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隋唐時期的京兆杜氏是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從前漢開始就已經是名門望族,長安南郊風景最優美的十里樊川有韋曲和杜曲,杜曲就是杜家領地。

唐朝初期的貞觀名相杜如晦就是杜家子弟,中唐時期的杜牧名氣更大。

京兆杜氏還有一個名人,就是杜環,盛唐時期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麾下書記官,在怛邏斯之戰後被阿拉伯帝國俘虜,漂泊異域12年,沿陸上絲綢之路到達西海(地中海),又經海上絲綢之路回到中原,足跡踏過中亞、西亞、北非,寫了一本《經行記》,是一位被迫旅行八萬裡的唐代旅行家。(一說杜環出生於湖北襄陽)

《經行記》已經失傳,但杜環的族叔杜佑,後來當過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時期的宰相,編撰過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政書《通典》,書中引用了《經行記》1775字,使後人得以對杜環的經歷有一些基本的瞭解。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網圖,馬裡應為馬雷,海上路線應該更靠近海岸線)

【一場意料之外的戰爭失敗,從貴族變成了奴隸】

作為名門大族,杜家子弟出頭機會還是很多的,大多人年輕的時候就可以靠家族門蔭入仕,至於誰將來能在仕途上走得更遠,要看個人能力和造化了。

無論是出於家族安排還是自我選擇,杜環成為了西域安西都護府的一名書記官。當時的安西軍是天下強軍,戰無不勝,在軍中發展對杜環這種貴族子弟也是個很好的起點。與杜環年紀差不多的杜佑當時也在地方上歷練,起步也不過是個小小的參軍。

但怛邏斯之戰這場意料之外的失敗,使杜環成為杜家走的最遠的一個人,不是在仕途上,而是在真正的旅途上。怛邏斯之戰是高仙芝自作主張發動的一場邊境衝突,其結果並未對大唐和大食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對於杜環就不同了,作為被俘的數千唐軍之一,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中亞六年,杜環的奴隸士兵生涯】

怛邏斯城在今天的中亞哈薩克斯坦江布爾,當時叫石國。戰後杜環和其他被俘唐軍將士一路向西七百餘里,經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安國(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到達木鹿國(土庫曼斯坦馬雷市)。

由於《經行記》失傳,只能從一些隻言片語當中大致梳理杜環的整個行程。最初路上的行程大約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其中應該是包含了這些戰俘被甄別、審訊、關押的時間。這段時間估計杜環是遭了一些罪,畢竟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即使杜環有個小軍官的身份,當時還享受不到日內瓦條約的待遇。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杜環的大概路上旅程)

木鹿國是大食呼羅珊總督所在地,杜環在這裡差不多渡過了五年的時間。這是一片沙漠中的綠洲城市,城門用鐵鑄成,城“方十五里”。城市繁華,土地肥沃,盛產各種水果和蔬菜,“瓜大者名尋支,十餘人飧一顆輒足,越瓜長四尺以上。”尋支就是西瓜,當時中國尚未引進,要到數百年後的五代時期才開始廣泛種植。

這段時間杜環的記錄只保留下來周邊各國的一些情況,包括各國的風土人情和宗教、法律等,杜環本人的經歷並不清晰,只是從戰俘變成了奴隸士兵,被編入了大食呼羅珊軍團之中。這隻大食擴張到東方後組建的軍隊,並非傳統的阿拉伯戰鬥風格,從人員到戰法都是東方特色,人員數量高達50萬人,吸納俘虜成為士兵是保持軍隊規模的必備手段。

這段時間大食呼羅珊地區並沒有大仗可打,但此起彼伏的被佔領地區反叛給呼羅珊總督增加了不少麻煩,呼羅珊軍團也是在四處鎮壓各處反叛。

但《經行記》中杜環一共留下了13個國家的記錄,其中中亞地區有拔汗那國、康國、石國、碎葉國、末祿國等5國,基本上都是杜環到達馬雷之前被押送路上經過的國家,這說明在中亞杜環並未隨呼羅珊軍團大範圍活動,應該是一直呆在馬雷,或者在其他某個地區駐守。

