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萬航林


蝗災是指因為蝗蟲而引發的災難。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使農產品絕收,進而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戰禍。蝗災是世界性的災難,而且源遠流長,蝗蟲極喜溫暖乾燥,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中國古書上很早就有關於“旱極而蝗”的記載。

在《詩經》中就曾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過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據鄧雲特的《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的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其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唐開元四年,河南地區鬧蝗災。

蝗蟲肆虐了中原大地,百姓們即將顆粒無收,因此苦不堪言。當朝宰相姚崇聽聞後,他向唐玄宗上奏,建議皇上親自出面主持抗蝗救災。唐玄宗到了田裡後發現,蝗蟲果然是遮天蔽日,唐玄宗隨手抓了一下便逮到一隻蝗蟲,他老人家隨後說出了一句感人至今的話:“爾食朕百姓五穀,如食朕之肺腑。”這句話很好理解,但唐玄宗接下來所做的事情,卻讓人不理解了,他在瞪了這隻蝗蟲三秒鐘後,一口將其吞下,不愧是位明君,他這是在教會我們如何解決這些蟲兒。

其實蝗災是世界性的災難,遠的不說,只以近幾年為例,2001年俄羅斯南部的斯塔羅波爾地區發生大蝗災,約有26.7萬公頃的草場和耕地受到蝗蟲侵襲。2003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猶他州和愛達荷州皆飽受蝗災侵擾,而其中愛達荷州的災情,是二次大戰以來最慘重的一次。2004年11月21日,數百萬只蝗蟲蜂擁來到以色列紅海之濱城市埃拉特,毀壞了這個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全部莊稼和鮮花。

以色列當地居民說,這批蝗蟲是從非洲過來的,有的長達10釐米,它們不僅把棕櫚樹葉啃光,還把整個花園的鮮花也吃個精光。

據稱這批蝗蟲什麼都吃,連公路旁的綠化草坪也不放過。

不過,此次蝗災對以色列人來說,也未必不是好事,因為蝗蟲是在猶太法律規定中,唯一一種可以食用的昆蟲。所以有些以色列人就抓住了這個法律空子,趁機逮住不少蝗蟲拿回家做成美食,有個以色列人甚至從地上撿起一隻蝗蟲,直接塞到嘴裡就生吃了,一邊吃還一邊不住的稱讚:“真好吃!”。有些網站甚至還列出了名目繁多的蝗蟲菜單,有蝗蟲串、蝗蟲條和炒蝗蟲。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尤其冬季氣溫的上升,這都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來年蝗災的爆發提供了生力軍。近幾年來非洲連續發生了多次大蝗災,災情那是相當的嚴重,據說是蝗蟲一過,寸草不留,這令本就不是很發達的非洲大兄弟們,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這些非洲大兄弟也真是一根筋,他們為嘛不來中國學學這道名菜“飛黃騰達”的做法,哪怕是參考一下以色列的蝗蟲菜單也行。看看蝗蟲這些年就不敢來中國,除非它們的導航出現了問題,雖然蝗蟲們在非洲號稱是“吃不夠”,但它們膽敢來中國,很可能就會變成“不夠吃”。


刀墓手札


蝗蟲能吃嗎?能!這一點不是現代人發現的,恰恰就是古人發現的,試想一下,當餓極的時候,人們能吃觀音土、能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蟲為何不能吃?

蝗蟲的肉質鬆軟,味美如蝦,由於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徵,但同時,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蟲做食品的習慣,更別提以吃聞名的中國人了,中國擁有悠久的食用蝗蟲歷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蟲可以吃,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餓死?是蝗蟲不夠吃嗎?

還真是,人類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在飢餓時,最需要補充的是糖類,比如富含澱粉的米飯等,而蝗蟲富含蛋白質,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類較少,能夠提供的能量較少。

當然,蝗蟲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質,糖類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餓不死,比如天天給你吃蝦,你也能夠撐很久一樣,關鍵是蝗蟲不夠量。

從食物鏈效率來看,食物鏈越長,能量消耗越多,因為自然界的食物鏈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間,永遠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最多不超過五個,再長基本等餓死。

原來的能量傳遞是從作物到人類,現在中間多了個蝗蟲,能量損失驟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會更低。人類想要維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攝取的蝗蟲質量,要遠遠超過原本需要攝取的作物質量。

要想人類存活,那就必須讓蝗蟲的總質量超過作物總質量,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蝗蟲就是靠作物養活,減去能量損耗,蝗蟲總質量肯定低於作物總質量,還是遠遠低於。

