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万航林


蝗灾是指因为蝗虫而引发的灾难。一旦发生蝗灾,无数的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寸草不留,它们吞食庄稼,使农产品绝收,进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战祸。蝗灾是世界性的灾难,而且源远流长,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中国古书上很早就有关于“旱极而蝗”的记载。

在《诗经》中就曾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据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的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唐开元四年,河南地区闹蝗灾。

蝗虫肆虐了中原大地,百姓们即将颗粒无收,因此苦不堪言。当朝宰相姚崇听闻后,他向唐玄宗上奏,建议皇上亲自出面主持抗蝗救灾。唐玄宗到了田里后发现,蝗虫果然是遮天蔽日,唐玄宗随手抓了一下便逮到一只蝗虫,他老人家随后说出了一句感人至今的话:“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这句话很好理解,但唐玄宗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却让人不理解了,他在瞪了这只蝗虫三秒钟后,一口将其吞下,不愧是位明君,他这是在教会我们如何解决这些虫儿。

其实蝗灾是世界性的灾难,远的不说,只以近几年为例,2001年俄罗斯南部的斯塔罗波尔地区发生大蝗灾,约有26.7万公顷的草场和耕地受到蝗虫侵袭。2003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州、犹他州和爱达荷州皆饱受蝗灾侵扰,而其中爱达荷州的灾情,是二次大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2004年11月21日,数百万只蝗虫蜂拥来到以色列红海之滨城市埃拉特,毁坏了这个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全部庄稼和鲜花。

以色列当地居民说,这批蝗虫是从非洲过来的,有的长达10厘米,它们不仅把棕榈树叶啃光,还把整个花园的鲜花也吃个精光。

据称这批蝗虫什么都吃,连公路旁的绿化草坪也不放过。

不过,此次蝗灾对以色列人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蝗虫是在犹太法律规定中,唯一一种可以食用的昆虫。所以有些以色列人就抓住了这个法律空子,趁机逮住不少蝗虫拿回家做成美食,有个以色列人甚至从地上捡起一只蝗虫,直接塞到嘴里就生吃了,一边吃还一边不住的称赞:“真好吃!”。有些网站甚至还列出了名目繁多的蝗虫菜单,有蝗虫串、蝗虫条和炒蝗虫。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尤其冬季气温的上升,这都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来年蝗灾的爆发提供了生力军。近几年来非洲连续发生了多次大蝗灾,灾情那是相当的严重,据说是蝗虫一过,寸草不留,这令本就不是很发达的非洲大兄弟们,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这些非洲大兄弟也真是一根筋,他们为嘛不来中国学学这道名菜“飞黄腾达”的做法,哪怕是参考一下以色列的蝗虫菜单也行。看看蝗虫这些年就不敢来中国,除非它们的导航出现了问题,虽然蝗虫们在非洲号称是“吃不够”,但它们胆敢来中国,很可能就会变成“不够吃”。


刀墓手札


蝗虫能吃吗?能!这一点不是现代人发现的,恰恰就是古人发现的,试想一下,当饿极的时候,人们能吃观音土、能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虫为何不能吃?

蝗虫的肉质松软,味美如虾,由于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视为灾祸与毁灭的象征,但同时,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虫做食品的习惯,更别提以吃闻名的中国人了,中国拥有悠久的食用蝗虫历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虫可以吃,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饿死?是蝗虫不够吃吗?

还真是,人类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在饥饿时,最需要补充的是糖类,比如富含淀粉的米饭等,而蝗虫富含蛋白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类较少,能够提供的能量较少。

当然,蝗虫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质,糖类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饿不死,比如天天给你吃虾,你也能够撑很久一样,关键是蝗虫不够量。

从食物链效率来看,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永远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最多不超过五个,再长基本等饿死。

原来的能量传递是从作物到人类,现在中间多了个蝗虫,能量损失骤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会更低。人类想要维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摄取的蝗虫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本需要摄取的作物质量。

要想人类存活,那就必须让蝗虫的总质量超过作物总质量,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蝗虫就是靠作物养活,减去能量损耗,蝗虫总质量肯定低于作物总质量,还是远远低于。

