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越过楷书从行书入手练习书法,您觉得能练好吗?

聖图书画


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学行书,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分如下一些情况:

如果是没有硬笔楷书的基础,直接学硬笔行书,也是可以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注意如下几点:

1.所选择的字体必须是行楷字帖而不是行草.

行楷字帖相对来说难度要小很多,更接近于楷书。

2.在学习行楷之前,务必把楷书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要练好,如果这一点努力都不愿意付出的话,直接学行书也是很难学好的!

没有毛笔楷书基础直接学毛笔行书是行不通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没有毛笔楷书的基础,学习毛笔行书,难度非常大,很容易,让人心灰意冷,半途而废。

2.从时间成本上来讲,学好了毛笔楷书,再学毛笔行书,比直接学习毛笔行书,花的时间不会多。

既然同样的时间,成本可以学好两种字体,为什么非要直接学行书呢?

3.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楷书就是行书的基础,没有基础,要把建筑做起来,是很难的。

实际上行书的用笔与结构跟楷书是一脉相承的。你甚至可以这样去理解,你学楷书就是在学行书!


佳顺书法网院才主哥哥


近现代人写毛笔字都是从楷书练起的,就我本人的经历而言,六几年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书法课,从描红开始,都是楷书,以后几十年就很少拿毛筆了。我是在临退休前选择的一个爱好,重新拿起笔练毛笔字的。起初临的是孙过庭的《书谱》,临了六年,写出来的东西不奈看。随后又临了王羲之的《十七冰帖》两年,接着,我将所有的草书帖,行书帖都临了,一回头我又将好多楷书帖都临了个遍,但是,我写不好楷书,临楷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练手。

现在小学也开了书法课,他们应该都是从楷书学习的。

如果是后期对书法产生了爱好,我认为楷,行,草可以结合起来练。

选择一主功方向就行了。

上一位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不重复了,而且,他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很高。

发两幅小品上去,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一下,本人在此先谢谢了!







杨炳升66


在下边看来,如果直接越过楷书就练习行书,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无疑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基础,如果底子不打好,就直接练习行草书,无疑难上加难。

小编自小也是开始学习书法,学的毫无疑问,学的就是楷书,楷书较为注重点和画,以点画结构为主,表现得明快随意,生动怡人,现今很多中小学也意识到了书法作品的继承,开设的课程一般都以楷书学习为主,在教导上倡导先楷后行,楷书练好了,那么行书随之会学习的很快,写起来也会很自然得体。

总而言之,现在不管学习什么书法,都应当以楷书为主,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要学会一个正确的拿笔姿势,正确的使用笔,写出的字才会均匀、平和、饱满、自然,时间长了,学习书法也会更加的有兴趣和写好。


三分文说


楷书又叫做“真书”、“正书”,苏轼论书曰:“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书唐氏六家书后》”,形象地说明了练习书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需要经过立、行和走(古代汉语中“走”即“跑”的意思)的过程。这种比喻非常形象:“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用现在的话意思就是说:楷书像一个人在静立,给人以静态美;行书像一个人在行走,给人以动态的变化之美;草书像一个人在奔跑,像舞蹈一样给人以节奏韵律之美。所以说站还站不稳,就想走甚至还想跑,那一定会摔大跟头的。从古到今但凡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人也大都是从楷书入手的。因此,学书法还是应该先从楷书入手,在练楷书的同时也可与隶书一起练习,扎稳脚步,宁缓勿速,打下牢固的楷书和隶书基础,等楷书熟练到一定的程度再略加牵丝,向行书过渡,在练习行书的同时可与草书一起练习,相得益彰。附上个人练习拙作,请各位朋友指正,共同提高,共同使书法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昆陽書苑


直接练行书是可以的,但是,必须有系统的训练套路才行。比如,一定要先练习笔法动作,而后再练习偏旁部首,感觉到指法发力与运笔技法都熟练了,行笔挥洒自如,然后再进入临摹字帖环节着重熟练字形。

如果没有之前基本功训练过程,直接拿过字帖照着写肯定读不懂,许多笔意细节不知道怎么书写出来的,容易导致照猫画虎似是而非使训练周期大大延长。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行书练习方法要点:

一、笔法动作练习。主要练习控笔能力。通过画写螺旋线、交叉线、曲波线、萦绕线等,熟知中锋行笔、侧锋行笔、驶转调锋,以及提按、快慢、逆顺、绞转……都会出现什么形质?





