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庭為什麼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

科普興農


農村家庭為什麼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

其實一些農村的農民這句話也是他們常說的,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這也充分的體會到了農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學,所付出的艱辛,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誇大其詞,在一些偏遠的山區一些農民的孩子上大學很難,與其說上大學難,一些地區的小學能上完了就算是好的,由於一些家庭的勞動力過少,或者由於父母患病,一些孩子也就早早的輟學回家幹農活,這些並不是只有在電視裡能看到,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真人真事,只是一些身在大城市裡人感覺不到罷了。

由於一些偏遠山區的孩子上學的問題,一些父母認為現在只有混的好,出去大城市上大學,才是一條出路,才能走出貧困的農村,畢業後在外面工作,有著好的發展,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在外地上大學,那是一個非常光榮的一件事,在村裡能上大學也是比較讓人羨慕的,另一方面也是能起到光宗耀祖的作用,比如一些村民會說,某某某的孩子上了大學,真是祖墳冒青煙了。所以一些農村孩子上大學,還要在村裡大辦宴席,宴請自己的親朋好友,以示祝賀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所以對於榮譽和名聲方面

現在的農民意識也是非常強的,一些外出打工的農民可能由於外出打工多年,比如一些技術性的工作,他們是幹不了的,因為文化低是他們的一個致命的軟肋,沒有文化只能在工地裡做一些苦力活,幾乎是的非常累而且拿的工資還少,在他們眼裡,掙錢的行業和工種都是一些大學生所能操作的,所以他們這代人覺得幹不了這種所謂的高薪技術活,他們也是寄託在下一代人裡,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上好大學找一個體面的工作,賺著更多的錢。

還一部分的農村父母,覺得自己沒有文化,也不能讓孩子沒有文化,面對現在的時代發展建設,沒有文化也是寸步難行的,比如一些在家裡沒有文化的農村人,只能做一些粗活或者做點生意,但是農村裡的父母覺得自己這代已經受苦了,不能在讓孩子去受罪,在農村人看來,從古至今,一些有文化的人都會有好的未來,比如一些古代的人秀才趕考,也就是為了以後的功名利祿,在朝廷求個一官半職,所以說在農民眼裡只有上大學才是有文化的,以後在社會上會有一番作為,以後還能為家裡分擔一些經濟負擔,所以這也一些農民不惜一切讓孩子上大學的原因!


三農堂廣訊


我是一個重點高中的班主任,我談四個原因。

第一、孩子聰明好學,成績好,父母咬緊牙關,不得不借錢供孩子讀書。

我帶實驗班的時候,班上有個農村的孩子,家裡非常貧困:母親早已去世,父親身體有殘疾,不能幹重活,兩間舊土磚屋建在半山腰上。但是他和妹妹兩個孩子讀書都非常的聰明,成績一向名列前茅。

他的父親親口對我說:我的家庭條件這麼差,我有時希望孩子的成績差,不想讀書,好早點出來打工,減輕負擔。但是偏偏他們又非常爭氣,沒有辦法,我砸鍋賣鐵也要讓他們讀書!作為班主任,三年來給了他貧困生補助名額,申請減免了學費等幫助,幸運的是,孩子後來考取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後來,他的妹妹又考到我們學校實驗班,最後也考取了武漢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第二、農民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讀書才有前途,在農村沒有出息。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古以來,農民們受苦受難,深刻體會到在田地上很難有所作為,只有讓農家子弟鯉魚躍龍門才有出頭出頭之日。他們寧願自己吃盡苦頭,也要為自己的後代謀福利,所以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讓自己的孩子讀書。

事實上,無數農家子弟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從農村走進大城市,走向世界。

第三、在外打拼的農村人深刻認識到:只有讀書才能少吃苦、少吃虧。

目前的農村,即使沒有讀書的人,也很少在農村種田。他們到外面大城市去打工或者謀生,由於自己過去的知識文化底子薄,沒有讀書,從事的也主要是低收入高強度的體力活。而沒有一定的知識或者技術很難得立穩腳跟,所以,這部分人也深刻認識到,不能讓自己吃的虧再讓後代繼續吃,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所以他們非常重視教育,把自己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第四、國家多年重視教育的結果。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們國家這些年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為了富國強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沒有哪個父母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總之,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成就未來。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父母為了孩子可以做牛做馬,犧牲一切,又哪裡在乎借錢為孩子讀書呢?


一路散花說教育


“你好好學習,我們就是砸鍋賣鐵也供給你,頭拱地也供給你上學”!這是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常給我說的話(流淚),可見父愛母愛之偉大。

對於出生在一般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沒有啥門路,孩子的未來,都要靠自己去努力。知識改變命運,在80年代是很現實的。農村家庭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將來有出路、有出息跳出農門,父母不斷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為孩子解除後顧之憂。我的父母常說,我們沒有能力給你找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為了給我們姐妹攢學費,父母拼命幹活掙錢。

父母永遠都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當初,就是因為父母的激勵,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最終我走出了農門,雖然沒有上大學,但是考進了中等師範學校,帶出了戶口,學到了知識,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一步,改變了我的生活,自己對社會、對家庭也做出了不同的貢獻。


如今,父母都已經離開人世了,我的孩子也面臨著出國留學的選擇。就像當年父母對我的承諾一樣,我也對女兒說:只要你願意學,就算是賣房子,也供給你出國留學!


