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

劉小四105904416


蒙古帝國分裂的導火索就是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的篡位行為,這是由於他的繼位沒有合法性,所以遼闊的蒙古帝國迅速分裂為了5個部分,即元朝、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與伊兒汗國。那麼,雄才大略的忽必烈為什麼不阻止蒙古帝國分裂呢?



事實上,並不是忽必烈不阻止,而是他沒有能力阻止,因為忽必烈的得位不正。事情回到公元1259年,蒙古帝國最後一位合法的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釣魚城(重慶合川釣魚城)時戰死。他死之後,蒙古陷入內亂。當時的蒙古內部更傾向於支持蒙哥的7弟阿里不(布)哥登基為汗。

可是,蒙哥的4弟弟忽必烈卻搶先在中原一帶登基,然後北上蒙古高原與阿里不哥相爭。不過,忽必烈的支持者畢竟只是北方的漢人地主和少數蒙古貴族,因此他的登基屬於奪位。再加上忽必烈一向漢化,這與多數蒙古貴族的主張背道而馳,因此就沒有得到蒙古貴族們的普遍響應,這才是蒙古帝國分裂的根本原因。


此外,當時的忽必烈根本無法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因為他自己只控制著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領土(這部分領土後來就演變為了元朝),而對於蒙古帝國在中亞和西亞的領土便無能為力。同時,為了減少蒙古內部反對自己的聲音,他也順水推舟地把西亞的領土分封給了旭烈兀(伊兒汗國),而那位佔據南疆的海都(窩闊臺汗國)更是一直在與忽必烈為敵

因此,蒙古帝國的分裂是內因和外因綜合的結果。忽必烈並不是不想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但他的實力有限,無法統治整個蒙古帝國,所以只好放棄了蒙古帝國在西亞和中亞的領土,並在西夏、金國、吐蕃、大理國、南宋的故土上建立了元朝。



歷史的荒野


這一點主要是兩個因素造成的。

首先,第一條成吉思汗一生最重大的一個決定就是規定他四個孩子裡面除了窩闊臺以外,其他的孩子都不具備繼承汗位的資格,可是問題便在於,除了窩闊臺以外,還有一個法定的繼承人拖雷。

兩個人為了成吉思汗遺留下來的汗位,可以說是大大出手,雙方舉行了機會長達40多天的議論,裡面造這個結果就是窩闊臺繼承汗位,可是這並不能解決本質上面的問題,拖雷的實力依舊強悍,而且窩闊臺在這之後多次進攻金的關中地區,可以說鎩羽而歸,即便是請求了成吉思汗手底下第一戰將,速不臺也沒有辦法拿下金的關中地區,以往百戰百勝的蒙古軍隊在這一回卻遭遇滑鐵盧市的失敗,可以說內部出現的矛盾是佔據一個很大的地位。

迫於無奈之下,窩闊臺之下,汗位繼承人陰差陽錯之下,成為了蒙哥,事實上,他是拖雷的孩子,但是拖雷把他過繼給了窩闊臺,然後蒙哥繼承了汗位,但是蒙哥和忽必烈之間是親兄弟,忽必烈是拖雷的孩子。

這就他媽的很鬧心了,蒙哥是拖雷的孩子,忽必烈是拖累的孩子,兩個人之間是兄弟之間的關係,遊牧民族兄終弟及,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況且在中央王朝。忽必烈他的實力明顯要強於其他幾個兄弟。而且蒙哥再戰死於南宋的時候,並沒有確立繼承人究竟是誰,這就給忽必烈一個很大的空子。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並且創立了元朝,可是問題是你是託累一個派系的,你不是窩闊臺,你的哥哥至少還繼承過去成為別人的孩子,你是沒有任何名義的,這一點立刻遭到了其他派系的進攻,尤其是當時的四大汗國,可以說,這本身就是成吉思汗自己給自己的子孫挖的一個坑,而且在這其中雙方爆發過血腥的屠殺,窩闊臺上為以後,拖雷不明所以死了,然後就是對脫離家族一系列的屠殺,在蒙哥上位以後,又是對窩闊臺家族進行屠殺 雙方你來我往,互相還禮,也讓當時在其他地區的各大家族感到瑟瑟發抖。