也有可能是杜環的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畢竟在古代,只要是識文斷字的讀書人都會被重視,只是是否杜環出賣了大唐的情報信息就不得而知了。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唐人應該比較少見的西瓜)

【西亞三年,參與巴格達新城的建設】

之後由於大食阿拔斯王朝興建新都城巴格達,就把呼羅珊軍團調到了西亞,杜環這次得以隨同一併前往,先到了亞俱羅(今伊拉克庫法),大食阿拔斯王朝的原都城,又來到了巴格達,大食新都城所在地。

經過了幾年,杜環在呼羅珊軍團當中應該有了些許的提升,行動的自由度更高了。對於巴格達新城的記載文字保留下來的也比較多。

建設中的巴格達新城就已經非常繁榮,有能容納數萬人的禮堂,有各種各樣的物品,工商業也非常繁盛,還遇到了幾個大唐的金銀匠以及畫畫的和紡織的工匠,是否同為怛邏斯之戰的戰俘沒有明確說明,但他們的名字和籍貫都記錄了下來。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巴格達古城復原圖)

一個普遍的看法就是怛邏斯之戰後,唐軍被俘士兵中有大量原來從事過手工業的良家子弟,雖然應募成為士兵,但原來的手藝還在,這些人對大食來說很有價值,尤其是有造紙術等中原獨有技術的士兵。

這是歷史學者們認為中國古代技術向西方的一次集中性傳播,剛才說的康國就是在此之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造紙產業基地,所造的撒馬爾罕紙替代了埃及葦紙和羊皮書,並帶動了整個西方造紙業的發展。

但實事求是講,造紙術等中原技術向外擴散是一個必然,只是怛邏斯之戰加快了這個過程,不必為此過多的惋惜。

杜環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是參與了巴格達新城的設計工作,雖然他沒有工匠的經歷,但至少出身名門大族見多識廣,在中亞幾年也應該過了語言關,至少當個管理工匠的工頭是沒問題的。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古法造紙術)

【北非二年,得以迴歸大唐】

在巴格達3年之後,杜環隨同呼羅珊軍團先到了耶路撒冷。

大食阿拔斯王朝的國王曼蘇爾接見了杜環,並向他詢問了大唐和長安的一些情況。這也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一個典型,如果單純因為杜環的貴族子弟身份,只會被當豬一樣養起來等待大唐或者家族交付贖金,其他待遇想也不用想。

應該是這個時候開始,杜環得到了更多的優待,得以把過去近十年的經歷進行整理和記錄,並繼續補充在非洲的一些見聞。

北非2年,杜環先後到了埃及、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國,其中摩鄰國就是埃塞俄比亞,當時在古國阿克蘇姆統治之下,這是中國古代對這一地區最早的文字記錄了。杜環所在的呼羅珊軍團鎮壓了各地的反抗勢力,得以凱旋而歸。杜環也得到了大食國王的嘉獎,被免去了俘虜身份,重新成為自由人。

怛邏斯之戰後的十一年,杜環終於得以迴歸故土。歸心似箭的杜環一刻也沒有停留,搭乘海上絲綢之路商船,從北非埃塞俄比亞馬薩瓦港口出發,經過紅海、波斯灣進入印度洋,途經獅子國(斯里蘭卡),穿過馬六甲海峽來到中國南海,最後到達廣州回到了大唐土地。

這個過程大概又花費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耶路撒冷古城復原圖)

杜環整個旅程海陸里程達到八萬裡,歷時12年,留下了13個國家的記錄,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非洲文字記錄。

杜環回國時安史之亂剛剛結束,與十二年前的盛唐頂峰相比,當時的大唐已經山河破碎、異族橫行。雖然可能從商人口中得知國內戰亂的消息,但親眼所見和旁人介紹畢竟不同,杜環心中必定唏噓不已。

從貴族子弟到戰俘,異域漂泊十二年,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了一圈

(隋唐長安古城復原圖)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