而且蝗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吃完庄稼就跑了,人们怎么将他们全部抓住?最多只能抓住部分,维持一段时间的需求。

也就是说,单靠吃蝗虫,人类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这种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灾祥志》有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如果能够靠吃蝗虫度过蝗灾,蝗灾也不成为“灾”了。


平沙趣说历史


  去年热播的网剧《唐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剧中就有一个情节。大唐遭遇蝗灾,到处都是流民,让李世民和朝臣头疼不已。当时正在打仗,粮食要先供应前线,但是赈济灾民又不得不做,粮食储备有限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动乱。

  而这时主角云烨把蝗虫做成了食物,还邀请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医孙思邈当着百姓的面试吃蝗虫。结果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虫的热潮,把天罚变成了天赐,蝗灾变成了皇粮,不仅暂时解决了灾民的问题,也让那些想利用蝗灾搞事的人计划落空。虽然只是一个电视,但是蝗虫确实是可以吃的东西,在古时候记载的蝗灾也不在少数,都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远离家乡去乞讨过日导致很多都客死异乡。那为什么有蝗灾来临的时候那时的百姓不去捉蝗虫吃,而要背井离乡呢?

  蝗虫可不可以吃这个问题,我们伟大的吃货帝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蝗虫不但可以吃而且药用价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记载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这样看来蝗虫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食材啊!为什么古人不去大量捕捉来吃呢?还记得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结果被中国吃货全捉去卖了吃,更有甚者在当地卖手电和捕捉网这些东西,完全没把蝗灾当成一件事。不仅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还带动了周边经济,不得不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讲的是一个村庄遭遇了蝗灾,村民们发现蝗虫来了,赶紧拿起火把驱赶另外找人去收割还没有被吃的庄稼。但是奈何蝗虫太多,遮天蔽日的过来,农民根本抢不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蝗虫吃掉庄稼。当时我还在想不会什么时候蝗虫来把我家的庄稼都给吃了吧!现在想想我当时是多虑了。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大的蝗灾,都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害。

  《唐砖》中蝗灾变蝗粮,网友感叹蝗虫要涨价了,为什么古人不吃?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资治通鉴》记载:“秋季,七月,蝗虫自东飞到西边,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尽为赤地,草木五谷皆被吃尽。”

  古时候把蝗虫是为神虫,每当发生蝗灾百姓都认为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不仅不进行驱赶(驱赶也没太大用)还要进行祭祀。古时候还是有吃蝗虫的,比如唐太宗时期发生的蝗灾,太宗就亲自吃了几个蝗虫来表示对蝗虫的憎恶。古时候对于治理蝗虫还是采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去吃蝗虫的。究其原因除了对于蝗虫的畏惧,还有就是蝗虫来的时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粮食吃完就飞跑了,也等不到人们大规模去抓捕。就像洪水来了,没有人会想这个时候在抓鱼去吃吧!


读史鉴往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真的有点儿幼稚啊,跟说“何不食肉”是一回事儿。

古代和近代闹蝗灾时,古代人和近代人,都是拼命捉蝗虫,当时吃不了的,就晒干了,存着吃。

但是,蝗虫虽然能够把一个地方的庄稼吃光,但这东西,吃了拉,拉了吃,还生小蝗虫,可绝对数量,那是根本没办法跟庄稼最终长成的粮食比啊。

如果说,捉到的蝗虫是一份,那最终收获的庄稼,就是16份。这16份,除了4份交租外,剩下的12份,就是一家几口一年十二个月的口粮啊。

闹蝗灾的时候,一定是庄稼长到七份,准备结果的时候,结果,全部被蝗虫吃掉了。

你捉的蝗虫再多,也最多够吃两个月的,请问,两个月后,吃什么?补种的庄稼,由于错过了农时,本来可以收获16分的,恐怕最终只能收获七八份了。

除了交租的4份,庄稼剩下最多4份,蝗虫肉吃2份,一共6个月,家里就没粮。

于是,剩下六个月时间,逃荒开始,也相应的,会有大量人员饿死。

这是古代科技不发达,无法有效避免蝗灾造成的,最近三十几年以来,就再也没见过蝗灾的情况。


董江波


大家好我是河北小师妹。在古代人们最害怕的就是闹蝗灾,蝗灾来了就说明他们没有东西吃了,蝗虫啃食了他们的粮食,就等于断送了他们的活路,有人说不会吃蝗虫吗?古代蝗虫那么多,难道还不够他们吃的?听到这句话我也感同身受,到转念一想,吃蝗虫也成不了多久。