第二點就是當時實在太大的疆域,讓人實在感覺無從下手,現在我們有手機,電腦,電話等等不同的東西,可以在千里之外傳遞信息,但是在以前的山川阻隔不說,而且交通工具極其落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天高皇帝遠。(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中央傳達的命令,可以說到達其他地方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一紙空文。

忽必烈不傻,他知道與其去要那些不臣服於他的人城府,他到還不如管好眼下的事情,對於忽必烈來講,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於南宋的進攻,以及如何去管理接下來接納進來的大量的農耕文明,至於說和其它的蒙古部落之間產生隔閡,並且大大出手,這一點忽必烈不願意見到這種情況誕生,大家都是一家人,最後打架便宜其他人,況且只要我的實力夠強悍,那我還是家族老大,我還是能夠統率其他的人。

在蒙古草原上面可以說實力為尊,誰的實力強悍,誰就能夠繼承汗位,忽必烈也不急於求成。


漩渦鳴人yy


忽必烈不組織蒙古分裂有著致命的因素。

威望不夠

首先來說,忽必烈的號召不夠,他不像他的大哥蒙哥有威望,蒙哥是元憲宗也就是上一任的皇帝。在當時能夠駕馭整個蒙古帝國也只有他,主要是因為他受到欽察汗國拔都支持。

蒙哥可以把蒙古帝國牢牢控制在一起,除了他有著鐵腕手段外還有個原因,就是他的核心是以蒙古為主,不蹈他國之法,蒙哥身處哈拉和林,緊握帝國權利,哈拉和林處於帝國的核心地帶,蒙古宗王不忘祖宗的地方。

然而,到了忽必烈的手上後情況就改變了,蒙古之所以會分裂,其主要原因還是他獲得的汗位不合法,尤其在西方,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等國,他們都是支持他的六弟阿不裡哥的,原因是阿里不哥的幼子守灶是蒙古人傳統的捍衛者。

而忽必烈則不同,他雖有實力,可是卻違背了蒙古祖訓傳統,所謂阿里不哥所說的,忽必烈執意推行漢法制漢,處處為蒙古摯肘,反對漢法制漢,對祖制的觀念不會改變,忽必烈的這些事也被當時西方的諸王和本土守舊派落了口實。

急於稱王

後來,忽必烈害怕阿里不哥對他設下陷阱,沒去為蒙哥奔喪,直接從宋國戰場搬師回到漠南閃電河稱汗,這讓當時在和林的各大臣和宗王們非常憤怒,每個人都覺得忽必烈的這個做法明顯的就是在自立門戶。忽必烈提前稱汗並將年號改成中統,其意為中原正統,這讓阿里不哥極度不舒服,他同樣也稱汗,此時的蒙古突然出現了兩個皇帝。

忽必烈雖然有東北蒙古諸王和旭烈兀波斯汗國的支持,可當時的欽察和察合臺、窩闊臺佔了蒙古發言權的一大席位,所以忽必烈光有實力不行,主要還是要威望。而忽必烈的所作所為恰恰讓他的威望降到極低,他打敗阿里不哥後,將國都定在北京,放棄蒙古國號,用易經的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

這種舉動導致了西方的三個汗國的不滿,與他們的國號不符自然不服氣,蒙古國就等於被架空,於是他們紛紛自立為王。忽必烈為了取得稱汗機會,把土地劃分給了各個汗國,旭烈兀也是在那次的劃分中建立伊兒汗國,察合臺也得了一塊土地。

各汗國自立

忽必烈想名正言順的當中原的皇帝,又想當整個蒙古的大汗,想讓得到土地的各國在中原支持他,於是再次召開了庫裡臺大會,擁有波斯的旭烈兀答應了;迫於壓力擁有俄羅斯的別二哥也答應;中亞的阿魯忽也答應了。

可是到來年,旭烈兀、別二哥相繼去世,這就讓統一蒙古的大會沒開成,忽必烈此時心急了,為了儘快的把汗位得到,便於元朝、察合臺、窩闊臺出現了摩擦。忽必烈當時沒辦法控制住各汗國的獨立的念頭,畢竟各汗國自治多年,而蒙古的大汗現在成了虛名,忽必烈擁有的只是金、夏、宋、大理、吐蕃這些中原一隅。

