推,自然一推就倒。

四是外部環境不同,太平天國時英、法已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在清庭那獲取了大量利益,因此希望維持滿清政府,同時太平天國歪曲天主教教義的做法也讓列強很惱火,所以向清庭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辛亥革命時西方列強已經對滿清維持統治的能力不抱希望,打算扶持新的統治者了,再加上當時歐洲已是劍拔弩張,列強更本無法東顧,日本對中國革命又樂見其成(日本為了培植親日政府,清末革命基本上是在日本的支持下進行的),因此辛亥革命為受到的干涉不多。









滄浪灌纓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若是我們拿清朝末年與現今的中東內亂做比較,會發現其實兩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整個清朝的皇帝,除了雍正之外,其他的要麼是好大喜功、要麼就是自吹自擂,又或者是守城守舊之君。而到了道光年間,清朝其實已經淪落回中國王朝滅亡的歷史年輪裡了,最為代表的就是:

一、江南等種桑養蠶之地依靠糧食外運,中國歷史上滅亡的大一統王朝的通病,所謂的湖廣熟、天下足,其實是個無奈的選擇。江浙及安徽一帶本身就是水稻種植之地,可是每當皇朝中後期,這些本來是產糧區,民間資本的追逐利益最大化下,基本農田都用於種桑養蠶。同時資本的逐利性,又導致了一些有能力的商人或官方人員,在不斷吞併土地,而民間的農民只能淪落成手工人或佃農。中國人歷史上一直都有在家儲備糧食的習慣,農村最盛,就算是天災,也能硬抗半年到一年。但是產綢區的民間,除了商戶或官府之外,農民及城市工人,家裡的存糧只有一到五日,“一日之工,可得三至五錢,三口之家依存之事”。

二、陝西等地的捻亂。陝西之地自從唐後,因為黃河改道及天氣變化,人類活動頻繁等等因素,這些地區已經不再是中原富裕之地,黃土高坡的貧瘠土地,讓這個連接內地和草原的省份成為了經商濃厚之地,雖然地方很富裕,可是也出現了一個最隱匿的悲劇,依靠糧食外運。最為代表的就是明末小冰河時期,導致的陝西首先暴亂,流民四起,拖垮掉整個明朝。

三、明清交替,爛政策的延續。滿清入關後,因為滿洲人不善於治理地方,只能依靠漢官,而早期的漢官有部分是來源於明朝降官。

明朝時期,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中,最鄙視官員,縣官若只能依靠每月五兩銀子而活的話,估計下班後都要上街乞討才行。所以明朝中後期,貪腐成風,官員們上下其手,剋扣不斷。同時明皇朝的制度又是縣官管城,城外歸鄉紳管理。滿洲入關後,清朝保留了這些制度,說白了,民間接受清朝統治無非就是維持之前不變的前提下(去發蓄辮是個例外)。

這種城外無王法的制度,讓反清性質的“天地會”得到了很大的生存空間,加上反政府邪教等等的運動,清政府歷來的統治只能維持在城裡,成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最典型案例之一。

<strong>

四、腐敗的基層官員和城外王法歸宗族,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民間對政府毫無忠誠度,而官員只能依靠武力來維持威嚴。之前提到“湖廣熟、天下足”,事實上是清政府,尤其是湖廣地區的民間,資本逐利比江浙一帶還嚴重,平民的土地被強取豪奪,基層官員將稅收嫁接到農民身上等等。清朝官場上有個俗言:“一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還有個現實就是清朝一朝,官場上被處理的官員,所有所謂貪腐官員,要麼是觸碰了皇帝的逆鱗(比如和珅等)或政治鬥爭失敗者,要麼是把手伸到官方的錢糧上,要麼就是戰敗或無戰力,才被查處出喝兵血等等。沒有一例是因為搶奪民間財富而獲罪的。

因此到了咸豐時期的清朝,事實上已經腐爛到骨子裡了,在陝西等地的捻亂,雖然清政府運用正確的方法(明朝用撫為主,戰為主,清朝是以圍而殲之為主)。圍住了捻匪,可是全國僅僅依靠一個湖廣,根本無非籌集到更多的軍糧來殲滅逃進深山的捻匪們,最終只能達到圍而不殲的地步。

到了太平天國起事時,湖南等地的被壓迫而加入天地會的貧民們,紛紛到廣西金田找洪秀全,比如咸豐年間天地會湖南總舵舵主名叫焦亮,秀才出身的他多次考舉人不中,在洪秀全的起義後,馬上就加入太平天國,甚至是連洪秀全提出放棄信仰,不復明,只保留反清口號的條件,這些天地會成員們除了少數幾支之外,大部分改變信仰,加入太平軍。這也說明了,在湖廣等地產糧區,農民反抗政府的意識已經達到了爆發點,只要一點點星星之火就可以燎起來……

太平天國為什麼不能推翻清政府呢?