为什么吃蝗虫也过不了多久。不要着急啊,让我来分析一下原因:一,蝗虫只有秋天有别的时候就没有了,秋季靠吃蚂蚱活下来了,那冬天他们吃什么?没有食物不照样活不成?这个想法本事就是错误的,冬天是最难熬的,不被饿死,也会被活活冻死。总之就是很难存活下来。

二,古代是没有油的,你让人家烧蚂蚱吃?蚂蚱烧了只能吃一小撮肉,一点肉够养活谁?蝗虫并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下去,没有油的情况下,那蚂蚱是无法下咽的,你们感觉现在的烤蚂蚱特别好吃,那是因为有很多调味品在其中。只是单纯的烤蚂蚱是非常难吃的。

三,蝗灾都已经威胁到人们生命了,人家宁可可啃树皮都不愿吃蝗虫,他们眼中的蝗虫和我们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代人对蝗虫的认知,虫子是鸟吃的东西,人不能和鸟一样吃虫子。古代的人们根本没有办法捕捉到那些蝗虫,蝗虫都是飞着的,吃完粮食也就走了。

他们应该是无计可施才会被活活饿死,谁不想活着,没办法他们只有饿死,虽然很残忍,但是谁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我看电视剧,闹蝗灾都是上面拨款的,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死去?是不是因为钱都被某些人贪污了,导致无辜的人死去。真的太残忍了。都是贪污犯害的。

古代是靠地吃饭,粮食没有只能面对被饿死的危险。赶上蝗灾只能是雪上加霜。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就不用再担心闹蝗灾,蚂蚱以后都被抓的差不多了,你们在洼里是不是已经看不到蝗虫的身影?那就对了,农药家捕捉就轻松搞定它们了。如果它们还活着就说明农药厂就该倒闭了。


邻家诗妹


首先我们要想一下,粮食和蝗虫有什么不同?粮食是植物,蝗虫是昆虫。粮食可以存储到下一年,蝗虫不可以存储到本年的冬天。那么两者的区别出来了,也就能看出为什么会有无数人饿死了 。

粮食再差,即使是麸糠,也能让人填饱肚子,活到下一天。而肉再好,如果今天吃了,明天就没有了,一样会饿死人。所以古代每到有蝗灾之类的灾害,就总是有人饿死。而在《晋书》孝惠帝时期,尤其严重。

孝惠帝永平元年京师地震。

二年,沛国雨雹,伤麦。

三年,弘农郡雨雹,深三尺。

四年,山崩、地陷、地震,大饥。

五年,雨雹、大风,伤禾稼,六州大水,帝诏:“遣御史巡行振贷”。

六年,正月,大赦。三月后陨霜,伤桑麦,大风,大水,大饥,大疫。

七年,雨雹,大旱,陨霜,杀秋稼,大饥。帝下诏:“骨肉相卖者不禁”。

这才是真正的“灾年”,这才是真正的会饿死人,也才是真正的:“何不食肉糜”。


历史八卦阵


靠吃蝗虫来消灭蝗灾,农药首先表示不服!


人在真正饥饿的情况下根本不是人,是野兽是牲畜,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蝗虫怎么可能被放过呢?但是蝗灾来时,密密麻麻的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且移动极为迅速,你还没抓几斤,这边的庄稼都被吃完了,它们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仅靠抓的那么几斤,就能从根本上抵御蝗灾,根本不存在的!

就算你抓得够数,在古代中国如何储存呢。没有冰箱,大家都知道要想存储肉类必须用到大量的食盐,,饥荒年哪有额外能力去搞食盐?更不用说油炸存储。


所以说蝗灾来了。可以像唐太宗一样吃几个解解气,真正想要对抗蝗灾还得用科学的办法。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多多交流!

ps:下文引用太宗食蝗一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贞观政要》

圆圆头不圆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就像晋惠帝司马衷提的问题一样可笑!

