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刊》发表的诗读不懂,反而被人说成好诗?

亦诗4


诗歌的来源

据资料记载:最初诗歌的起源,与劳动有关,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自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的最早的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也在迅速发展,越来越丰富奥妙。


诗歌,这个词语来源与古代,在古代配乐的韵文叫“歌”,不能配乐的韵文叫“诗”,比如我国比较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流传2千多年。比较流传的《诗经》中的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裙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首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优美,让人喜之不尽,这是文字的魅力。古典诗歌发展到后来,汉代的“乐府”,唐诗宋词,更是诗词的一座高峰。前面已经举例,这里不再赘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字的运用和发展,以及现代出现了新诗,其形式自由,意象丰美,不像古代诗需要讲究格式和韵律,也被广大文人所喜爱。

关于《诗刊》

我最早知道《诗刊》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从亲戚家里拿来一本《诗刊》。不记得当时读谁的诗了,只觉得当时读一首诗歌后,与诗词形式格式一点也不一样,似乎这样的诗歌更易懂,也更能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绪。

从网络上查阅,《诗刊》是1957年1月份创刊于北京,到如今已经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的老刊物,自己记忆那么深刻,都没有想着认真订阅,也是遗憾的事。现在我的书橱里有北岛、舒婷、海子、徐志摩、泰戈尔等诗集,有时也拿来阅读。对于现代诗歌,还是有一定的情愫的。我想着,七八十年代的出生的人,对于文学还是有着一定的情结的。

当时的我正迷恋沉醉在唐诗宋词之中,于现代诗歌不大接触。虽然不想着认真阅读,也知道徐志摩、舒婷、背到和江河。同学之中也有偷偷的模仿写诗歌的,却不敢拿出来,怕同学们耻笑。

对于诗歌,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

《诗刊》上发表的诗歌,每个读者理解不一样,评价就不一样。有的觉得特别浅显,简直不像诗歌,就像把长句截断成短句。有的诗歌特别好,就像一颗颗珠玉,让人爱不释手。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观点不同,经历不同,由此产生审美观不一样。

诗歌有的语言精炼,意象明确,一般读者看到就明白作者表达的意思。虽然作者的诗歌很好懂,由于语言提炼地好,刚大多数人都接受。这样的诗歌也不错,


比如徐志摩的最著名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诗歌脍炙人口,历来被广大诗歌爱好者喜欢,这样的诗歌明白易懂,也是特别好的诗歌。语言精炼柔美,圆熟精巧,用虚实相间的表达方式,勾勒出一幅精美的意境。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现在读着,一样让人动容,喜欢,赞叹。

他们这些诗歌普遍感觉,就是诗人表达的方式,很快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在一种意境中产生共鸣。也有的诗歌,意象运用的比较抽象,每个作者读着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

我也早几年也写过一些现代诗歌,总觉得自己意象打不开,立意不高,自己就放弃了。只在《绿风》等上发表过几首小诗。

有时看看《诗刊》的诗歌,也觉得很不错。有的诗歌虽然作者词语思维跳跃性的空间大,有点跟不上,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多少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读起来有点看不懂的,应该是阅读支持诗歌比较少,可能也是不喜欢那种隐晦的比喻。再说,多数人读不懂的诗歌,不一定诗歌就不好。不大经常这诗歌的,若拿过来一首就看懂,也不叫诗歌了。


每个作者写诗喜好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白居易这诗歌,就力求浅显易懂。白居易很少运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诗,妇幼皆知,一看就懂,不失是一首好诗。但是

有的诗人就喜欢运用典故,读书不多的人,很难理解作者的用意。这也是一种习惯和爱好。

比如李义山的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历来对这首诗评价不一,莫衷一是。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但掩饰不了这首诗的语言精美和意象深远。全诗词藻华美,感情真挚,含蓄深沉,感人至深。一般看不懂古诗的人,也许不知道这首诗是不是好,酷爱古诗的人,多数觉得好。

所以,看不懂的诗歌,有时也是作者运用的意象隐晦,表达方式上不够直白。有时也是读者平时不大看诗歌,对于诗歌的理解,与作者无法共鸣。不管怎么说,不一定发表出来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也可能是良莠不齐,也可能是编辑喜欢这种风格吧。