原因有很多

一、太平天國本身因素

1.本身最高統治者洪秀全就是個典型神棍,並沒有擔責之心,洪秀全跟康有為有一點很像,就是個高談書生,一遇事就攜款跑路的。這樣的人,沒上位之前誇誇其談,上位後比貪官吃相還難看。

2.拜上帝會得罪完當時中國的最基本階級利益,也就是之前所說的鄉紳階級,現在的人是無法想象當時的中國,宗族的能力是完全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人若是脫離了宗族,基本就是乞丐或流民般的存在。

而這些鄉紳,本身就掌握了民間最大的財富及知識,還有輿論風向。之前提到,民間對政府毫無忠誠度,因此,在戰爭時期,丟掉口糧的人們,除了加入叛軍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加入有官方背書的民團中,至少還能保家護院,而後才能升官發財。

所以在太平天國走出廣西,北上後,湖南的湘軍,廣西的桂軍,廣東的粵軍紛紛在本地的鄉紳階級的組織下構建而成,在太平天國早期,起到了防禦叛軍及流民的攻擊,維護住地方的穩定及安全。

二、國朝雖然依舊腐爛,但是既得利益階級依舊堅韌。

當時的清朝政府,內外交困,英法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但那只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雖然國朝丟了面子賠了款子,但也只是開了海禁,居於所謂的租借,在統治階級看來,西洋人遠道而來,最多也就萬把軍人,最多隻能強佔幾塊沿海之地而已,只要國朝勵精圖治,遲早會趕跑他們的。反而是開海禁,開商屯反而更有利於鄉紳這些階級賺錢。

世人都在嘲笑胡林翼忽然見洋船往來長江上迅捷如風,即忿而吐血,來說明以胡林翼為代表的晚清士人在面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的無力,進一步表面以傳統的辦法回應晚清紛至踏來外患是行不通的。

根據曾國藩與幕僚的一些言論來看,其實這個胡林翼吐血身亡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在晚清,地主階級並沒有把西洋人的進攻當做國朝覆滅的基本,而是認為西洋人跟被圍住的捻匪們一樣都只是皮癬之癢而已,無非是因為西洋人遠道而來,需要跨洋坐船,能到達國朝無非最多隻有那幾萬人馬而已,能佔的無非也就是那幾塊沿海之地,根本無法進入國朝腹地,只要以空間換取時間,就能勵志圖強,打敗他們,中興國朝。而胡林翼在滅掉太平天國後,在長江看到,美國人的輪船竟然能通過長江,到達武漢等國朝腹地之時,這個等同信仰的崩塌才應該是他吐血墜馬身亡的因素。

為什麼辛亥革命能成功?

這個就不老生常談了,除了鴉片掠奪民間財富,各國的廉價商品衝擊民間,土地兼併嚴重,戰亂後政府組織無力等等之外。主要是有

一、民智開,當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後,原來太平天國所在出現了一個空白的權利、利益空間,因為連續多年的戰亂,地區出現人口銳減,土地能再次分配,而民間財富從太平天國掠奪後再次流入清政府手中,所以那時候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迴光返照,民間交易頻繁,財富流通,在開商屯的幾個口岸裡,民間不斷接觸西洋的文化,加上之前本身對政府毫無忠誠的民眾,逐步開啟了民智,不再愚忠於政府及宗族。

二、開了民智的大國驕傲心態,當中法戰爭後,中國的不敗而敗下的恥辱條約,刺激了所有有著千年大國驕傲的讀書人,在有心人不斷去深挖出來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面世後,整個帝國的讀書人徹底對國朝失望,也是從中法戰爭後,大批量的年輕讀書人紛紛加入同盟會,不再指責同盟會是個“恐怖主義”(早期的同盟會只是以暗殺官員、攻擊政府為主導的組織),從此同盟會等革命組織性質改變,從早期只針對政府,到後來的發動群眾,提出了基本綱領。