这个被评价为"甚愚″或"白痴"的皇帝在位期间,闹灾荒,大臣奏报,百姓没有饭吃,这个皇帝居然说:何不食肉糜?

这个愚蠢的皇帝以为自己吃早餐呢?一碗白米稀饭,一碗肉末稀饭,选择其一,没白米粥了吃肉糜!他哪里明白粥都喝不上了,哪里去吃肉糜?



吃蝗虫度饥荒岂不是与没饭吃吃肉糜一样可笑?蝗灾来了,蝗虫铺天盖天,所过之处,如风卷残云,会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那就是百姓一季的口粮全没了!


蝗虫来了如果不是以最短的时间消灭它,而是想着捉住它,拿它当粮食,那你就等着饿死好了!蝗虫就算你都捉住了,怎么办,养起来,那你拿什么养,老蝗虫又怎么吃?全部杀死晒干储存了,抛开它晒干后难吃还是好吃不说,又能吃几天?

况且蝗虫只能油炸了吃,蒸了吃,煮了吃恐怕都无法下咽,贫穷的灾民到哪儿去弄那么多油来伺弄它?


寻桂子


首先要闹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很怕虫子?不说吃,光是看见了就很恶心?

是因为人类本来的进化机制,防止随便吃了什么虫子,然后中毒死掉。所以,人们天然就不喜欢虫子,甚至惧怕虫子。

而现代人吃的蝗虫,或者蚂蚱,跟古代不一样,不是野生的,是人工养殖的。

人工养殖,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养殖的是可食用的蝗虫种类,另外一个就是量比较大。

有些蝗虫处理不好,是要拉肚子,甚至中毒的。

古代没有抗生素,大灾之年本来身体也虚弱,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蝗虫(或者说是野生蝗虫携带的各种寄生生物、细菌、病毒),很简单的一下,就要了古代人的小命。

然后呢,旁边的人一看,哎呀!饿死就算了,吃蝗虫不仅会死,还死得更快了!

再加上人们天然对虫子的生理性厌恶,那就更没人吃了。

不过,话也不能说死,中国地大物博,还真有在大灾之年吃过蝗虫的。

依稀记得是明朝末年,在四川境内。当时张献忠入川,几军交战,人死的差不多了,又遇上了蝗虫之灾。大家实在没吃的,就吃蝗虫。

结果呢,一半的人生了奇奇怪怪的病,另一半活下来,也饿死了。

为啥?

因为不要简单地以为:蝗灾之时蝗虫多。其实蝗虫只是“作战”能力强,行动能力快,数量不多(相对于养殖),饿得前胸贴后背的人,也根本抓不到几只。


罗文益


即使是现在,种庄稼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荒地里很快会长满杂草,庄稼地也一样,需要种地前除草,种植过程中也要定期除草、浇水、施肥。如果没有除草剂、化肥、杀虫剂、优选的种子、现代化的机械,农民的劳动量会倍增。古时候就没有这一切,并且古时候的粮食品种非常差,田地附近还会有虎狼、毒蛇等出没。农民辛辛苦苦下来,粮食的产量折合成现在的标准一般就是每亩200余斤。

粮食并不是天天都在产,中原地区附近,粮食一年至多收两季,帝王将相和平头百姓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吃存粮。如果一季产的粮食够下一季吃,那样百姓的吃饭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如果遭遇了干旱、洪涝、瘟疫、蝗灾、土匪、战乱等等天灾人祸,一季的粮食可能会颗粒无收,老百姓或吃树皮草根、或饿死、或成为流寇。

至于蝗虫,它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也不能像粮食那样能够储存几个月,而粮食绝收导致的饥荒往往至少几个月。蝗灾出现的地方,可能寸草不生。百姓饿了,也会捕捉蝗虫吃。不过,蝗虫有翅膀,它们吃完这一片会飞到下一片,不会一直等在原地供人食用。

也有人会纳闷,何不捉野兔吃?当然会有人捉野兔,不过有野兔的地方往往也会有狼,甚至虎。古时候的老虎曾几乎遍布东部地区的所有县市,苛政都能猛于虎,面对饿死的威胁,自然也会有人到虎狼之地去谋取实物。至于危险性,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