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故鄉的年俗:迎先人(節選自嚴文科《鄉土》)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重要的節日都有著特殊的內涵,並不是所有的節日都要歡娛和慶祝。無論春節、中秋等眾人普遍要過的節日,還是如紙節這樣比較私人的節日,似乎所有的節日都非常莊重、嚴肅,這個和西方人的節日確實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節日,是全民族的節日,現在的年輕人以為過節就是熱鬧、歡娛。但在我的家鄉,這些節日每家都要舉行很隆重的儀式:祭奠祖先和神明。

「深度」故鄉的年俗:迎先人(節選自嚴文科《鄉土》)

以大家都熟悉的春節為例,除夕晚上,一家老小要在長者的帶領下在院子的門口焚香、燒紙錢、叩頭,用最隆重的禮節把“先人”迎進家門,請到正堂,供上果饌,上香,叩頭,然後放鞭炮、禮花,歡迎“先人”和新年的到來。先人是我們老家人對自己祖先的稱謂,這個稱謂並非當地方言,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尚書·多士》中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先人是中國人對自己祖先的敬稱,這個稱謂最早起源於何時不得而知,但從夏商之時就有,幾千年來,許多主流的語言表述中已經不再用了,但在我的家鄉一直沿用至今。孔夫子在《禮記·中庸》中說“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祭祀祖先的時候,要做認真的準備,穿戴整齊。他引用《詩經》中的話說:“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靈降臨的時候,要心誠意靜,不可有絲毫的怠慢!在我的家鄉,“迎先人”的時候,人們基本上都不會記得這些經典中的句子,但所有的人都會要求參加活動的人都要恭敬如一,不能對“先人”有絲毫的不敬。如果有頑皮的小孩子著急去放鞭炮,其他的小朋友也會以“先人”不高興為理由立即制止他。在院子的門口跪迎的時候,長輩會給每個家人一支點燃的香,並告訴大家:“這燃著的香頭就是先人!”大家小心、恭敬地把燃著的香雙手捧在胸前,跟著領頭的長者,但凡拐角、臺階,都要恭敬地站在路邊,請“先人”先走,之後才有序來到正堂。到了正堂所有人的香都要插到供奉著先人牌位前的香爐裡,不允許有一支遺漏。遺漏了,就是這位家人的敬祖之心沒到。子孫們把“先人”迎接到家裡,“先人”開始享受供奉,一家人才開始熱鬧起來,進入世俗的歡度春節模式。

此後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同族子弟們每天早晚都要焚香、叩拜。親戚來了,進家門的第一件事,是在主人家先人的牌位前焚香、叩拜,然後才噓寒問暖拉家常。喝茶、飲酒,客人會把第一盅敬獻到供桌上,或灑在地上,請主人家的先人“先用”之後,才開始自己飲用。享用了子孫們三天的拜祭後,初三晚上,先人該走了,全家人又要用同樣隆重的儀式“送先人”。家人們恭恭敬敬地在正堂焚香、叩拜,把牌位邊上迎先人時從門口帶進來的紙錢端到院門外,燒了紙錢,叩了頭,就算是把先人送走了。

「深度」故鄉的年俗:迎先人(節選自嚴文科《鄉土》)

在顧明遠等先生的指導下、我在自己主編的《中國品格》中把“敬畏”和“感恩”做為當代中小學生必須要學習和養成的“中國品格”,既是來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年來的學習和探索,也是故鄉那一片土地給我的精神體驗。老子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敬畏不是害怕,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心存敬畏,才行有所止,做人做事就不至於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說:一個人不知道感恩,基本上就不能稱其為人了。在今天,人類的慾望隨著科技的發達和財富的豐富無限膨脹,但當我們在霧霾中尋找宜居的家園,當人們在參雜了各種添加劑的食品中尋找無害的吃食之時,這一片鄉土上淳樸美德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再一次重新打量這個世界。“士不可以不弘毅”,當一個人徹悟生命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當一個人清晰地看到人世間的真、善、美,他只有義無反顧地走向在人性中糾結的眾生,一盞一盞點亮溫暖的生命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