前段时间,与当地的文友小聚,一位我比较敬重的老诗人张老说,现代的诗歌,严格的说应该是舶来品,与中古代诗歌有区别。现代诗歌应该称为“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应该追源到清代末期,属于诗歌的一种。中国最早的活跃的诗人,都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比较大。张老说《诗刊》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他就在《诗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歌,现在由于年龄大了,写诗歌就是与我们当地的文友交流。他自己一直在写,只是发表的欲望却淡了。

这里我私自发出来一首张老的一首关于乡村的诗歌,是属于易懂还是难懂,请文友们评论:

诗歌:乡村往事(组诗其中一)

村庄 玩笑

是逢场作戏还是善意的玩笑

两个天造的情种,说我与她

天生地造的一对。搓合

上演一场活报剧

她饰演娘子,我出演官人

瓜棚草寮, 搭起婚床

苦读赶考做官,忙忙碌碌

恋爱结婚生子,卿卿我我

一对夫妇,共枕同眠

一对冤家,白头偕老

一个下午,演绎漫长的一生

......


一串七珠


姑且先用自己写的两首拙诗表达一下对创作诗歌简浅认识!

《露》

昨夜无风雨

叶叶珠泪倾

花开易谢去

如此还伤心

人生如朝露

努力着坚强,撕裂着释然,生是一牛,活是口舌!

内人喜欢花花草草,种在阳台上。今天早晨一看,叶子上全是露珠,随口吟了一句,“花开易谢去,如此还伤心”,内人说她喜爱这句,贴近人生。


《蹉跎岁月,风随心舞》

清晨

我推开一扇门

将黎明剖开

裹住黑暗



黄昏

我点亮一盏灯

将黑喑揉碎

浅笑低吟



深夜

我支开一叶窗

月盈或亏

梦里诗书

都不寂寞

(偶得一句,遂成小诗)

诗歌,亦诗亦歌!一首好诗,来自灵魂的表述,发自肺腑的声音。

诗歌是人类艺术的瑰宝,阳春白雪的盛筵,不是下里巴下的快餐。不是一堆文字罗列在一起就能称为“诗”!

李白的《将进酒》、《长相思》、《蜀道难》《月下独酌》、《静夜思》、《夜宿山寺》、《朝发白帝城》都是绝品华章,《静夜思》《夜宿山寺》、《朝发白帝城》妇儒皆知,《将进酒》、《蜀道难》、《长相思》能够背诵理解的恐怕就不多了!所谓曲高和寡,并非罪过,追求诗歌的巅峰才是最伟大的诗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能力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懂《红楼梦》……

诗歌平民化便不代表什么样涵养


都能写诗或者写出的诗什么人都能懂!诗歌是艺术,天生高雅,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传唱百载千秋的诗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那里面包涵了诗人对世界的剖析与文字的交融,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一字一词,都无从挑剔……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多数人只知道前半阙,这其中的原由一目了然。你不懂的不见得不是好诗也不见得就是好诗,好诗只有懂它的人才能理会!用心写诗,用心品诗!

现代诗当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经典,好象很难寻找如梦如画的现代诗,似乎只能从琼瑶、三毛的小说、港台歌曲里可以掘取……好的诗歌的被岁月封存,终有一天,拔云见日,万人空巷……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是诗,“意、境、辞”缺一不能成诗,诗里没有俗气,诗里没有功利,写诗的那一刻,忘记了世界,飘浮在文字的海洋里,与日月对话,和忧喜相伴……

水平有限!海涵!容许我推荐我的两个良师益友(西山诗词客、逹文)的佳作,证明当代有一群为数不多为“古诗词”传承默默奉献的平民诗人!(有兴趣学诗词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这两位博学多才、平易近人的诗人,受益匪浅哦!)


原创游侠诗!最后一弹,《从此江湖踪影绝,归去来兮!》

西山诗词客

引子

自金庸先生离去,越发觉得,这些江湖系列的诗稿显得多么零落苍白,不堪文章!这世上没了你,又如何再有那片江湖… 飘潇风雨十年客,云衣雪剑游侠儿……从此,江湖如梦,游侠归空!