【以上僅代表我的觀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或者啟發。您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建議,歡迎關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農裡農氣


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到了農村家長共同心聲和對子女的盈盈希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對上大學一下產生了性趣並視為改變命運掌控命運提升自我榮幸家門的最好途徑,曾記得我小時候也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不知是家庭生活貧困原因還是人們的認識觀念上的問題,對上大學做官進城甚至吃饅頭大米飯都不敢想,總認為是城裡人的專利,父母教育子女常說的一句話:一年級書上就寫上了,農民種地工人做工,我們農民識個頭因上下,能花的了錢就行了,在孩子放學就摧著割草、拾材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很少談及上大學前途事業之類的事,就是個別有錢人家也不給這上面投資,所以農村大學生特別稀罕少見。現在農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的啟迪,我們國家的強大科技進步憑文化就業文化創業的形勢,促進了農村人思想觀念的轉變,對子女上大學成了時尚榮耀和改變命運的途徑,我們這個不足1000人的村莊,每年不下2名2本以上的大學生,考不上統招生其他專科或專升本也要上,及使家庭經濟條件不足人家,借錢貸款也不願放棄孩子上學機會,正是題主所說: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大學農村人的現狀,這種觀念的形成其原因有: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業形勢所迫;認識觀念的轉變。


百川王佔功


這是我父母當年跟我說過的話。

感謝父母的堅持和支持。

那麼為什麼農村家庭如此執著於孩子讀大學呢?

因為農村家庭所掌握的資源太少了,

雖然讀書不是孩子追求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徑,

但是通過讀大學跳出農門是看得到的最好的方式。

通過讀大學改變命運成為農村家庭的夢想。


並且讀書是有示範效應的,

90年代我們村出一個大學生是很稀罕的,

那個時候學習好的多數還是考中專或者師範。

讀完之後都能夠有份好工作。

雖然現在考大學很容易了,

但那時候能夠考上大學還是很稀罕的,

尤其是考上好大學的會在當地產生很大的影響,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想必在很多貧困的農村,

70後和80後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多少年後,家長和老師還常常提起,

某某考了那個好大學,找到什麼好工作之類的例子。


雷哥觀教育


在目前的中國,需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家庭是非常少的。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展開以來,“兩不愁三保障”,呵呵,還有人需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嗎?子女教育對於家庭乃至家族發展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都是嘴上說不出來,但是心裡清楚地知道,孩子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今後才能發展的更好。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多數家長也清楚明白地或人云亦云地選擇全力以赴供給孩子上大學。如果仔細分析,“農村家庭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原因,感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家長對子女的愛心。家長對子女負有教育責任。能夠準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應該不至於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這一條原因開始以為是出於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責任和義務,後來感覺如果家長能夠明白教育責任義務什麼的,生活條件應該不至於到供孩子上學還這麼吃力的程度。所以深入的考慮一下,感覺是家長對孩子的那份愛心。愛自己的孩子是每個人的天性,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當然也是每個開明的家長的不二選擇。既然愛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讓孩子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呢?廣告上不是常說,愛他,就要給他最好的嗎?

二、期盼教育投資的回報。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地懂得。但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裡,養兒防老還是一條非常重要觀念。這個觀念在許多農村地區是根深蒂固的。在實施計劃生育的年代,有的家庭為生個男孩傳宗接代併為自己養老送終,甘願忍受高額罰款。當然,防老了不僅是送終這一件事,他們還希望孩子能夠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條件。而對普通農村家庭來講,把子女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他們能夠想到和實現的理想方式。教育投資這個理念,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懂,但是他們的潛意識裡知道,孩子要出人頭地,應該去上大學,到大城市裡去見見世面。這種潛意識的形成,主要原因還是身邊人家的孩子在上了大學以後,在城市裡能夠掙到更多的錢的示範效應。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上了大學有出息,自己當然也想著要把孩子送去上大學。如果全面總結他們對教育投資回報的期盼,他們的期盼包括為家庭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條件、帶著自己家庭的生活更上一層樓,乃至帶動家族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攀比和從眾心理的影響。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比較發達了,全國參加高考的考生,有接近80%的人能夠接受各類高等教育。上大學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一些攀比成風的地區,孩子上不上大學當然也攀比的項目之一。有的家長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上大學,認為自家的孩子不上大學就低人一等。同時也有人認為孩子不上學,少了一次接收份子錢的機會。不僅農村人這樣,城裡人也未能免俗,也差不多存在這種心理。

以上,是我對“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一些看法,並不全面和成熟,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交流不同的意見。


高考第一志願


農村家庭願意“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主要有以下原因:

家長自己沒有多少文化,吃了不少沒文化的苦頭:

不少農村的家長由於各種原因,受教育程度低,沒有什麼文化,只能幹一些又髒又累的粗活,整天忙忙碌碌,卻吃不好、穿不好。出行不方便,,甚至受到了不少白眼。所以希望下一代不要“步後塵”,徹底改變命運。

