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故事来形容出你读书所领悟到的东西,你可以吗?

强萍思思


由于从小受到家庭条件限制,不能圆大学梦,读完初中只能尽快选择读一个包分配工作的中专。

我上了师范,然后毕业就走上了讲台。

怀着自己满腔的热情,做了一名老师。但是始终喜欢读书,而且有空就读书。

因为我觉得书里可以感受到自己没有体验过的生活,书里可以去到世界各地去游历。

书,给人的是一种神奇的境界,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读书,在书里得到自己内心的富足。


浅浅无盐


说起读书我是最头疼的,因为小时候特别调皮😜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把一本书立起来放在书桌上,然后自己就趴在书桌上睡觉我,每次当我快睡着的时候老师就会拿着一根小棍子来轻轻的打我头。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是我的表哥,是我舅舅的儿子,因为读小学的时候特别调皮,老师根本就管不了我,再课堂上也根本听不进老师讲的是什么,那时候哪怕是表哥轻轻的打了我,放了学我就会去像舅舅告状的说他打我,还说把我打傻了怎么办?😱

现在想起小时候读书不认真,不好好学习真的是挺后悔的。

唉!世上什么药都有卖就是没有后悔药卖啊,如果有后悔药卖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绝不调皮。

不过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虽然不认真,不好好学习,但是放了学回来,我特别喜欢看小说和连环画,最迷恋的还是小说,就跟现在的小孩玩游戏一样上瘾,那时候我看小说也是特别上瘾,一本小说无论它有多厚我都会在几天之类把它看完,小的时候我们那里没有电灯,每天还是点的煤油灯,记得好多晚上为了看书,就会悄悄的把一盏灯加满煤油躲在床上看书,有时看到好看的小说还会看到凌晨三点到四点才睡觉,所以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很多天都会打瞌睡的。

记得有几次在床上看书的时候不小心还把蚊帐烧烂了的,为此还被老妈骂过呢,

因为读书读不进,上到初一就没上了,那时候因为年龄还小,也没去那就在家里帮大人养养猪呀,干点农活什么的。

从小我就喜欢看小说,也养成了看小说的习惯,所以我无论去哪里或者做什么事,我的手上都会有一本小说书的,那时候我的爱好就是小说,好像小说就是我的朋友一样,那时候如果看到一本好看的小说,我会把它当成宝贝一样。

其实现在想起来喜欢看小说也不是一件坏事哈😄



ahc芬


我们大院在放映智取威虎山,我看到穿着绿军装的解放军披着白色的披风在舞台上游走。我没有见过滑雪,不知道那是滑雪的动作,以为是编的舞蹈动作。后来在家里无意间找到了一本残缺的林海雪原的书,才知道了,智取威虎山只是它的一部分。它还有攻打奶头山消灭许大马棒,与大锅盔的侯专员、谢文东、马希山等土匪斗智斗勇。可惜它的后半部分没了,前面也撕了不少。我攒足了钱想买一本完整的林海雪原,但是一直没有如愿。林海雪原的故事对我的教育很大,小白鸽说过那么一句话,没有女人,即没有母亲,也没有爱。在十几个人的小分队了,就一个可爱的小白鸽,她跟男人一样吃苦受累,在别人睡下后,她还要检查战士们的伤痛,她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我想到了为中国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刘胡兰、江姐等女同胞们,在后方努力生产的姐妹们,没有她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我要向她们致敬。


我是绿叶上的红蜻蜓


从小喜欢读书,当时我们农村很少有书,只有邻居家有些连环画,包括整套的水浒传,他家有一个小孩是我的同班同学,我放学后经常到他家里去玩,翻看连环画,一本接一本的看,精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深深的吸引了我,看了就不愿意放下,我读书的兴趣,就是从迷上连环画开始的。

从借书看到买书看,也是先从买连环画开始的。邻居家的连环画很快都看完了,我看到镇上一个小书店中新进了一批连环画小人书,我看上了一套六十本的三国演义,每本几毛钱。一套要二十几元,我没有这么多钱,当时我父母在生产队里干一天农活还挣不了一元钱。