正文

往去轮回悲喜怀,蓬门芳舍为君开。

梨花倚处溶溶泪,梅子妍时点点哀。

快意纵横平九曲,柔心生发理千苔。

底知永别江湖梦,碧落黄泉两剪裁。

结语

从此,不再江湖!


2018自选字:漂——辗转行吟舍得间「七律」

逹文

秋去冬来跨岁还,昨年伴雁错重山。

蜀川雪片湮尘色,海客桡痕皱鬓颜。

北调南腔磨耳顺,热风冷雨养心闲。

浮翩一世多漂泊,辗转行吟舍得间。


应老友负薪映雪在悟空问答邀答:2018自选字。凑诗以为纪念。

从2017年秋至2018年冬,因故离川,辗转粤琼一年有余。个中苦乐自知,有舍有得。尤幸秃笔未弃,诗心未泯,且行且吟且自乐。辗转之间,人更老,心更平也!

(负薪映雪感谢你的阅读与关注!为你写诗,为你读诗,为你推荐当代最好的诗人、最美的诗歌!)

引用文章征得好友西山诗词客、逹文许可!图片源自网络,著作权归本所有!



负薪映雪


中国《诗刊》中,有些诗确实让人读不懂,读得眼睛发直,脑壳发懵。然而总有人大夸特夸这些诗,说它们代表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读不懂这些诗的人们是何许人?广大人民群众也;说它是好诗的人是何许人,《诗刊》内部人员也。张三吹捧李四的诗作,李四吹捧张三的诗作,就是这样,这伙人聚集在深井里,自吹自擂,自高自大,在其狭窄视野里看到一朵云,就说:一朵云,在孤独地旅行,我看得头脑发晕……听到一声雷,就说:一声雷,在寂寞地怒吼,我听得心里难熬……这是诗吗?然而他们认为这是好诗。娱乐圈,有垄断,个别所谓明星的演员的演出分明是阴阳怪气的鬼哭狼嚎,其内部人员就说这是动人心魄的莺歌燕声。文化产业也有垄断,《诗刊》被这伙人垄断了,他们的粗制滥造就充斥其中,民间诗歌的精华就进不来。于是名为中国诗歌高地的《诗刊》就沦为滥竽充数的洼地,真是不忍目睹啊!

诗歌必须具有两大基本要素,才能称为诗歌。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赋予读者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二是要有充沛的情感,让读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果是阴阳怪气和无病呻吟,就是毒药了。因为这种诗会让读者精神颓废,而患抑郁症。

我坚持认为,《诗刊》要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诗歌高地和圣地,就必须向民间广泛征稿,让民间诗歌中的精华堂而皇之地荣登在《诗刊》中。比如前不久我发表在头条上的一首诗就应该刊登在《诗刊》上。现在我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抄录如下:

“今天是2018年10月13曰,就在今天,我的一位恩师游览了峨眉金顶风景区。凝视他给我微信上发来的显示今天那里奇幻风景的照片,想起前不久一名女大学生在这里跳崖自杀的悲剧事件,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岁月悠悠,人生漫漫。私人感叹,而作小诗一首。我想: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没有看清自我生命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万生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理由和价值,何况人呢?

《峨眉金顶的幻影》

(一)

峨眉金顶

永远试图抓住飞渡的乱云

牢牢关住浓重的迷雾

使高远永远匍匐于地

让辽阔永远逃循无形

一片苍苍茫茫

一派迷迷糊糊

掩住了悬崖的坚毅伟岸

遮盖了劲松的从容沉稳

是壮观吗

是神奇吗

只有空茫,只有迷茫

在岁月里沉寂

(二)

峨眉金顶

永远俯瞰着芸芸众生的匆忙奔忙

永远俯视着漫漫人生的跋山涉水

所有的生死荣辱

一切的喜怒哀乐

它得意地看清了人世

而人们却永远摸不到它的边际

总有人看不到自我存在的理由

看不到自我活着的价值

而风光依旧

岁月安好

(三)