後來蒙古西方各汗國只是名義上承認元朝為大漢汗國,但仍是高度自治,所以說不是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國的分列,而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和威望。


大國布衣


1206年,一代梟雄孛兒只斤·鐵木真在大忽裡勒臺稱汗,尊號“成吉思汗”,標誌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在成吉思汗及其子侄的南征北戰下,蒙古帝國國土橫跨亞歐大陸,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但是1259年蒙古帝國大汗蒙哥突然死於釣魚山下,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引發內戰,忽必烈最終雖然獲勝,但是因為阿里不哥獲得了更多蒙古王公的支持,使得蒙古帝國瓦解,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元朝戰爭不斷。蒙古帝國的分裂是有其必然因素的,誰都阻止不了。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後,他的幾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等人就是其主要助手,立功無數。因此蒙古數次西征後,成吉思汗將西方大片被征服的土地分封給幾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朮赤的欽察汗國、次子察合臺的察合臺汗國、第三子窩闊臺的窩闊臺汗國,將蒙古本部留給託雷,這些人手中握有龐大的領土和強大的軍隊,埋下了分裂的禍根。

成吉思汗活著的時候,憑藉著建國的崇高威望和父子血脈親緣關係,自然能夠維持整個帝國的穩定;等到蒙哥繼位的過程中,蒙古帝國各部分因為爭奪汗位、爭奪土地爆發了很多衝突,再加上成吉思汗的子孫經過幾代繁衍血緣關係也遠了,蒙古帝國自然有了分裂傾向。

而1259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引爆了蒙古帝國暗藏的危機。蒙哥繼位大汗後,讓自己的四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也就是中原地區)事務、六弟旭烈兀率軍西征、七弟阿里不哥留守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

忽必烈還沒開始掌權的時候就接觸了很多中原漢地的人,招募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擔任幕僚。1251年,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後,任用了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史天澤等漢人掌控軍政大權,並且推崇儒家教育、主張“行漢法”,推動蒙古漢化。而忽必烈的這種行為損害的是大部分蒙古王公的利益,畢竟要把權力分給別人誰都不幹。因此1259年蒙哥汗突然暴斃後,大部分蒙古王公都支持反對漢化的阿里不哥繼位,特別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更是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

忽必烈在蒙古王公中的支持者雖然少,但是掌控的力量卻比阿里不哥更強。首先蒙哥汗死的時候正在帶領大軍進攻南宋,忽必烈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了這支大軍的統帥權;其次忽必烈坐鎮中原,獲得北方漢人支持,不論是人力、物力都在阿里不哥之上。經過四年慘烈內戰,忽必烈徹底消滅阿里不哥,但是大部分蒙古王公並不承認忽必烈是蒙吉大汗正統,各大汗國紛紛獨立,忽必烈的權力僅限於東方。

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將蒙古的統治中心由漠北哈拉和林遷到大都,忽必烈此後雖然一直想依靠外交、軍事等手段重新統一蒙古帝國疆土,但因為多年征戰積累下的仇恨以及執政理念不同等原因,一直沒有成功。直到1304年元成宗在位時期,四大汗國才在名義上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尊奉元朝為宗主,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分裂局面。

蒙古帝國建立的第一天起就註定了分裂的命運,領土橫跨歐亞大陸,境內地形複雜、民族眾多,宗教衝突、文化衝突等等問題使得完全統一是不可能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從內心深處來說,忽必烈是堅決反對蒙古分裂的,因為他想當大汗。如果蒙古宗王們都分裂出去了,那他這個大汗當著又有什麼意思呢?但是,客觀上,他卻成為促成蒙古分裂的罪魁禍首。為什麼這麼說呢?