但我真的是太喜欢那套连环画了,我也不好向父母开口要钱,父母要维住一家人的生计,拿不出钱给我买书的。怎样筹到这二十几元钱呢?天无绝人之路,我发现供销社收购部收购废品,我眼镜一亮,于是我放学后就去拣废品,把人们丢弃的废纸废铁玻璃瓶什么的,收集起来,然后卖给收购部,积少成多,经过近二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过年时爷爷给我的压岁钱,总算凑够了买那套三国演义的钱。当我把一张张整理待整整齐齐的一角弍角的毛票点给小书店的营业员,营业员将那套崭新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小心的包扎好,交到了我的手里,于是我有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书。

以后我用同样的办法,拣废品买书,买了不少书,到六年级时,家中己成一个小小图书室,当然有很多书不是买来的,是我从废品收购部的废书报堆中淘来的。我用拣来的二倍三倍的废纸去换我看中的书,收购部的阿姨和我关系很好,有时收到了好书或好的旧期刊杂志,会主动通知我,让我去选。

家中书多了,就和小伙伴们分享,同学们放学后都喜欢上我家看书,我家小小图书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受到过县团委少工委的表扬,奖励我一本红岩和林海雪原。

以后工作了,有收入了,买的书就更多了,我不吸烟,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瀛島青松


有一天,我们村的王二,要买我的小吃车,我买的时候花了1700,我准备,800元卖给他,他却说贵,我说你出个价,他说200元,我说太少不卖,心里想我的车子^8成新,都是不锈钢,用了不到3个月,卖废铁也得200多,虽没卖心里生气,买东西不动脑子,那有那么贱的。我想起我在书上看的一个故事,一个长工给财主干了年给了他几十块大洋,老财主故意问长工,你看我家这么多产业,有许多钱,你想和我一样有钱吗,长工说当然想,那我把方法卖给你,你得把你的工钱给我,,长工犹豫一会,答应了,财主收了钱说听好了,走新路不忘老路,完了,长工顿时感觉被骗,没办法,财主让厨房给他做了一锅馒头,让他到家以后再吃,路上不能吃,又给了他几块钱,打发走了,在回家的路,发现又修了一条新路,旁边一条老路,走哪条呢。他想到老板给他说,走新路不望老路,花钱买的走老路吧。比新路远点,但路熟,过了一天多到家了,妇人出门接他,问他怎么活着回来的,他当时就生气了,你想让我死,妇人解释到不是,咱村几个外出打工的,前几天回来走的新路,被山上的土匪给抢了,人还给打死了,男的一听,觉得这钱没白花,妇人问挣多少钱,男的说钱让我买了智慧了,要不回不来了,妇人说花就花吧,人没事就行,老板给我一些干粮,让我回家吃,你去蒸上吧,妇人做饭的时候突然发现干粮里都是钱。老板把钱放干粮里了。男顿时明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看似坏事并非坏事。


海水148974422


我小时候,总是很烦恼于别人不懂我。。偌大的世界,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懂我呢?

那时候碰到任何事,我也懒得解释,傲娇着呢。。。就一个想法:懂我的人自然懂,会信我。。不懂我的人,我也不屑,解释也没有意义。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个电视剧。里面的人说了一句话:人的内心,就像胶卷的底片,你不打印出来,别人又怎么知道上面拍的是什么?

我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乐于和别人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乐于交流。

虽然不是从书里看到的这句话,但对我影响很大。我那个年代,还会争论该不该给孩子看电视。。。我觉得,对于爱学习的人,从任何地方都会汲取知识。对于不爱学习的人,天天刷题成绩也不会好。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鱼儿游一圈


用宋朝皇帝赵恒的话说,读书会得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从小读书学习,一直到现在,领悟到的东西很多,一两句话那是说不完的。但是,有一点必须要说的是,读书真的能改变一个的命运,而这个被改变的命运是好是坏却难下定论。

在现实生活中,就怕流氓有文化,不怕专家是流氓。即使两个人看的同样的书,上着同样的课,在同一所学校里被用一个老师教导,可他们的命运也许会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所在是秉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文化知识起了个催化作用。小乌龟和小兔子赛跑,你以为谁会先到终点呢?