峨眉金顶

那永远无语的沉默里

那永远迷离的幻影里

没有玉液琼浆

没有稻田麦地

任何人把生命扑向深渊幻影里

只有走向西天的去路

淋漓的鲜血

迸射不出耀眼的光芒

缕缕芳魂

找不到栖息的家园

(四)

看山总是山

永远看不到神仙的驾到

看水总是水

永远看不到蛟龙的升腾

收回逃循的目光

庄重地注视自己吧

返回流亡的脚步

庄严地重新启程吧

岁月悠悠,人生漫漫

用坚强点缀人生旅途

用勇敢托起人生过程

于是

生命成就辽阔的风景

生活映出高远的意境

但求生活安好

只因你我负重前行”

这首诗难道不是一首好诗吗?但是,我认为,也许要等我死去多年后才能成为名诗。何也,《诗刊》被内部人员垄断了。


黄生君




《诗刊》应该是我国官方最权威的诗歌纸版刊物,可以说是我国的诗歌高地,在我年轻的时候把《诗刊》视为诗歌的圣地,《诗刊》也确实发表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功不可没。但现在我可以不客气的说,《诗刊》的高层及编辑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没能与时俱进,《诗刊》已经与社会,与生活严重的脱节,变成了一个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小众刊物。订阅《诗刊》的基本是怀有某种情怀的作者及公款,送给普通人基本就是卖废纸,纸张质量倒不错。《诗刊》发表的诗大多数为不知所云的朦胧诗,说好的人绝对是极少数,是那些思想停留在上世纪的老古董,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把持着话语权,另外说好的是人云亦云或者为了趋炎附势而口是心非的人,还有就是觉得自己水平高人一等,装逼的人。就像大家看皇帝没穿衣服却没人敢说一样。怕说看不懂自己水平不高,智商不够。到头条上听听群众的呼声,几乎全是一面倒的炮轰!头条里可以说人才济济,高手如云,一个中文系本科生都看不懂的诗怎么能成为好诗?就几个砖家,几个评委就定义了?能流传千古的名篇无不是受到人民的认可,在群众中口口相传,得到公认的,不是几个人说了算,诗好不好一定是读者说了算,一定是人民说了算!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当时靠皇帝的权威强行推广,到现在流传的谁能背上几篇?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直就是口语,天下华人哪个不知,可以说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学语小儿妇孺皆知,那些大师们,砖家们醒醒吧!不是让人读不懂的才是好诗!能读懂才是好诗的基本元素。尤其是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快,读文章是为了娱乐,谁有那些时间去破译你那些无聊的密码?在小圈子里互相吹捧,自娱自乐可以,就不要拿出来强奸读者的审美,污染读者的视听了!就不要再一厢情愿地自封百年来最优秀的,最有影响,最唯美的诗了!



我心目中的好诗应该这样:

1.蕴含着真挚浓烈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韵律美。

3.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推陈出新。

4.净化读者的心灵,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

5.提升读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水平。

6.读起来有意思,有韵味。

7.接地气,反应社会生活。

一家之言,人微言轻,但是我的心声!



下面我把《诗刊》3月头条头条诗人的两首诗节录如下。不可否认,作者很有才华,但说心里话,我也是中文本科还写点诗,但我看不懂,也不喜欢,读着难受,没有给我带来审美体验,也没有提升我对世界的认知,对不起我真的不喜欢!

《诗刊》2018年3月头条诗人——江非。 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屈原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海子诗歌奖、诗刊年度青年诗人奖、两岸桂冠诗人奖、北京文学奖等。