(忽必烈和他夫人)

第一,忽必烈是製造分裂的那個人。

當蒙哥大汗戰死在南宋釣魚城的時候,在蒙古本土監國的阿里不哥,便數次來信召忽必烈回本土,開忽裡臺大會選新的大汗。但是忽必烈不敢回去,因為他擔心兩個問題:其一,一旦回去,就離開了他自己的大本營,離開了他自己的軍隊,這樣就很有可能被阿里不哥囚禁。其二,如果真是召開忽裡臺大會選新的大汗,忽必烈肯定不能獲勝。因為按照幼子守灶的傳統,大家會選阿里不哥;按照戰功,大家又會選打下西亞一大片,戰功更高的旭烈兀。所以忽必烈是絕對不會回去的。

忽必烈不但不回去,而且他還來到他的王都開平,自立為蒙古大汗。很顯然,忽必烈這樣做,是對蒙古選舉制度的嚴重破壞,從根本上造成了蒙古的分裂。

當忽必烈不回蒙古本土,自立為大汗以後,阿里不哥在蒙古本土,召集所有的蒙古貴族,開了一次忽裡臺大會。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宗王貴族都來了,但還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忽必烈不予承認,並舉兵和阿里不哥大戰。顯然,和大多數蒙古宗王貴族選出來的大汗爭奪,這又是一種分裂行為。

(阿里不哥劇照)

第二,忽必烈是鼓動分裂的那個人。

忽必烈為了取得勝利,派人和旭烈兀聯繫,希望旭烈兀能夠支持他。而開給旭烈兀的條件,就是允許旭烈兀成立自由王國。

本來,旭烈兀是打算回去開忽裡臺會議,競選大汗的。當忽必烈給他開出這個條件以後,他忽然發現,其實根本就不用回去了。因為就算回去競爭,未必能爭得過阿里不哥。現在白得一個自由王國,何樂而不為。

可以說,在忽必烈鼓動下的旭烈兀的分裂,是蒙古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分裂。

旭烈兀分裂以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包括東道諸王們,也紛紛開始分裂。而大家的分裂,忽必烈基本上是無可奈何的。並不是他打不贏他們,是因為他找不到理由打他們。既然你忽必烈同意旭烈兀分裂,為什麼就不同意我們分裂呢?

第三,忽必烈是擴大分裂的那個人。

忽必烈在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時候,原本被蒙哥嚴厲打壓過的窩闊臺家族的後人,強勢崛起。

(海都塑像)

海都的崛起,針對的就是忽必烈。而因為要對付強勢的海都,忽必烈不得不拉攏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後人。而拉攏的辦法,和他拉攏旭烈兀是一樣的,就是允許他們高度自治。實際上就是同意他們分裂出去。就這樣,忽必烈除了承認伊爾汗國獨立出去以外,又相繼承認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獨立出去。最後不得不也承認窩闊臺汗國獨立出去。

這樣一來,整個蒙古帝國就分裂成元朝和四大汗國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國裡面有一句話說的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蒙古帝國的分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忽必烈這位有著強大領導力的人也只能勉強維持表面上的統一。忽必烈之後,蒙古帝國迅速四分五裂,各自建國。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國家認同感的消失。蒙古帝國經過了三次西征,以及與金,宋,西夏的戰爭後。佔領了歐亞廣大地區的國家。成為了世界霸主。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蒙古人口稀少,在佔領區只有少量軍隊,實際上要依靠當地的力量。所以為了維持有序的秩序,必然會向當地文化靠攏。再加上與當地人的通婚,文化融合也是必然也是迅速的。所以當時蒙古帝國逐漸形成了這麼幾個文化圈,一是以元朝為首的漢文化圈,二是以蒙古本部為中心的蒙古原始圈。三是以欽察汗國為中心的基督教文化圈。四是以伊利汗國為中心的伊斯蘭教文化圈。文化的分裂很容易會造成國家認同感的降低,進而造成國家的分裂。

二,汗位爭鬥。蒙古選舉大汗的方法是召開忽裡臺大會,由貴族共同推選。而窩闊臺汗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們為了爭奪汗位,拉幫結派,製造分裂。先是拖雷系的蒙哥和窩闊臺系的貴由,後是忽必烈和親兄弟阿里不哥的爭奪。而當時蒙古貴族是支持阿里不哥的,忽必烈當時已經傾向漢化了。所以當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的時候,蒙古貴族和其他汗國在內心深處是不認可忽必烈的。只不過屈於忽必烈的威嚴而陽奉陰違,即使這樣,窩闊臺的後代海都的叛亂在忽必烈死亡時都未能徹底平定。