而且蝗蟲的活動能力很強,吃完莊稼就跑了,人們怎麼將他們全部抓住?最多隻能抓住部分,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

也就是說,單靠吃蝗蟲,人類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這種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災祥志》有載:“(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如果能夠靠吃蝗蟲度過蝗災,蝗災也不成為“災”了。


平沙趣說歷史


  去年熱播的網劇《唐磚》相信有很多人都看過,劇中就有一個情節。大唐遭遇蝗災,到處都是流民,讓李世民和朝臣頭疼不已。當時正在打仗,糧食要先供應前線,但是賑濟災民又不得不做,糧食儲備有限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引發動亂。

  而這時主角雲燁把蝗蟲做成了食物,還邀請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醫孫思邈當著百姓的面試吃蝗蟲。結果在他們的帶領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蟲的熱潮,把天罰變成了天賜,蝗災變成了皇糧,不僅暫時解決了災民的問題,也讓那些想利用蝗災搞事的人計劃落空。雖然只是一個電視,但是蝗蟲確實是可以吃的東西,在古時候記載的蝗災也不在少數,都給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離失所遠離家鄉去乞討過日導致很多都客死異鄉。那為什麼有蝗災來臨的時候那時的百姓不去捉蝗蟲吃,而要背井離鄉呢?

  蝗蟲可不可以吃這個問題,我們偉大的吃貨帝國已經給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富含蛋白質。蝗蟲不但可以吃而且藥用價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記載用酒送服該品,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這樣看來蝗蟲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食材啊!為什麼古人不去大量捕捉來吃呢?還記得去年山東濰坊鬧蝗災結果被中國吃貨全捉去賣了吃,更有甚者在當地賣手電和捕捉網這些東西,完全沒把蝗災當成一件事。不僅沒造成什麼大的損失,還帶動了周邊經濟,不得不說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時候看過一個電視,講的是一個村莊遭遇了蝗災,村民們發現蝗蟲來了,趕緊拿起火把驅趕另外找人去收割還沒有被吃的莊稼。但是奈何蝗蟲太多,遮天蔽日的過來,農民根本搶不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蝗蟲吃掉莊稼。當時我還在想不會什麼時候蝗蟲來把我家的莊稼都給吃了吧!現在想想我當時是多慮了。我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很多次大的蝗災,都給人民帶來了重大的災害。

  《唐磚》中蝗災變蝗糧,網友感嘆蝗蟲要漲價了,為什麼古人不吃?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資治通鑑》記載:“秋季,七月,蝗蟲自東飛到西邊,遮天蔽日,所過之地盡為赤地,草木五穀皆被吃盡。”

  古時候把蝗蟲是為神蟲,每當發生蝗災百姓都認為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不僅不進行驅趕(驅趕也沒太大用)還要進行祭祀。古時候還是有吃蝗蟲的,比如唐太宗時期發生的蝗災,太宗就親自吃了幾個蝗蟲來表示對蝗蟲的憎惡。古時候對於治理蝗蟲還是採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去吃蝗蟲的。究其原因除了對於蝗蟲的畏懼,還有就是蝗蟲來的時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糧食吃完就飛跑了,也等不到人們大規模去抓捕。就像洪水來了,沒有人會想這個時候在抓魚去吃吧!


讀史鑑往


問出這個問題的人,真的有點兒幼稚啊,跟說“何不食肉”是一回事兒。

古代和近代鬧蝗災時,古代人和近代人,都是拼命捉蝗蟲,當時吃不了的,就曬乾了,存著吃。

但是,蝗蟲雖然能夠把一個地方的莊稼吃光,但這東西,吃了拉,拉了吃,還生小蝗蟲,可絕對數量,那是根本沒辦法跟莊稼最終長成的糧食比啊。

如果說,捉到的蝗蟲是一份,那最終收穫的莊稼,就是16份。這16份,除了4份交租外,剩下的12份,就是一家幾口一年十二個月的口糧啊。

鬧蝗災的時候,一定是莊稼長到七份,準備結果的時候,結果,全部被蝗蟲吃掉了。

你捉的蝗蟲再多,也最多夠吃兩個月的,請問,兩個月後,吃什麼?補種的莊稼,由於錯過了農時,本來可以收穫16分的,恐怕最終只能收穫七八份了。

除了交租的4份,莊稼剩下最多4份,蝗蟲肉吃2份,一共6個月,家裡就沒糧。

於是,剩下六個月時間,逃荒開始,也相應的,會有大量人員餓死。

這是古代科技不發達,無法有效避免蝗災造成的,最近三十幾年以來,就再也沒見過蝗災的情況。


董江波


大家好我是河北小師妹。在古代人們最害怕的就是鬧蝗災,蝗災來了就說明他們沒有東西吃了,蝗蟲啃食了他們的糧食,就等於斷送了他們的活路,有人說不會吃蝗蟲嗎?古代蝗蟲那麼多,難道還不夠他們吃的?聽到這句話我也感同身受,到轉念一想,吃蝗蟲也成不了多久。

