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罕見姓氏:一、貳、三、亖

提起姓氏,大家都知道我國有《百家姓》,其實據統計我國的姓氏不僅有上百個,甚至達到了上千個,《百家姓》裡還有一些未收錄進去的罕見姓氏,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以數字“一二三四”作為姓氏的罕見姓氏。

中國罕見姓氏:一、貳、三、亖

一、我姓“一”,現在全國只有1400多人。

來自北魏鮮卑族的乙婁氏,北魏孝文帝改漢姓時,大多數人改成了“婁”姓,只有一小部分改成了“一”姓,因此和“婁”姓1500年前是一家。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鮮卑族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的一個分支。五胡亂華以後,公元439年終由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華北,建立北魏,北魏歷代君主都已重視漢文化之學習,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實行全盤漢化的政策,不僅把都城從山西大同遷到了河南洛陽,而且“禁胡語,改漢姓”,不許鮮卑族說“胡話”,還把他們的姓氏都改了,鮮卑族的姓氏大多為複姓,孝文帝下令鮮卑族姓氏皆改漢姓,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拓拔宏以鮮卑拓跋部本氏為首姓,拓拔氏改漢姓元氏。其中有名的還有“獨孤”氏改為“劉”氏。

中國罕見姓氏:一、貳、三、亖

二、我姓“貳”,姓氏罕見,人數6600多人。

數字“二”的大寫是“貳”,“貳”姓來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貳”姓很罕見,是以國家命名的,“貳國”在今天的湖北,為西周時由華夏族在湖北建立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故地在今湖北廣水市境,是周朝為限制楚國發展而封的“漢陽諸姬”之一。貳國據《左傳·桓公十一年》記載,公元前701年春,楚與貳、軫結盟,對鄖國採取包圍態勢。鄖國聯合隨、絞、州、蓼等諸侯國奮起反擊,在其西部邊境的蒲騷之地集結兵力,準備與楚軍決戰。楚國統帥屈瑕採納大將鬥廉的建議,率部分兵力駐於今天湖北鍾祥,另派鬥廉率精兵夜襲蒲騷,大敗鄖軍。其餘四國懾於楚軍之威,不敢輕舉妄動 。楚國於是順利完成與貳、軫兩國結盟,將其勢力推進至清發水流域,後貳國為楚國所滅。

中國罕見姓氏:一、貳、三、亖

三、我姓“三”,全國不足4500人。

來源於春秋時期宋桓公,他有很多寵妃,共給他生了7個兒子,老三叫“子三種”,在他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齒序名字為姓氏者,稱三氏、種氏,世代相傳至今。源於地名,出自滿族古居地叄牲,即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所轄伊蘭市。叄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與松花江合流處,瀕松花江南岸,東臨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環繞,為水陸交通要地。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叄牲氏、叄姓氏、叄布氏等,後多省文簡化為漢字單姓,稱叄氏,簡筆為三氏。

中國罕見姓氏:一、貳、三、亖

四、我姓“亖”,使用人數正在逐步減少。

大多數人可能不認識“亖”字,其實它的意思就是“三”上面加“一”橫,“四”的意思,讀音也是四,“亖”姓來源於北魏鮮卑族“死”姓,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剛開始鮮卑族的人也沒有想那麼多,既然孝文帝要求改姓,就以自己以前的部族名的讀音在漢字中找個字隨便代替,然而由於民族融合的加劇,鮮卑族竟然全部融入了漢族,理解了漢字中“死”字意思,其恐怖的姓氏也給他們帶來了不便,讓這個姓氏的人自改漢姓以來就慢慢減少,姓“死”的人又開始改姓,有人改成了“思”姓、有人改成了“肆”姓,有人改成了“亖”姓,當然還有一部分仍然姓“死”,因此這幾個姓1500年前是一家,不過“死”姓和“亖”姓有改為“四”姓的趨勢,因為“亖”本來就是“四”的意思,讀音也一樣,不過好多人不認識“亖”字,這給姓“亖”的人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不便,因此他們以又趨向於改成“四”姓。即便是“四”姓,全國使用人數目前4500左右。

中國罕見姓氏:一、貳、三、亖

這些罕見的姓氏雖然使用人數很少,但是起名字也不用擔心重名,而且這些簡單的數字姓氏,也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這也是這些姓氏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