所以,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成熟自信的文化。



阿樊達1986


忽必烈如果不想讓蒙古分裂,在繼位之前,他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像察合臺一樣,放棄爭奪汗位,擁護阿里不哥。當時的蒙古帝國之下,除了忽必烈和東方三王族,基本上都是擁護阿里不哥繼位的。

在蒙哥時期,再次發動西征,旭烈兀遠征中東,佔領了波斯地區,東方則是讓忽必烈在金蓮川開府,把滅南宋的任務交給了忽必烈。但不久之後,蒙哥就對忽必烈起了疑心,於是自己親征南宋,讓阿里不哥留守蒙古草原本部。

蒙哥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死後有繼承權的包括他的三個弟弟,也就是旭烈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得到蒙哥汗的死訊後,旭烈兀停止繼續大舉進攻埃及的行動,準備返回蒙古本部,但他離得太遠,所以並未實際返回,繼承人只剩下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被蒙古各部視為最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尤其是當時蒙古各部中實力最強的金帳汗國的掌門人別兒哥,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之前貴由汗突然去世,成吉思汗的子孫們爭執不下,就是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汗才得以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但忽必烈突然悄悄返回開平,在東方三王族的支持下,繼承了汗位。雖然忽必烈也舉行了忽裡勒臺大會,由東方三王族推舉為大汗,程序上看起來是合法的,但卻遭到了蒙古其它各部的集體反對。只有察合臺汗國的後裔支持忽必烈,但他當時的影響力很小。

在阿里不哥繼位之後,忽必烈仍然強行自行繼任蒙古大汗,這是蒙古帝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在其它蒙古各部看來,忽必烈的這種行為就是叛亂。這樣,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間的糾紛就只能通過戰爭解決了,這同樣是蒙古帝國歷史上第一次發生內戰。

但當時支持阿里不哥的勢力中,別兒哥正準備越過高加索山脈,進攻旭烈兀汗國,並沒有以實際行動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當時能夠動用的軍隊,主要是隨他留守蒙古本部的軍隊,跟隨蒙哥進攻釣魚城的軍隊本來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盤山附近被忽必烈強行解散。

在之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中,忽必烈依靠東方三王族的支持,與阿里不哥形成了相持的局面。但忽必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在於,他控制著從華北地區經開平到和林的運輸線,而和林是非常依賴來自華北的物資供應的。

忽必烈切斷了這條物資供應線,和林就堅持不了多久。最後,也正是因為物資短缺,阿里不哥不得不放棄和林,向西退到中亞一帶,繼續與忽必烈相持。此外,忽必烈也調動了一部分華北的漢人軍隊參加戰爭。也就是說,忽必烈是以華北地區的物資和人力來與阿里不哥爭鋒的。

等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結束之後,忽必烈就把重點放在進攻朝鮮、南宋,甚至還進攻了日本,而對和林以西的中亞地區則只是採取監視態度,並沒有主動進攻和林。滅了南宋之後,阿里不哥捲土重來,再次佔領和林,忽必烈又命滅宋的伯顏率軍作戰,再次戰勝了阿里不哥。

這時候,如果要想重新完成蒙古帝國的統一,忽必烈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沿著成吉思汗西征走過的路,派軍隊進攻中亞地區,只有佔領中亞,才有可能迫使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完全臣服。但忽必烈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態度,只要蒙古其他各部不公開叛亂,他就寧可息事寧人。

但在忽必烈時期,蒙古的四大汗國仍然沒有完全分裂,阿里不哥投降之後,忽必烈名義上成為蒙古帝國的共主,但實際上其它三大汗國各自為政,中亞更是亂成了一鍋粥,伊爾汗國曾經有意進攻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又有意進攻伊爾汗國。到元成宗鐵穆耳時期,蒙古帝國才正式四分五裂,各個汗國完全自行其是。


蕭武


這麼說吧,如果忽必烈能夠繼續保持蒙古帝國的統一,那麼說明他的威望是絕對不會低於成吉思汗的。然而事實並沒有,那些遠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王公們也只將忽必烈當作一個同輩的幸運兒,從未踏足東歐這塊土地的忽必烈憑什麼踩在他們頭上?


