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所背诗词中,你记忆最深刻诗词是哪一首?为什么?

乡厨的菜单


我的小学阶段只能诵读毛主席诗词。老人家当年公开发表的三十几首诗词全部背诵下来了,到现在还完整记得,最深刻是《七律•长征》和《西江月•井冈山》。粉碎“四人帮”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录像重新公映,这两首均是其中唱段,很长时间,当地广播站经常播,文字印象不断加深,还带上了画面。少年之后最喜欢的是《忆秦娥•娄山关》,觉得最合词艺,高中阶段一次参加书法比赛,我用草书写了这首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个少年内心不知从何时开始就产生莫名激动,直至现在。

    小学阶段古诗词名篇不可能接触(那时是被禁),唯一接触到的是1975年的“批水浒运动”中,父亲被指定为单位的批水浒辅导员,领了一套统一下发的《水浒传》,作为批判运动所用反面教材。我则被学校指定为红小兵宣传员,上台讲水浒故事。我在父亲指导下读《水浒传》原文,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一幕,背诵了那首《西江月》,现时留下印象的只有最后两句“他年若得雪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我上台讲水浒故事,只选了“宋江怒杀阎婆惜”“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两个片段,基本靠死记硬背,而这首词也就放下了。批水浒,目的是批判“投降主义”路线,大概是认为宋江上梁山的动机不纯,革命不彻底,对反动派、反革命路线一直抱有幻想,最后还是投降了,葬送了革命。宋江的反面,是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方腊,那时歌颂方腊利害,“文革”一过,此处也就过了。

粉碎“四人帮”后,我上初中。这时才开始接触到大量古诗词,因为五六十年代的一些著名选本开始再版了。刘逸生先生著的《唐诗小札》最喜欢读,第一首深深印在脑海中的是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小开始源源不断的英雄主义教育,我们这一代人内心的“壮怀激烈”恐怕是一辈子的了。初中后期开始大量读辛弃疾的词,其中《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最有感觉,后来很认同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此词的评价“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其词云: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小学生初中生,优点是记性好,缺点是理解力、鉴赏力未完全发育。这个阶段,好的选本、好的辅导老师尤显重要。真正对诗词有点眼力,是在高中后期开始到进修大学课程的阶段。原来狂喜李白、王维,慢慢转向了屈原、陶渊明、阮籍、杜甫、李商隐;原来视宋词中的豪放派为珍品,慢慢向了温庭筠、秦观、晏几道、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张炎。这个时期看了大量清人的词话,尤于张惠言、周济、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处得益。诗则出入晚明到民国的诗话诗评,钱谦益、方东树、陈衍、高步瀛等人的诗学观,对我影响甚大。大概自己那点诗词的爱好和感觉就这样打下基础的吧。

2019.4.24


唔好嘈


小学背诵的诗歌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首诗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很惭愧,到现在也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更不知作者姓甚名谁。

说来丢人小时候不知道这是一首诗,一直以为是一首儿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首诗。这首诗写的也不知道怎么评价,就是因为小时候对他死记硬背的,再加上诗文写的特别简单,所以印象深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平心而论的讲这首诗水准一般,不过这种儿歌性质的诗文,本身就有很好的启蒙效果,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文字的幼童来说浅显易懂,实在是一首不错的启蒙诗。



道友请留步等等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在外地工作了,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生怕爸爸妈妈问过得好不好,哽咽的话说不出口,视频的时候,看他们的两鬓又多了白发,家里的好吃拿出来给我看,馋馋我,其实我知道他们是不舍得吃,告诉我他们在家很好,我的心里特别难受,既心疼又怨自己。


西瓜不该羡慕柠檬的酸208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赵军超189544649045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划清波。


幸福之福州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脑残宝宝


《早发白帝城》是我在念小学的时候最早读过的第一首李白写作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忠哥Zhongge


我上小学时,学的第一首古诗是——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