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狂人:凭借“吃亏”式运营 拥有36万员工 如今身家高达1200亿

世间最公平的事物,莫过于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老一辈的企业家,基本都到了退休的年纪,如今正在逐渐退居幕后。其中,民营企业家的接班人,往往会选择交给子女。在1月10日,拥有中国最大的民营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严介和,选择将持有的70%的股份,全部交给了33岁的儿子严昊,正式退居幕后。

作为商界大佬,往往都会伴随各种标签。围绕在严介和身上的标签是“中国最大包工头”、“基建狂魔”、“第一狂人”等,还是比较犀利的。但是,如今的严介和却显得低调很多,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他。但是,严介和一手打造的太平洋建设,却是建筑行业的龙头老大,旗下员工人数,达到36万人。

在严介和的记忆中,童年生活还是比较窘迫的,甚至连鞋子都是草编的。读书生涯,也不是很出众。不过,由于年代原因,对于民办教师来说要求并不算高,严介和成为了一个民办学习的语文老师。但是,当着教师以后,空余时间比较充裕。闲不下来的严介和,总是想着自己做点事情。于是,折腾起了副业。这样一来,相当于拥有了两份工作。后来,他就干脆把教师的工作给辞了,专心做生意。

严介和凭借为砖瓦厂土坯提供防雨设备,赚到了3万,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不过,在1986年,严介和的家庭作坊,遭遇取缔。严介和进入乡里的水泥预制板厂做临时工,由于这个工厂常年处于亏损状态,进行了承包改制,严介和发现了建筑收益的商机,通过竞标成为了厂长。


严介和的商业目光还是很敏锐的,在经营水泥厂的过程中,他发现只做水泥的话利润太低,而国家正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做建筑收益比较高。自己做建筑的话,使用自己生产的原材料,容易获得收益。于是,严介和辞掉了厂长职位,又创立建筑公司。

创立企业很容易,但是,想要将企业拉入正轨,却没有那么容易。起步阶段的小企业,很难拉到承包项目。不过,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长达几十次的往返中,严介和拿到了南京三个涵洞的项目。这个项目并没有赚钱,还亏了5万,不过严介和要求员工通过提高工程的质量和缩短工期来打出自己的口碑。


严介和的“吃亏”式运营,逐渐打开了市场。而严介和真正的起家靠的是独创的“BT”模式,即先允诺垫资给政府做市政项目,但同时要求政府担保,以政府融资的方式取得工程项目。拿到工程后,则以自有资金启动项目,但随后是向银行大笔举债。然后,将工程分包,由各工程队自行垫资建设,而工程材料款项也是先行赊购。

严介和凭借这一模式,成功的令太平洋建设包揽了非常多的工程。而太平洋建设的成功,也令严介和的身家,水涨船高,身家高达1200亿。如今,严介和又将一手打造的企业,交给了儿子严昊,实现了家族财富的传承。对于严介和,你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