君子的流年故事


独眼大汉拿刀拍着白净少年的脸颊,恶狠狠道:“小子,别说大爷没提醒你,再有一天你家送不来赎金,大爷就要把你撕票了!”

这独眼大汉非是别人,正是盘踞在刁鹅岭已有数载的强盗头目潘金龙。此人带着手下十几个兄弟在这一带打家劫舍绑票勒索,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县衙也对其进行过几次围剿,听说光上级拨给县衙的剿匪经费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可这刁鹅岭山高林深,捕快一来潘金龙就带着弟兄钻进了深山老林,和捕快玩起了躲猫猫,几天就把捕快玩得没了脾气,只好灰溜溜撤退。

而这个十四五岁的白净少年就是潘金龙刚绑来几天的肉票。他的名字叫刘文成,是县城首富刘大财主的儿子。

刚把刘文成绑到手时,潘金龙着实激动了一阵,想着这首富的儿子怎么不得值个几千两银子。

谁想这刘文成年龄不大,胆子倒不小。他既不哭也不闹,只是平静地对潘金龙说:“绑了我你肯定拿不到赎金,即使我父亲派人送赎金来,那个人一出家门又会从侧门把赎金偷偷送回家里。”

刘文成为何这样说呢?

原来,刘文成是刘大财主的儿子不假,却只是小妾生的庶子。当家的大太太早就想把他们母子赶出家门,有了这天赐良机,又怎会把赎金送来?

听刘文成这样说,潘金龙是半信半疑,不过他也打算好了,赎金送来是最好,送不来的话立马撕票,只把血淋淋的头颅送回刘家,什么时候都不能坏了规矩不是?

如今交赎金的日期只剩下最后一天,少年刘文成表面看上去没什么,内心其实已是万分着急。

他从小懂事,早就暗暗发誓以后要让自己的娘亲过上好日子。可是这刘家的万贯家财铁定和他们娘俩没什么关系,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另想他法。

刘文成的方法就是读书,别看他年龄不大,所读过的书就是私塾的教书先生也远远不及。并且刘文成读书并不是只读那些应试书,他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读,年龄不大,已经算得上是一个饱学之士了。

不过这一切对眼前的困境来说好像没什么用,总不能对潘金龙说:“强盗大哥,我读书多,你放了我呗?”

就在刘文成苦思脱身之计时,耳中传来一个惊喜的声音:“大哥,兄弟这次做了票大的,咱们发大财了!”

发话者不是别人,正是山寨的二当家马彪。此人极好色,隔几天就要去城中窑子找老相好一趟。

就听他接着嚷道:“我带两个兄弟从城里回来,路上遇到一个挑担的,后边还跟着一个外地佬,说话叽哩哇啦的也听不清。虽然不是在咱山下,遇到了那不就是有缘。我当时还发善心想饶他们一命,就说刁鹅岭的大王看上你们的货啦,快把东西放下滚蛋。挑夫倒是听话,扔下担子就跑了。那个外地佬仗着手底下有两下子,还要跟兄弟动武把抄,被兄弟几个三下五除二给砍成两段了。等兄弟把那担子解开一看,大哥,你猜怎么着,底下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马彪说着一挥手,身后两个强盗抬起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往桌上一放,系带解开,顿时一片白花花出现在了众强盗面前。

潘金龙贪婪地摸着这片白花花银子练声道:“好!好!二弟,你为咱山寨立了一大功啊!”

被绑缚在不远处的刘文成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幕,他将目光投向那堆银元宝。一看之下,不由眼角一跳。

结合之前二当家马彪的言语,刘文成那饱读诗书的脑袋高速运转起来。

“可笑!命都要没了,还抱着一堆银子不放!”

刘文成忽然没头没脑地来了这么一句。

“小子,你说什么?”潘金龙独眼闪烁着凶光,恶狠狠看向刘文成。

刘文成慢悠悠道:“你们知道这些银子是谁的吗?动了这些银子是会把命搭上的!”

“哈哈哈!”潘金龙仰天狂笑,“就是皇帝老儿的又如何,他一样拿老子没辙!”