《仙鹤》

是的,仙鹤来自内心——

我和你一起开车去往海湾

很晚了。有一年

夏天。星光闪烁,水面上也有光亮

溢出

在一个宽大的门槛内

蓝色的行星,犹如一阵风停止了卷动

我和你,把车停在一棵长青松下

车轮沿着松针,继续穿过世界

在远处的灯塔上,光依靠眨动

唤起人对于人世的不断重复的感觉 我们几乎能看见那闪动中隐藏的银器

看到黑夜中那些细微到无的事物

而仙鹤此时在内心的深处涌起—— 但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起

如那些曾经独自伫立的真实的事物 我们站着,面对着海湾,一遍一遍

地否定,

又一次一次地肯定



《地鹊》

要去那荒地上种上一畦青菜

去那儿给闲着的种子安个家

不用怕有虫子会在夜间吃掉它们

也不怕半夜会有更大的动物走过来践踏

给那地上没有生机的荒凉

添上一些新的事物

一些有根和花的事物

一抹新绿,等到春暖花开时

要听听那荒地它说,好,行,可以 要听听铲子培土,而根开始

那荒地,它在你每天都要走过的路边上

已经在那里荒芜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荒凉得有些让人心疼的一块空地

好像风一吹,就可以把它吹散

如今它需要锚、根、希望、力 和一份干净的勇气

下 午 我请我来看看我自己 我问了我几个问题

请我坐下

我为我掸掉鞋子上的土

显得有些客气

我说客气点没有什么不好

一生难得有这么一次

一生难得有这么一次

我被我邀请到这所房子里来看看我自己

我看到我已经旧了

脸上已经布满了沧桑

我挨着我坐下

看见我已经没有细致的爱

身体上也没有了光

我坐在那里

我在一件孤单的事物里

我孤独地睡着了

爱 情

在一间屋子里待久了

总得出去看看

总得有人敲门

喊那人出来

一个人太静了

总得有一些声响

总得咳嗽两下

把废纸扔进废纸篓

一个人太少了

总得有一个人来打搅

总得把两个人重叠为一个身影

把两份孤独合为一个孤独

总得在一个地方相见

在另一个地方分手

然后握握手

从原路返回

天国的模样

天国一定是我的故乡的模样

住在天国里的人一定是

我的邻居那样

有两个孩子,吃早餐

穿着一件夹克过冬

一定有一辆自行车,可以骑着

穿过天国的街头

沿途有无花果树,和喜欢

吃无花果的女孩

有书籍和读者

白天和黑夜

唯一和杂多

人们围在一张桌子的周围,

聊天 和谈论未来的天气

直至一首诗的结束

我的灵魂

我感到我的灵魂

在渐渐地离开我,

它要去寻找 一个新的容器

我感到它已经

越来越厌倦,要将我遗忘

它不想和我说话,把脸转过去

它走在我的前面,背对着我

它将我遗弃,扔在一条路旁

好一阵子,才回过头找我

它把我带回家里,让我不要再到外面去

它比我还要悲伤,不想虚度这时光 它比我还伤心,不想再去爱任何人 它比我还绝望,不想再来到这人世 它让我把自己变得快乐一些

澄明一些,崇高一些

它还愿意陪我度完这剩下的日子

尽管日子已被虚空填满,而虚无继续

那些虚度的光阴

也算是对真理的一种服侍

黄昏的喜鹊

黄昏时我想起了我曾见过的几只喜鹊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想起它们

日暮时分人应该想到乌鸦

而不是喜鹊

我想起了它们准确的数量

三只

我想起了它们出现的

准确的时间

冬日午后的三点

我想起了

它们现身的准确位置

我故乡一条小河

对岸的小树林

我想起了

除了我

还同时看见它们的

另一个人

我的母亲

我 /我的母亲 /三只喜鹊 /我们同时沿着河的两岸走着/ 要去干什么?


书生老崔520


题主,你怎么能这么提问题呢?在《诗刊》发表的诗,看不懂不是很正常吗?《诗刊》的诗,你能都能看懂,那《诗刊》不是太掉价了吗?那诗,还能是好诗吗?



我必须告诉你,我就是一个诗人,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是能在《诗刊》发表诗歌的诗人。《诗刊》有多厉害您造吗,这么说吧,我在《诗刊》发表的诗歌我敢肯定你一首都读不懂。读不懂,就对了!我还必须告诉你,我写的诗就不是让你这种低水平的人看的,我写的诗是给一百年以后的人看的,甚至是给外星人看的,你看不懂不是很正常吗?