為什麼吃蝗蟲也過不了多久。不要著急啊,讓我來分析一下原因:一,蝗蟲只有秋天有別的時候就沒有了,秋季靠吃螞蚱活下來了,那冬天他們吃什麼?沒有食物不照樣活不成?這個想法本事就是錯誤的,冬天是最難熬的,不被餓死,也會被活活凍死。總之就是很難存活下來。

二,古代是沒有油的,你讓人家燒螞蚱吃?螞蚱燒了只能吃一小撮肉,一點肉夠養活誰?蝗蟲並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下去,沒有油的情況下,那螞蚱是無法下嚥的,你們感覺現在的烤螞蚱特別好吃,那是因為有很多調味品在其中。只是單純的烤螞蚱是非常難吃的。

三,蝗災都已經威脅到人們生命了,人家寧可可啃樹皮都不願吃蝗蟲,他們眼中的蝗蟲和我們眼中是完全不一樣的,古代人對蝗蟲的認知,蟲子是鳥吃的東西,人不能和鳥一樣吃蟲子。古代的人們根本沒有辦法捕捉到那些蝗蟲,蝗蟲都是飛著的,吃完糧食也就走了。

他們應該是無計可施才會被活活餓死,誰不想活著,沒辦法他們只有餓死,雖然很殘忍,但是誰都改變不了這個結局,我看電視劇,鬧蝗災都是上面撥款的,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死去?是不是因為錢都被某些人貪汙了,導致無辜的人死去。真的太殘忍了。都是貪汙犯害的。

古代是靠地吃飯,糧食沒有隻能面對被餓死的危險。趕上蝗災只能是雪上加霜。現在生活好了,我們就不用再擔心鬧蝗災,螞蚱以後都被抓的差不多了,你們在窪裡是不是已經看不到蝗蟲的身影?那就對了,農藥家捕捉就輕鬆搞定它們了。如果它們還活著就說明農藥廠就該倒閉了。


鄰家詩妹


首先我們要想一下,糧食和蝗蟲有什麼不同?糧食是植物,蝗蟲是昆蟲。糧食可以存儲到下一年,蝗蟲不可以存儲到本年的冬天。那麼兩者的區別出來了,也就能看出為什麼會有無數人餓死了 。

糧食再差,即使是麩糠,也能讓人填飽肚子,活到下一天。而肉再好,如果今天吃了,明天就沒有了,一樣會餓死人。所以古代每到有蝗災之類的災害,就總是有人餓死。而在《晉書》孝惠帝時期,尤其嚴重。

孝惠帝永平元年京師地震。

二年,沛國雨雹,傷麥。

三年,弘農郡雨雹,深三尺。

四年,山崩、地陷、地震,大飢。

五年,雨雹、大風,傷禾稼,六州大水,帝詔:“遣御史巡行振貸”。

六年,正月,大赦。三月後隕霜,傷桑麥,大風,大水,大飢,大疫。

七年,雨雹,大旱,隕霜,殺秋稼,大飢。帝下詔:“骨肉相賣者不禁”。

這才是真正的“災年”,這才是真正的會餓死人,也才是真正的:“何不食肉糜”。


歷史八卦陣


靠吃蝗蟲來消滅蝗災,農藥首先表示不服!


人在真正飢餓的情況下根本不是人,是野獸是牲畜,草根樹皮觀音土,甚至“易子而食”。蝗蟲怎麼可能被放過呢?但是蝗災來時,密密麻麻的蝗蟲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而且移動極為迅速,你還沒抓幾斤,這邊的莊稼都被吃完了,它們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僅靠抓的那麼幾斤,就能從根本上抵禦蝗災,根本不存在的!

就算你抓得夠數,在古代中國如何儲存呢。沒有冰箱,大家都知道要想存儲肉類必須用到大量的食鹽,,饑荒年哪有額外能力去搞食鹽?更不用說油炸存儲。


所以說蝗災來了。可以像唐太宗一樣吃幾個解解氣,真正想要對抗蝗災還得用科學的辦法。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多多交流!

ps:下文引用太宗食蝗一文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貞觀政要》

圓圓頭不圓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就像晉惠帝司馬衷提的問題一樣可笑!