事實上,這種分裂,蒙哥也要負一定責任。

他沒有在自己的家族內部有意指定一個接班人,也從來沒對繼承人問題表過態。在他於1258年啟程征服南宋時,留下了阿里不哥管理哈剌和林,但並沒有進一步加強阿里不哥的權勢,勢必導致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誰也不會服誰。拖雷系的分裂給了其他支系的成員以機會來謀求自立,大家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憑什麼要永遠受制於自己的兄弟。

比如在蒙哥的大清洗中倖存下來的察合臺諸王迅速在中亞試圖脫離拖雷系的控制。

窩闊臺系也同樣不滿,甚至在蒙哥時期就展現出來了。海都在1256年的時候逮捕了蒙哥派來的一個使者,並且拒絕放回去,蒙哥當時忙於準備對宋戰爭所以沒有采取行動。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內戰時,海都更是樂得看到拖雷系內鬥。


唯一好一點的是旭烈兀,但旭烈兀是在今天伊朗這塊兒發展,而且親兄弟也要講利益的。

至於山高皇帝遠的朮赤系,就更加不滿了。而且蒙古宗王間產生的領地矛盾越來越不可調和。1252年的時候,蒙哥本來把格魯吉亞封給了金帳的別兒哥汗,但旭烈兀徑自吞併了,氣得別兒哥1262年聯合馬穆魯克王朝入侵伊朗,這也是一個蒙古宗王聯合異族勢力對付另一個蒙古宗王的先河。

接前文所說,金帳汗國的傢伙們正緊盯著高加索呢,這種情況下旭烈兀會為了忽必烈的利益而放下自己的爛攤子?同時,人家別兒哥已經儼然是穆斯林的保護者了,要來討伐旭烈兀屠殺巴格達,處決哈里發的罪行了。

所以,文化,民族,宗教,現實利益的諸多分裂,使得忽必烈怎麼想統一也迴天無力了。


普魯士之魂




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國分裂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忽必烈號召力不夠,他不像大哥就是所謂他的上一任皇帝蒙哥有威望,蒙哥是元憲宗,在當時只有他才能駕馭整個蒙古帝國,原因是他受欽察汗國拔都鼎力支持。拔都在中亞開了個庫裡臺大會,旨在選拖雷系蒙哥,然而察合臺和窩闊臺系不服,蒙哥登汗後,窩闊臺系蠢蠢欲動,執掌中央的海迷失就是貴由妃夥同她兒子腦忽還有失烈門不服,偷運兵器,準備造反,被蒙哥汗提前發覺,於是先發制人,將海迷失投往河中處死。一直威脅拖雷家的窩闊臺系瞬間一落千丈,在西涼的闊端也同樣被取代,合丹,海都等王爺也受影響,至於察合臺汗國呢,知道蒙哥汗厲害後,不敢硬碰硬,只有乖乖的委身於阿里麻裡地區,他的西面河中地區被蒙哥汗劃分給拔都,欽察汗國頓時風聲雲起,蒙哥是他們推舉的自然欽察汗國百般服從,所以蒙哥是當時唯一被公認的大汗,他那時還派旭烈兀西征,波斯和阿拉伯地區已成了阿姆河行省領地。


蒙哥之所以能不讓蒙古帝國分裂,除了他鐵腕手段以外還有個原因,就是他本身以蒙古為主,不蹈他國之法,蒙哥身居哈拉和林,牢牢控制著帝國大權,哈拉和林正是蒙古的核心地帶,蒙古宗王不忘祖宗之地。然而到了忽必烈手上,情況就變了,蒙古帝國之所以分裂,也正是他不合法竊取汗位造成的,尤其是西方,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等汗國,他們都是支持他六弟阿里不哥的,原因阿里不哥幼子守灶,蒙古傳統的捍衛者。相對於忽必烈卻不同,忽必烈雖然有實力,可他卻背離蒙古傳統,所謂阿里不哥口中所說,忽必烈執意推行漢法制漢,處處為蒙古掣肘,反對漢法制漢,唯崇祖制觀念不會改變。忽必烈這一點也為當時西方諸王包括本土守舊派找到口實。