刘文成不屑道:“告诉你们,这银子是县太爷左非的。你还真以为捕快抓不到你们?错,那是他们按县太爷的意思在放水,只有你们在,府城才会源源不断地拨下剿匪经费,县太爷和捕快们才有油水可捞!”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你们不但动了县太爷的银子,还戳穿了县太爷的一个秘密,你想他还会放过你们吗?”

一番话说的潘金龙有些惊疑不定:“什么秘密?”

“唉,没文化真可怕!”刘文成摇了下头,“县太爷左非表面清廉,其实私底下大肆贪腐。他不是本地人,每当贪足了银两就让老家来人用这种挑担的方法掩人耳目送回去。你们戳破了他的这个秘密,试想他还会让你们活下去吗?接下来必然是杀人灭口!“

“胡说八道!小崽子,这些都是你编的吧?”二当家马彪阴恻恻道。

刘文成道:“二当家不信的话,可以仔细看下这些银子,在角落处是否都有一个极小的猫爪标记?“

马彪半信半疑地将银子拿起,眯眼看去,果不其然,真有一个小小的猫爪印记。

就听刘文成接着说道:“猫爪是我家银库的印记,这些银子其实是几天前我父亲贿赂左非的赃银,当时取银时恰好我就在旁边。我敢说,不出三天,大批捕快必直扑刁鹅岭而来!”

这一番话说出来,真的把众强盗给吓住了。

其实刘文成以上所言,除了银子来历和县官贪腐之外,其余都是他根据看过的各种杂书野史推想出来的,虽然未必全对却也离事实不远。

“小子,以你看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才好?”潘金龙放低了姿态问道。

“还能怎么办?赶紧跑啊,跑得越远越好,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

潘金龙和众强盗到旁边商量了一会,也许是真被刘文成的话吓坏了,马彪开始带头拾掇金银细软。潘金龙则来到刘文成身边道:“小子,如果你所言属实,也算是救了老子山寨一次,今天老子就破例一次,放你回去!”

说罢手中刚刀一挥,刘文成身上绳索纷纷断开……

就这样,饱读诗书的刘文成也算是用自己的学识救了自己一命。至于刘文成以后成就如何?有没有让自己娘亲过上好日子?这还用问吗,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求 关注 转发 谢谢亲啦!♥



一步一仙


我是学机械工程的,所以我很清楚0.01毫米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用锉刀可以加工,书本告诉我们规范动作和要领。但是我们看了也不一定真的安书上的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有自主意识不可能什么话都会听,更何况是书呢,但是我们胡乱锉出来的东西却又不能用,只能从头再来,我们耽误的不只是时间而且还有工作效率因为这一组的零件导致整个项目时间后拖,这回我们才知道了规范的重要性。可是只有规范还是不可以你还必须有精确的操作,如果操作失误那抱歉你还是得重新开始。就像给车补胎一样,首先我们得找到车胎被扎的部位,这样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扒胎,然后上胶贴胶皮,这么都完事了以后我们还得检查胎是否真的补好是的还存在漏气的地方,如果说我们贴胶的时候不用心,那么这条胎肯定漏气,我们就又得回的最开始的那一步。所以我看书不能只是看书,更要懂得书中的道理,要去实践,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死书是没用的,只有真正的懂得了才算是学会了。


叽叽叽叽or


第一遍看天龙八部,是在上初中的课堂上,江湖恩怨,武林纷争,或帝王将相,或乞丐隐士,都无不让我如痴如醉,深陷于或豪气冲天或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中不能自拨。

第二遍看,是在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播出后,对阿朱和乔峰的结局感怀良久,深以为憾,夜不能寐,不知道为何原著要把阿朱写死,只好重新搬了书来看,最终却无果。那时,就四处打听金庸的地址,想要给他写封信,让他把阿朱重新写活,让他们能终成眷属。

后来,再次多遍的看,是在而立之年后,每看一次,对书的感悟就加深一层,现在,渐渐能领悟到一些金庸先生在书中潜写的佛理,也慢慢认识到,在那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场景中,阿朱之死,是不可避免的,金庸先生也不想把她写成那样,可是,又不得不。

由此,面对变幻的世事,多了些平淡心,少了些执着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倘能安好,便是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