三、屁民的糧袋。之前的幾次戰亂,雖然苛捐雜稅不斷,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雖然平了太平天國,但也有戰爭紅利。雖然戰敗給西洋人,但開了商路,屁民們怎麼也能混口飯吃,對於讀書人的國恥,反而沒有家仇可恨,反正就算天塌下來,上面也還有帶帽子的人頂住。

直到甲午戰爭,屁民們沸騰了,輸給一個千年學生不說,還要賠償幾億銀子,之前的苛捐雜稅養出的海軍如同打水漂一樣沉入海底,這次加上這幾億銀子,屁民們心裡一沉,撫摸著乾癟的糧袋,紅起了雙眼,不由自主跟隨著那赤項紅面的小秀才們,謾罵起國朝,謾罵起高高在上的帝王。

四、外部勢力,推翻滿清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功永大於過。這裡只說三件事,1、蔡鍔蔡大爺,在袁世凱稱帝時,從北京跑路,路費還是靠京城一姬娼所借。可是到了天津坐船到了日本,再從廣州上岸回雲南,這中間才短短几個月而已,就能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護國軍”,不去探討護國軍,只說軍費從何而來?為什麼軍械都是日械?連飯盒都是日產的?雲南的軍閥不是到二戰期間還是用法式裝備嗎?2、辛亥革命前夕,四川護路運動,四川人怎麼買到軍械的?為什麼軍械是大都法式的?從何而來?3、俄羅斯還在內戰,紅色蘇維埃還在遠東與白俄死磕的時候,為什麼會無私援助廣東?

若是把滿清晚年到民國初年,這段歷史捋一捋,再跟現今的中東比對一下,你會發現,有些人的這套操作百年來都沒變,還是那麼溜……


斐駺


太平天國運動大約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才被全部撲滅的吧?那時的清朝尚有一批地主階級的精英份子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與清廷合作,再加上太平天國的宗教偏執而引起的社會不安,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當時可謂"清朝己衰而未可滅也”!



而在辛亥革命之際,則是清朝大勢己去之時了!其時,清廷內無有力之君、外無用命之臣。再加上革新遲緩,成效太慢,引起了舉國上下各個階層的𣎴滿!辛亥革命之前清廷未倒,不是其強。乃慣性使然也!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轟然而倒,也是各項弊端累積至極的產物!在各種矛盾與衝突的糾結下,滿清是非倒不可的了!


北疆同心


道理很簡單,太平天國以邪教起家,裹挾民眾,肆意屠殺,經不起一次真的戰役級失敗,內部權力的鬥爭,內榨之狠厲,等級之森嚴,(兩司馬做為最小軍官,僅相當於現在的排長,居然要求腳不沾地,沒有轎子居然坐八仙桌讓人抬,可笑嗎?這居然是制度。)除非一路順風,否則不失敗簡直沒天理了。

至於武昌起義,那時民主、自由思想已經曼延,老天給滿清的最後一次機會,居然搞出個“皇族內閣”!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從起事後,各省紛紛獨立就可以看出來,滿清的壽命就差“臨門一腳”了。每個人都知道是這麼回事,只不過在事發之前“都在做不是那麼回事的事,都在說不是那麼回事的話”罷了。


大衛思想


首先要說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經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對他徹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題主問題有個小問題,太平軍哪來幾十萬精銳。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此時清政府雖然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其虛弱的本質,但是太平天國的實質還只是一次農民起義,並沒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幾千年的封建累積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階級聯手擊敗。

而到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失敗了,連搞憲政,最後也是拿出個皇族內閣來糊弄人,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結果是連昔日的難兄難弟日本都可以騎在中國頭上,列強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全國民眾的見識也已經不同往日,已經對世界時局有所瞭解。全國上下除了少數滿洲貴族和頑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經對清廷失望透頂,希望出現變革。因此武昌首義以後,其他各省紛紛響應,推翻清政府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而且太平軍只是幾十萬拿著武器的農民,大多缺乏訓練,其中還有隨軍的家屬,哪來什麼精兵,看著人數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裡有不少貨真價實的清政府苦心編練的新軍,像湖北首義的第八鎮、江蘇的第九鎮、浙江的暫編21鎮、雲南的第十九鎮等等都陸續參加了革命,這些部隊都是經過新式訓練的正規軍,真正的精銳。


