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鹽池縣概況

鹽池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位於寧夏東部,地處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西與靈武市、同心縣連接,北於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臨,東與陝西省定邊縣接壤,南與甘肅省環線毗鄰;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全縣總面積8522.2平方公里,下轄4鎮4鄉1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7.2萬

[1]

夏、商、周時,為少數民族遊牧地,史稱“戎狄居地”。戰國時秦在今鹽池縣置昫衍縣,與烏氏縣同為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1951年,屬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5年,隸屬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直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72年,屬銀南地區。1998年,隸屬吳忠市。

鹽池是著名寧夏灘羊集中產區;歷史上中國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帶。縣境由東南至西北為廣闊的乾草原和荒漠草原,以盛產“鹹鹽、皮毛、甜甘草”著稱。縣城北、東、西南分佈著大小20餘個天然鹽湖,因此得名“鹽池”。著名景點有:無量殿、靈應寺、哈巴湖等。

2018年11月21日,鹽池縣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寧夏鹽池縣概況

地理位置

鹽池縣位於寧夏東部,東鄰陝西定邊縣,南依甘肅環縣,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靈夏肘腋,環慶襟喉”之稱。全縣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66公里,轄區總面積8661.3平方公里,屬鄂爾多斯臺地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為1600米。鹽池縣地處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西與靈武市、同心縣連接,北於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臨,東與陝西省定邊縣接壤,南與甘肅省環線毗鄰,自古就有“西北門戶 靈夏肘腋”之稱,是寧夏交通的東大門,全縣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縣城距離自治區首府銀川市131公里。

地形地貌

鹽池地勢南高北低,北接毛烏素沙漠。屬鄂爾多斯臺地,南靠黃土高原屬典型的過度地帶。

氣候特點

鹽池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冬冷夏熱,平均氣溫22.4攝氏度,晴天多,降雨少,光能豐富,日照充足溫差大,冬夏兩季氣候迥異,平均溫差28℃左右,秋冬交節之際,晝夜溫差可達20℃。

土地資源

鹽池縣資源豐富,有耕地218萬畝,人均14畝,其中水澆地20.07萬畝。林木保存面積358萬畝,沙化面積由1983年的539萬畝減少到239.5萬畝。可利用草原714萬畝,耕地134萬畝,是優質小雜糧集中產地。地下蘊藏的礦產資源已發現有16種之多,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4500萬噸,煤炭儲量81億噸,石膏4.5億立方米,白雲岩3.2億立方米,石灰石11億立方米,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鹽池縣有可利用草原714萬畝,耕地134萬畝,是優質小雜糧集中產地。

礦藏資源

地下蘊藏的礦產資源截至2012已發現有16種之多,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4500萬噸,煤炭儲量81億噸,石膏4.5億立方米,白雲岩3.2億立方米,石灰石11億立方米。

地下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品質高、易開採。現已發現16種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石膏、白雲岩、石灰石等為主,其中,石油探明儲量4000萬噸,煤炭72億噸,石膏4,5億噸,石灰石11億噸,白雲岩3.2億立方米。另外,檸條、沙柳、蜂蜜、油料、小雜糧、瓜萊等資源也比較豐富,已初步形成了以金屬鎂治煉、生物製藥、水泥建材、煤炭開採,石油開發等為主的產業體系。

生物資源

乾草原草場類主要分佈南部黃土高原丘陵區,土壤以黑壚土和侵蝕黑壚土為主,可利用草場153.7萬畝,佔全縣草原面積的22.3%。植被稀疏,主要有大針茅、長芒草、冰草、白草、花苜蓿、牛枝子、萎陵菜、米蒿、豬毛蒿、糙隱子草、阿爾太狗娃花、畫眉草等。陰坡較溼,旱生植物多,植被覆蓋度為60%左右;陽坡乾燥,植被覆蓋度40%左右。本類草場的平均覆蓋度在45%,年平均畝產鮮草100Kg,其中可利用鮮草64K,屬二、三等六、七級草場,生產力中等,約14.2畝可養1只綿羊。

荒漠草原草場類主要分佈於南北分水嶺乾草原線以北大部分地區,土壤以灰鈣土為主。面積243.2萬畝,佔全縣草原面積的35.3%。主要植物有長芒草、短花針茅、麥秧子、賴草、隱子草、白草、牛枝子、貓頭刺、貓耳刺、沙珍棘豆、草木犀壯黃芪、苦豆子、銀灰旋花、多種萎陵菜、狗尾草、蟲實、小畫眉茅等。由於亂墾、亂挖,大部分草原嚴重沙化,一般草層高度10~20cm,覆蓋度35%~50%。草場平均覆蓋度50%,有的高達60%。平均畝產俠草110Kg,其中可利用鮮草58Kg。屬三、四等六、七級草場。約15.7畝可養殖1只綿羊。

