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店家都喜歡發優惠券,背後的動機很高明!

在運營工作中,經常會談起的一個問題:只有掌握了用戶內心的真實需求,你才能為他量身定製出最合適的促活方案,很多機制和流程的設計,都與心理學有很大的關係,利用好心理學可以更容易掌握用戶的真實需求。

為什麼店家都喜歡發優惠券,背後的動機很高明!

那些病毒式營銷,刷屏級H5,螞蟻森林以及各種性格測試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玩法,背後都有某個心理學定律的支持。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常見的那些套路分別有哪些心理學支撐。

為什麼總要設置新用戶特權?

[ 首因效應 ]

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次提出的。反映出在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次序對於印象行程產生的影響。

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第一印象”持續時間很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產品或者品牌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也最強。

所以你會發現幾乎所有涉及到消費的產品,第一次對用戶總是格外優待,不僅各種新用戶(會員)立減、免單,各種福利禮包,作為新用戶,總能花很少的錢或者不花錢而獲取各種福利。這就是為了美化你對產品的第一印象,當然通常只有一次。

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這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的新用戶體驗糟糕,那麼想扭轉印象的成本非常高,甚至會直接流失。所以後續無論如何,用戶對產品的首次體驗一定要好,服務與福利一定要到位。

為什麼總要發優惠券?

[ 詹姆斯空鳥籠效應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研究發現,如果你有一個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來家裡的朋友總會問你,鳥在哪呢?飛了嘛?慢慢的你自己也會覺得奇怪,那既然有了鳥籠幹嘛不去買只鳥呢。

舉個栗子:大家幾乎每天都會用外賣軟件訂餐,你會發現APP每天都會給你發各種優惠券,拿著優惠券你有時就會想:要不用了吧。

或者像很多APP裡會有積分商城,告訴你“100積分+10元”就能購買價值299元的VR眼鏡,積分也沒別的用戶,那我加10塊錢用了吧,感覺還賺了。

優惠券就像鳥籠,得到的時候用戶並沒有付出什麼,但如果不用,就會有一種心理暗示:拿都拿了,不用好虧啊,於是消費動機就產生了。

為什麼運營活動中經常會有限時任務?

[ 耶克斯-多得森法則 ]

該定律描述了焦慮程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係,即二者之間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效率都很低,但是中等焦慮時效率很高。所以,適度的焦慮有利於提高記憶與學習效率。

這條定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定要把控好給用戶帶來的焦慮程度,只有在焦慮適中的情況下才會有正向的促進。

一般在需要用戶熟練使用產品某些功能時會採用設定限時任務的方式,設計一個足夠吸引用戶的任務完成獎勵,刺激用戶在適中的限時焦慮中快速的熟悉這項功能,往往用戶會對體驗的功能有較深的印象,並會在之後重新使用此功能。

為什麼要設置名額限制?

[ 稀缺效應 ]

在消費心理學中,人們把“物依稀為貴”而引起的購買行為提高的現象,稱之為“稀缺效應”。

如何成功的製造出稀缺資源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很多店鋪在促銷的時候,都會製造一種“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緊張氣氛,典型的是“前xx名”可以打xx折,“xx折優惠僅限今天”

此外遊戲裡的限量皮膚也是這樣的套路,雖然只是虛構的,但是因為在遊戲裡只有10個,能獲得的玩家會感受到極高的優越感,於是價格也高之又高。

除了遊戲以外,社交軟件裡限量100人的尊貴身份認證,限量主頁掛飾等等,都能刺激用戶掏腰包、更加努力產出任務、或者是努力的邀請拉新。總之,用戶願意為這樣的稀缺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為什麼會有3天免費VIP體驗?

[ 稟賦效應 ]

稟賦效應是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泰勒1980年提出的,是指當隔熱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這一現象也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也就是你丟200塊錢可能要難過一個星期,但撿到200塊只會高興半天左右。

運用到運營中,用戶在沒有付出經濟投入之前,先獲得到免費的VIP特權,充分的體驗到VIP的頂級享受後,一旦特權失效,用戶心理會有一定的失落感,這個時候用戶為了維持之前頂級的體驗,會甘願付出經濟投入。

舉個栗子:在你使用視頻軟件看視頻的時候,普通用戶看視頻前有一段1分鐘多種的廣告,本身你是能忍的,突然有一週,每天下打開視頻軟件的時候都會提示你體驗VIP免廣告,那必須體驗啊,於是去掉了1分鐘的等待時間,就這樣一週後,你充分的體會到了VIP免廣告的舒爽感,再也忍不了等待,於是就一咬牙去開了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