不沉的經遠


大平天國政治幼稚,總想一步到位。

禁鴉片,廢除不平等條約,還想收回租界,驅除列強駐軍。

英國人與太平天國在利益上談不攏。但同時期打服了滿清政府,便決定扶持滿清作為殖民代理人。

列強幹爹向清軍敞開了軍售大門。湘軍成建制採購裝備當時全球最先進的後膛野戰炮、七連珠步槍,戰力倍增。憑藉武器射程優勢,便可以塹壕戰實施零傷亡作戰模式,輕鬆擊敗太平軍。

孫中山革命時,汲取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歷史教訓,作了政治妥協:保留列強已獲取的在華利益,願意繼續承擔滿清所欠對外債務。以換取列強對中國民族革命之支持。

甲午日清戰爭,清國戰敗,割讓臺灣澎湖;義和拳興起,四處屠殺洋教教民;慈禧神經病發,向11國宣戰,導致8國聯軍侵華。

種種糟糕的表現,使列強對滿清的治政邏輯和控制局勢的能力產生了嚴重懷疑和不信任。已有放棄滿清殖民代理政權,另行扶持可以保障各自利益的新勢力的打算。

辛亥革命爆發時,列強更多是採取觀望態度,並無武裝干涉維護清廷的必要。這是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國際環境因素。

隨著形勢的發展,當時中國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袁世凱北洋系勢力趁機逼迫滿清末代皇帝遜位,竊取了革命果實。

革命黨人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與袁世凱勢力妥協,讓出總統之位,國會遷往北京。

滿清反動統治終結,中國民族革命取得階段性勝利。


白馬非馬1001


滿清能消滅太平天國,卻鎮壓不住武昌起義區區一萬幾千名士兵的的叛亂,實際就是咸豐帝本人的運數做成的,何解呢?咸豐接手道光死後帝位之時,中國正是內憂外患之中,北有沙皇正最強盛期的威迫,東有日本軍國主義思潮下武力正迅速崛起,及美國完成立國後也想模仿英國西班牙走海洋擴張之路,不過力量還是很弱未算真正威脅,西邊因為有喜馬拉雅山作為天然屏障,英國人試圖跨越這道屏幕佔領中國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大清帝國自乾隆皇帝時代後期,西方殖民大國英國法國等等西方列強就已經在整個南亞東南亞特別在印度支那及緬甸站好了腳跟,才是清朝走下坡的主因了,有些朋友說沙俄連滿人的老家也搶去,為何不是滿清衰落的象徵,而遠在天邊中國的最南方的邊疆小國被西方列強霸佔,卻是大清走向衰落的主因了,太平天國運動能在短時間就橫掃半個中國,恰恰就是英法等列強開始不斷加強武力文化浸透兩廣的結果,也是洪秀全妄圖用外來文化作武器去爭奪江山的來由及基礎了,也正是因為洪秀全的思想路線水土不服,才有滿清利用了漢人要維護儒家文化為由,經過一班以曾國藩為首的文人武士的努力,打敗了擁有百萬大軍的太平天國,也就是太平天國的失敗不是自己人數不夠,而是文化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沒有結合中國實際走向了邪路的結果。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從源頭看其實也是咸豐所做成的,只有一個弱兒子可以承繼江山,連運氣也缺了,短命!及后帝位傳承就混亂不清了,做成皇帝在軍隊及人民心目中威望大減,於是地方見有機可乘,乘亂就組建了自己控制的武裝力量,實際就是清朝後期積貧積弱的主因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力已經大弱了,不過因為慈禧太后超人的手段還可維持大清統一的局面罷了,及後慈禧太后光緒帝同時死去,地方的政權及軍隊對清政府的忠誠度已經只是一個明面上的維持局面,實際上已經是各省各地自行為政了,也就是辛亥革命輕而易舉就可以推翻一個大帝國的主因了。


喜喜羊羊喜喜人


辛亥革命的實際領導者,是年輕時賑濟災民就立志滅亡清朝的袁公世凱

太平天國面對的是愚忠的曾國藩.李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