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量思維到裂變思維,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2015年5月,做淘品牌起家的安徽人肖尚略轉型做綜合電商,上線雲集微店App。2018年4月,雲集宣佈完成1.2億美金B輪融資。肖尚略向媒體表示,雲集日銷售額最高超過2.78億元,2017年全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這家成立三年的創業公司已經長成微信生態中估值第二高的電商公司,僅次於接連拿到騰訊投資的拼多多。

這套模式打破傳統電商中的天價流量困境,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的傳播低成本獲客,並且有裂變效應,使得平臺體量飆升。於是苦於流量壓力的中小型平臺紛紛轉型。

去年7月,母嬰電商貝貝網推出“貝店”,當時貝店負責人如此描述這一業務:

“第一個關鍵詞是共享,即將貝貝的供應鏈體系開放給用戶,讓他們在自己的社群當中做分享和分銷,從中產生效益。第二個關鍵詞就是分享,很多家庭都會在媽媽群裡面,媽媽群一定會有少數的兩到三個核心人士,她能夠影響到社群的價值和定位,我們希望賦能到對應的人,讓她們為媽媽群體服務。”

幾乎在同一時間,做海淘的達令宣佈品牌升級為“達令家”招募會員,成為會員後可以銷售達令家提供的產品。此後,諸如楚楚街上線楚楚推,以及洋蔥海外倉、好物滿倉、有好東西等創業項目跑步入場。

電商巨頭如阿里、京東等對微商分銷也有所涉及。

從流量思維到裂變思維,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支付寶界面中一度出現微商進貨入口

去年一段時間支付寶主頁上曾出現“微商進貨”標籤,給其微商業務引流。阿里的微商屬於一級分銷模式,用戶使用阿里巴巴一款“微供”系統篩選商品、供銷商,再使用App“採源寶”一鍵鋪貨到微信、朋友圈。

今年1月份,京東和美麗聯合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微選”,入口在微信—發現—購物中。微選初始形態有些像淘寶頭條,經過幾次產品更新,現在來看像是微商分銷平臺。在首頁,所有產品都註明返佣金的字眼,點擊進入具體店鋪,均在顯眼位置掛有“合夥人招募”的廣告,申請成為合夥人後同樣可以一鍵轉載鋪貨。

網易在去年6月推出網易推手,網易旗下拿來分傭的產品將全部來自網易直營商品——網易嚴選、網易考拉。唯品會則在近期上線類似的產品雲品倉。

我們把傳統電商劃為電商的上半場,電商上半場只要有流量就一定有銷售,是一種漏斗式的銷售模式(路過-到店-成交-回頭)。下半場則是精準營銷的時代,是跨平臺融合的時代,是社交電商的時代,也是內容電商的時代。

從流量思維到裂變思維,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於是到最後,無論是做平臺的還是做自營的,最後都成了做社交電商的。

微商分銷模式神不知鬼不覺地遍地開花。參與其中的既有電商巨頭也有成立四五年模式已經成熟的第二梯隊玩家,更有不計其數叫都叫不上名字的創業公司。

為什麼這一模式受到追捧?

首先,流量成本高企依然是電商不能承受之痛。

新產品獲客要投廣告,無論是低價補貼,還是百度關鍵詞競價,抑或做應用商店推廣亦、找明星代言,說到底都是花錢買流量的模式。

在創業熱潮最火爆的2015年,做奢侈品二手生意的“胖虎”,把線下門店砍掉開始做線上交易平臺。創始人馬成曾透露,由於二手奢侈品單價高,當時獲得一個下單用戶的成本是1500元到2000元,主要渠道是百度關鍵字競價和應用商店優化。

“用戶的忠誠度很低,哪邊便宜就去哪邊,而且獲客成本這麼高,就算他來你的平臺下單,獲客成本也賺不回來。”用戶在胖虎平臺上達成交易,它收取2%的佣金,而平均6000元的客單價,遠不夠支付流量成本,在線上嘗試了兩個月就停止購買流量。

