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故乡的年俗:迎先人(节选自严文科《乡土》)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重要的节日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并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要欢娱和庆祝。无论春节、中秋等众人普遍要过的节日,还是如纸节这样比较私人的节日,似乎所有的节日都非常庄重、严肃,这个和西方人的节日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是全民族的节日,现在的年轻人以为过节就是热闹、欢娱。但在我的家乡,这些节日每家都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祭奠祖先和神明。

「深度」故乡的年俗:迎先人(节选自严文科《乡土》)

以大家都熟悉的春节为例,除夕晚上,一家老小要在长者的带领下在院子的门口焚香、烧纸钱、叩头,用最隆重的礼节把“先人”迎进家门,请到正堂,供上果馔,上香,叩头,然后放鞭炮、礼花,欢迎“先人”和新年的到来。先人是我们老家人对自己祖先的称谓,这个称谓并非当地方言,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多士》中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先人是中国人对自己祖先的敬称,这个称谓最早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从夏商之时就有,几千年来,许多主流的语言表述中已经不再用了,但在我的家乡一直沿用至今。孔夫子在《礼记·中庸》中说“齐明盛服,以承祭祀”,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做认真的准备,穿戴整齐。他引用《诗经》中的话说:“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灵降临的时候,要心诚意静,不可有丝毫的怠慢!在我的家乡,“迎先人”的时候,人们基本上都不会记得这些经典中的句子,但所有的人都会要求参加活动的人都要恭敬如一,不能对“先人”有丝毫的不敬。如果有顽皮的小孩子着急去放鞭炮,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以“先人”不高兴为理由立即制止他。在院子的门口跪迎的时候,长辈会给每个家人一支点燃的香,并告诉大家:“这燃着的香头就是先人!”大家小心、恭敬地把燃着的香双手捧在胸前,跟着领头的长者,但凡拐角、台阶,都要恭敬地站在路边,请“先人”先走,之后才有序来到正堂。到了正堂所有人的香都要插到供奉着先人牌位前的香炉里,不允许有一支遗漏。遗漏了,就是这位家人的敬祖之心没到。子孙们把“先人”迎接到家里,“先人”开始享受供奉,一家人才开始热闹起来,进入世俗的欢度春节模式。

此后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同族子弟们每天早晚都要焚香、叩拜。亲戚来了,进家门的第一件事,是在主人家先人的牌位前焚香、叩拜,然后才嘘寒问暖拉家常。喝茶、饮酒,客人会把第一盅敬献到供桌上,或洒在地上,请主人家的先人“先用”之后,才开始自己饮用。享用了子孙们三天的拜祭后,初三晚上,先人该走了,全家人又要用同样隆重的仪式“送先人”。家人们恭恭敬敬地在正堂焚香、叩拜,把牌位边上迎先人时从门口带进来的纸钱端到院门外,烧了纸钱,叩了头,就算是把先人送走了。

「深度」故乡的年俗:迎先人(节选自严文科《乡土》)

在顾明远等先生的指导下、我在自己主编的《中国品格》中把“敬畏”和“感恩”做为当代中小学生必须要学习和养成的“中国品格”,既是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的学习和探索,也是故乡那一片土地给我的精神体验。老子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敬畏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心存敬畏,才行有所止,做人做事就不至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说:一个人不知道感恩,基本上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在今天,人类的欲望随着科技的发达和财富的丰富无限膨胀,但当我们在雾霾中寻找宜居的家园,当人们在参杂了各种添加剂的食品中寻找无害的吃食之时,这一片乡土上淳朴美德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再一次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士不可以不弘毅”,当一个人彻悟生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当一个人清晰地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他只有义无反顾地走向在人性中纠结的众生,一盏一盏点亮温暖的生命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