看不懂,就是代表着高质量,因为我要表达的东西非常的高深莫测。你问我,表达是什么?你不能这么问啊,其实我也不懂表达什么。我前面说过了,我是写给100年以后的外星人看的,他们会看得懂。有些诗歌评论家,就是那啥,屁?不是不能这么不文明。我是说,那些诗评家评论我的诗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的,我有表达那个意思吗?我怎么不知道。其实,我也需要他们帮我瞎吹捧啊,这样我就更高深莫测了,管他读懂没读懂怎么评,反正说我好话就行,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是钟馗和鬼一起吃饭啊。



没有人敢明目张胆说我诗歌不好,我身上有很多标签,我是全国级别的协会会员,目前正在运作弄个理事啥的,我还得过很多大奖,参加过很多诗会,我现在很是著名!我这样一个诗人,你敢说我诗歌不好?你敢说我不好,那就暴露了你水平低没文化!

你说什么?你让我把我名字隐去,然后寄给《诗刊》看看会不会发表?你说这又何必呢?我身上这么多标签,闪闪发光,斑斓迷幻,我干嘛不用!你说它是皇帝的新衣也好,还是别的啥也好,你有吗?你是葡萄酸!



说什么,我写一篇小小的短文,文理不通,到处都是都是病句,那是我故意的知道吗?那是我们超级诗人超级的写作方法。不跟你说了,跟低文化的人交流实在难,你跟我实在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这就要写诗去了,我要弄出一组20首,我知道主编和编辑爱好什么,明天让他们把我的诗发表在最主要的栏目上。


巴人日记


一般看不懂的诗刊,就像炒菜、炒鸡蛋、炒龙肉,吃不死人;也看不死人,什么不是炒作出来的?特别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譬如;外国的男女群裸!外星人、等等太多离奇古怪的事件,充溢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所以人即是魔又是人,喜怒无常、变化多端、诡异异常,难辨真假,整个一个是非黑白占全了的妖魔化时代,除非你识破了阴谋家的丑恶嘴脸,不让他们洗你的脑,识破阴谋诡计,用所学知识重新开辟一条新路,彻底跳出原来的固有认知,形成新的认知思维体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就是神仙、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自己就是自己的王。人生我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彻底的摆脱了诱惑、彻底的获得了自由,原来快乐如此简单,简单到天天做神仙。


用户5490835590499除


可以举个例子,拿一首《诗刊》上发表的“读不懂”的诗,大家一起来看,为啥会“读不懂”

,到底好在哪里?或者真的是编辑看走眼或者是人情稿,确实不好。

诗歌在众多文学体裁中,相对来说,是小众的。也就是说喜欢读诗的人相比于小说或者散文要少。原因是诗歌读起来有点“费劲”,其实不需要用劲,而是要动脑筋。我反对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诗歌写作怪现象。但是,反过来,要求诗歌明白晓畅,一看就懂,而且要求大多数读者一看就懂,那又是走极端了。

我声明一下,本人下面的话并无轻视或者小看或者贬低任何人。我要说的是,诗歌不是适合任何人的,甚至只是给一部分人看的。有些人看不懂很正常,可以不看。把诗歌读懂,是需要一点艺术素养的。我这里没有说文化水平,有些人没有多少文化,如小学、初中,但是对诗歌语言却有较强的理解力,能读懂,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因此,对于诗歌,不必读不懂就说不好(这里并不是说让人读不懂就一定是好诗),也不能把诗人当“疯子”看待(确实诗人们有异于一般人的思绪和语言表达),喜欢的就多看,和有共同语言的多交流,不喜欢的可以不看,看看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就如我,不怎么爱好体育,我就少看体育节目。

最后说点与诗歌直接相关的话,有同好的请多指教,有不喜欢的也请多包涵。譬如,春天看到满园桃花盛开,诗人会说“看到了花香”(能看到“香”,是不是病句子?这里有通感)。秋天,稻子成熟了,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诗人会说“闻到农人汗水芬芳”(汗水芬芳吗?不是汗臭味吗?这里有爱)。