沙生植被草場是鹽池縣草原的主體,主要分佈在北部鄂爾多斯緩坡的平鋪沙地,固定及流動沙丘,土壤以灰鈣土為主。面積257.4萬畝,佔草場總面積的37.3%。植物以黑沙蒿、苦豆子甘草、中亞白草為主。產草量高,草層高度為20cm以上,覆蓋度30%~40%。平均畝產鮮草140Kg,其中可利用鮮草71Kg。屬於三、中等五、六、七、八級草場,約12.9畝保養1只綿羊。

鹽生植被草場面積35.5萬畝,佔草場總面積的5.1%,主要分佈在中、北部的鹽漬化鹽土上或輕度鹼化的土壤上。植被以鹽爪爪、西伯利亞白刺等超旱生的鹽生灌木為主。草層高度26cm左右,覆蓋度40%,年均畝產鮮草150Kg,其中可利用鮮草72Kg,左右,屬於四、五等,五、六、七、八級草場。約12.8畝可養1只綿羊。全縣草場均有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現象存在。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幾年,由於過牧及亂挖濫採甘草等因素,每年大約以18.3萬畝的速度沙化退化。

據不完全統計,鹽池縣草場植物有175種,分屬36科,在生產上起作用的僅有103種,草場植物種屬較少,草場結構較為單一。但光熱具有相對的優越性,加之土壤肥力較高,有利於天然草地怕培育改良和人工牧草的種植。全縣草場中,乾草原、荒漠草原、沙生草原佔97.1%雖然畝產草量不高,但大部分是牲畜喜食的良好牧草,幹物質多、蛋白質豐富,飼用價值高,並具有較高的抗寒耐旱能力。質量欠佳的鹽爪爪、白刺等鹽生植被類草場只佔2.9%。畝均生產可飼用鮮草66Kg,

鹽池縣天然植物有175種,分屬36科,分佈最廣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薔薇科,其中可飼用的植物有156種,佔89%。主要是乾草原類的長芒草、漠蒿、冷蒿、牛枝子、甘草、中亞白草、百里香。蓍狀亞菊草場型,荒漠草原類的櫛葉蒿、檸條,錦雞兒草場型,其中適口性好、飼用價值高、在生產上有123種佔58.9%;較差的(屬低、劣等)有72種,佔41.1%,而毒草有效11種,佔6.3%。

鹽池種類

人文鹽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鹽池獨特的多邊文化,既有秦漢時期的長城墩堠,又有近代革命的歷史遺蹟;既有中原的農耕文化,又有塞外的遊牧文化;既有陝北的信天游,又有西北的“花兒”,還有內蒙的草原文化。

紅色鹽池。鹽池是革命老區,1936年6月21日西征紅軍解放了鹽池縣城,建立了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成為陝甘寧邊區的經濟中心、西北門戶、前哨陣地和解放寧夏的幹部培訓基地、後勤保障基地。

生態鹽池。1978年被國家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重點縣,2002年率先在全區實行封山禁牧。經過多年的修復與治理,全縣林木覆蓋度達到30%,植被覆蓋度達到68%。

主要成就

1.鹽池是“中國灘羊之鄉”,作為全國灘羊集中產區和寧夏畜牧業生產重點縣,灘羊年飼養量在100萬隻以上,二毛皮、灘羊肉等灘羊產品享譽海內外。2005年成功註冊“鹽池灘羊”產地證明商標,2007年全縣灘羊飼養量達到137.8萬隻,以灘羊為主的畜牧業已成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2年灘羊飼養量達到160萬隻,灘羊肉、二毛皮享譽海內外,以灘羊為主的畜牧業已成為鹽池的“一號產業”。

2.鹽池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甘草之鄉”。境內分佈的野生中藥材有130多種,尤以甘草、苦豆草為多,面積分別達到235萬畝和300萬畝。特別是所產甘草因品質好、藥用價值高、無汙染,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07年,全縣甘草種植面積累計達到23萬畝。“鹽池甘草”商標2012年8月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這是繼“鹽池灘羊”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之後,鹽池縣獲得的又一中國馳名商標。