一些農村孩子通過上大學改變了命運,讓一些農村家長認識到上大學的重要性:

一些家庭比較貧困的孩子,通過自己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考上了大學並謀得了一份輕鬆體面的工作,既改變了家庭的經濟狀況,也為家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於是讓一些農村家長認識到上大學可能更有前途、更有希望。

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錯,讓家長看到了希望:

一般來說,願意“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家長大多都是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錯,屬於可造之才,也有希望考上一個好大學。反之,如果孩子成績很差,考不上大學,或者只能讀些不“入流”的大學,即使讀了所謂的大學,也找不到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是不願意“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

部分家長對大學的認識停留在過去,對讀大學抱有太大的希望:

有部分農村家長對大學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過去“包分配”的時代,天真認為上了大學就有了“鐵飯碗”,就能進機關、進國有企事業單位,他們還沒有完全認清當前大學生嚴峻的就業

形勢。

部分家長的“跟風”

隨著大學的逐漸擴招,在當前,只要你想讀大學,一些不“入流”大學的門隨時敞開著。近年來,一些成績很差的學生也上了所謂的大學。一些農村家長看到別的孩子都讀了大學,也知道讀了有些大學對以後就業沒有多少幫助,但出於“跟風”和對自己孩子的溺愛,也把一些成績差的孩子竭盡全力送入“大學”混日子。


教育深思者


讀書不是唯一,卻是最佳:

我們小時候,農村家庭如果考上一個大學生,不僅是家族之光榮,也是村裡之光榮。那時有一名最為經典之話便是:鯉魚躍“農”門,而那時大學生出來,確實很受重視。

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如果不追求太多身外之物,在農村平靜過一生,也未嘗不可。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深入人心;知識確實改變了一代人之命運,或者說直接些,上大學,確實改變了一代人之命運。

現在大學生多了,知識改變命運之作用,已經較之過去弱了許多;但知識就是力量,卻越來越顯示出力量。

現實之殘酷,人生之無奈;有知識不一定行,沒知識一定不行:

這些年,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之增強,我國教育事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校擴招就是其中一項,擴招後,讓許多孩子進了大學,同時也產生了大學生就業難之問題。

一些農村家庭,父母不惜血本送孩子讀大學;而孩子畢業後,要麼找不到稱心工作,要麼拿著只能養活自己之薪水,過苦日子。

一些家長也產生了懷疑,“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值嗎。

此生已蹉跎,但願後輩好:

現在農村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了,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要縮小城鄉差距;但事實上,城鄉差距還在拉大,鄉村振興,還在進行中。

經過一代人努力,鄉村中許多能人都已出了鄉村,融入到城市。

我們這一代,有考學校出來,有參軍出來,有做生意出來;總而言之,在外面能發展起來,就沒必要再回農村了。

農村父母不惜血本供孩子上大學,最根本一條,就是想讓孩子有個相對好一些之發展環境。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社會講現實;讀不讀大學無所謂,能掙錢就行。

讀了大學不一定能掙到錢,不讀大學也不一定不能掙到錢;但是相對而言,讀了大學,人之思維理念,知識儲備會更具優勢,能掙錢機會也相對大一些。


以上是我個人之觀點,希望對朋友能有所幫助。若有疑問,歡迎到我作品主頁(海峰鄉村題材原創作品)評論處留言、探討。


朋友:看完了,順手關注;是積善之舉,必有福祐!



教育改變命運。

農村人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學的做法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影響和城鄉差距的現實焦慮使然。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科舉制度也為寒門學子改變命運帶來唯一希望。社會圍繞忠君愛國的主流價值觀創造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樣式,好些勵志故事老百姓耳熟能詳,一代代傳承至今影響著當代人們的價值選擇和生活方式,特別是農民。在經濟不甚發達的九十年代前,農民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尊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學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社會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工商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為農村閒置勞動力外出打工創造了絕佳機會。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時,認知也在發生著顛覆性改變。外出務工造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留守兒童”問題。顧此失彼,此消彼長符合老子所倡導的“道”顯得自然。農村教育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兩極分化。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貓論”經濟理論也使農民思想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發家致富奔小康成了農民的價值追求。教育似乎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讀書無用論”再次進人們視野似乎還颳起一陣妖風,蠱惑農民認知。農村教育人為不被重視,大面積學困生能證明一切。

買房改變農民身份已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選擇。教育改變命運的功能對農民來說已經不是唯一選項,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學的年代也逐漸離我們遠去。隨之而來,終身學習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學習成了生存的必須。

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發展。


吹葉人


"農村家庭為什麼要'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首先,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認定,現在不僅僅是農村家庭重視扶持想方設法供孩子上大學,城市家庭不亞於農村家庭,而且"農村家庭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觀念改變,離不開城市家庭供孩子上大學的"感染"與吸引。

一,農村家庭重視孩子讀書與"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經歷,主要有兩個階段性突顯,簡單說,在政策與制度實行大學生"包分配"時代,國家或者地方政府提倡孩子考入大學就是找到了"吃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