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建好這個‘家’”——記宣恩縣沙道溝鎮班大湖村“尖刀班”

恩施日報記者 劉亞麗

“今天,我代表班大湖村的村民,向你們道一聲感謝,無論在哪裡,都有一群人想念你們,班大湖村就是你們的第二故鄉……”4月3日晚,在宣恩縣沙道溝鎮班大湖村微信群裡,這樣一封“家書”發出後,很快得到不少回應。

發這封信的人叫李陽祥,是土生土長的班大湖村人。對於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駐村扶貧的工作隊員,李陽祥心存感激,提筆便寫下感謝信。

思變,讓山村露出新顏

李陽祥的這份難捨,源於班大湖村的變化。

班大湖村緊鄰沙道溝集鎮,325省道穿村而過,宣(恩)鶴(峰)高速公路離村不到1公里。然而,優越的交通條件卻並未帶動村子的發展,多年來全村20個村民小組出行僅靠兩條並不寬的主路,吃水還時常需要消防大隊“接濟”。

“班大湖村地勢陡峭,有14000多畝地,但耕地只有1000畝,其餘都是山林。”村黨支部書記田進道出“村鄰集鎮而發展慢”,便是受制於地形而出現的出行難和飲水難。

而這兩道題,也成為“尖刀班”駐村後最掛心的事情。

十一組老人田永炎每次趕完集,只能把車停在離家2公里遠的“好路”上,再用揹簍把物品揹回家;四組養豬能手田萬喜多年來用水全靠“天”,因無穩定水源,想擴大養殖規模卻擔心用水不足。

“沒有路,大家都外出打工,好多田土荒了。”通過走訪入戶,“尖刀班”班長戴恩高與村支“兩委”進行謀劃,明確修路、鋪水管,讓全村老百姓獲益。

通過積極爭取,2018年6月,班大湖村各小組開始有了挖掘機的身影。全村新修整和硬化公路19條,共計8376米。為確保道路通行安全,還修會車道39處、護坡1074米、擋土牆276米,並在31個地方埋設了涵管。

同時,為確保“一管清水進農家”,駐村“尖刀班”依據地形地勢鋪設管網47公里,新建蓄水池1口,建設泵房3個,將水源與沙道溝集鎮供水接通,告別了“村民為一桶水而爭執”的尷尬局面。

村裡通了公路,產業發展也越來越有起色,白柚、百合和黃豆發展起來了,一塊塊梯田煥發出勃勃生機。

付出,用作風換來讚譽

看到村裡有了變化,村民們知道這都是駐村“尖刀班”的功勞。在李陽祥的信中便寫道:“在你們的努力下,解決了班大湖村的老大難問題,也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周池雲是“尖刀班”年齡最大的女同志,也是班大湖村村民的“家人”。

61歲的李陽勝年前搬入安置小區後,因為沒有高壓鍋做飯,周池雲在走訪時專門為他送去買高壓鍋的錢,讓老人暖了心落了淚。

得知周池雲要離開“尖刀班”回城工作的事,李陽勝心有不捨,“這個幹部把我們的事想得周到,和家裡人一樣。”

“以後我再來村裡,就去您家走親戚,班大湖就是我的第二故鄉。”與周池雲一樣,“尖刀班”其餘8名隊員,都在這裡傾注了感情。

張蓉和譚雷珍是“80後”,她們為老百姓做好“個個事”,說好貼心話,幫助老人摘黃豆,幫村裡人賣柚子,從剛進村的不適應變為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苦點累點都沒啥,只要能在村裡為大家多做一點實事,哪怕只是多宣傳一項政策,都是值得的。”

在這支“尖刀班”隊伍裡,有年輕人,有扶貧夫妻檔……駐村期間,無一人因故離崗,都各自克服“小家”的困難,堅守在“大家”的崗位上。“有次我晚上從親戚家回來,路過村委會燈都還是亮著的。”村民田松清回憶道。這是“尖刀班”白天入戶、晚上整理資料的真實寫照。他們以紮實的工作作風夯實了脫貧攻堅的基礎,也吹暖了村民們的心。

“來我家吃頓飯再走吧!”十一組村民劉紅通過微信挽留。劉紅因勞力不足致貧,家中還有一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雖然生活困難,她卻不等不靠,以做零工維持生計。被這種精神打動,“尖刀班”積極為她爭取各項政策,減輕其負擔。

“我們沒有走,依舊會關注班大湖村的發展,並願意繼續建設好這個‘家’。”微信群裡,“尖刀班”隊員如是回應,字字鏗鏘。

堅守,為鄉村振興鼓勁

“尖刀班”隊員雖然有部分人離村,但仍有隊員堅守崗位,楊坤便是其中一位。

“能夠留下來為班大湖的建設出力,我有責任也有信心,村裡面貌變了,老百姓人心齊了,村裡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楊坤見證了班大湖村的變化和發展。

2018年10月,班大湖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迎來了兩百餘名群眾入住,小區還建起了社區服務中心。此時,楊坤又有了新的想法。“以前是幫助村民如何摘掉窮帽子,現在要引導他們如何豐富精神生活。”

這幾天楊坤忙著買蔬菜種子,計劃在安置小區的空地裡幫易遷戶種上菜,讓大家真正有歸屬感。在安置小區,楊坤還變身“網格員”,既幫老人裝電視,又積極組織文體活動。

“不僅是安置小區要有新樣子,家家戶戶都要維護好村容村貌。”田進介紹說,班大湖村完成改廚改廁後,將在全村範圍內開展清潔家園、文明家庭評比,用文化活動凝聚人心,扮靚家園。

班大湖村自然資源豐富,酉水從境內流過,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洞巖、石窟等景觀。“尖刀班”利用交通便利優勢,探索以觀光旅遊的方式激活村裡的人氣,走農旅融合的路子,帶動村民以農家樂、民宿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時,還敲定“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計劃,決定以白柚為主,併成立專業合作社,壯大白柚產業。

“要幫就實實在在幫,保證人心不走、政策不走、責任不走。”接替同事上崗的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吳長安道出進村的想法。簡簡單單一句話,表明了“尖刀班”的信心和決心,也奏響了脫貧致富的最強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