鹽池縣是全國烏拉爾甘草的重要產區,是寧夏甘草資源集中分佈區和“西正甘草”的主產區,也是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寧夏中藥材基地。1995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甘草之鄉”,2008年成功註冊“鹽池甘草”原產地證明商標,2010年被命名為寧夏著名商標。

3.鹽池素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境內有隋、明長城4道229餘公里,綿延橫亙,氣勢恢弘。長城關、烽火臺、八步戰臺等遺址雄踞邊塞,為卻匈奴、安國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保存較為完整的隋長城在全國已不多見。

鹽池是寧夏唯一的革命老區,1936年6月西征紅軍右路軍78師解放了鹽池縣城,建立了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是寧夏解放最早的一個縣。自此,鹽池成為陝甘寧邊區的經濟中心、西北門戶和前哨陣地,成為我黨開展寧夏工作的橋樑和解放寧夏的幹部培訓基地、後勤保障基地。

古長城

古代的鹽池地處北方邊陲,戰略地位重要,歷代王朝為鞏固邊防,在這裡修築了多條長城。在我縣的長城這邊明顯的共有四條。其中明代長城三條,分別建造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泓治十五年(1502年),明嘉靖十年(1531年),總長度為186公里,另一條為隋長城,築於隋開皇五年(585年)長30公里。隋長城遺蹟在全國已十分罕覓,鹽池這段顯得尤為珍貴。四條長城呈夾角之勢將鹽池包圍,因此,鹽池有“長城博物館”之譽。

靈應寺

鹽池縣城37公里,是佛道合一的寺廟,因該寺甚靈,“凡有求必應”,故名靈應寺。靈應寺依山而鑿,13孔石窟呈半圓形排列,各有廟號,窟內塑像,造型逼真,各具情態,迎人慾語;壁畫圖案大方,色調和諧,繪製精美。傳說系唐朝敬德將軍修築,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靈應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地勢奇峻,既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又有奇山之野韻,每逢廟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不斷,是鹽池最為著名的宗教文化旅遊景點。

無量殿

位於鹽池縣城南7公里紅石樑之巔,今屬城郊佟記圈村。東距胡家梁4公里,南至下潘圈3公里,西到黃家圈2公里,北至李家溝沿1.5公里。鹽池—大水坑公路經此。無量殿原來建築早年已毀,現僅存當年的建築臺基,為黃土夯築。基底南北長16米,東西寬14.8米,殘高6.8米,頂部平坦,南北長12.5米,東西寬11米。北側原有建房基址,南北16.2米,東西寬15.2米。北側有踏步臺階拾級而上可以登臨,計有13級。

登至巔端,北部林場樹林,其餘三方草原禾苗和農舍歷歷在目,給人心曠神怡之感。主寺供奉無量佛祖神像,其餘側殿是何佛尊已無考證。地面建築及塑像已蕩然無存。現地面僅存大量的明代磚瓦、大板瓦、桶瓦、瓦當、房脊獸等建築材料,還有草木花紋的貼牆磚及明清陶瓷殘片等。北側還有燒焦土,這當是設灶和燒炕的痕跡。可見這裡當年香菸之盛,為善男信女雲集之處。無量殿的建築近於長城和花馬池城,可能與明時城防軍事建築有關。此廟當建於明代,延至清時。

哈巴湖

距鹽池縣城37公里的中部沙區,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風景如畫,氣候宜人,當春天的風沙使人們變的“灰頭土臉”時,這裡卻風清樹靜,鳥語花香。它就是鹽池縣的哈巴湖旅遊區。哈巴湖總面積16萬公頃,旅遊區的植被在區繫上屬歐亞草原區,亞州中部地區,中國黃土高原至內蒙古草原省過渡地帶,保護區內已知各類植物507種,各種陸生動物149種。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就似一顆綠色的明珠,在茫茫沙區散發著奪目的光彩。

哈巴湖旅遊區自然景觀十分獨特,南部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垠,呈現出一派雄渾的大漠景觀,北部綠樹成蔭,綠草盈尺,300餘畝的哈巴湖以及大小不等的溼地、水塘點綴其間。沙丘後如蓋的樹寇若隱若現,像雲朵般美倫美奐;沙柳、毛柳點綴在沙丘上,恰似沙湖中的蘆葦叢,一簇簇,一叢叢,簇簇色不同,叢叢姿相異;微風輕佛,盈尺的綠草猶如湖水般碧波盪漾。沙、水、草、樹、鳥等風景要素在這裡巧妙結合,形成獨特的沙漠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