忽必烈沒有在蒙古所謂的斡難河源頭,和林一帶,反而選擇在漠南閃電河開平稱汗,他害怕阿里不哥設下陷阱,沒有去弔唁蒙哥,直接從宋戰場返師稱汗,這讓當時身處和林的大臣和宗王們很是惱火,忽必烈這一套做法明顯就是自立門戶。他提前稱汗後還將年號改為中統,意思是中原正統之意,身處漠北的阿里不哥自然不服,他同樣也在漠北稱汗,頓時蒙古出現兩個皇帝。忽必烈在漢地經營多年擁有龐大的地盤,有文臣武將,像郝經,劉秉忠,張文謙,董文用等,而阿里不哥呢,則深居漠北,很少出去,他恰恰是西方蒙古諸王們最好的一把棋子。


忽必烈雖然得到東部蒙古諸王支持還有旭烈兀波斯汗國,可在當時欽察和察合臺,窩闊臺畢竟佔一大席位,蒙古發言權份量很重,光靠實力是不行的,最主要還是有威望。可忽必烈恰恰缺失這一點,他打敗阿里不哥後,將國都定在中原地區的北京,還用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取大元為國號,放棄大蒙古國國號,這樣直接導致西方三大汗國不滿,與他們不符的國號自然不服,蒙古國就等於架為空虛,瞬間他們紛紛獨立。加之忽必烈由於當初舉措不當,為了徵求稱汗把握,任意將土地劃分給各汗國,旭烈兀就是在那次建立伊兒汗國的,察合臺也得到了一筆,可他後來改主意了。

忽必烈為了名正言順,他即想當中原皇帝,又想當全蒙古大汗,想讓他們來年來中原旨在支持他,再次開庫裡臺大會,擁有波斯的旭烈兀不用說答應了,畢竟是自己一向崇敬的哥哥嗎,迫於壓力,擁有俄羅斯的別兒哥也答應了,中亞的阿魯忽同樣也一樣。可是到了明年,旭烈兀,和別兒哥相繼去世,這讓一向統一蒙古的國際大會沒有開成,忽必烈在當時也沒有辦法,儘可能把他們爭取到手上,於是元朝和察合臺,窩闊臺系出現摩擦,邊境時常告急。海都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元朝蒙古至尊的夢魘,窩闊臺系海都根本就不承認他的合法性,還有昔裡吉,也一樣,在西部不斷挑事。海都因此還佔領了和林,忽必烈在當時根本就沒有辦法控制住蒙古帝國的分裂,各汗國已經自治多年,大汗只是個虛名,就像東周列國中周天子一樣。當時蒙古帝國地盤過大,忽必烈算只擁有中原一隅,就是金,夏,宋,大理,還有吐蕃,蒙古本土。這樣大的地盤對於他已經算吃得消了,至於名義上承認的波斯伊兒汗國,只是冊封一下就可以了,他們被察合臺和窩闊臺隔絕,元朝根本就沒有駕馭波斯的可能。這場紛爭後來在忽必烈孫子鐵穆兒才結束,海都一死,戰爭結束了,蒙古西方各汗國仍只名義上承認元朝是大汗汗國,但仍是高度自治的。所以說嗎,不是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國分裂,而是他已沒有這種能力和威望。


龍文說史


忽必烈只是託雷家族的繼承人,而且他也與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所以,即使是託雷家族,內部也不是完全統一的。

更何況,其他三個伯父家的汗國早就是分出去,只是名義上聽從大汗而已,實際上內部事情根本管不著。

蒙古大汗位置爭奪中,候選人都要爭奪各個汗國的支持,於是在支持誰的問題上,就會出現矛盾,甚至兵戎相見,結下樑子,於是就相互疏遠,甚至成了敵國。

比如朮赤一派,遠離蒙古草原,就是打打醬油,汗位也跟他們無關,無非就是表個態。闊窩臺家、察合臺家則與託雷家攪在一起,爭奪汗位和利益。

當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忽必烈靠的是重兵在手,搶先在南方自立為大汗,並沒有得到蒙古其他貴族的支持。唯一支持他的只有弟弟旭烈兀。而朮赤、闊窩臺、察合臺的孫子們,以及蒙哥的兒子們,大都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邊,因為阿里不哥更加尊重蒙古傳統,而不是忽必烈那樣喜歡漢人文化。經過四年戰爭,最終忽必烈贏得了戰爭,卻沒有贏得蒙古貴族的支持。從此,蒙古帝國分裂了,三大汗國獨立,與元朝決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