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其實,每個相愛的人都是瘋子。世俗所說的相愛之人心意相通,靈魂交融,用法國精神學家雅克·拉康的話來說,就是在不幸中有幸地患上了同一種病。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心理問題,強迫,抑鬱,偏執,只是人類一直以來都羞於承認,所以,在小清新愛情電影占據主流市場的今天,《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的坦誠,成為了它與觀眾最大的共鳴點,無論在故事構建上是多麼傳統,它都能憑藉其“與眾不同”的氣質,在頒獎季一路飄紅。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縱觀電影史,在心理疾病上做文章的電影不在少數,人性被剝掉外殼,靜靜的躺在導演的審判臺上,被深刻的剖析,美名其曰:關注社會minority。在我看來,以往的電影對於精神疾病的刻畫充滿著敵意與仇視,“悲憫”一詞是對它最大限度的寬恕。精神病被長久禁錮於人性陰暗面之中,這與人的主流意識相符。如若將片名裡的烏雲片面等同於精神病,本片就會被侷限在傳統愛情電影的套路之中,淺嘗輒止。人生的不順遂俯拾皆是,何必再重複用愛情為心靈療傷的俗套戲碼。可見導演David’O Russell意圖不在於在拍攝這樣一部平庸之作。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細細品味,我們會被電影中不少情節逗笑,煩躁,感動,酣暢,疑惑,在傳統的情節框架與緩急間插的節奏推進下,迴盪交錯於觀者的腦海,不見批判,悲憫也銷聲匿跡,而有別於一般電影抑或嚴肅到底抑或搞笑到底,這是由於導演將精神疾病,放入了主流思想當中,任它成為人性中無可或缺,甚至是被放大化的一部分,用不曾有過的真實,平等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兩個神經病人之間可愛,可貴,瘋狂,熱烈的愛情。也正是因為這份如火般瘋狂燃燒的愛情,讓失意的他們,沒有失掉尋找前路的勇氣,最終撥開了坎坷生活的烏雲。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對於影片最重要的一點,是為觀眾展現一個完整豐滿的精神病世界,是傾其所有去消除觀者的有色眼鏡。

簡單來說,就是讓導演藝術化構建的精神病世界融入觀者所理解的正常世界。片中的所有角色,為此都做出了非凡的貢獻。大表姐Jennifer·Lawrence,在25歲的少女年齡,將片中Tiffany身上的成熟風騷,真誠熾熱,脆弱又要強的矛盾性與神經質表現的淋漓盡致,以及Bradley· Cooper飾演的Pat,所具有的被情感問題困擾而痛苦不堪,狂躁卻又樂觀積極的立體人格,使觀者產生不同於憐憫而更生活化的觀察。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但遺憾的是,影片中 “現有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大多由女性承擔,Tiffany姐姐Voranica與Pat母親,是影片中理性形象的代表,更是現實世界理性思維的具化,她們臺詞極少,卻穿插全篇。在現實世界裡理性思維早已固化於人類潛意識中,質疑與壓制著所有與道德三觀相悖的“反叛”。所幸,導演在影片中,並未讓理性理所應當地戰勝瘋狂,在從來都是與道德作艱難鬥爭的藝術世界裡,理性第一次低下了它驕傲的頭。

因為,愛情在這部電影裡,不是烏黑的長髮遮住羞紅的臉,聲嘶力竭的怒吼與莫名其妙的耳光同樣感動著許多人。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精神病在這裡是美好的

影片的尾聲,Pat與Tiffany不出意外的相愛了。與其說這是導演故意的給予,不如說是他們兩人的堅守為他們帶來了幸福。是對彼此的堅守,更是對自己的堅守。最後的旋轉鏡頭,Pat和Tiffany擁抱時,彼此用手緊緊抓住對方,是的,他們都還是神經病,只是他們都擁有了幸福,牢牢抓在了手心。

The only way you could meet my crazy,

was doing something crazy yoursel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