二、偏旁部首练习。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合体字结构组成部件有四大类: 左旁、右部、字头、字底。练习的时候,采取分类编组的办法,例如:将某一个偏旁部首连续写两遍,意在掌握左右顾盼呼应、上下引带、起止承接的笔势转换关系。


三、临摹字帖练习。初学者最好不要直接用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照着写,应该按照系统的步骤进行,这样效果好。例如:

1、用铅笔或粉笔单勾法摹写原帖。

2、用毛笔蘸清水在铅笔字迹上扩描法描写。


3、用毛笔蘸淡墨在铅笔字迹上描写。

4、用毛笔蘸彩色墨汁在淡墨字迹上修改性的描写。

5、用毛笔蘸墨汁照着原帖临写,精研细节。

上述是我的教学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练行书的好坏是谁来评价?一个是书法学习有没有常规的,科学的理论逻辑。

第一个问题,我们成年人学习书法多出于爱好,感兴趣图个乐,自己高兴为目的。那么从行书入手完全可以,尤其是从《圣教序》开始的,在笔画、偏旁、结构方面同样是可以形成一套规范体系,不练楷书没有什么影响。毕竟楷书一笔一画的静态体系还是与行书的简省快速,牵连丝带模式是不同的。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系统学习的方式方法问题了。书法是把汉字书写当作一种结构造型来对待的,从楷书的静态到行书的动静结合再到草书的动态飞扬,相互关联相互独立。楷行草成为必要的顺序。楷书是学认、学写汉字的开始,同时也是汉字方块字结构形式美的研学基础。所以,不能省略。

个人拙见,欢迎指正!


老陈聊书法


学习书法,大都从楷书入手。以楷体当成建筑大厦的基础,先打好基础才能一步步高升。本人练硬笔字三年,也是始于正楷,以柳体为主攻方向,练习两年后转入行书练习,以启老行书为范本,目前练了一年余,总结练字的体会,写楷书很枯燥,进步很慢,转练行书,写的好流畅,我想这也是楷书的基础作用,感觉楷书与行书互相穿叉练习进步更快。这叫俗称磨镰不误砍柴功呀。拙见。下面把近日所练习的两幅字奉上,现丑了,请老师给予指正,




海纳百川146530600


我不建议这样,学好书法,必先从楷书或者隶书开始,硬笔从楷书入手,当楷书学到一定阶段,可以夹杂着行书训练,会让你的楷书写的更加灵动。如果刚开始就练行书,线条和字形都不能很好啊把握,所以开始的时候学会楷书很重要。

但是,不能一直写楷书,而不学习别的字体,这样会把楷书学死,写的楷书也会变得单调乏味,结构上也会变的死板。所以要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要多学习别的字体会让你的楷书更加灵动。学习行书要建立在楷书的基础之上,这样学行书才能事半功倍。

(附上一幅颜真卿的《颜勤礼》和我的拙作)




明道居书法


各位师友,大家好!我班门弄斧,说一下我对问题的看法。

我们成年人,学习书法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和审美能力,又可以修身养性,拓宽社交范围,何乐而不为!

朋友说了,我们都是从业务爱好出发,又握起毛笔学习书法的,这样不用要求自己太严格,为所欲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自娱自乐就是了,努力写过两年,也会大有收获。

可是,如果站在书法的角度来论,既然说书法,就要讲究法度,没有规则就是写字了,写字只是技术层次,而书法是艺术层次!

既然是艺术,都会遵循规则的,为什么要临帖,为什么创作要讲究字的出处,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平时看书论,好像是说学行书还是先学一段真书为好,根据自己情况,时间长短不限,练习楷书(笼统说法,篆,隶都在其内)可以训练点划的准确性,这样再临帖学习行书上手要快的多。听说有,行书有楷意,楷书有行法。(另论)

再从另一个角度谈,行书像是人在疾走,不会走路,谈何疾走,我们可以从硬笔的角度了解,写不出像样的正楷,行书很难写好,但是有正楷基础,熟能生巧,一牵丝连笔,不就是行书么?(但要遵循行书规范)

道理一样,毛笔也应如此,磨刀不误砍柴工,写行书,想很快见效,不妨先练习一段楷书。

再举个例子,开车是技术活,先要学习初步驾驶技术,取得驾照,才允许上路驾驶,新手在路上多少迈,技术熟练以后,速度自然就快了。

行和楷没有明显的分水岭,而是快慢之别,二王,宋四家,没有楷书基础,不多临帖,怕他们也成不了行书大家。

个人一点拙见,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为盼!谢谢!




畅谈文化


大多数人有一个观点,不会走怎么会跑。认为楷书是行书的基础。所以有的人一辈子认认真真学楷书,什么颜、欧、柳、赵,学的很像样,可是一落款就暴露出弱点。

按理来说楷书写得很好,行书应该更好,基本功扎实吗!实际结果有时大相径庭。

这时候再想从楷书中走出来,发现已经晚了,写楷书养成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想写好行书难上加难。

为什么我们都认为楷书是行书的基础!主要是因为我们书法启蒙都是从楷书开始的。就好像母鸡孵了一窝蛋,里面有几只鹅蛋,小鹅孵出后第一眼见到的是母鸡,于是就把母鸡当妈妈。

实际上楷书和行书是兄弟关系,并不是母子关系。

我们所说的楷书一般指的是唐楷,唐楷之前还有三国的钟繇,魏晋二王的小楷,还有魏碑这些都是楷书。

所以说,先练哪一体,要看你个人喜好,只要顺手,先练哪一个都没有太大关系。

区别在于楷书规律明显,容易掌握,但需要长期练习,方能精益求精,楷书更讲究准确性,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行书千变万化,随字易形,对毛笔性,和控笔能力要求更高。

所以初学者一般是先从楷书入手,练习控笔能力,了解笔锋的变化特点,然后再去学习行书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