2016年後,流量價格對創業者來說已經貴到難以承受。

有創業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購買流量,最多時一個月要花掉五六百萬元人民幣。“如果一家公司只拿到了幾百萬的天使輪,那他們融的錢還不夠投廣告”。

2016年,海淘電商蜜淘倒閉。它在2014年獲得B輪融資後,用補貼打價格戰,耗費千萬元買廣告,以獲取流量以及用戶。但當更強的對手入場,同時遭遇互聯網寒潮,最終兵敗如山倒。

相比較之下,通過微信群裂變、朋友圈傳播而產生的社交流量,處於價格窪地。做跨境食品電商的格格家,在2017年同時做微信分銷。創始人李瀟另設團隊上線一款新App,環球捕手。據一位接近李瀟的人士透露,兩者運營成本相同的情況下,環球捕手完成的訂單數幾乎是格格家的10倍。

從流量思維到裂變思維,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其二,電商增長放緩的大背景,要求玩家找新出路。

從唯品會發布的2018年Q1財報來看,該公司總淨營收為人民幣199億元(約合3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160億元增長24.6%;淨利潤為人民幣5.297億元(約合84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519億元下降4%。

無獨有偶,京東的第一季度財報,也呈現出了疲軟的態勢。財報數據顯示,京東在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3.1%,而2017財年Q2、Q3、Q4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43.6%、39.2%、38.7%。

增速放緩,既有季節因素,也有行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的原因。唯品會CEO沈亞在分析師會議上說:“我們正積極推進如何從貨架電商轉型到社交電商,從提高轉化率轉變為提高裂變率,從引流思維轉變為裂變思維。”

從流量思維到裂變思維,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42章經”的曲凱曾經問過白鴉對社交電商的看法,當時白鴉說如果五年以後人們覆盤近幾年的互聯網,有兩件大事是一定要提的:第一個是 vivo 和 OPPO 的銷量超過了小米;第二個是微信紅包,讓拿到 vivo 和 OPPO 的人手機裡都有錢了。

這兩點,其實打通了四五六線城鎮青年及中老年人群的信息流和資金流。

此外,微信擴大了交往範圍,從之前手機通訊錄中數十個熟人關係擴展到幾千個半數人關係,並且從之前的點對點通訊,擴展到可以通過群和朋友圈點對面通訊。


那麼如今社交電商的前景究竟有多好呢?給大家看一個數據:

在《2018中國社交電商消費升級白皮書》中就指出,預估到2020年,我國社交電商商戶規模將達2400萬,總體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存在的情況下,社交流量紅利依舊能促使中國市場產生下一個新的巨頭。

那麼,面對這個萬億市場,我們中小企業又如何從中分一杯羹?我想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突破。

第一,調整營銷方向,開始加大布局社交市場的力度。

很多企業過去的品牌營銷多是自主自發、自上而下的傳播。

但是在唯品會和艾瑞諮詢聯合發佈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新一代的95後消費群體,更熱衷於“種草式”的點對點傳播,消費決策更容易受其他群體領袖意見的影響。

也就是說,新一代消費群體購物習慣,在深刻地改變著企業以及品牌營銷方式,從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變。

第二,從現有社交電商各大玩法,探索最適合自家企業的社交電商模式。

就目前而言,有六種主要模式:

第一,以雲集、環球捕手、貝店等為代表的B2B2C類平臺分銷模式;

第二,以拼多多、淘寶特價版、京東拼購等為代表的平臺“拼團”模式;

第三,以小紅書、美麗說、蘑菇街等為代表的“平臺+達人分享“模式;

第四,以第三方微信開發科技服務類企業為代表的商類工具模式;

第五,以什麼值得買為代表的內容導購類平臺模式;

最後是傳統微商代理模式。

從流量思維到裂變思維,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未來中國移動社交電商行業發展方向

電商的下半場,傳統電商平臺的流量紅利不在,移動社交已經佔據了人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突破傳統電商模式的社交電商已經成為用戶消費習慣之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交電商將成為“消費升級”路上的必然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