人人“读得懂”不是好诗的必备标准。有些人“读不懂”并不是坏诗的标签。


红枫诗笺


诗,为什么叫诗,因为诗不是散文,不是说明文。这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散文,论文,说明文,一定要写的明白,让人能看读。它就像做熟的饭,端上来就能吃。而诗却不一样,它不是要明白地告诉你什么,它让你去想象,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想象。一首诗,一百个人就能读出一百种意思。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诗词欣赏能力去读诗,你就什么都读不出来,也就是读不懂。这就像吃饭一样,诗给你了许多食材,让你动手去你菜,一百个人就会的出一百种菜。如果你根本就不会做菜,你看着食材就感觉没法吃。欣赏文学作品,有的喜欢散文,吃现成的饭,主要品尝别人做出的味道。有的人喜欢诗,喜欢按照自己的喜爱做菜,主要喜欢品尝自已参与做的菜。

总结起来一句话,说诗看不懂,那是因为你没有欣赏诗的能力。


曹新友


谢敬!为什么《诗刊》发表的诗读不懂,反而被人说成好诗?

这就对了,看诗就点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不能说你看不懂,它就不是好诗,其实有的诗它就处在朦胧的状态!如果诗不拽,好像就没有它那幽深的脉络,高深莫测的玄妙!…!意境优美的旋律就不那么迷人,



如果诗不玩点儿文字游戏,就不显得那么的神秘了!个人觉得诗还是拽点儿好!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细小入微,都要那么拽一拽,才有了它特殊的韵味儿!《诗刊》发表的诗读不懂,那是你的事儿,你读不懂就不能说此诗不好!而真正的好诗是结合古风新韵,把现实生活揉进去,让人嗅到花的芳香,试作!吟诗一首!



鸟语花香春盎然,

莺歌燕舞蝶戏欢,

陌头堤翠杨柳色,

十里桃红景怡人!

一个美好春天的景象赫然纸上,仿佛我们却闻到了春天的味道!诗是陶冶人的情操,是灵与魂的交融!瞎编乱造,定会被淘汰和埋葬!达到经典才是永恒!!


我的回答完毕!(谢题主!谢阅)🙏🙏!业余!业余!纯属业余!娱乐便好!🙏🙏🤝🤝!


转运中的幸福


为什么《诗刊》发表的诗读不懂,反而被人说成好诗?

这个问题不只是你一个人的困惑,它也是许多人的困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说你听,未必对,但一定是我的肺腑之言。

首先,《诗刊》作为我国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能在其上发表的诗歌,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诗歌,当然这是推理出来的结论!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中国是一个相信权威的国家!

其次,读不懂可能有两个原因。

1,其诗作可能属于朦胧诗,抽象诗。诗的意境与传达之意可能比较隐晦,只有作者与少数有其同感的人方可领悟。

有人说:越抽象越矛盾越是难以理解的诗越是好诗。

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唐宋那么多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那些能够传送千古的名篇名句有多少是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更多的还是带有些许夸张与比喻,带有意象与情感的人人能听懂的人间诗意大实话!

因此,古体诗比新体诗更接地气,更易理解,更像人在作供人品读的诗,而不是人在做供神观瞧的诗!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佳作频频,传播久远;今人诗作多多却只能自品。

他们过于朦胧,过于抽象,让凡夫俗子的我们跟不上他们飞跃的思绪,我们平庸的大脑不足以破解他们的诗码!

诗是写给老百姓的,是传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给他们看的,用他们都读不懂的语言能讲明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吗?

诗歌要意境高远,语言要优美,要含蓄,我不反对!但一定不要过了头,只有自己能够读懂的诗作还叫诗吗?伟大的诗要有伟大的读者去品读,去赏识。诗人要做人民的大众诗人而不是做孤芳自赏的孤独诗人!对吗?

2,读不懂,可能是你诗词功力太浅,参不透其中深意。这就是你的文化素养不佳,而非诗本身不佳!需要提高!

以上就是我粗陋的见解。因学问有限,见识不广,言语不周之处还请谅解!

我想对诗人们说:

诗歌给了我们诗意的笔,我们却用它写出朦胧的世界!我们想看真实的世界,请不要写得太朦胧,我们看不清!

最后献上一首我的拙作,原创诗一首,你看它是否朦胧,是否清如许?

《无名草》

我愿

做一株无名草

隐藏

在山脚下

无名的角落里

我要

偷窥

这世间

一切的美好

只为

忘记

我的渺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