這個被評價為"甚愚″或"白痴"的皇帝在位期間,鬧災荒,大臣奏報,百姓沒有飯吃,這個皇帝居然說:何不食肉糜?

這個愚蠢的皇帝以為自己吃早餐呢?一碗白米稀飯,一碗肉末稀飯,選擇其一,沒白米粥了吃肉糜!他哪裡明白粥都喝不上了,哪裡去吃肉糜?



吃蝗蟲度饑荒豈不是與沒飯吃吃肉糜一樣可笑?蝗災來了,蝗蟲鋪天蓋天,所過之處,如風捲殘雲,會導致莊稼顆粒無收,那就是百姓一季的口糧全沒了!


蝗蟲來了如果不是以最短的時間消滅它,而是想著捉住它,拿它當糧食,那你就等著餓死好了!蝗蟲就算你都捉住了,怎麼辦,養起來,那你拿什麼養,老蝗蟲又怎麼吃?全部殺死曬乾儲存了,拋開它曬乾後難吃還是好吃不說,又能吃幾天?

況且蝗蟲只能油炸了吃,蒸了吃,煮了吃恐怕都無法下嚥,貧窮的災民到哪兒去弄那麼多油來伺弄它?


尋桂子


首先要鬧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很怕蟲子?不說吃,光是看見了就很噁心?

是因為人類本來的進化機制,防止隨便吃了什麼蟲子,然後中毒死掉。所以,人們天然就不喜歡蟲子,甚至懼怕蟲子。

而現代人吃的蝗蟲,或者螞蚱,跟古代不一樣,不是野生的,是人工養殖的。

人工養殖,它有一個特點,就是養殖的是可食用的蝗蟲種類,另外一個就是量比較大。

有些蝗蟲處理不好,是要拉肚子,甚至中毒的。

古代沒有抗生素,大災之年本來身體也虛弱,很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蝗蟲(或者說是野生蝗蟲攜帶的各種寄生生物、細菌、病毒),很簡單的一下,就要了古代人的小命。

然後呢,旁邊的人一看,哎呀!餓死就算了,吃蝗蟲不僅會死,還死得更快了!

再加上人們天然對蟲子的生理性厭惡,那就更沒人吃了。

不過,話也不能說死,中國地大物博,還真有在大災之年吃過蝗蟲的。

依稀記得是明朝末年,在四川境內。當時張獻忠入川,幾軍交戰,人死的差不多了,又遇上了蝗蟲之災。大家實在沒吃的,就吃蝗蟲。

結果呢,一半的人生了奇奇怪怪的病,另一半活下來,也餓死了。

為啥?

因為不要簡單地以為:蝗災之時蝗蟲多。其實蝗蟲只是“作戰”能力強,行動能力快,數量不多(相對於養殖),餓得前胸貼後背的人,也根本抓不到幾隻。


羅文益


即使是現在,種莊稼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荒地裡很快會長滿雜草,莊稼地也一樣,需要種地前除草,種植過程中也要定期除草、澆水、施肥。如果沒有除草劑、化肥、殺蟲劑、優選的種子、現代化的機械,農民的勞動量會倍增。古時候就沒有這一切,並且古時候的糧食品種非常差,田地附近還會有虎狼、毒蛇等出沒。農民辛辛苦苦下來,糧食的產量摺合成現在的標準一般就是每畝200餘斤。

糧食並不是天天都在產,中原地區附近,糧食一年至多收兩季,帝王將相和平頭百姓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吃存糧。如果一季產的糧食夠下一季吃,那樣百姓的吃飯問題就能得以解決。如果遭遇了乾旱、洪澇、瘟疫、蝗災、土匪、戰亂等等天災人禍,一季的糧食可能會顆粒無收,老百姓或吃樹皮草根、或餓死、或成為流寇。

至於蝗蟲,它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也不能像糧食那樣能夠儲存幾個月,而糧食絕收導致的饑荒往往至少幾個月。蝗災出現的地方,可能寸草不生。百姓餓了,也會捕捉蝗蟲吃。不過,蝗蟲有翅膀,它們吃完這一片會飛到下一片,不會一直等在原地供人食用。

也有人會納悶,何不捉野兔吃?當然會有人捉野兔,不過有野兔的地方往往也會有狼,甚至虎。古時候的老虎曾幾乎遍佈東部地區的所有縣市,苛政都能猛於虎,面對餓死的威脅,自然也會有人到虎狼之地去謀取實物。至於危險性,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